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专业“六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7-03-30刘勇军张艳山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探索与实践应用型高校教学模式

刘勇军 张艳山

摘 要:在教育部提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六合”专业教学模式的思想,并详细阐述了“六合”专业教学模式的概念、具体实施过程、取得的成绩和进一步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六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2002903

教育部提出了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各转型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转型发展策略,但这些策略大多是针对本科专业的[1,2]。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还有不少专科专业在招生,而且还占有不小的比例。这些本科学校里的专科专业学生既不能按照本科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又缺乏职业院校具备的实验实训条件。为了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整体转型发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专科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多年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合”专业教学模式,该模式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上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六合”教学模式的概念

“六合”专业教学模式是在广泛调研、积极借鉴、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教学规律、职业教育改革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特点提出的一种专业教学模式。所谓“六合”专业教学模式是指课程整合、双师配合、教练结合、人岗磨合、校企融合、学用契合。“六合”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师资条件、教学过程、毕业实习、校企合作等方面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优化,最终达到学习和职业对接,学生学习的内容即工作的内容,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融入到岗位中去,从而缩短毕业生就业的磨合期,减少毕业生就业时在企业的培训时间。“六合”模式符合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精神,体现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该模式在黄淮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六合”教学模式的措施

1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六合”教学模式的基础。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学改革的重点,由于应用型高等教育更注重技术技能,学生接受教育的时间比普通高等教育少,而且目前专科普遍采取“2+1”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更少。基于以上原因,在2年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多学校的专科教育是将普通高等教育进行简单压缩便形成了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经过试行已经证明这种方式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整合,而且是有效地、合理地整合。根据岗位群分析和员工知识技能需求来倒推一個专业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整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从学生最终从事的岗位需求来反求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学生毕业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工作岗位上,体现了学以致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各种科学技术的互相渗透、结合而产生的。本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机械相关知识,而且要掌握电气电子等技术,并且要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特点和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分析,我们总结出了本专业学生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核心技术有:机械零部件设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机电设备维修等。根据这些核心技术可以扩展出相关知识和技能,并最终扩展为相关课程[3]。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我们将有重复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压缩,将核心课程进行了加强。如将机电传动控制技术这门课去掉,因为其内容大部分与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重复、另一部分内容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总结,对该课程中有而其他课程没有的内容增加到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中;对液压与气动课程进行压缩,其部分应用知识增加到机电一体化技术课中进行讲解;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数控设备维修”方向开设了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机床气控制、伺服系统、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等内容。经过课程整合,使得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系统、科学[4]。

2学用契合

学用配合是“六合”专业教学模式的目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进行岗位需求分析和本专业职业特点分析后而设置的,可以说做到了学以致用,并紧跟企业的发展和岗位的变化及时更新课程设置。专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岗位是对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及对设备的维护管理。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时特别强调针对这些主要岗位的核心能力的培养。设备的安装分为机械系统的安装和电器系统的安装,为此,我们开设了设备安装与调试实训课。而设备调试离不开机械工具的使用和自动控制器的软件调试,为此,我们购置了相关的机械调试工具,并加大了对可编程控制器的教学,特别是增加了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引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指挥棒,大赛的项目和内容均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为此,机电教研室总结近几年的大赛项目及比赛内容,对课程也进行了调整。“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机械零部件装配与调试”等项目均多次出现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项目指南中。这些项目均由企业来开发,题目也由企业来出,充分反映了职业岗位对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我们研究了这些项目的比赛规则,将与机电一体化专业联系密切的项目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学生必须的“安装、调试、维修”等能力,及时调整了相关课程,如增加了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相关课程,并购置了相关设备。

3双师配合

双师配合是“六合”专业教学模式的前提。专科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充分重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要想体现职业性,教师就必须有企业工作的经验。根据我国高等学校聘任教师的特点,大部分新进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的,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外聘用企业工作人员来校兼职;二是对校内教师进行职业培训[5]。

机电教研室根据本专业特点采取了以下办法:一是聘请职业技术院校技能强的教师担任实践课的教学;二是聘请企业技术能力强的工程师对部分实践课程进行指导;三是加强对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训。每年暑假,教研室组织教师参加自动化生产线、机床操作与维修、单片机应用技术等项目的学习培训,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经过培训,每位教师能独立指导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够解决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遇到的问题。

4校企融合

校企融合是“六合”专业教学模式的条件。专科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在高校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利用企业的技术专家和相关生产设备[6,7]。企业的技术专家从事的就是机电相关的技术工作,让他们来给学生上课更能与岗位和职业相结合。企业所生产、使用或销售的设备是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正在使用的设备,与学校的实习设备是有区别的,学生利用学校的实训设备训练后,再去企业了解实际的机电产品的安装、调试、维护过程,从而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岗位无缝对接。

