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伦理学”课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运用
2017-03-29尹文汉
尹文汉
(池州学院管理与法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管理伦理学”课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运用
尹文汉
(池州学院管理与法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管理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帮助管理者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伦理分析工具,从而在管理过程中遵守伦理标准,成为更加有效的管理者。案例的选择与运用是《管理伦理学》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方法,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典型性、专业性和时效性,在运用过程中要念好三字经,注意“活”、“度”和“透”。
管理伦理;案例教学;典型性;专业性;时效性
管理伦理学是一门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的学问,一方面要牢固道德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强化道德实践目的。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理论,也有助于学生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是管理伦理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1 管理伦理学教学的现状
1.1 国外管理伦理学教学状况
1974年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召开了全美首届管理伦理学(Business Ethics)研讨会,标志着管理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自此之后,美国各大商学院陆续开设与伦理相关的课程,课程名称不一,有《管理伦理学》《企业与社会》领导与公司的责任》《伦理与责任》等。1988年秋,在对美国663所AACSB成员院校的调查中,高达73%的院校开有一门课程主要或全部探讨伦理学[1]29。996年,史蒂文·西尔比格(Steven Silbiger)在调查全美最好的10所商学院所开设的全部MBA课程中,发现商学院普遍重视的9门核心课程中,管理伦理学名列其中。与此同时,欧洲的很多大学也相继开设管理伦理学方面课程[2]43-44。现在,管理伦理学已成为欧美国家大多数商学院的核心课程。
在管理伦理学的教学目标上,美国商学院主要强调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和提供伦理决策工具。前者在于提高学生在企业环境中的伦理意识,意识到伦理与财务、会计、营销等一样都是重要的,企业的各种行为都需要伦理的检讨;后者则在于帮助学生进行伦理分析,从而解决企业工作中的伦理问题。
在管理伦理学的课程性质上,是作为独立课程开设还是整合到其它课程之中去,在美国商学院里一直是一个争议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的美国主流商学院采用的是独立课程,开设一门或多门选修课或必修课,如哈佛商学院在MBA课程中安排一门必修的企业伦理学课程《领导与公司责任》。也有独立课程与整合课程相结合的,如沃顿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他们的做法是先开一门伦理学的必修课,让学生掌握伦理分析工具,同时在其他课程中安排大量的伦理问题。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弗吉尼亚大学达沃商学院等学校的管理伦理学都是必修课。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教师对于伦理推理基本理论的介绍之外,案例在课堂中被广泛使用。阅读、分析和讨论案例成为这门课程教学的一个特色,教师提供的讲义中也会包括一些重要的案例。
1.2 国内管理伦理学教学状况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管理伦理思想,但作为一门学科,管理伦理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西方引进的。在国内,管理伦理学(Business Ethics)有时被译成企业伦理学或商业伦理学。1988年温克勤等主编了中国内地第一本《管理伦理学》,随后高兆明(《管理伦理导论》)、严缘华(《管理伦理学)、许启贤(《管理与道德》)、张文贤(《管理伦理学》)、苏勇(《管理伦理》、《管理伦理学》)、周祖城(《管理与伦理》、《企业伦理学》)、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唐凯麟(《管理伦理学纲要》,与龚天平合著)等人出版了一大批著作。除此之外,如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罗能生(《义得的均衡——现代经济伦理研究》)、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王小锡(《经济伦理与企业发展》)等人紧密结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管理伦理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国内管理伦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收获了一批重要成果。
在大学商学院课程开设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已有一批大学开设管理伦理学课程。新世纪初,由成思危担任主任的21世纪工商管理硕士(MBA)规范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组织教育部直属十二所全国重点院校教授根据全国MBA教学大纲编写了系列教材,《管理伦理学》(苏勇教授所编)作为核心课程入编,表明管理伦理学在全国MBA学生中开广泛开设。
在管理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偏重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伦理,甚至很多教材或课程直接以“企业伦理学”为名称;(2)中国传统管理伦理思想资源;(3)管理伦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者的德性修养;(4)管理与伦理关系。
在管理伦理学的教学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案例教学越来越受重视。不仅在教材的编辑中安排大量案例,甚至编辑专门的案例读本,如苏勇、陈小平主编《管理伦理学教学案例精选》[3]和周祖城主编《企业伦理精品案例》[4]等。
2 “管理伦理学”教学中案例的选择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如何选择出合乎教学需要、有助于教学达到教学目的的案例,对于教师而言十分重要。
2.1 典型性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案例的取舍。纵观各种管理伦理学的教学案例,无论是教材中植入的个别案例还是专门的、系统的案例选本,无一例外地都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需要来选择的。也就是说,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能够突显教学内容所针对的问题。
典型性的表现,首先在于针对某一特定教学内容。例如在关于功利主义、公正理论、美德理论、道义论、权利论等道德原理的讲授与讨论中,必须选择与上述理论相应的案例。无论是积极的(合乎上述道德理论)还是消极的(违反上述相关理论),都必须以与相关道德原理相应为前提。
典型性的表现,其次在于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信息化的今天,发现教学案例的途径很多,很容易找到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案例。但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即选择在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代表性的案例通常是被行业中人士所熟悉、具有广泛影响的案例。同时案例比较能全面反映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问题。
