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导—练”串起高效科学课堂

2017-03-30邱丽娟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备课高效课堂

邱丽娟

摘 要:当前,“轻负高质”的教改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构建高效课堂是关键。而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有效备课、精教善导、精设练习三方面探讨了构建高效课堂,落实“轻负高质”的一些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有效学习。

关键词:备课;精教;精练;高效课堂

新型课堂重点关注的是课堂高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备好一节能让每位学生有所收获的科学课,不管是知识上的获得、方法上应用、思维上的激发等;核心问题是群策群力为共同打造高效课堂而不断地努力探索。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下,能够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以达到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目的。当然高效课堂的构建受限于教师的个人专业知识、课堂驾驭能力、教学投入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等诸多因素。初中科学教学中优化和创新教学中“备、导、练”的课堂教学,关注的不再是教师的表现是否精彩、教学流程能否顺利完成,而是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动向及学生的成长,真正落实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能培养、呵护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有效、高效学习。

一、有效备课——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传统备课教师关注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等;而有效备课将重点落在学生和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比如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思维性的生成资源;如果学生出现疑问,用什么样的方式调整教学才会让学生走出困境……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热情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备课中知识点要贯穿在学生熟知的一些现象或生活经验中,让学生觉得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增强学生生活化的科学知识的情感体验,激发探究科学世界的欲望。

案例1:《压强》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压力的学习,已明确水平放置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等于自身重力。而针对压强概念引入的必要性,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牛奶罐设计一个小游戏:请两位同学先上台,都戴上眼罩,伸出手掌,然后将未开封的同一个牛奶罐分别以竖放(图1)、平放(图2)两种方式先后放在这两位同学的手掌上,让他们凭感觉判断哪次较重。这两位同学均回答竖放时较重。其他同学感到非常诧异,这不是同一个牛奶罐吗?同样的牛奶罐对手掌的压力相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而其中的缘由用已有的知识又无法解释,这时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圖1 图2

2.预设动态生成,拓宽学生思维

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除了备本节知识内容的重难点,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分析,对教材中问题进行预设,尽可能地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充分预测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即学生的动态生成,思考应对的措施。

案例2:上学期,笔者听了一节题为“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研讨课。教材中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三幅收集CO2的图片要求学生选择,结合CO2的密度和溶解性的特点,学生会选择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CO2。课堂上有一学生提出:收集CO2能否采用排水法?该任课老师和班级其他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CO2能溶于水并会和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评课中有专家指出:其实用排水法收集CO2是完全可以的,不但可以而且能收集到纯净的CO2,这是为什么呢?原来CO2虽然微溶于水并会和水反应,但是CO2仅仅以1:1溶于水,而且气体从导管口进入水中的速率远大于溶于水的速率,所以用排水法收集CO2的“损耗”可以忽略不计。基于此,实验室收集比较纯净的CO2采用排水法显然更好。如果该教师有这样的预设,就不会这么快下定论。因为学生一旦接受了错误的认知,他的思维就会被禁锢,要想改变就非常困难了。

新课程改革对现在的课堂要求是打造一个平等、宽松、互动多元的民主课堂,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对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做什么、有什么结果,问什么、学生会怎么答,常常与教师原本的想法并不一致,甚至学生问、教师怎么答等。在这些情况下,如果教师“早有预设”地顺势展开,这比“一路顺风”的教学将更为丰满,更为深刻,更能拓宽学生的思维。

二、精教善导——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课堂教学不是将教材中的知识简单进行转移,教师不是一个搬运工,课堂教学的核心由教师的教育智慧决定。而且不同的课型应有不同的教学呈现,并不是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如何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在课堂中怎样才能做到“教”的高效呢?

1.设计精彩导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序幕”,教师通过创设精彩“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使学生在刚刚进入课堂时就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案例3:如黄老师上的一节课“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在课堂教学引入时,该老师采用4幅典型的科学发现史图片用“story”的形式让学生猜测科学家们的发现。现摘取片段如下:

图3 图4 图5 图6

在上图中学生都能快速地想到瓦特的蒸汽机、牛顿的万有引力、鲁班的雨伞和阿基米德的浮力知识。在此,老师追问道:根据图6,你们还能知道这幅图蕴含的其他科学知识吗?此时,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说明地球在自转。

师:这怎么理解呢?

