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背景下兰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17-03-29罗勇
罗勇
(兰州财经大学 陇桥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智慧旅游背景下兰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罗勇
(兰州财经大学 陇桥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使游客借助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兰州境内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并能及时了解、安排和调整其旅游计划,达到智能感知和方便利用的目的.兰州民俗旅游资源具有独特、鲜明的地域特色,应进一步开发研究,将智慧旅游引入民俗旅游,实施智慧旅游战略,提升兰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旅游城市的内涵和影响力.
智慧旅游;兰州;民俗旅游资源
1 前言
素有“捍御秦雍,联络西域,襟带万里,控制强敌”的历史文化名城兰州,因其特有的历史和地理原因,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独特的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跟随时代潮流,充分利用智慧旅游这一当下新型旅游信息技术,保护和开发兰州民俗旅游资源,加快发展,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兰州民俗更好的吸引中外游客,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针对兰州民俗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根据旅游服务的特点,重点发掘,开发贯穿游客听、观、品、玩等基本环节,改变原有散乱和不成集中效应的旅游服务,让游客全方位、近距离、无隔阂等领略兰州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如游客甫到兰州,可以利用手机APP等模式,先期宣传和播放兰州鼓子这一流传于兰州当地的地方曲艺形式,让游客领略这种唱腔婉转、唱词典雅、艺术渲染极强的艺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虽然已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兰州鼓子濒临失传,拯救任务迫在眉睫,可通过智慧旅游的利用,可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更好地保护这一曲艺形式,也可以让游客尽享这一曲艺内涵.
2 兰州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形式
2.1 民间艺术和游艺竞技类
2.1.1 民间艺术
在兰州民俗文化中,兰州刻葫芦和黄河奇石是其中靓丽的名片,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是独一无二的汉族民间技艺,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形成风格和技艺不同的流派.随着兰州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刻葫芦的产量逐年增加.在黄河对兰州独有赋予的天然馈赠中,黄河奇石近年来也被收藏者逐渐青睐,并与南京雨花石、山东长岛石、湖北宜昌石并称“四大名砾石”.在兰州旅游资源开发中,这两样物产仍需要进一步开发,紧紧依靠兰州民俗文化这篇大文章,放入兰州旅游文化发展格局之中,积极培养专门人才,政府给予资金和场地支持,建设专门的购买市场.
2.1.2 游艺竞技
近年来,随着春节旅游热的升温,民俗文化旅游的影响力也愈彰显,兰州的春节民俗文化也将进一步为游客所知,也可以通过智慧旅游这一有效形式加强.在传统的庙会中,兰州太平鼓是必不可少的民俗文化珍品.表演者根据领队发出的旗号,忽上忽下,时左时右,一边击鼓一边舞蹈,鼓声震撼山岳,表演龙腾虎跃,极容易感染观众,成为代表兰州民俗文化的一张名片,已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在兰州的社火队伍中,通常有高高跷,最高可达5米,表演者踩上高跷,手执大刀长矛,凌空飞舞,扮相以传统文化和戏剧中的人物为主,但有扮无唱,动作多样,做出翻身、劈叉、转体和抛接等高难度动作,可谓是险象环生,引人入胜.在兰州市榆中县的青城古镇,在传统的民俗表演中还有有“柴山”、英雄无鼓、西厢小调等独特内容,而具有代表性的永登高跷表演,高跷最高可达5米,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该项民俗表演还在央视频道播出.
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兰州以南郊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也举行花儿演唱比赛会,这些都可以在智慧旅游中也可以以兰州民俗作为题材,为游客提供这一方面的信息感知,使之成为了解地道兰州民俗的重要窗口.
2.2 民间祭祀类
2.2.1 神秘的傩舞文化
游客可以在兰州市西固区的民俗表演中,一睹军傩舞风采.据文化学者研究,甘肃省应是中国军傩文化的发祥地.近年来,兰州市西固区挖掘收集这一古老民俗表演形式,复活了这一文化“活化石”.2007年5月,西固区独创的军傩表演曾在央视《星光大道》和《非常6+1》精彩亮相.
2.2.2 庙会
在兰州,原来也有奉祀城隍的习俗,兰州府城隍庙(位于市区张掖路步行街内,现为兰州市工人俱乐部)建筑基本保持完好,是当地春节文化庙会活动中重要的一个场所,近年来也经过了改造.当年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兵围荥阳,巴郡(今重庆)纪信将军毅然扮作时为汉王的刘邦,乘车面见项羽,佯装投降,巧妙掩护刘邦出逃,他本人则被项羽识破后活活烧死,纪信则被后人封为兰州府城隍神.可以在智慧旅游设计中,加入兰州城隍庙会内容和故事,从中使游客感受到旧兰州的缩影.
位于兰州市榆中县的兴隆山,因其群峰竞秀,四季长青,成为黄土旱塬名胜,赢得了“陇右第一名山”的美誉,该山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是传统的庙会,吸引了来自陕西、四川、宁夏、青海和周围县区的数万群众.该庙会历史久远,始于宋元时期的道教活动,是兰州县区中较大的庙会.
自明清以来,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及其以后几日,五泉山也举办龙华浴佛节庙会.
2.2.3 占卜
另在兰州市永登县柳树乡的薛家湾村,村民祖辈素以卜卦为业,男女皆会.据分析,村民可能是元代从波斯而来的吉普赛人,所以该村村民被誉为中国的“吉普赛人”.更有意味的是,该村的建筑结构和整体布局是根据诸葛亮的八卦阵设计的,外来人员,一入村就辨别不清方位,尤其在村中心,更容易迷路.
