APP下载

跨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教育

2017-03-30王颖刘佳袁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素养教育传统文化

王颖 刘佳 袁晰

摘 要: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文化不断涌进我国市场,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加之我国高校艺术生的社会阅历不足,艺术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文化精髓能够弥补我国高校艺术生人文课程的不足,对于提升我国高校艺术生的文化素养具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当前我国高校艺术生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艺术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因此,高校要加快艺术专业课程改革,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艺术生培养的全程中,以提升艺术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跨文化背景;高校艺术生;传统文化;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2008603

与其他活动不同,艺术具有特殊性,艺术活动的开展不但需要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技能,而且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高校艺术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育更应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重视,加大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宣传的力度,使高校教师、艺术生都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素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提高我国艺术生的传统文化素养[1]。

一、 传统文化素养对艺术创造的重要性

我国文化传统历史悠久,是长期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传统文化能够帮助社会大众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提升我国民众的道德修养,提升我国国民素质,提升我国对外形象。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能够提升个人的认知水平,使个体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传统文化素养还能够开阔个体的知识面,使个体能够了解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这些对于高校艺术生的艺术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能够为艺术生提供大量的创作思路,从而为高校艺术生的艺术创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1丰富的传统文化素养是艺术独创性的来源

艺术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较高的价值品质,艺术的独创性就是艺术生的生命所在。但是,艺术活动并不是异想天开的,艺术活动的开展需要以丰富的文化素养为基础。传统文化能够为艺术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数量众多,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艺术建筑、饮食文化、服装首饰、舞蹈乐器等方面,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了我国的民族特色。对于高校艺术生来说,艺术创作是其主要任务,这些民族素材为艺术生的创作活动提供广阔的来源。由于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视角,即便对于同一件事物来讲,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其艺术作品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由此可见,丰富的传统文化能够为高校艺术生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是艺术独创性的重要来源。

2艺术功能的实现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密切相关

艺术活动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三大重要功能,其中审美功能主要强调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段,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实现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思想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是艺术功能实现的重要基础。当今,受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影响,很多人将艺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忽略了艺术的真正价值,个体往往走进了艺术技术化的误区,并且在高校艺術教育中,教师过度重视艺术生的技能培训,忽略了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甚至一些高校和教师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对艺术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得高校艺术生出现了技能高、文化低的状况。由于传统文化素养对艺术生艺术道路引导作用的缺失,高校艺术生的艺术创作活动和艺术作品缺乏艺术价值,影响了艺术功能的实现。

二、高校艺术生传统文化素养较低的原因

高校艺术生传统文化素养较低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事实。在调查中发现,多数高校艺术生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学习中保持慵懒的态度,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艺术生已经成为公共课的常见逃犯。同时还发现,高校艺术生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涯和未来发展,而且对艺术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艺术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缺失。此外,高校艺术生艺术生涯活动难以开展,由于缺乏有力的文化支撑,艺术生的艺术作品不仅缺乏文化意义,对生命力缺乏关照,而且艺术活动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期发展下去,高校艺术生的艺术使命难以实现,也难以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和认可[2]。总体来讲,造成高校艺术生传统文化素养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体方面

第一,在学习方面,高校艺术生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严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高校范围内的影响不断扩大,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高校过度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更多的是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很多学生的价值追求从精神方面向物质方面进行转移。除此之外,本位主义的加剧膨胀和就业难现象的出现,使得高校艺术生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追求高收入的工作岗位,忽略了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功利心严重。第二,高校艺术生思想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自制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重点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快了优秀人才、先进技术、资本信息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西方文化的融入,给高校艺术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惑,这些学生难以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外来文化,不能将文化产品辨别出来。同时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有较大不同,具有许多新鲜的特色,吸引了广大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环境下,一些高校艺术生逐渐否定我国的传统文化,追逐西方文化。

2社会方面

第一,我国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自身的一些属性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相违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利欲熏心,丧失自身的道德底线,败坏了我国的社会风气。文化作为我国对外的重要窗口,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作品的创造者更要坚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为自己负责,为作品负责,为国家负责。但是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播介质,大众媒体为了盈利,迎合大众的口味,传播一些其他内容,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导致高校艺术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不够了解。第二,政府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扶持力度尚待加大。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参与度尚待提高,政府很少组织各种传统文化讲座活动,没有运用自身的号召力引导社会大众学习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急需加大。第三,社会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较少,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多出现在小摊上,而正版书籍数量稀少,盗版书籍比比皆是。在书店和图书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不是过于简单,就是深奥难懂,与现代生活结合较少,难以迎合大众的口味,这样就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传播与现实发展相脱节[3]。