机电一体化化专业在校企融合上的具体做法有:(1)定期从校外聘请专家为本教研室教师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讲解当前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这些专家都是工作在一线的技术专家或经理,他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现场实践操作经验,通过培训,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大幅的提高;(2)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学期初和学期中都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访问、实习,通过参观实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岗位,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3)积极进行校企项目合作,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企业委托给教研室的科研项目在教师完成总体设计后,让学生参与,如机械零部件图纸的绘制、电路的设计、程序的编制等,在项目完成后,教师及时总结,在下一届学生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将项目以案例的形式讲授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教学的目的性。

5教练结合

教练结合是“六合”专业教学模式的措施。教学方法在教学安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8]。专科教育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职业性,要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也就是要做到“教练结合”。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有很多技能需要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比如机械设计、机电设备维修等。机电教研室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加大实验、实训课程的力度。比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按照一节理论、一节实践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液压与气动课采用在实验室进行讲解液压气动元件、典型回路等;机械CAD/CAM课则全部在机房进行三维实体造型的演练;机电一体化技术课采取一节在教室理论学习、一节实训室编程调试设备。对这些课程进行“教练结合”,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改革,学生掌握技能的能力明显增强,同时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人岗磨合

人岗磨合是“六合”专业教学模式的升华。专科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应该不经培训或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走上工作岗位。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工作岗位的需求,教研室在第五学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综合实训,主要对针对自动化生产线、机械设备进行安装、调试与维修。具体实习过程为:学生首先将设备拆卸成零件,然后利用测量工具将每个零件的尺寸测出,在计算机上用三维软件绘制每个机械零件的图形,并在软件中完成装配图和工程图的绘制;然后拆卸所有的电气元件(包含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指示灯、操控板等)和导线,绘制设备的电气控制线路;拆卸完成后,根据机械图、电气图对设备进行安装,机械部分安装完毕后要通过千分表、水平仪等检测安装精度,电气部分安装完成后要通電检测。机械、电气部分安装完毕后,利用可编程控制器对整个系统进行编程、调试,直至设备运行良好。在学生调试完成后,由教师对设备设置故障,如改变传感器的位置、导线接触不良、输入错误程序等,学生针对出现不同的故障现象来逐步排除。

毕业前的综合训练充分模拟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力争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从近几年对学生进行人岗磨合的效果来看,此项措施很有必要。经过一个接近真实的工作岗位的模拟训练,学生很容易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移植,变成工作岗位的所需技能。

三、取得的成绩

1课程设置更加合理。通过课程整合,紧跟科技的发展步伐,将一些过时的、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的相关知识采取减、删、移等措施,使得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学生在校可以学到更加实用的、贴近岗位的知识和技能。

2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得到加强。通过双师配合、教练结合,使得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实验实训课时的增加,这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最终反映到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要求其掌握一门技术或技能,毕业后能够在企业谋得一份职业,发挥自己的所学,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通过校企融合,提高了课程和教材的针对性,也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增加了学习去企业见习、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4学生获取知识和就业的能力得到了加强。通过人岗磨合、校用契合,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毕业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上岗并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典型的实例就是机电专业一名尚在实习的学生将在校所学的自动化生产线的编程调试知识移植到钢管生产线上并成功地对现有生产线进行了改造,取得良好的效益。

四、继续改进的方向

虽然“六合”专业教学模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进一步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课程建设与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地进行现场调研,增加调研的领域数量,听取不同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使得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高度一致。

2增加“师教吻合”。即教师所学专业与从事的教学专业吻合,由于新进教师的聘用工作教研室参与的机会不大,导致招到的教师与本专业并不完全一致,教师不能胜任或不能完全胜任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而且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强。

3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根据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六合”教学模式也应该不断删减与扩充,以便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技术和技能。

五、结束语

以上是黄淮学院机电教研室对“六合”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创造一个“模式”是一件困难的事,而实施一个“模式”更加不易。虽然我们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个永恒的话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会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文的撰写一是为和各位同人交流经验,二是期望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模式的讨论中来,共同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王瑞敏.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人才培养转型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2.

[2]叶树江,张洪田,李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视阈下课程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41—143.

[3]郝巧梅.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及改革建议——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2(17):165—166.

[4]曹为民,张良军.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需以“全”争天下[J].轻工科技,2013(7):165—166+168.

[5]李群.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6]徐静茹.我国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演变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7]肖称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分析与激励机制探究[J].职教论坛,2012(34):77—80.

[8]张伟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J].科技信息,2009(29):656.

猜你喜欢

探索与实践应用型高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