学生争着回答:看下水管的水流方向。因为南北半球的水流方向不同,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接着黄老师出示了本节课的主题:铅笔。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整节课,学生围绕着铅笔探索出了“水中的铅笔”、“坚定的铅笔”和“通电的铅笔”。

教师精彩的导入能成功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只有当学生进入到课堂学习的轨道才有可能完成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才能去谈论教师对科学知识和三维目标的落实,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科学概念、原理等。导入的设计还需要配上教师形象、生动地讲授,学生就能很快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学习情绪,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使学生不断地体验到在科学学习中取得进步的欢乐。

2.注重实验引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是科学教学的灵魂,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科学的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使其科学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实验探究,能充分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案例4:在教学《认识力的存在》中关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知识时,我们通常是先用可乐瓶、气球等易变形的物体来进行实验,直观地让学生感知到力是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然后再用手挤压玻璃瓶,问:手的压力能否改变瓶子的形状?学生常常做出否定的回答。我们认为力似乎只能改变一些物体的形状。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结论修正为“力可以改变某些物体的形状”,还是对刚才的判断产生怀疑,即可能是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所发生的形变太微小,肉眼无法直接看见。提示学生思考:当科学结论与实验结果不一致时我们应该如何做?(改进实验:尝试显示微小的形变)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学生确认玻璃瓶确实受到力的作用?即如何将微小的形变放大?笔者指导学生选用玻璃瓶、锥形瓶、玻璃管、各种橡皮塞和红墨水等器材分组设计该实验装置。但学生普遍的困难是找不到细玻璃管。那怎么办呢?学生利用实验室废弃的温度计代替,如图7就是学生制作的力的微小形变放大装置。

这种教学设计虽然未在课堂的第一时间让学生动手实验,但它并不影响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达成,并且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合乎科学逻辑。而基于此课程设计,课外再让学生利用该装置并演示其力的微小形变放大,学生印象之深刻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这类实验使学生学习科学更有兴趣,探索欲望更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科学课不再乏味枯燥。

三、精设练习——拓展高效课堂的保障

巩固和强化学生课堂中所学知识并检验其掌握程度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课堂练习。教师通过学生的应答情况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本节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难点知识有没有突破。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不仅使学生减少简单知识的无效重复,而且还能使教师为及時把握和修正下一节备好课做铺垫,做到有的放矢。

具体实施方法可以采用“边讲边练”或在“课堂的最后”讲解,但不管是哪种方法,最好都能保证15分钟左右的练习时间。因为时间过短不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过长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课堂习题的选择上,可以结合近几年各地区关于该知识点有梯度的中考试题,运用多题型分层次进行设计练习,避免简单的重复。所布置作业中有A、B、C三个层次的习题供学生选择,A类题目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应用能力(即创新题),B类题目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即提高题),C类题目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识记能力(即基础题)。在校对练习时,我们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这样既可以检测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都能分享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案例5:在学习“电能”时,为了理清能量间的关系和更清楚地区别电功和电热的计算,尤其是对于非纯电阻性用电器,如电动机,它消耗的电能等于其消耗的内能与输出的机械能之和,切忌不能将W=UIt和Q=I2Rt这两个公式混淆。现选编几题如下:

【C类】小明家同时开启下面三个用电器工作5分钟,名牌如下:电风扇“220V 100W”,白炽灯“220V 100W”,电热器“220V 100W”,这3个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最多的是( )

A.电风扇 B.白炽灯

C.电热器 D.产生热量一样多

变式:上述题中,这3个用电器产生的热量最多的是( )(注:选项同上)

【B类】有一台直流电动机额定电压为220V,其中它的线圈内阻为2.2欧姆,若正常工作时通过线圈的电流为4安,如果该电动机正常工作10分钟电流做了多少功?此时电动机产生的机械能为多少?

变式:若某电动机的线圈内阻为r,工作电压为U,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为P,则电动机线圈上消耗的电热功率为( )

A.P B.U2/r C.P2r/U2 D.P-P2r/U2

【A类】如右图所示:为挑选机械效率较高的电动机而设计的电路图,具体操作为:先使电动机不转(手捏住线圈)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3安,若再放手让电动机正常转到读出此时的电流表为1安,那么该玩具电动机正常转动时机械效率为( )

A.91% B.67% C.33% D.9%

精心设计的课堂短时训练习题能避免给学生增压,保证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较高的热情,做到让科学课堂充满“诱惑”,让学生心情愉悦地学习。

总之,要提高课堂的高效性需要从平时教师的备课、上课、练习的设计等环节加以落实,如何使师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不仅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而且也是教师自我教学能力提升的需要。科学知识涵盖及其广泛,将其中的内容有机地加以融合,然后转换为学生易吸收的知识,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实施,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郑青岳.教科学的关键是教学生学会科学地思维.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4).

2.段云豹.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教学与管理,2010(11).

3.孙朝仁.让教学更有效.西南大学出版社,2011(3).

4.林昌旺.浅谈构建物理高效课堂.中学物理,2013(8).

5.姚杨海,张旭鹏.浅谈基于认知冲突的课堂教学策略.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11).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滨海镇中学)

猜你喜欢

备课高效课堂
孩子刚入学,父母咋“备课”?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