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生活对蒙古族民族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
——以中国境内蒙古族为例

2017-03-30周艺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17期
关键词:蒙古族生活习惯民族

周艺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1 中国境内蒙古族分布简述

民族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组合方式。大约在公元12世纪,蒙古族就形成,因为以游牧为生产生活方式,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也有一部分生活在森林里,以狩猎打渔为生。今中国境内的蒙古族约有420万人(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处处体现着民族的特性,草原上缺少农作物生产的条件,因此蒙古人以肉食和奶食为主食,由于放牧需要优良的草场,蒙古族人逐水草而居,为了能够易于搬迁,交通以骑马为主,住在便于安扎的蒙古包内。这也形成了我们今天对蒙古族的印象,这也是他们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保留与认同的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便利快捷的现代生活除了给蒙古族人带去便利,也带来了变化。这种变化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民族心理、文化认同。

2 现代生活对蒙古族民族认同产生的影响

民族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前提。“民族认同标明的是一种基于共同文化及政治要素的群体认同,反映了民族成员共同拥有的精神和情感归属。民族认同往往是以文化单元为载体的,强调的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忠诚和继承。”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的蒙古族生活方式相比,无疑是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本文分别选取了三个角度,来揭示现代生活对蒙古族人衣食住行产生的影响,并且阐释因为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对他们的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民族认同。

2.1 现代交通方式对蒙古人的影响

蒙古族作为马背上打天下的民族,骑马是其传统也是天性。当出现了更加快速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时,蒙古人沿袭了几千年的骑马出行的生活习惯,必然会发生改变。

曾经的清朝皇家御马场,今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的贡宝拉格苏木,从清朝起这里便盛产优良宝马,这片草原也因盛产宝马而驰名天下。如今生活在这里的牧民家里还或多或少地养着马匹,它们的存在并非是作为牧民们的代步工具,如今它们的存在意义更多的是为了延续民族文化。

除了去参加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在当地很少有人骑马出行。不可否认蒙古族的百姓对待本民族的文化保留着深厚的感情,但随着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恐怕对于纯粹的民族文化保留还是会产生影响。“如果人们用外来技术取代自己传统技术的话,那么技术方面的变化将不会仅仅局限于生活表面,它会逐渐达到更深的程度,甚至是全部传统文化的地基都被动摇。”很多人认为,民族生活习惯只是作为一种区别与他族的民族身份认同的标志,没有实际用处。现在的蒙古族人会因为自己没有远离自己的文化,而不会对民族认同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原来的民族生活习惯慢慢远离,后辈对文化认同必然会受到影响,这将体现在民族文化的遗失上。

2.2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对蒙古族人的影响

“高度发展的媒体传播技术已经成为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促进民族统一,同时又成为高速公路,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快车驶入我们的家园创造了便利条件。”生活在呼和浩特市的娜玛说。通过听她讲述,让我对蒙古族人对互联网的使用态度及看法,有了些许了解。在她生活的呼和浩特市,生活在城市中的蒙古人和汉人无异,手机,电脑对汉族人有多重要,对蒙古族人就有多重要。她认为,自己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蒙古族人,她需要通过互联网了解当今世界。上网浏览资讯,通过微信、微博和他人保持联系。她对美剧和好莱坞电影深深着迷,和汉族姑娘一样,着迷于时尚现代衣着,在淘宝网购习以为常。生活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网络。她努力学习英语,为的是可以和世界接轨,不让自己的思想变得闭塞。可以看出作为蒙古族中的一员,她的衣食住行不免会受到改变。她也认为虽然远离了草原,她的心里还是对蒙古族的文化深深崇敬,从这个角度说她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认同并没有受到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

在世界上的文化大部分都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遇到文化独立性保持的问题。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使少数民族的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相应地也改变了他们的思想。生活方式是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生活方式一点一点遗失在时间里,会使得民族文化终究难以良好保存。

反观,这未必全是个坏现象,没有一种文化能保持绝对的独立发展,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少数民族对外传播自己的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本族的风俗习惯和优良传统。本民族文化与外族文化融汇贯通的同时,还保存着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良好协调。

