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微公益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3-30冯畅
冯畅
摘 要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快速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由于具有参与“零门槛”、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透明度高、影响力大等特点,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已经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响应。目前,高校园中微公益活动吸引了为数重多的高校大学生的踊跃参与,微公益已经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崭新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微公益在当代中国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应深刻认识并加以研究,同时积极探索利用微公益这一新载体,创新丰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 微公益 高校 思想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2.027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Internet era, because of the "micro public welfare" in the "zero threshold", interactive, fast transmission speed, high transparency, high impact features, reflecting the strong vitality, has been widely in response to the public. At present, the micro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in high school has attracted a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a number of heavy, micro public service has become a new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and Study on the important value of micro public welfar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use of micro public welfare of the new carrier, innovative methods of enric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enhanc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micro public welfare; college; ideology; education
全新“微時代”的到来,催生了微公益这种新型的公益模式。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微公益活动,由于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以及社会公众广泛的参与度,因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积极利用微公益这一新载体,研究如何加强引导高校大学生参加微公益活动,促进高校微公益活动发展,探索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是我们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
1 微公益概述
1.1 微公益
目前,我国对于微公益的定义还没有作出统一的权威认定。壹基金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微”公益是指利用新媒体,将自己的关怀融于社会整体之中的一种公益行为,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众性、草根性和迅速传播性,倡导普通人从身边小事做起,强调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实现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高级分析员杨睿认为“微公益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公益参与模式,可以有效带动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意识和行为,也是一种自发的公民意识表现”。
1.2 微公益的显著特征
(1)参与主体的大众化:微公益是从身边的细微小事着手的公益活动,体现参与主体用举手之劳、以微薄之力,公益理念传播的范围小,捐助资源小额等特点,体现社会大众的人文关怀,实现社会大众的公益梦想。
(2)参与形式的多样化:微公益参与形式多样化,在传统的捐款捐物以外,既可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也可以像“微博打拐”等举手之劳来实现自己的公益梦想,参与门槛低,参与范围广。
(3)公益活动的互动化:微公益除了可以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途径传播信息外,主要是利用 WEB2.0平台快速而广泛的发布传播公益信息,社会公众通过网络空间迅速获取公益信息后也能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信息,实时交流互动。
(4)受助对象的具体化:微公益是以用户为公益核心,公益对象主题为社会都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老百姓身边的事儿。微公益活动有很强的针对性,首先明确受助者是谁,需要什么,比如“铅笔换校舍”等公益组织目的性很明确,直接通过网站等把受助者和捐助者联系起来,减少中间环节和运行中的成本,最终效果具体显著。
(5)参与平台的快捷化:微公益是利用 WEB2.0 平台快速而广泛地发布传播公益信息,社会公众通过网络空间迅速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影响范围较广,社会公众可以第一时间参与进来,公益活动能够快速有效开展。
(6)运作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微公益采用运作过程公开信息透明的方式运作,对活动资金的收入来源、数额、支出情况的实时发布,及时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7)管理团队的精干化:微公益组织一般是由少数热心公益、素质较高的人组织,积极性强,文化水平整体较高,公益管理团队管理手段先进,灵活运作,效率较高。
2 微公益的兴起及社会价值
2.1 微公益的产生
(1)互联网的发展为微公益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首先,网络传播为微公益提供了信息载体,很多微公益团体组织都有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等。其次,公众能够通过网络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对共同关注的公益话题意见并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加大加快了对公益理念的传播。再次,网络传播过程的快捷性与互动性,为微公益组织活动信息的发布和回应提供了条件,公众可以及时了解关注的信息;最后,网络空间交流的开放透明,防止了微公益活动运作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
(2)传统公益的不足是微公益产生的催化剂。传统公益主要是带有官方性质基金会等组织构成,运行中的问题较多,一是人力成本高昂,挤占了慈善捐款,办事效率低下,发挥作用有限。二是传统公益运行过程中公开透明化程度过低,组织的公信力不足,极大地抑制了人们的捐赠积极性。三是由于门槛较高,压制了愿意做公益却能力有限的社会大众的积极性,而捐赠人对自己的捐赠去向不了解,阻碍了公益活动的向前发展。正是这些不足使得微公益应运而生。
(3)公民公益意识的提高是微公益产生的核心。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众的道德文化素养也不断提高,公民公益意识的增强,促使人们希望自己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微公益理念开始形成并通过网络传播、推动,微公益的理念进而得到进一步升华,促进了微公益的快速发展。
2.2 微公益的社会价值
(1)微公益促进了公众思维的变革,是建设良好社会道德新风尚的有效途径。微公益打破了“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公益理念,与时俱进的微公益理念适应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满足了社会大众个体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需求。微公益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提高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微公益作为传统公益的一种补充形式,丰富了我国公益模式。首先,微公益是以微理念作为指导,强调以主体之微、力量之微、渠道之微,极大地丰富了公益内涵。其次,微公益減少了更多的中间环节,减少了公益实践中的成本,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其三,通过网络平台的公开化、透明化、互动化运作,公信力极强,避免了道德风险的产生。其四,微公益多样化的参与手段,可以通过捐款捐物,还可以通过体力与智力劳动来实现公益价值,较低的门槛给人们参与公益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最后,微公益管理团队的精干灵活化,提高了公益的效率和价值,提高了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使活动效果显著、影响力强。
