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网球运动训练方法解析
2017-03-29王少骅
王少骅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新郑 451100)
时尚网球运动训练方法解析
王少骅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新郑 451100)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时尚、健康、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国网球运动队在奥运会、澳网公开赛等中的不俗表现,更是引起了我国国内一股学习网球的热潮.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运用了资料收集、采访、数据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时尚网球运动的发展现状以及网球运动的训练方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翔实的研究和总结,旨在通过本文可以使网球运动管理机构能更加科学、合理地更新、改革网球运动;可以使每个网球运动爱好者能够更加正确、更加直观地了解网球运动的训练方法,以便促进广大民众的网球技能提高,使我国成为网球运动的体育强国.
时尚;网球;训练方法
1 网球运动简介
网球运动是一项集体力与智力于一身的体育项目,或休闲,或紧张刺激,可以室内也可以室外,是一项风靡全球的体育运动.网球一般由两个球员单独对垒,双打组合的方式也很多见,网球运动由于其老少皆宜的特点,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球类运动”.除此之外,网球运动也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球运动作为世界体育盛事——奥运会中的重要项目,它的比赛成绩对于提升国家的形象,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网球运动在非生产领域带来的经济价值也是一般性经济产业无法比拟的;网球运动高雅、文明的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方式;网球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浸润在儒雅、礼貌、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工作、学习和生活,这也是对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致敬.
2 网球运动的社会价值分析
网球运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双重性,即两个方面互有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的发展进步催生了网球运动.众所周知,一项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必定要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网球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例外.[1]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带动的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改变了原始的、低级的、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等,也使人们的思维观念、审美意识等发生改变,人们喜欢上了优雅的网球运动.
第二,网球运动的发展完善了成熟社会的发展.网球运动不断地服务于每一个参与网球运动的人们,满足了人类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需求,开辟了新的生活消遣方式,带动了网球相关行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也促进了社会发展的不断向前.
总之,评价、衡量一个事物的社会价值,我们一般从事物的本质出发,从价值层面研究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球运动本着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促进了群众的身体健康,稳定了当前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结构,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网球运动具有并实现了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2]
3 时尚网球运动探究
时尚网球运动同时尚健美操运动、瑜伽、广场舞、太极、街舞、花样游泳、赛艇等运动一样,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使人心情愉快,精神向上的一种有效的锻炼方式.
3.1 时尚网球运动的由来
时尚网球运动是网球运动中脱离出来的运动,是一般性网球运动的细化,同样经历了在12~13世纪法国的孕育,19世纪在英国的诞生,1980年代女子网球运动项目的诞生,网球运动从贵族宫廷走向平民,20世纪国际网球联合会的创立以及今天时尚网球运动的流行等过程.其中,英国1877年世界第一届网球锦标赛的举行为后来网球比赛赛制的制定奠定了基础;1884年女子网球运动项目的增加对于实现体育精神,维护体育公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世纪末网球运动在普通民众中的普及更是世界网球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3.2 时尚网球运动训练的特点
网球训练重视基础训练,而且基础训练的方式、方向要科学、合理和准确,这样才能保证训练效应的最大化.也只有这样,运动员的网球技能才能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步提高;时尚网球运动训练需要统筹的规划.作者通过调查历届网球赛事的冠军训练历程发现,他们的训练计划无一不严谨、有序,井井有条,每个训练环节都完美地衔接在一起,互相配合,最终收获理想的比赛成绩;[3]时尚网球运动的训练注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时尚网球运动秉承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的特点,保持体育“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强调健美、韵律、休闲和创新.基于此,无论是网球的训练还是重大网球赛事等都要求参与者有良好、平稳的心态.
3.3 时尚网球运动训练的任务
时尚网球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实事求是安排训练负荷原则;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结合原则;一般训练与比赛结合原则.
时尚网球运动训练的任务包括:促进时尚网球运动参与者身体素质的提高;帮助锻炼者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缓和工作、生活和学习压力,使之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专业网球运动员技能的提高,帮助其实现网球运动生涯中体力、智力、球技的和谐进步;在保证网球运动员个人素质、球类技能、团队合作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上取得良好成绩的目标.
