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的智慧盈溢数学课堂
2017-03-30刘旭
刘旭
核心素养是我国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其中“实践创新”是六大素养之一。的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年龄小,知识少,经验少,但他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掌握培养创新能力基本策略的基础上,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學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掌握策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掌握以下三个基本策略:
(1)支持学生的“非正常”思维。苹果从树上落地,为什么不往天上飞而往地下落呢?这类问题常被认为是奇思怪想。而正是这“非正常”思维,才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把壶水沸腾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位化学家在漆墙时想:如果在油漆里加入炸药,数年后,只要点燃一根火柴就能将其掀掉。也是这个“非正常”想法,使他研制出活化性油漆的添加剂,可以轻而易举地使油漆从墙上剥落下来。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学生常有“非正常”思维,因为他们没有成年人那么多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定式,然而他们的奇思妙想往往遭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有的未来科学家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是教育的悲哀。
(2)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日本举办过一次“洗衣机有什么新用途”的小创意比赛,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评比标准只看独创性,不看可行性。这一创意,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创新火花,学生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活动中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了想象力。
(3)爱护学生“稚嫩”的思维。如果纸上有一个墨点,成年人都回答这是“一个墨点”;而学生的回答则各种各样:小红帽、小石子、小蝌蚪、小臭虫、小黑虫……学生的思维虽然显得幼稚,但充满想象,孕育着新观点的萌芽。“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发现。”
二、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材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依据。教师要时刻注意运用教材中普遍存在着的创新教育的素材进行教学设计,选择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使枯燥的定律变成学生的发现,使新知识的学习掌握过程变成学生亲自感受的过程,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就会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加强新旧知识联系,确定好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把知识变成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牵着学生“走”,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学生由于缺少机会,创新行为受到扼制。为此,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自主权”,“为学生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给一点思考时间,多留一点活动余地。”要充分相信学生,帮助学生,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指导实践。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例如: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出示含有数字100的数字表格,让学生在这些自然数中找出能被5整除的数,并用笔圈出来。再让学生观察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从而更好接受新知,并能运用。
四、教给学生创新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时,往往是苦思冥想不知所以然。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超越常规,寻求新颖独到的见解,甚至要教给学生一些用得上的创新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性地教给学生如下的方法。
1.猜测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按心理学的观点来说,猜测属于直觉思维的范畴,而直觉思维又是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猜测与创造性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能注重让学生猜测揣摩,大胆寻找不同方法,定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突出将要求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去探索。接着让学生猜一猜:怎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学生猜想: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将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将圆转化成梯形或三角形。在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已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操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由于在猜测中学生提出了多种可能的情况,所以在操作和交流时,学生分别从不同的拼法中找到了圆面积公式的不同推导方法,体验到创新、成功所带来的欢乐。
2.创新思维,寻找解题捷径
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题意,捕捉条件与问题的本质关系,单刀直入,一下子触及问题实质,从而找到解题的捷径。
例如:红星玩具厂计划5天生产12000件玩具,现在要多做600件,同样要求5天完成,这样平均每天要比原计划多做多少件玩具?用逐步分析的方法求该题的解,步骤多,计算繁。若再仔细分析题意可发现:把多做的600件平均分摊在5天里就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的件数,故可巧解为600÷5=120(件),这样就缩短了条件与问题的距离,找到了解题捷径。
总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无疑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但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促使学生认真思考,使他们养成求异、求新的习惯。学生遇到问题时,若能自觉地运用旧知和经验,摆脱已有方法的束缚,提出新的方案,就能发现并想出新见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素养也就会随之得以培养和发展。
【作者单位:东海县实验小学西双湖校区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