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两种能力的培养
2017-03-30李进忠
李进忠
科学课程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创设科学探究氛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走进大自然,去领略科学的魅力与惊奇。让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科学,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摆在每一位小学科学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我认为在科学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两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是科学课程学习的主体,在面对繁纷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通过创新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科学课程的学习要重视探究,更要重视观察,观察是探究的基础。良好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学生抓住事物的细微变化和主要特征,有助于探究的更进一步发展,这对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教师应创设有助于观察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置身大自然去观察
学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有新发现,才能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产生可持续的探究欲望,持续激发观察兴趣。如观察闪电现象;观察日食、月食现象;观察气候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情况;观察种子发芽过程等等。
2.深入生活中去观察
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是科学观察的最好素材来源之一,教师要创设条件开展相关科学活动,结合学科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开展观察实践活动,在观察中获得感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如家庭电路的连接方式;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等等。
3.通过媒体观察
媒体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窗口,媒体的信息面广,知识量大,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思维,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通过观察媒体,获得更广泛的科学知识。
二、激趣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必须准确把握两个方向,一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深刻领会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以知识为本的旧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关注情感,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独立观察,并能够在教师适当引导下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可行的实验进行验证,并讨论交流分享研究成果。探究过程始终围绕学生自己的兴趣,学生才能够对探究过程保持吸引力,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
2.创造条件,加强科学引导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应积极谋划。精心设计探究环节,设计一个能满足学生探究需求的典型环境,充分利用手、口、眼、脑、耳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作用,深入参与探究过程。要想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提高科学素养,关键还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科学探究方法。让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研究材料,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问题,获得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教学《杠杆》时,我是这样进行引导的:
师:同学们使用杠杆去撬重物的时候,同学们有什么感觉?
生:我很轻松地把很重的重物撬起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再做撬砖块的实验,要求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作用力点位置,用小拇指用力压杠杆,你有什么感觉?
生:支点向作用力点方向移动时,感到吃力;支点向重点方向移动时,感到省力。
师:通过实验,同学能总结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杠杆省力,什么情况下使用杠杆费力,请你说一说?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弄清这些问题,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生:用杠杆来做实验。
师:用杠杆怎样做实验呢?
生:沿着杠杆的中心点,用细绳吊起来,并在杠杆上挂上钩码。
师:这样行吗?生:应该让杠杆平衡。
师:杠杆两边的钩码代表什么呢?想一想
生:左边的钩码代表物重,右边的钩码表示人撬起左边物体所用的力。
师:同学們仔细观察这个杠杆实验装置,只要用一个钩码的力就能提起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钩码的重量。这只是一种表现方式,还有其他表现方式吗?
通过引导,学生理清了实验思路,明确了实验目的。实验如何去做?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小组讨论合作,制定方案,找到解决办法。这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小学科学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行创新性教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为教学服务,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大脑,着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等基础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 合肥市蜀山区蜀山中学小学部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