(3)微公益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公益理念的传播,彰显社会正能量。微公益顺应社会的需要,吸引社会公众积极主动投身于公益实践中,快乐地实现自己的微公益梦想。微公益提倡从微小事情入手,通过积少成多的模式,举微薄之力、积小流、聚大爱,强调互助与关怀,社会公众之间通过互动交流,弘扬优秀的社会主义道德传统文化,极大地释放了社会正能量。微公益开展社会救助活动,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微公益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促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高校微公益发展现状及其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3.1 高校微公益发展现状
微公益作为社会正能量在不断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兴的公益理念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而创新着公益实践环境,从而使公益理念得以普及推广,得到了90后青年学生的支持,进而影响更多高校大学生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微公益由于强调从微小的公益事情着手,追求创意的慈善公益方式,更是符合大学生的喜好,吸引了众多高校大学生参与。近年来,高校陆续出现了许多微公益团体和个人,众多充满青春朝气、具有仁爱之心、热心公益事业的青年大学生们,倡导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改变社会各方面的不足,细致了解发现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积极参与自己力所能及的微公益活动,用自己的爱心影响着校园,为社会传播着微公益的正能量。当前,高校微公益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参加学校社团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如参与扶贫支教等公益活动。二是在网络平台上参与点滴公益,如随手转发,支持正能量等活动。这些高校微公益活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3.2 高校微公益活动存在问题分析
(1)高校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受大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等条件的限制,活动具有临时起意的特点。对一些效果和影响较弱的微公益活动,一些大学生会抱着可做可不做的态度,有一定的随意性。少数大学生由于识别能力较弱,不能准确辨别网络虚假信息,在参与网络公益转发活动时,为一些虚假公益信息推波助澜尚不自知,因而一些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处于盲目自发状态,有一定的盲目性。
(2)高校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持续性不足。高校大学生在校时间有限,高校社团组织学生骨干面临毕业流失等问题,一些优秀的高校微公益活动往往难以为继。
(3)高校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涉及领域偏窄。高校青年大学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大学生比较愿意参与校园公益活动,而目前大学校园公益活动又往往局限于学生社团组织的志愿活动,开展的活动较少且涉及领域偏窄。
(4)高校校公益活动项目的组织引导不足发展乏力。由于一些高校社团微公益活动重场面轻效果,一些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活动缺乏系统的指导,缺少专业公益领袖人物的引导,使得高校微公益活动不能长效化、可持续发展。
4 开展高校微公益活动的思考
4.1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微公益观念教育和培养
高校青年大学生是最为思想活跃的社会群体,他们是高校微公益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一些微公益活动的直接受益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大学生普遍进行微公益精神理念的教育,使高校真正成为微公益理念培育和传播的重要园地,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高校微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引导
高校微公益活动的宗旨是使所有大学生在公益活动中得到情商的锻炼、心灵的洗礼和品德的养成,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力所能及的微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实践体验社会,提升社会责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高校微公益活动中扮演好三种角色。
第一,参与者。积极投入高校微公益活动,竭盡所能做高校微公益活动的表率,做好校园点滴公益活动。同时,要进一步探索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微公益活动联系起来完成教学任务,丰富和发展利用微公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倡导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向学生宣传传播参与微公益活动对思想道德提升的重要意义,影响周围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组织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微公益活动的领航员,积极组织策划开展富有创意的微公益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诉求与公益事业有机结合,组织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微公益活动。让大学生在公益活动中实践、锻炼、提升,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身边的微公益活动中来。
4.3 高校要注重培植校园微公益活动品牌
为将高校微公益活动组织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指导学生做好活动策划,强调微公益活动的大众性,精心培育优秀的高校微公益活动品牌,注重活动效果。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公益领袖请进高校给予专业性指导,将优秀的高校微公益活动品牌化、持久化,促进高校微公益活动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4.4 注重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结合
校园处于社会之中,而学生最终还是要走出校园。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普遍较强,是网络各类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在承载、传递社会公益理念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是推动社会公益理念传播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注重加强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结合,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去,积极关注参与社会公益话题和活动,影响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之中。
5结语
微公益作为一项思想道德指标,已经介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公益精神方面,微公益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形成人人皆可参与公益,帮助他人可以收获快乐的公益理念。在价值观方面,微公益能够帮助大学生在细小的行为中领悟出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思想境界方面,微公益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能通过长期的微公益活动实践,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索利用好微公益这一新载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中之.微公益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20-22.
[2] 冯莹姣,周瑞法.微公益:具象化公益的道德内化——浅谈微公益对公众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 陈雪.微博线上的“微公益”活动的研究[J].东南传播,2012(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