3高校方面

第一,高校忽视了对艺术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对艺术生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校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尤其是对艺术生,把教育培养的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程上,学生的文化课程成为了辅助选修的课程,成为了专业课程的一种补充,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素养教育更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校对于艺术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不重视,认识不足。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并且在古时候,我国的文化一直处于世界文化的前列,深受西方国家的仰慕。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播中心,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有责任去发扬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艺术生一般分为音乐和美术两大类,我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美术占据重要的地位,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从我国传统的壁画、绘画、建筑、乐曲等资源中就可窥一斑。这些都是艺术生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因此,培养艺术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势在必行的,需要引起高校充分的重视。第二,缺乏从事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的教师队伍。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师都是某个学科方面的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丰富,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普遍不高,缺乏足够的传统文化知识,日常的教学工作繁重,科研压力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高校自身又没有引进传统文化方面的专业教师,影响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最后,教育手段单一,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教育管理评价机制。传统文化的学习大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得到落实,使得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得不到保障和提高[4]。

三、 跨文化背景下提高高校艺术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对策 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加快课程改革,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在高校艺术生培养过程中,高校要从艺术生、高校和社会等方面着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我国高校艺术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文化素养与高校艺术生的艺术创作活动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根据艺术生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并将其贯穿在艺术生的教育全程中,这是涉及到高校艺术生发展的第一要务,这个问题如果能够得到良好解决,其他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但是高校要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单纯依靠简单的宣传教育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政府和高校的相关政策为引导,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师的思想问题。

2加强艺术生文化素养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高校艺术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学生就业方向产生剧烈影响,但是也不能忽视高等教育的初衷。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批有责任、有担当、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平高的人才。但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对高校艺术生的思想产生较大的影响,高校人文课程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影响,高校和社会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在解决高校艺术生发展问题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能够解决艺术生的思想问题,帮助高校艺术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艺术生要充分利用教育机会学习我国传统文化,阅读大量的传统文化教育书籍,主动参与高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转变成自身的优秀素质,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为创作活动提供思路。

3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开发展历程中,我国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为我国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精髓,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当今时代发展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例如,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是以“京”字为主要元素,不仅直接点明了奥运会的主办地和承办方,并且通过文字的变形将“京”字演化成跳舞的人物形象,從不同角度来看,组成龙的形状,同时又像一个“文”字,传递了四个重要信息: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民的热情,仅仅一个标志就将我国的主要文化传达出来了[5]。这个例子都是传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体现,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能够为艺术生的创作活动提供灵感来源,在高校艺术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正视实际,把握人类文化需求

人类对文化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文化意识能够增强个体的审美情趣,便于艺术作品形象的传播,能够带来更多的受众群体。例如各大吉祥物最初是以独特的卡通形象获得大众的好感的,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便于人们记忆,从而减少大众对产品和企业文化的认知困难。但是随着后续发展,吉祥物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意料,只要大众看到吉祥物就能想到吉祥物背后所代表的企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企业的一个重要符号。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海尔兄弟的成功。随着动画片海尔兄弟的热播,这两个卡通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尔电器同样以这两个卡通形象为标志,人们只要一看到这两个卡通形象,就能够知道这是海尔的产品,不需要过多的文字说明就能被消费者所认知。这就是艺术设计的魅力之处,事实上吉祥物只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企业文化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与实物相比,文化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能够从内心深处对产品进行接纳,促进艺术设计者与受众之间情感的交流,提高受众对艺术作品、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

5促进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改革

专业技能尽管能够直接体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但是与其他专业不同,在艺术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要脚踏实地,不能急功近利。对于高校来说,要加快艺术专业课程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艺术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准,但是传统文化素养却较低,这样就会使得该艺术生的艺术作品缺乏深度,显得比较空洞。因此,高校在艺术生培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促进高校艺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与此同时,高校也要认识到艺术课程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规定艺术生传统文化学习的书籍,并且每门课程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的内容,在课程完成后要分配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督促高校艺术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学习质量,提升高校艺术生的传统文化素养[6]。

从以上分析中可知,在跨文化背景下,对高校艺术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艺术生传统文化素养较低的现状,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艺术生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改革高校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完善高校课程教育体系,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在艺术生培养的全程中,提升我国高校艺术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韩晶磊.高校艺术生教育不能忽视的人文关怀——高校艺术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J].长江丛刊,2015(22):27—28.

[2]陈岩.谈在艺术生培养中要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34—35.

[3]王巧.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85—88.

[4]王贝贝,张景书.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状及其教育[J].前沿,2012(24):218—219.

[5]李青梅,张运舟,李雪莉.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缺失分析——以河套学院为例[J].语文学刊,2014(11):47—48.

[6]刘洪英.高职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1):31—33.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素养教育传统文化
浅谈徽商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