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践探索
——以滁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2017-03-29王钦安张丽惠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旅游业应用型院校

王钦安,张丽惠

(1.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2.滁州学院 教务处,安徽 滁州 239000)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践探索
——以滁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王钦安1,张丽惠2

(1.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2.滁州学院 教务处,安徽 滁州 239000)

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创新,研究以滁州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具体探讨分析了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目标定位、基本内容.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

随着旅游业由普通传统服务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服务业的同时[1],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也必然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旅游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主阵地,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紧随当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根据社会发展和旅游业提升对人才提出的新期盼和新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旅游行业、企业用的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创新型旅游人才已是当务之急.本文以滁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为例,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进行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

1 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基本思路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根据行业、企业及社会的实际需要,理清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才能科学探索和有力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滁州学院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中的基本思路如下:

1.1 面向行业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将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竞争国际化和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旅游产业发展整体面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处境,需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旅游管理、开发创新需要新型人才,尤其需要在企业一线从服务、经营、管理等事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安徽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对技术层次和应用类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以此,旅游教育要主动迎接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走适应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之路,进行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面向行业的人才有效供给.

1.2 立足应用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下,对旅游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旅游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1].立足应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内涵,使培养的学生能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把已有的知识、技术、构想转化成可以实际应用、实际生产旅游产品和服务.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立足应用这个中心,以“校企互动、工学交替、理实一体”为主要路径,加强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能”提升,集中培养能进行旅游技术、服务创新和二次开发能力的旅游业高级应用型人才[1][3].

1.3 打造特色

到2015年我国有5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安徽省与我校同类型的本科院校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但实际办学过程中一般还是传统本科办学思路,各自专业培养目标差异性不大,个性特征不突出,大部分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宽口径、厚基础”,追求学科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体现旅游类人才培养的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和时代要求,缺少明显的个性化的独特人才培养思路[2].当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产业体系的信息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4],“互联网+旅游”,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电子政务及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网上支付、咨询服务等旅游业务发展[4],产品创意、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对客服务需要大量信息化技术与旅游专业技能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为以旅游信息化为重心,将旅游管理专业与计算机、物联网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等专业教学力量进行整合,加强旅游信息化为主要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1.4 错位发展

在高等学校发展序列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前面有老牌的、强势的211、985研究型大学,后面有各类高职院校,处于高等教育的“中间地带”[5],因此,必须与高职、211、985高校同类专业形成错位竞争,既要坚持本科教育标准,又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旅游业是综合性的服务行业,现代旅游者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这使得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旅游人才培养也必须具有多层次、多类型.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侧重旅游企业一线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性应用型人才,211、985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入校考试成绩高,许多是冲着名校的品牌而去,且招生数量不多,学习基础和教育环境决定了他们会偏重于旅游理论性创新,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培养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而培养旅游一线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类人才的任务就主要是由普通旅游本科教育来完成.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我校结合自身优势,采取与研究型本科院校、技能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差异化的错位竞争策略[2],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旅游企业各岗位,有素质、会服务、懂管理、能创新”的旅游业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既坚持本科标准,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旅游行业基本理论学习,又强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标准,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2],以满足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旅游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需求[2].

2 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专业.为适应“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滁州学院创新思维的教育理念,明确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目标定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及人才培养改革的做了目标定位.

改革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学生未来的社会角色[6].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现代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校企互动、工学交替、理实结合”为主要路径,采用“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掌握扎实的现代旅游管理知识、基础理论和较强的服务技能[3],具备旅游企业综服务、经营与管理能力,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策划能力,具备多元文化沟通能力和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社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3],简单来说就是:有素质、会服务、懂管理、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锁定在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强调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性[6].

改革专业发展目标,积极提升水平,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滁州学院确定的“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办学定位,我们专业发展目标是:紧跟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新趋势,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模式、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加强教学有效管理、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经过三年的建设把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适应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和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特色明显、能充分为地方和行业服务的特色专业,在安徽省乃至泛长三角地区有优势、有亮点、有影响的品牌专业.

3 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基本内容

3.1 形成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基本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要求[5],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我校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综合型的旅游行业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为主线,紧贴现代旅游行业与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需求,搭建校企深度融合、共创共赢的育人平台,建立起与旅游企业、管理部门共同“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拓宽学生实践范围和提升实践层次,注重专业培养与行业发展的深度契合,将“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的有效对接.最终形成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为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工学结合、校企互动、共创共赢的“3+1”结构人才培养模式.

