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痛患者实施急诊护理途径的效果分析
2017-03-30蒙敏华
蒙敏华
【摘要】 目的:针对在急诊过程当中对于急性胸痛的患者实行急诊护理途径所具备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并且对护理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方法:随机在2016年3-9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室就诊的患有急性胸痛的患者当中择取50例作为试验组;同时择取2014年1-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同样患有急性胸痛但是尚未实施急诊护理途径期间的5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参照组接受常规性的护理,试验组接受经过优化之后的急诊护理,对照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情况,主要包括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VAS得分。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模式,试验组在护理后对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率及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过程当中,对发生急性胸痛的患者实行有效的急诊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升其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保证患者能够尽快康复,值得进行更加广泛的临床推广以及实际应用。
【关键词】 急诊护理; 急性胸痛; 效果分析
doi:10.14033/j.cnki.cfmr.2017.6.0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071-02
在急诊室的危急临床症状当中急性胸痛会占到较大的比例,尽管胸痛的具体性质以及程度等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直接反应出患者的具体疾病特征[1]。不过也有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胸痛情况存在差异的情况,再加上造成患者胸痛病理因素有较大差异[2]。因此,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并且行以有效且及时的针对性护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医疗安全并且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是非常关键性的环节[3]。在本文当中将接受急诊科室的护理措施展开对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在2016年3-9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室就诊的患有急性胸痛的患者当中择取50例作为试验组,其中包括男28例,女22例,且年龄20~75岁,平均(42.12±2.11)岁;同时择取2014年1-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同样患有急性胸痛但是尚未实施急诊护理途径期间的5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其中包括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6岁,平均(43.11±2.0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其与家属均已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且已经签署同意书,可以进行对照分析。
1.2 方法
参照组接受的是常规性的护理,保证干净且整洁的护理环境,降低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刺激;详细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获得患者的配合,并且了解过敏史以及其他情况;按照患者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机制等,为患者提供全面且完善的护理工作,针对一些疾病需要在医嘱基础上为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且按照实际情况给予心理指导,疏导其不良情绪;适当调节饮食结构,禁烟禁酒;叮嘱患者充分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试验组接受的是经过优化之后的急诊护理,在参照组基础之上为患者进行高危评估,如果初步诊断为高危患者,则需要展开24 h全方位的跟踪治疗;患者的血压异常,需要及时建立静脉通路,有助于进行急救。护理基础上,密切注意患者的神情变化;准备电监护、急救药品以及供氧设备等,密切注意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发生特殊情况需要通知医师进行处理;适当的心理指导,详细解释胸痛原因以及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始终保持热情主动的心态去进行沟通,态度温和,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照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情况,主要包括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使用调查问卷,将护理工作的评价分成满意、中等、不满三个等级,将满意率以及中等率纳入到整体满意率中)以及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VAS得分(使用VAS量表进行评分,VAS评分越高疼痛越严重,患者按照自身主观感受进行1~10分的疼痛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择取统计学软件包SPSS 19.0对涉及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模式,试验组在护理后对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率及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在本次针对急诊护理对于急性胸痛的患者起到的效果而展开的分析当中,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模式,试验组在护理之后无论是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还是在护理之后的VAS评分上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成果说明,在急诊过程当中,对发生急性胸痛的患者实行有效的急诊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升其对于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该成果也在张丽霞[4]以及彭舒[5]、彭云[6]等的著作当中得以证实,说明比较可靠。
通常来说,造成急性胸痛成因非常繁多,呼吸系统、心血管以及消化系统等方面的急症都有可能会带来不同程度上的胸痛症状。对于一些高危型的胸痛症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能会带来猝死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医疗纠纷,降低医疗机构的良好社会形象。所以,在急诊科室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并且注意区分不同的胸痛类型,结合不同情况给予对症处理。
急性胸痛患者在临床急诊内科当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类患病人群,它甚至能够占到急诊内科患者总數的5%~20%[7]。另外,大部分情况下,急诊科室当中的患者起病都非常突然,大部分患者都是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时候发病,所以经常会有非常强烈的不良情绪和抵触情绪,这对于患者的疾病恢复十分不利,甚至会导致病情恶化,不利于进行临床诊疗的相关工作。根据相关报道,有3%左右急诊确诊非心源性胸痛的患者会在30 d内出现恶性的心脏事件,相对的,如果将预后效果比较良好的胸痛误诊成心源性严重胸痛,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以及经济上的损失[8]。因此笔者可以认为,对患者的具体病因和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并且及时给予有效且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病情和预后效果,临床意义很重要。就以往就诊经验来看,假如对全部急性胸痛的患者行以相同的护理措施,可能会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其一,对部分高危重症急性胸痛的患者无法落实全面且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导致医师对患者诊断的时候无法做出精准判断,严重的还可能会造成患者病情延误;其二,可能会发生一部分非高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过剩的情况,也就是患者病情和受到的护理量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导致护理资源以及医疗资源大大浪费,也可能会给重症患者带来生命危险[9]。
但是在本次研究分析当中,试验组的患者接受到了根据不同的病情程度采取的不同的护理措施,其结果显示,要比没有接受这种护理措施的参照组患者更加有效,VAS评分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也明显优于参照组,说明对于急诊确诊急性胸痛的患者而言,其所接受的急诊室护理需要按照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差异来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有效提升高危重症患者病情恢复速度以及预后效果,大大提升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水平以及工作效率,給医院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够显著提升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满意程度,有助于树立起医疗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10]。
综上所述,在急诊过程当中,对发生急性胸痛的患者实行有效的急诊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升其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保证患者能够尽快康复,值得进行更加广泛的临床推广以及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健,文丽娜.急性高危胸痛的急诊处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1):45-46.
[2]王淑华.316例胸痛患者急诊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旬刊,2013,21(5):102-103.
[3]吴晓新,陈墩帆,闫春江,等.813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3,20(6):366-368.
[4]张丽霞.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722-723.
[5]彭舒.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月刊,2013,23(5):1319-1320.
[6]彭云.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42-43.
[7]项海青.56例急性胸痛患者的急诊室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187-188.
[8]蒲娅娅.急性胸痛患者的急诊护理策略与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7):965.
[9]袁定萍.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0):247-248.
[10]康立美,周越,秦俊春.精细化管理在分诊胸痛患者心电图初筛中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8):690-692.
(收稿日期:201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