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傩祭特有“喊断”仪式解读
2017-03-29许平山陈秀芳汪帮海
许平山,陈秀芳,汪帮海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非遗创新工作室,安徽 合肥 230011)
池州傩祭特有“喊断”仪式解读
许平山,陈秀芳,汪帮海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非遗创新工作室,安徽 合肥 230011)
池州傩祭的特点在于“喊断”仪式在傩戏各个环节自始至终都有。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记录下“喊断”的场合与内容,并探求其功能与美学意蕴。“喊断”具有凝心聚力、团聚家族的力量,具有沟通神灵的作用。
喊断;池州;功能;傩祭
“喊断”仪式富有文化传统,如上梁、成婚、凿井都要“喊断”,目的是祈求事情吉祥。池州“喊断”仪式一般出现在傩仪和傩舞开始或进程中,由傩戏会会首(年首)担任“喊断”人,一呼众应。在傩仪中,“喊断”大多配合五色伞的动作引领礼神。在傩舞(或傩戏中的仪式)中,“喊断”则贯穿始终,其作用不可或缺。
一、“喊断”仪式的历史渊源
“喊断”仪式源于祭祀仪式的颂赞之辞,后亦用于帝王礼赞。《诗经》“大雅”里就有很多赞辞。随时代变迁,赞辞从四言发展到五言、六言、七言和长短句。敦煌石窟藏卷中也有大量保存。而活态遗存可见于池州乡傩。
池州傩祭“喊断”亦称“喊段”“嗷断云”(“嗷”,池州方言,即“喊”的意思)“喧号”“颂吉祥词”等,即傩祭中执事人高声朗读或呼喊吉祥赞辞和致语口号[1]。嘉靖《池州府志》“时序·逐疫”条载:“凡乡落自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象(像),或滚球灯、装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盖周礼逐疫遗意。”“和以喧号”即指一领众和的“喊断”。
傩祭继承古代祭祀活动,祭礼不但歌舞分离,诵诗、乐手以及被祭祀的对象也都专人专职。“祝”是古代用语言(诗)沟通神、人的祭祀官员,负责颂辞与嘏辞的念诵。《礼记·礼运》:“修其祝嘏,以降上神。”郑玄注:“祝,祝为主人飨神辞也;嘏,为尸致福于主人之辞也。”明人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六:“祝者,陈其词于鬼神,又致鬼神之辞于主人之称也。”史载祭祀昭明太子萧统以南宋最为隆重,而祭祀总是伴以歌舞的,南宋盛行的伎艺如“舞二郎神”“七圣刀”也成了池州西庙“昭明会”的队舞并保存在池州傩祭中[2]。现在池州各家族“喊断”也就是宋人所说的“致语”“口号”。
早期傩祭出于请神需要必须念致语、口号。这是对神的礼赞,后来演变为吉祥词。池州傩祭保持着这种形式也证明其古老。在祠堂举行请神仪式所念的“请神词”格式为:“伏以,神通浩浩,圣德昭昭,每有祷祈,必蒙感应……”(殷村姚《请阳神词》)。“请神”后立即去社坛“起圣”,在社树下舞动神伞,执事人高呼“社坛伞断”也就是对社神的诗赞。
二、“喊断”仪式在傩祭中的功能
池州乡傩“喊断”除功能和特色各异外,还须遵守一定规矩,不可随意乱喊。如在执事者呼喊每段正文的第一句之前,都要先呼“都来”两个字。在场者全体接着呼应“嗬”一声,再次第呼出一、二、三、四句。每呼完一句,参与者都要齐声呼应一声“嗬”。姚村规定,正月十五送神到社坛,只呼四句伞段,不呼“都来”,参与者也不应呼“嗬”。“喊断”的功能依附、融入傩祭整体功能之中,除了沟通人、神的基本功能外,一般情况下,“喊断”还具有引领互动、礼赞神祇、提示内容、寓意吉祥、烘托气氛等功能。
(一)引领族人互动的凝聚功能