地方传统民居和美食
兰州民居,孕育于兰州独特的地貌条件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四合院和悬楼,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洽,反映出“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例如房子后墙及左右山墙用青砖或土坯砌成,前面则全用木装修,还有特有的“炕比地大”、“窗比门大”等房屋布局形式,以及克服狭窄地带局限,拓宽居住空间的民居式样的悬楼,这些增添兰州城市美感的民居建筑,都应该在智慧旅游中加以体现,让游客转换视野,增加兰州旅游的特有魅力.此外,兰州民俗旅游资源中的庙会也是一项可以被智慧旅游有较大使用价值的文化活动,可以使游客直观感受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加深在兰州民俗旅游的印象.
兰州市安宁区现已成为我国三大产桃基地,从1984年开始,兰州市人民政府在此举办首届桃花会发展到现在每年一度的蟠桃会,从春到秋,在绵延十五公里的狭长地带上,灼灼桃花,累累果实,每年都吸引游客前来赏花和品桃.著名诗人于右任曾有诗云:“冰天雪地软儿梨,瓜果城中第一奇.满树红颜人不取,清香偏待化成泥.”享有“瓜果城”之称的兰州还有一种晚熟型梨-软儿梨,以其特殊的风味令人称绝,在经过冬储后,香味愈浓,味甘如蜜,具有清热、润燥、生津之功效,是食疗兼用的佳品.
风味小吃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兰州的风味小吃,花样繁多,遍布全国的兰州牛肉拉面馆,深受广大食客的好评.兰州牛肉面被称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讲究汤鲜、肉烂、面韧.冬春季节,另在兰州,游客还会随时品尝到一种叫“灰豆子”的小吃.
古镇风貌类
兰州境内的三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其深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甘肃乃至西北都是少有的,也可以由智慧旅游这一有效途径积极引导,让游客熟知和向往这些古镇,使之成为不可不去的“宝地”.其中榆中县青城镇,被誉为“黄河第一古镇”,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有甘肃省内最集中、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有60多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四合院和青城书院等;榆中县金崖镇,有“龙马沃土”的美誉,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肃王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宛川“七月官神”,现有古民居、家祠、寺庙、驿站、水烟坊和百年戏楼,这里还诞生了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小组和党支部;永登县连城古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土司衙门旧址,是全国目前规模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土司衙门.
2.5 羊皮筏子和水车———地域文化的标志
黄河横贯兰州,在这座全国省会城市中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地方,从古代开始,兰州人就积极利用富足的黄河水能,发明了“羊皮筏子”和“水车”等惠及百姓的用具.羊皮筏子,该水上运输工具在兰州地区,已经有三百多年明确记载.以前的羊皮筏子从兰州可一直通行到内蒙古包头,一度成为黄河上游航行的主要工具,载人载物,劈波斩浪.近年来,黄河兰州段作为游览工具,又重新出现在黄河的波涛之上.在进行智慧旅游中,也可以通过使用《搏浪》的雕塑为引导,从中使广大游客在提前感知后,切身体会兰州这座山水名城的特殊魅力.兰州也被誉为“水车之都”,被誉为“古代自来水工程”主角的水车,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被当地人昵称为“天车”.近代以来,兰州黄河两岸的水车数量越来越少.近年来,兰州水车制作技艺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智慧旅游的宣传下,广大游客仍可以在兰州市西固区新城镇下川村,领略目前兰州地区唯一存留下来的古老水车,该水车也是目前甘肃省内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修建时间最早的水车,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3 智慧旅游背景下兰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城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展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俗文化的等以特定的价值表现方式,深刻地沉淀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凝聚而成一种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时间性、人群性和行动性的具体表征,反应成为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象.城市本身,历史而现实地呈现了民俗文化等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于城市来说,民俗文化始终是其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元素.兰州民俗旅游资源在种类上具有独特和丰富的优势,在分布上具有广泛、均衡和相对集中的特点,雄厚的民俗旅游资源有着相当广阔的开发前景,运用智慧旅游这一最新的有效旅游宣传平台,可以能够极大地满足广大中外游客访古、游历、考察和探险心理,促进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提高兰州旅游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完善兰州民俗旅游资源的挖掘,发挥好客源的集散、辐射作用,为加快建设兰州旅游基础建设,全线开放兰州旅游打好基础.
另外,在兰州民俗资源上,可以深入挖掘相关资料,提高宣传和使用力度,让一些资源走出博物馆,“活起来”.比如比较珍贵的有,1907年腊月底,俄国探险家马达汉在兰州停留期间,写日记,拍摄照片,照片里留下了很多当时兰州春节的照片,这些珍贵的照片资料成为反映兰州民俗最早的图像资料,在国内也实属珍贵.在时下兴起的“忆旧热”中,可以加入到兰州建设智慧旅游的设计当中,作为鲜活的资料,大胆利用;并在宣传中,积极引用马达汉日记内容,增强生动性.
〔1〕中共甘肃省委研究室.甘肃省情[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2〕胡铁军.爱我中华,爱我甘肃[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3〕邓明.兰州史话.2007-3.
〔4〕程兆生.金城漫话[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F59
A
1673-260X(2017)03-0095-02
2016-12-18
2016年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兰州智慧旅游建设研究(16-01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