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研究之综述*
2017-03-29王雷
王雷
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研究之综述*
王雷
作为中国文艺学派中的一个派别,神话学有着它无可替代的地位。19世纪神话学出现于欧洲学术界,在20世纪传入中国。受到清末民初盛行的疑古疑经“古史辨”思想以及“向西方寻求真理”热潮的影响,中国文人很快开始注意到西方神话学,并试图用批判性理念重新思考我国传统的古史文化,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研究由此开始兴起[1]。对中国神话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以及主要内容的梳理,能够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神话学研究的意义。
神话;神话学;民间神话;少数民族神话
20世纪西方神话学传入我国,推动了神话学研究兴起。在中西文化冲突、我国疑古疑经的“古史辨”、考古学的发现以及“向西方寻求真理”等多股热潮的裹挟下,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研究经过一个发展时期,终于缓缓揭开其神秘面纱,姿态婀娜地将自己展示在世人面前。
中国神话学是中国文艺学派的一个分支。古代中国从不缺少神话,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千年来被冠以了志异、鬼怪等各种名称。而在西方文化被引进中国后,对固有的文化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有了神话这个词。百年以来,中国神话学发展历经多个阶段,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研究兴起的时代背景
(一)鸦片战争后出现文化冲突
1840年,积贫积弱的清朝终于走向它的末期,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英国列强用武力打开,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西方文化随之流入。中国文人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艰难探索。20世纪初是西方神话学发展的鼎盛的时期,这吸引了中国文人的兴趣。他们开始对中国传统的、古典的文化进行再思考,有人陆陆续续在自己的各种研究理论中加入或多或少的有关神话学的观点,中国神话学研究的种子开始慢慢萌芽。
(二)国内疑古疑经“古史辨”的影响
国内疑古疑经“古史辨”的代表人物是顾颉刚,他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古史辨”派的学术思想,深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这三大思想启蒙运动为古史辨派开辟了存在与发展的道路[2]。
“古史辨”研究的就是中国古代典籍的真伪,“古史的破坏,神话的还原”是神话学研究对“古史辨”做出的概括。它怀疑“帝尧舜三王的历史”,推翻“三皇五帝”的说法,信奉“古史即文化”[3]。因此在中国神话学研究界“古史辨”还有另一个名字——“古史辨神话学”。“古史辨”派与中国神话学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它为神话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并对典籍神话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成为神话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使得古神话传说得到了还原,并吸引了大量文人学者对中国神话传说进行研究。
二、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启蒙期
神话学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于20世纪初发展到鼎盛并传入中国。中国古代是没有“神话”这一词的,“神话”第一次在1902年梁启超先生的文章中,而蒋观云先生于1903年发表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是我国第一篇神话学论文,开启了神话学研究之先河。
日本和欧洲的文明史著作研究传入中国,带来了诸如“神话”“比较神话学”之类的词语以及概念,在中国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当时的留日学生,比如王国维等将“神话”作为一种新的工具,希望借此能够揭示出文化的起源和文化的开端之处,能够还原历史的原貌,揭开历史朦胧的面纱。
“神话”这一新兴概念被引进中国后,,有许多源头问题需要探索,比如神话是什么,神话和宗教的关系,神话与文化的关系等等,因此中国学者开始就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蒋观云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和周作人先生翻译的英国学者的著作《红星佚史》等,都是对于中国神话学进行密切关注与研究后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不仅如此,正是因为“神话”还有许多概念模糊,因此当时的关于“神话”的文章大多都是介绍性的,并未有太多作者的理解,所以还谈不上对于“神话学”有针对性的研究。因此,一般把1903至1913年这个十年,称为中国神话学的启蒙期。
(二)发展期
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为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发展期,这是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神话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神话学第一次得以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并且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文人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且研究不再局限于它的起源问题等。学者们放宽眼界,从更多不同的领域着手,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丰满、更加有韵味的神话学展示出来。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梁启超的《太谷及三代载记》等一系列关于神话学著作的问世,使得中国神话学逐渐有了一个体系,并且由文人学者不断添砖加瓦,舒筋造肉而变得更加的完善[4]。
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抗日战争爆发,许多大城市比如上海等落入日本人之手,大学或者研究机构为了避免沦为敌手,陆续迁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神话学”的研究却因祸得福。学者们接触到这里独具特色的民族神话,开拓了眼界,之前对于“神话学”的观念也被打破重组。他们不再拘泥于典籍,而开始接触少数民族口口相传的神话,正是这些流传千年的口头神话丰富了中国神话的内容,开拓了神话的门类,以往学者们在研究中国神话学时所遇到的问题也由此有了新的线索,进而使得“中国神话学”的体系进一步完善。这一时期的神话学不再只是仅有典籍神话这一个类别,口头神话、民间神话、民族神话以及少数民族神话都开始在整个中国神话学的体系内有了一席立足之地,这一时期有关“神话学”的研究论文不断涌现,一些享有盛名的文章如闻一多的《伏羲考》、吕思勉的《女娲与共工》等是典型作品。
(三)低谷期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庸俗社会学大行其道,教条主义也不遑多让,严重影响了神话学的研究。虽然有极少数的学者还在辛苦坚持,但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力量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学者零星文章表明研究深度以及广度远远不如从前。