池州傩祭均由男性族人参与,会首是傩神会的总负责人,年首是当年轮值的负责人,一般由他们来组织和领导各宗族的傩祭。参与者分为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即搬演者(包括锣鼓手、仪仗队、打杂者)和围观者。傩祭按照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需全体男性族人参与,以示对傩神的集体景仰以及集体接受祖先和神灵的福荫。执事人除了用口语示意仪程、步骤外,应以规范的方式充当引领互动的角色,如“迎神下架”时,一位族人需小心打开面具箱,执事年首手持神伞,一边转动伞柄,让彩纸飘动,一边向上举起、向下收回,状若引接,人们满怀虔诚之心观望时,执事人突然高喊:都来呀!众人同声、大声呼应:“嗬!”整个傩祭现场的人们一下被“喊断”声带动起来,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参与其中。
如姚村(山里、山外姚)“社坛起圣”,穿彩衣裤抬龙亭者四人,执伞者一人,旗、锣、灯、篮者若干,组成一列长行队伍。沿途经过旧庙宇遗址均点烛,陈列三牲,直至到达社坛(即石回头),再次陈列三牲,烧黄表,鸣炮、响铳,停乐器,一人拿彩伞站在指定位置(龙亭仍抬在肩上)开始“喊断”。每呼一句后,抬者将龙亭上下颠动,并口应“嗬”(其他人同样应“嗬”,锣鼓响应一次)。呼完十三句(含前面一句“都来”在内)[3]。起圣完毕,锣鼓不停,往村中祠堂进发,所经人家门口及村庄均烧香纸、鸣炮拜敬“菩萨”。此时龙亭已抬进祠堂,执伞者先上台(龙亭仍抬着在台下上下波动),龙亭到达指定位置后再停止一切声音。执伞者拿伞一边向上舞动,一边面向外高声“喊断”,台下台上同时呼应“嗬!”呼完十三段,龙亭方才落圣(地)。其中台上还在演出《刘文龙》“团圆”时,会首即组织人员准备送神,众人在台下听到台上:“为人须要存忠厚,自有皇天作主张,万古标姓把名扬”时,执伞者拿伞(对内)高呼:“都来哟!一子登科中状元,荣宗耀祖姓名传。紫浩金光还乡阁,好个刘公福寿全!”每呼一句,送神人员应声“嗬!”呼完五句,打火把、提篮子、执伞、鼓、锣、散米者、放铳者等一班人,随即离开祠堂向送神地点走去。
(二)礼赞傩神的寄托功能
池州傩祭是由傩仪、傩舞、傩戏、傩俗等构成的礼神祭祀系统,其中傩仪、傩舞是重要而隆重的部分。从正月初七“迎神下架”到正月十六“送神上架”,一直围绕面具(傩神)进行,礼神不断,“喊断”贯穿始终。如荡里姚“迎神下架”的“喊断”内容为:(年首)都来呀!众人应:嗬!//年首:新年上七接神明。众人:嗬!//年首:顶礼躬身品物亨。众人:嗬!//年首:庆贺良辰佳节景(呐!)。众人:嗬!//年首:名成利就万年春(喽!)。众人:嗬!//送神出门“舞伞”断://年首:都来呀!众人:嗬!//一子登科中状元,荣宗耀祖姓名传。(初七日)//紫诰金花还乡闾,好个刘公福寿全。//神喜人欢大团圆,酬神了愿又一年。(十五日)//四季平安钦神力,家门清吉福无边[4]。以上“喊断”诗句多为称颂、赞美之辞,其礼赞神祇功能显而易见。
(三)提示内容的旁白功能
一种是告知观众剧目内容,包括故事和人物;一种是交代事件背景和情节演进。如刘村傩戏《孟姜女》“开台”:昨日诸家子弟,胸藏锦绣,词涌河川,把千里故事,移在眼前,休笑村歌社舞,但看妇节夫贤,诸家子弟,一声齐喝彩,便作儿戏观。荡里姚傩舞《打赤鸟》:锣鼓声中,两位舞者上台,一人戴黑脸长须面具,红布包头,穿彩色绣衣,手持一弓,弦开满月,搭箭欲射;另一人戴白脸面具,红布包头,着红衣,手持飞鸟模型。二人在舞台对角对峙,持箭者追逐赤鸟,持鸟人躲避,二人在台心擦肩而过,换位,重复动作。共舞四段,间以“喊断”,最后把赤鸟打下,持箭人把鸟模型挂在箭上。整个舞持续约五分钟。四次“喊断”的断词分别是:第一段,都来呀!嗬!//我是官人小侍人,嗬!//官人差我放飞禽,嗬!//放了飞禽回家去,嗬!//回家见我大官人。嗬!第二段,都来呀!嗬!//二十年前小后生,嗬!//手拿弹弓沿路行,嗬!//见了飞禽就要打,嗬!//打死鹦哥见主人。嗬!第三段,都来呀!嗬!//家有千口,嗬!//全靠弹弓一手,嗬!//昨天打了一百,嗬!//今天打了九十九。嗬!第四段,都来呀!嗬!//赤鸟,赤鸟,嗬!//年年下来害我禾苗,嗬!//今日穿心一箭,嗬!//打它回去过元宵。嗬!