2.2 专业性
管理伦理学是管理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并不只适应MBA学生的教学需要,对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各专业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此,这是一门适应性比较广的学问。当代大学中不仅商学院越做越大,管理学院也发展很快,开设管理伦理学课程的专业越来越多。因此,管理伦理学的教学,还需要考虑专业的针对性。
商学院开设的专业很多,管理学院开设的专业也很多,在选择管理伦理学教学案例时,就应该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案例。一方面由于学生熟悉本专业内容,选择本专业的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存在的伦理问题,提高学生解决本专业领域伦理问题的实际能力。相反,若选择的案例与本专业无关,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例如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多选择市场营销中存在的诸如强制性产品淘汰、价格欺诈、歧视性定价、顾客歧视等伦理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诸如就业歧视、同工不同酬、隐私侵犯等伦理问题。
2.3 时效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伦理问题也在不断地更新。虽然有一些案例所指示的问题并没有大的变化,仍可用来作为教学的经典案例,但我们更加倾向于选择新近的案例。一方面新的案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更能反映当前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新的案例对学生更具吸引力,追新毕竟是年轻人的特点之一。
我们看到各种管理伦理学教材新版出现的时候,不仅知识点有了修改和变化,案例也都会焕然一新,一些近年出现的重大新闻会被作为案例选入教材,表明管理伦理学专家们已经注意到案例的时效性。
在教学案例选择的典型性、专业性和时效性中,典型性保障了案例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专业性提高了案例对学生所学专业的适应性,而时效性则使教学案例具有时代性和当下性。
3 “管理伦理学”教学中案例的运用
选择案例的目的在于运用,能否运用好案例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又一关键问题。案例的运用,既可以由教师讲解,也可以发动学生讨论,还可以由学生自主阅读与分析。不管用哪一种方式,要把握三个字:“活”、“度”和“透”。
3.1 案例运用要“活”
活,顾名思义就是要灵活。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案例是为教学而生,相反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案例。这种选择和运用,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灵活取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从报纸、期刊或网络上找到的案例材料,需要加工取舍才可用于教学。在不影响故事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情况下,对材料要进行适当地删减或者增补,以便突出重点,增强教学针对性。当然,这个工作也可以指导学生自行完成。
灵活使用给教师很大的自由空间。同一个材料,可以在不同的知识点运用;故事相近或相同的不同案例也可以在同一个知识点运用。前者可以让学生驾轻就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后者则可以强化知识,举一反三,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的灵活使用也可表现为课内运用和课后运用,既可以由教师举例讲解,也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还可以交由学生自行阅读分析,总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案例可以在多种场合、以多种形式出现在课堂内外。
3.2 案例运用要讲究“度”
过犹不及,度是中国哲学一个重要范畴。在案例运用过程中也要把握度的哲学。
当前案例教学受到教师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十分普及,但教学中案例的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详细越好。案例使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把握知识要点,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践能力。案例为教学目的而设,为教学需要而设,因此案例的使用必须限定在教学目的之内。“若增添案例仅仅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则对增进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帮助甚少”[1]136。
当前各门课程的教学学时都不多,因此分配给案例教学的时间并不太多。以案例为中心而展开管理伦理学教学的方式几乎无法实现。因为管理伦理的学科交叉性,势必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来进行理论的梳理,尤其是道德基本理论部分需要教师讲授,并与学生讨论。因此,可取的做法是对基本理论进行讲授与讨论,之后在道德推理理论的运用中可以较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道德推理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诸种道德问题,通过案例的分析巩固道德基本理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案例运用要“透”
案例的运用要达到“透”,即用得透彻。案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过多的案例显得内容杂冗,让学生应接不暇,浪费大量时间来阅读,也难以把握主题,深入其中。因此,教师在运用案例时,要选择精当的案例,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做到分析透彻,重点突显,目标明确,内容俱到。
目前管理伦理学教学的案例已有专门的选本,一般的教材内也已植入一些案例,在数量上基本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但这些案例的选择,仍然存在诸如不够精当、篇幅过大的问题。教师为了把问题讲透,把案例用到位,需要适当地删节或补充一些背景资料,使案例所要表现的伦理问题清楚呈现出来。
在案例问题清楚的基础上,全面运用管理伦理学中的知识对案例进行解读,绝不可只限于当时课堂所要学习的知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伦理问题尽可能地运用教材的全部知识来解读,这样可使相关知识不沦为碎片,而是有机的统一体,使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事实上,在对某一伦理问题进行道德评判时,除非明显适用于某种道德推理理论来处理,否则都应该用多种道德推理理论进行检验,从而获得最佳的处理方式。这也是案例必须分析“透”的一个原因。
[1]周祖城,张兴福.企业伦理学教学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苏勇.现代管理伦理学:理论与企业的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3]苏勇,陈小平.管理伦理学教学案例精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周祖城.企业伦理精品案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束仁龙]
G642
A
1674-1102(2017)02-0149-03
10.13420/j.cnki.jczu.2017.02.036
2016-10-22
池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037)。
尹文汉(1975-),男,湖南长沙人,池州学院管理与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管理伦理,企业文化的教学和中国哲学,佛教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