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差距变化与生活质量改善路径研究
2017-03-30尹元福
摘要: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日渐扩大,已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的具体数据的分析,探索居民收入差距变化与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关系,并提出改善生活质量的政策路径。
关键词:收入差异;客观生活质量;改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03
一、引言
中国的GDP2010年超过日本的名义GDP为479.223万亿日元(按1$=114日圆,相当于54742亿美元),为58786亿美元,比日本的要多出约4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的政府及学者对于媒体过于兴奮的报道,呼吁冷静看待这一问题。
GDP 数据只是反映国家经济规模实力的一个方面,相对于GDP总量,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组织数据,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423美元,在世界排在第87位。但是,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是日本的九分之一(人均45,774),是新型工业国韩国的五分之一(人均23,749美元),更让人担忧的是贫富分化仍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收入差距总体趋势上不断扩大,这一论断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认同(李实、赵人伟,1999)。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准得到了较大改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满足,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步入小康社会。按理说,人民会感到生活水准水准越好,越来越幸福。那么我国人们感到生活质量的发展状况如何,与收入差距变化的关系如何是尤为重要的。本文探究了两者之间变化的规律性,进一步解释了两者关系的逻辑性,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世界瞩目的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经历了重要的转型期,从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化推动了效率优先原则,使一些经济基础好、政策优势明显的地区迅速发展起来。而使社会差距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东中西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各种矛盾突显出来。本文主要从改革开放以后30年间的政策变化对于我国居民收入变动情况进行探索。用来描述收入差距变动情况常见的有基尼系数、城乡可支配收入比、泰尔系数等指标,本文将运用以上指标测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间、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现状。
如表1 所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整体趋势是上升的,78年的0.357,上升到2011的0.477。但整体上观察有明显的起伏,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世界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0.4的红线。因此,收入的公平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非常复杂,收入分配制度(赵仁伟 1997)、经济发展(蔡昉 2000)、政府调控干预(王小鲁 2005)、教育(陈宗胜 2002)、职业和所有制 (陈宗胜 2002)、资源察赋(侯风云 2005)、甚至居民的健康(黄潇 2012),都是重要的约束因素。
三、 居民收入差距与客观生活质量的关系分析
收入是否会影响人们的客观生活质量?传统经济学家认为,财富如收入和资产对幸福或生活满意度有直接的影响,因为高收入能为个体提供更有利的机遇和选择,因此增加财富就能增加幸福。
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2006年,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另有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十年中先升后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
生活质量问题,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收入是影响生活质量的最关键的核心因素已被多数学者接受,那么收入差距的变化与客观生活质量的变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稳定的关系?
1.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采取一种数学降维的方法,找出几个综合变量来代替原来众多的变量,使这些综合变量能尽可能地代表原来变量的信息量,而且彼此之间互不相关。这种将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互相无关的综合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就叫做主成分分析或主分量分析。
2.评价指标与数据
本文基于1990-2011 年的实际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2 年) , 利用SPSS 进行数据处理与检验,评价过程如表2,并构建了1990年-2011年的客观生活质量的变化程度的综合排序如表2所示。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将我国近20年的生活水准状况分为三级,1990年-1993年为一档,即综合因子得分F<1的年份。其中1990年和1991年均表现为负值。表明这两个年份客观生活质量相对来说,较低。
第二级:客观生活质量稳步增长,生活水准明显改善。即综合因子得分1 第三级:生活水准持续增长,未受世界金融危机的波及。即综合因子得分F≥2。入世后国内经济日益全球化,但06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居民生活水准有明显的冲击影响,居民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人均收入都继续稳步增长。 3.收入差距变动与客观生活质量关系分析 (1)变量选择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有多种,表1、表2 反映了常用的三指标泰尔指数(区域内、区域间)、 基尼系数与城农人均收入比在反映问题上有一定的一致性,但考虑有一定的年际间的连续性与可比性,,同时考虑到区域间差距、城乡间差距的结构变化一直影响着收入差距变动,因此,本文将泰尔系数、基尼系数、城乡农民收入比作为自变量,客观生活质量作为因变量进行多重回回归分析,找出影响生活水准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分析结果
回归结果表明,每个估计的回归系数都是高度统计显著的,因为计算出来的p值都小于0.005。即每个系数显著不为零,对生活水准有影响概率为95%。并且F值的p值也非常小,VIF值<30的范围,说明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基本被排除。
结果中可以明确看出区域间收入差距是客观生活质量的影响明显,而区域内差距越大生活水准越高,表明先让一部人富起來的不均衡经济发展政策的推动在东、中、西部地区内部有一个明显的模块化现象,并对生活水准推动有了明显作用。
而基尼系数、泰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反应社会公正的指数与生活水准提高有反向作用。其中反应高中低不同群体间收入的基尼系数对客观生活质量影响也比较显著,上升一单位基尼系数将影响生活水准下降0.4单位。
四、 提升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1.有效推动经济稳步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
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减少收入差距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
3.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与基本权益。
4.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均衡展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步骤。
5.加强区域间合作,缩小区域间差距,创造良好的产业、就业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当前广大城乡居民关心的重要问题及迫切希望解决的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共同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保障居民基本生存的重要方面。此外,政府还应加快金融、法律、咨询等服务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城乡软环境,使得广大居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黄有光.经济学与快乐.牛津大学国际会议报道,2001.
[2]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陈钰芬.我国城镇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评估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5(03S):34-36.
[4]Alpizar, Carlsson, and Olof Johansson-Stenman, 2005, “How much do we care about absolute versus relative income and consump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 Vol. 56, pp. 405–421.
[5]Peter,K;Nazeem,M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New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 2010.
[6]赵晶,王根蓓,朱磊.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竞争优势的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方法与聚类方法的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6):49-57.
作者简介:尹元福(1977-),男,吉林通化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农村发展经济学、收入分配与幸福感关系等研究。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2012BS15),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类研究项目-生态资本化与渝东北生态涵养扶贫对策研究(16KGH092),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项目(第46 批),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国际贸易专业”建设项目(2014年)资助。重庆工商大学大学科研启动项目(1701-67010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