4 浅析时尚网球运动训练方法
4.1 影响时尚网球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探究
(1)网球教练及网球教学的师资力量.调查表明,各大高校或者社会组织等均有时尚网球运动教练员缺少的情况.一方面,教练人员短缺,出现学员与教练员人数不成比例的情况,严重影响到训练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教练员男女比例失调,而时尚网球运动较之篮球、足球,参加的女学员更为多一些,这就需要配置更多的女教练,显然,许多地区并不能做到;除此之外,一些机构甚至有学员充当教练,兼职教练或者不具备培训资质的闲杂人等进行教学的情况,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这些都是需要相关部门严格把关的问题.
(2)网球运动的场地及训练器材准备.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时尚网球运动训练也是如此,网球运动训练需要有一定规模的网球场馆,网球、球拍、网等都需要按规定准备好,这样才能为网球技能的提高解决后顾之忧,也能吸引广大青年爱好者前来学习,才能激发人们的训练热情.
(3)时尚网球运动训练的方法及模式.时尚网球运动的训练模式包括对运动员的管理模式以及网球技能训练的方式方法、模式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运动员的管理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严格按规定实行各项措施,又要灵活,人性化管理.对教练员的管理也是人才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包括协调教练员与运动员、运动员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等,这也是影响训练质量的细节性因素;另一方面,时尚网球运动技能方面的训练模式制定的原则是科学、合理以及实用.这要求制定的训练模式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保证符合体育学、运动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多方面的相关标准和要求.由其是要保证运动员的身体安全,避免超负荷训练.
(4)时尚网球运动参与者的主观因素.时尚网球运动参与者要摆正心态,端正网球训练的态度,肯吃苦,正确面对比赛的压力,比赛失利等状况;主动协调好与教练员、队员之间的关系;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团队利益为先;保持必要的信心,相信集体的力量.
4.2 时尚网球运动实战训练战术解析
(1)培养运动员战术思维能力培养敏捷的战术思维模式;训练运动员预测战术的意图;掌握对方以及己方比赛时战术的思维特征.
(2)培养扎实的球技战术理论时尚网球运动的战术理论是运动员进行网球比赛等实践的基础,运动员牢固地掌握网球理论可以很快地提高自身的网球技能,由其是对于网球新手来说更是如此.在熟练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反映到理论上来,进而讨论、解决问题,以切实地促进网球技能的提高.
(3)有针对性地进行时尚网球战术实战训练这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网球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只有将解决问题的经验累积起来,才能达到量变转换成质变的效果;另一方面,教练员要善于发现运动员的闪光点,特别是在双人配合网球训练、比赛时,要注意人员的安排,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各尽所长.
4.3 时尚网球运动教学与训练方法总结
(1)加强时尚网球运动教学的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包括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时尚网球教学氛围.
(2)培养学生兴趣,改善网球训练的体育场馆环境及设施.各项网球教学设施、网球运动器材等的配置是学校开展网球教学,学生顺利进行时尚网球学习和训练的基础,只有保证物质条件的充裕,才有可能实现时尚网球运动的完美训练,也能保证网球训练不偏离方向,学生训练安全等.
(3)选择合理的训练器材和装备.时尚网球练习者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素质,接受合理的运动强度训练,避免盲目自信以耽误比赛.
(4)开展分层教学和阶段性训练.这一点是快速提高时尚网球技能最关键的一环,包括,奔跑速度的提高、四肢力量的快速训练、腰腹躯干力量承受能力的提高、身体反应力的提高等,前提是保证参与者的人身安全,尽量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5)培养运动员球感,注重多球练习,这种专项练习可以提高运动员对来球方向,来球距离的预测和判断,也能有效提高运动员身体的敏捷度和灵活度;多球的训练还能提高双人比赛中团队配合的默契度,总之,球感的训练是应对时尚网球比赛的有效方法之一.
(7)牢固网球的专项技能训练.在熟练运用网球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要逐步熟悉网球的高难度技术、动作,包括,削切球技术、高压球技术、挑高球技术、截击球技术、上旋高球技术以及近网低球技术等.只有保证基本技能熟练,高难度技能掌握,才能真正实现网球技能提高,进而发挥并彰显出时尚网球运动的魅力.
〔1〕梁波.多维训练方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
〔2〕张喆.中国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河南大学,2014.
〔3〕张志.泸州市城区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
G845
A
1673-260X(2017)01-0087-02
2016-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