3.2 建立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注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视野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构建,通过工作场景的实践项目实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减少纯理论类课程、学史类课程、学术前沿类课程或教学内容,增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或教学内容;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结合安徽及泛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与旅游企业相关岗位服务、管理人员进行共同研究分析,理清具体职业岗位的作任务、知识领域及能力要求,再根据能力要求特点进行归类提取,开发出适宜于“工学交替、理实结合、课岗证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7];依据现代旅游新业态、新型岗位的能力需求,加大其核心课程建设.如加大管理、财经、信息化三大领域的课程设置,以适应中高级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需求.尤其《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景区开发与管理》、《现代饭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财务管理》、《旅游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等一线管理岗位的核心课程加大改革力度,建设2-4门以实践为主体的精品资源课程共享课,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新业态的创新应用能力.

3.3 打造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

实施“强师工程”,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统筹学科建设和专业特色需求,坚持数量与质量结合,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抓住稳定、培养、引进、外聘四条路径,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知识扎实、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经过三年建设,培养一批教学科研突出的骨干教师,使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达到70%,博士比例达到15%,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比例达到40%,双能型教师达到80%;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基本理念,柔性引进或聘任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校外名师做兼职教授.在现有教师中选拔数名“双能型”教师,分期分批到大型品牌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或到行业发达国家企业进行三个月以上进修学习,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使他们成为不仅能传授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能熟悉岗位操作技能,并善于引领示范,成为“懂教育、通实践”的专业技术骨干.

3.4 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以改变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现状为突破口,以本科层次文化通识素质为基础,以三能(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三商(情商、智商、灵商)培养为核心,探索、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初步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科学思维;加强教学研究,近三年内完成申请获批校级教改项目3-5项,力争获得2-4个省级教改项目,以此来积极探索启发式、案例式、模拟式、互动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积极推动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中的项目任务为对象,以知识和行动的互动结合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进行从课堂通向岗位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打破传统教材按章节排序,课堂口授的方法为主的教学方式,以案例分析、项目讨论、模拟演练等为主要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尽量通过校企合作、双师同课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到旅游岗位实践环境中,以实践操作和分项目完成工作任务为教学手段,把孤立的各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串联和并联,使学生知道各工种之间的横向协作和各程序之间的纵向联系.重点将《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学》五门课程建成“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的优质课程,从以此带动专业其它课程建设,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7].

3.5 优化校企交互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1)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旅游专业人才实践性、操作性强特点,推动和完善完整的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继续完善实践环节,建立认知实习—课内外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的“模块化+校企交互”、全方位、阶梯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施四年不间断实习.建立包括课程实训、实训课程、专业技能大赛、专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多形式、多途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实践教学课程比例提升到总课时量的30%以上,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提供机制保障.

(2)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保障能力.在现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有实验室的改造和提升,同时结合课程需要,加强新实验室的建设,提升实践教学的校内保障能力;深入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校外保障水平;同时不断推进以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创新、考核体系改革、方法改革、实践基地产学研作用发挥等为内容的实践基地内涵建设,使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企业岗位需求.采取将企业文化提前“引进来”的战略,在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创新“孵化区”,讲旅游企业直接嵌入学校,创新合作行动方案,达到校企深度合作,深化学生实践基地建设.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办学理念.引进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相对接的专业课程标准,拓展海外实习实训渠道,加强与国际性大学和著名企业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考察、互送交换生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境外大学学习和交流,力争学生在学期间有境外学习交流和企业实践时间,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

4 结语

面对我国喜人又逼人的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旅游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机遇,又面临一系列必须面对的挑战,只有勇于开拓,不断改革创新教育的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推动专业教学紧贴旅游技术进步和旅游服务实际,培养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和管理服务人才,才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及摆脱目前专业发展困境的有效路径[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业的卡快速提升,对于旅游人才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因此,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研究是一项需要长期关注的教学研究问题,但愿本研究能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和借鉴.

〔1〕张丹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学术探索,2015(2):73-77.

〔2〕刘玉凤.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综合),2015,36 (3):69-72.

〔3〕王钦安.基于岗位需求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构建与培养[J].滁州学院学报,2015,17(1):121-124.

〔4〕李大伦.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N].中国旅游报,2016-12-27(2).

〔5〕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55-57.

〔6〕胡国英.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65-69.

〔7〕严宽荣,张晓明.卓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6):35-36.

G642

A

1673-260X(2017)03-0225-03

2016-11-15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zy064)

猜你喜欢

旅游业应用型院校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