2.3 中国的蒙古族人语言使用情况对民族心理认同产生的影响

“语言负载着历史与传统,也是核心文化的特征。”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工具之一,本族人遗忘本族语言,久而久之会使得民族文化逐渐缺失,直至毫无保存。蒙古族在中国虽是少数民族,它的人口数量并不少。中国境内蒙古族人分布广,蒙古族语言使用程度较高的人群主要是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内,族人之间蒙语交流,一般都是蒙汉互通。保留本民族语言,有益于本民族文化保留。因为传统生活方式有所保存,周围也以蒙古族人居多,目前其民族能完整保存,对民族文化依然遵守,因此,该地区的蒙古族人对民族文化认同程度高。

在今中国河南和吉林等地区生活的蒙古族人,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就已经不具备蒙古族的明显特征了。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已经和汉族人完全一致,早在清朝的中后期以务农为主,不放牧。现在的河南和吉林地区的蒙古族早已不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由于长时间远离本族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环境,导致其本族语言丧失。如今,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几乎无从了解,也基本没有文化认同感,只剩下“蒙古族”这样一个民族外壳。

可见,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组成部分,民族语言的丧失造成了民族文化没有传承的的载体,没有了文化的核心要素,民族文化认同则无从谈起。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来说关于语言及文字的保存,是一件不可以忽视的事。

2.4 今内蒙古人职业选择折射其传统文化保存现状

如今,生活习俗保持较好的蒙古族地区,也没有一年四季都在草原住蒙古包的习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环境的变化,人们必须做出改变或调整。草场并非一年四季都可放牧,内蒙古有的草原沙漠化很严重,承受不了长时间的大规模放牧。当地的蒙古族人现在也都盖起了小平房。

现在愿意继续放牧的年轻人少了,或者从父辈起就已经受过良好的教育,认为应该融入主流的文化圈,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仅仅局限于牧区放牧。他们许多都走进了城市,上班、打工或上学。

前文提到的娜玛,就是典型的一例。因为受到的教育程度高,使她可以不依靠传统放牧来谋生,来到城市主要是因为工作的需要和个人的发展。娜玛的父亲和母亲就是在城市上班。大学毕业后的她在家乡的内蒙古电视台工作,但是她创作的节目中许多打上了蒙古族的烙印,向人介绍和传播蒙古族的生活,这也不失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延续方式。

在内蒙古自治区很多牧民都搞起家庭旅游,接待路过的游人。自己养牛羊提供给游客,使本民族特色与职业相结合。虽然蒙古族没有经商的传统,而这种经商和传统习俗结合的方式,却从另一个角度保护了本民族的文化。

由此可见,将民族特色与职业良好地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不但保存了本民族文化,同时还扩大了本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3 对今中国境内蒙古族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反思

“民族并不是长期稳定的人的共同体,而是在历史过程中经常有变动的民族实体”。对于中国境内生活习惯保存较好的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来说,因为受到现代生活及外来信息的影响,民族传统的生活习惯的纯粹保存已不可能。其衣食住行尽管会有所改变,但是,民族传统习俗和语言得以保存,使民族文化有可传承的载体。民族文化的保存是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的前提。民族是要善于接纳新的文化,才能使民族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生生不息。

今天河南和吉林地区的蒙古族人因为生活习惯和作为文化核心要素的语言的丧失,完全被汉化,对民族文化保存毫无办法,民族认同也无从谈起。这也是对中国境内其他地区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保存的警醒。

笔者认为,对于现在的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人民来说,要思考的是在享受现代化的生活的同时,平衡好新的生活方式和本民族生活习俗,使本民族文化能吸纳新的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有益融合。在此前提下,还能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独特性。

[1]孙英春,著.跨文化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孙英春,著.跨文化传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英] 阿诺德·汤因比,著,沈鹏,等译.文明经受着考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加拿大]玛丽·微庞德,著,郭镇之,译.传媒的历史与分析[M].北京广播学苑出版社,2003.

[5]孙英春著.跨文化传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蒙古族生活习惯民族
当心!这些生活习惯 正在摧毁你的听力
MINORITY REPORT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一日三餐
传承 民族 文化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