(四)辉煌期
20世纪70年代,“神话学”这一独立学科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追捧者,一时间竟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势。研究者们眼光已不再拘泥于案头,而是更多地倾向于收集田野间的第一手神话资料。“神话学”研究界时常会有崭新的、承载着学者思想光辉的研究成果出现。由于我国志怪故事年代距离现在太过于久远,许多已经不再完整,或是与其他故事糅杂,产生了新的故事,有的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湮灭,因此有一批学者致力于神话学说的重组与再建工作,可以通过努力重新还原“神话”的本来面目,祈望能够重现“神话”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为我国文学史的添柴加薪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5]。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神话学研究日渐深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形成了神话学研究的共识,有了更为宽阔的研究空间,中国神话学研究随之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与辉煌的时期。随着新生代学者的加入,学者们开始综合西方神话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中国神话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新的学科。
三、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研究的内容
(一)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研究与典籍神话
中国古代没有“神话”这一说法,并不代表没有神话。我国流传下来被称为“神话之渊府”的典籍神话《山海经》兼容并蓄,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上古神话故事。而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如《楚辞》《淮南子》等等,正是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以典籍为文本对象,深入研究以评判典籍真伪,试图还原古史神话的原始面貌。它质疑一直流传的“帝舜尧三王历史”,甚至说历史上并没有所谓的“三皇五帝”,“古史辨”神话学一系列疑古疑经的说法,全是建立在对典籍神话研究基础之上的。
其他的文人学者如梁启超、胡适等关于神话学的研究同样离不开典籍神话。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典籍神话为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石,使后来让神话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了可能。
(二)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研究与民间神话
通常而言,民间神话隶属于民间文学。远古人类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好奇,神话便是他们所创造的,能够满足其对自然充满敬畏情感的一种十分适合的表现形式。而民间神话不仅能够十分贴切地表现远古人类的各种想象,更能为后世学者研究中国神话学提供极为丰富的素材。因为民间神话多依据先民实际生活,更能反映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与大自然的相处之道。而这一切都是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研究想要了解的内容。
民间神话是中国神话学的框架搭建所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为现代文人探索千年前的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甚至许多在传统古籍、正统文论中断掉的或者丢失的线索。
(三)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研究与少数民族神话
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口中传承的神话数不胜数。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学者们被迫来到西南边界。但正是如此,却歪打正着开启了神话学研究走出古籍案头,走向田野乡间的进程,各少数民族神话经由学者们收集整理,极大地丰富了整个中国神话学体系,出现了许多全新的认知。比如哈尼族人认为金鱼娘创造了天地万物,拉祜族的创世大神是厄莎,蒙古族的宇宙开辟女神是麦德尔……
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独立的神话故事,有各种创世神,有各种不同的信仰。但凡文化集大成者,无一不是汲取吸收多门类、各类型文化,神话学的发展尤其是这样,特征鲜明、独具韵味的少数民族神话为已然略显沉闷的神话学研究注入了鲜活的新生力量,使得中国神话学掀起研究的热潮。
四、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研究的意义
“神话”是从日本、欧洲传过来的新词,近百年来在中国的研究如火如荼,在学者专家的努力下已然自成体系。神话学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还中国古史神话一个原本的面貌,在文化意义上,还扩大了文化史体系,给世界呈现了一个神话学浩如瀚海的中国;在现实意义上,神话是中国先民各种想象的结晶。先民们的想象天马行空,从未有过这样那样的禁锢,今天的作家学者当自己文思枯竭、再无灵感之时,去翻阅神话传说,体会先民们的智慧,无疑是通透的灵感来源[6]。有人提出,现今好莱坞大多电影灵感都来源于各神话传说。因此,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的研究意义是深远的,现实的。
对神话的研究既完善了中国文化理论体系,又推动了整个文化史的进步。神话学的研究成果来自几代历史学家文学家们努力的结果,它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古史神话再一次成体系地以其原始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人了解先民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因此中国神话学的研究是一门必要的、值得我们去学习探究的学科。
[1]赵沛霖.顾颉刚先生对中国神话学的巨大贡献[J].贵州社会科学,2002(1):67-71.
[2]叶舒宪.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J].学术交流,2005(1):154-164.
[3]叶舒宪,苏永前.神话学与“中华文明探源”——叶舒宪先生学术访谈录[J].甘肃社会学,2011(6):110-114.
[4]陈建宪.走向田野回归文本——中国神话学理论建设反思之一[J].民俗研究,2003(4):5-13.
[5]陈建宪.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35-140.
[6]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郭一鹤
G953
A
1671-6531(2017)04-0032-03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第450号)“中国早期文艺学派神话学研究”
王雷/吉林警察学院治安系讲师,硕士(吉林长春1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