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游泳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7-03-29张贺
张贺
(吉林建筑大学 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高校游泳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张贺
(吉林建筑大学 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人们对于业余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游泳运动成为了时下最为健康的运动方式.大力发展高校游泳运动,是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体现,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本文首先从游泳教学的意义、学生状况调查分析、教师基本情况分析、游泳课教学现状等方面来分析高校游泳教学现状分析,并探讨了游泳教学思想落后、专业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及教学模式不合理、场地器材设施不符合需求等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发展对策.
高校;游泳教学;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1 引言
仅次于田径运动,游泳成为奥运会中第二大运动项目,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是深受大众的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同时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求生技能.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们对于业余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游泳运动成为了时下最为健康的运动方式.纵观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体育强国,游泳成为中小学、乃至大学阶段的必修课之一,高校发展游泳教学是高校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高校游泳运动,不但全面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游泳运动的积极性,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培养终身健身意识,促进全民健身、阳光运动的工作推进.本文将从高校游泳教学现状分析入手,探究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发展对策.
2 高校游泳教学现状分析
2.1 高校游泳教学的意义
游泳运动拥有悠久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是经过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发展而来的体育运动,它是世界范围内开展最为广泛的运动之一,人们均能认可游泳运动的价值.通过游泳运动,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呼吸和心肺功能,强身健体,而且还能提高身体的灵活性,促进身体的协调发展.在高校体育项目中,游泳运动是具有特殊性,它不但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而且还是一项涉及水中自救与救护的生存技能.
在阳光运动、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理念的引导下,高校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运动技能、健身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促进学生树立更好的体育运动理念,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塑造健美的体形,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游泳运动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要求,该事业直接影响决定着我国未来接班人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
2.2 学生状况调查分析
学生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游泳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拥有良好的游泳学习动机,学生将会主动参与到游泳学习中,学习效果就会达到事半功倍,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加强学习并促进学习的重要需求.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学习游泳的主要动机为兴趣爱好,其次是为了学习掌握一种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式,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拥有终身健身的意识,再者的动机就是为了缓解学习压力、放松身心.总的来说,游泳运动在高校体育活动中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来更好地激发和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学生对于游泳教学内容的看法,可以发现,与锻炼方法和竞赛规则相比,学生更加倾向于学习游泳运动的安全知识和理论技术,高校应当进行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来更好地贴合学生的需求.大多数学生认为游泳教师基本能够规范完整地讲解、示范,但是存在重点不突出、讲解太简单而笼统、教学方法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等问题.
2.3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高校游泳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往往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作为衡量教师素质、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标尺.我国的重点大学的教师职称结构呈现3:2:1的倒金字塔型,一般性大学职称比例呈现1:2:4:3的卵石型,专科学院则为1:2:3的金字塔型.教师的学历表示出身较为正统,接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也同样可以衡量教师的能力、知识水平、潜力.我国高校游泳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有了显著的提高.游泳教师的年龄不但是身体机能的标志,同时也是知识积累、经验累积的指标,在教师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小于35岁和介于35-45岁的教师呈现“两多”,占比高达80%以上.该年龄阶段的人创造能力和思维活跃度处于高峰期,青年教师应该更多地注重游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现代体育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力量、先进的理论和方法.科研是推动游泳运动事业向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也是游泳教学、训练、比赛的有利保障.总体来看,目前游泳教师队伍的学术研究的氛围不浓厚,缺少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2.4 游泳课教学现状
游泳课理论是游泳教学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加强游泳技术的理解和游泳知识的学习.目前,部分高校的游泳理论教学的内容较为肤浅,仅仅限于对游泳运动的基本了解,缺乏一定的实用性,较少地涉及到游泳的科学原理、健身知识等方面,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健身运动的原则,无法形成终身健身的习惯.绝大多数高校游泳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和提高竞技游泳技术,然而忽视了“生存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往往较为乏味和单调,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所以,游泳教师需要在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
3 高校游泳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游泳教学思想落后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高速发展,“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推崇.目前,高校游泳教学更多的注重的是游泳技能的教学,然而忽视了高校体育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运动技能、健身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游泳运动存在溺水等危险因素,许多高校对于游泳教学的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创新,极大地影响了游泳教学的质量.
3.2 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调查发现,高校的游泳教师队伍水平层次不齐,甚至出现两极分化,有的教师并非专业出身,有的是由其他体育教师兼任的,因此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导致整体游泳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此外,大多数游泳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用陆上示范,较少地进行水下讲解示范.此外,游泳教师较少地定期参加培训,不能及时掌握发展趋势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3 课程及教学模式不合理
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联系学生和教师的纽带,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着游泳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游泳教学内容中,竞技游泳的技能化内容占比较大,较少地涉及到安全意识、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技能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游泳的实用性.目前,高校游泳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讲解和示范后进行满堂灌的方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忽略实际需求而进行生搬硬套,导致学生被动盲目地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游泳教学效率较为低下.
3.4 场地器材设施不符合需求
场地、器材设施是游泳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由于游泳受到重视和喜爱,游泳场地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面对日益增长的学习和练习游泳的人员,现有的场地和器材设施仍然满足不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部分高校的游泳场所设施不到位,配套的教学设施缺失和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和制约了游泳教学.
4 高校游泳教学发展对策
4.1 转变教学意识、提高教学指导思想
高校游泳教学应在“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大胆进行解放、突破思想,与时俱进,勇于进行创新和改革.构建并完善游泳学习平台,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宣传游泳运动的文化,提高学生主动参加游泳运动的积极性,将教学指导思想贯彻到行动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健身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意识.
4.2 提高教师专项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游泳教学的重要载体,高校需要提供一定的资金来确保对游泳教师进行培养.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进修,提高教师的专项能力,并不断积累教学经验.通过互联网等多种媒介,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教学、科研方面来实现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适当地可以开展教师之间的专项比赛,促进游泳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4.3 优化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教学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教学安排中,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内容,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并增加游泳趣味游戏、游泳安全、救助知识,充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教学方式可以适当的引入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加直观形象、全面多样的讲解游泳教学内容,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讲授,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4 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场地设施
部分高校游泳场地、器材设施暴露的问题,与学校的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有关.学校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基础设施改造、师资的引进、教学设备的更新.面对全民健身的趋势和学生游泳运动日益增长的需求,学校对于场地建设和设施维护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因此,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大游泳场所、器材设施的专项经费投入,改善场地设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游泳运动,进一步提高游泳教学质量.
5 结束语
大力发展高校游泳运动,是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体现,不但促进了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终身健身、健康第一”意识,促进全民健身、阳光运动的工作推进.目前,高校的游泳教学在教学思想、师资力量、课程及教学模式、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转变教学意识、提高教学指导思想,提高教师专项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教学,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场地设施等方面来发展高校游泳教学.
〔1〕李林.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游泳选项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
〔2〕苏利群.普通高校游泳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0):23-23.
G807
A
1673-260X(2017)03-0127-02
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