(四)寓意吉祥的祈盼功能
“伞舞”是迎神祈福的傩舞。一根竹竿贯穿伞顶寓意众神上下之通途;天有五云之色,预示着人间的吉凶、丰歉,故伞五色呈披靡状。“伞舞”是明代称谓,宋称“竹竿拂子”,隋称“拂舞”,汉称“灵星舞”,先秦称“绂”舞,为祭祀土地之舞蹈,古朴稚拙,寓意天神降临、吉祥如意[5]。池州傩的“伞舞”几乎都伴有“喊断(段)”,多为喜庆、吉祥之语(亦称“吉祥词”)。如茶溪汪《启圣归来》:一进门来便是厅,珍珠琉璃点红灯。//左边青狮来进宝,右边白象至田庄。//一进门来亮堂堂,满堂神圣放豪光。//迎得二郎多欢乐,周年四季保安康。//一进门来绿沉沉,去年接圣到今正。//保佑五谷多丰熟,十倍全收满仓陈。//迎神接圣到厅堂,但愿今年降吉祥。//国泰民安皆有仰,风调雨顺庆无疆。//一进门来便是厅,去年接圣到今正。//田地丰收生意盛,老者安康少者宁。//一进门来亮堂堂,满堂神圣放豪光。//发福生财从此起,堆金积玉荫平阳。
(五)烘托气氛的喜庆功能
池州傩祭的“喊断”词多质朴、文雅、清丽、隽永且朗朗上口,被执事人高声朗读,显得昂扬、犷放,抑扬顿挫,极富煽动性和感染力。不同的内容运用于不同的场合,既能通俗而又准确地表达和诠释内涵,又能生动而又有力地烘托气氛。由于强调祖先和神灵的在场感,氛围往往是肃穆、庄严,参与者的虔诚心理极易受现场气氛感染。每当仪式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执事人“喊断”声随之响起,高亢、激越,充满神威。“喊断”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年首或执事人呼喊,参与者齐声应和;二是由傩舞中的角色亲自“喊断”,众人应和。“喊断”前后一般配以锣鼓敲击或间以鞭炮响铳烘托[6]。如姚村进门《舞伞》:(年首)都来呀!众人:嗬!//灯蜡辉煌照四方,恭迎圣驾到华堂。//貌相端居新世界,神通转放玉豪光。//五色香烟结彩云,虔诚供奉表殷勤。//光明普照平生乐,一门庇佑赖威灵。//三牲酒礼献神前,来餐来歆见格先。//祈保满门多吉庆,三多喜气福绵绵。
三、“喊断”仪式中的美学意蕴
池州傩乡各村的“喊断”因规程、词句、嗓音等的异同而各具特色。在锣鼓、土铳、烟花、鞭炮的喧染、助威下,“喊断”在引领观者深度参与的同时,配合各项仪典和舞目的呈现,更给予人们前所未有的神秘体验与丰富而强烈的视听享受以及心灵的震撼[7]。
(一)文辞优美的华美词章
许多“喊断”词意境优雅,韵味丰盈。有的着墨细致,用词考究,颇具诗情画意,堪称佳构。有的语句通俗,妙趣横生。有的用词清丽,文采斐然。如《魁星点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泥金喜帖报春帏,都道皇州得意回。//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
(二)音韵悠长的动感格律
有的“喊断”词平实、浅显、整齐、押韵、婉约、绵长。执事人在呼喊时,往往适当运用感叹词,如:呀,喽,嗬,哦……以调节节奏,舒缓气氛,吸引注意,鼓舞激情。如刘村《伞舞》:都来呀!嗬!//神伞初出台,四围人列开。//大家齐喝彩(呀!),舞转吉祥来(哟!)。//都来呀!嗬!//伞儿舞得乐悠悠,喜看今年好兆头。//人财迪吉千般好(哦!),秋来五谷大丰收(喽!)[7]。
(三)高亢激昂的“喊断”声调
“喊断”的声音雄浑、厚重,铿锵有力,如来自祖先灵魂的呐喊。如太和章《醉胡腾》:回子生得胆气豪,传杯饮酒乐滔滔。//君王有道民安乐(呀!),海偃河清风雨调(哦!)。
四、结语
池州傩戏是典型的乡傩,因地处九华山区、与外界沟通少而与他处不同,保留了更多原始的傩文化信息。其“喊断”词遵循古法,所传剧本历经传承完善,大多文采斐然、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或形象逼真,特色鲜明;或想象奇特,气势非凡;或着墨凝重,内涵深厚。手法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风格或平静舒缓,或气势磅礴。这样的“喊断”仪式具有团聚家族的力量,具有沟通神灵与人的潜在功能,是当地人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1]池州姚村傩戏剧本[M].手抄本.
[2]许平山.池州傩祭中的花卉图案寓意解读[J].池州学院学报,2015(2):92-94.
[3]许平山,李宁.贵池傩服饰形制及其美学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1):128-131.
[4]桂迓衡.贵池县志[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0:306-308.
[5]何根海,王兆乾.在假面的背后——安徽池州傩文化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12.
[6]吕光群.池州傩文化艺术[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8:165-166.
[7]檀新建.五色斑斓神喜人欢[EB/OL].(2009-06-13)[2016-08-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9e40f0100djbd.html.
2016-08-17
2015-2018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安徽非遗融入服装与艺术教育的大师工作室建设——以花鼓灯、傩戏、剪纸为例”(XM-17)。
许平山(1970- ),男,教授,硕士,从事服饰文化与民俗民艺研究。
G122
A
2095-7602(2017)01-01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