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诗》方位词研究

2017-03-29程淑萍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方位词阮籍曹植

程淑萍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魏诗》方位词研究

程淑萍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魏诗》中方位词及方位短语在诗句中的出现频率较高,句法功能也较强,单纯方位词的用法比较成熟,合成方位词使用较少。表明方位词发展到汉魏六朝时期,已基本趋于成熟。

方位词;《魏诗》;方位短语

方位词,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词。朱德熙《语法讲义》:“方位词可以分成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两类。单纯方位词包括‘上、下、前、后、里、外、内、中、左、右、东、西、南、北’。单纯方位词加上‘边(儿)’面(儿)、头(儿)等后缀造成合成方位词”[1]。

本文以逯钦立先生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2年版)中《魏诗》的方位词作为考察对象,分析研究方位词及方位短语的使用情况及句法功能、语义特征,并与现代汉语中方位词的用法做一简单比较,以此管窥中古汉语方位词的使用情况。

1 《魏诗》中方位词使用情况

1.1 方位词单用

1.1.1 单纯方位词单用 《魏诗》中的方位词,以单纯词为多。据统计,出现的单纯方位词及出现频率如下:“上”118,“下”114,“前”42,“后”43,“里”49,“外”23,“内”20,“中”189,“东”110,“南”85,“西”107,“北”126,“左”14,“右”12。

1.1.2 复合型方位词单用 《魏诗》中合成方位词不多见,全诗中,出现“之上”、“以前”各1次。已出现单纯方位词连用构成复合型方位词,如“东南”10次,“东北”3次,“西北”7 次,“西南”6次,“东西”10次,“南北”1次,“前后”2次,“左右”6次。

1.2 方位词对举使用

1.2.1 单纯方位词对举使用 单纯方位词对举使用,在《魏诗》中较为普遍。常见为两个单纯方位词连用。

(1)上有栖鸾,下有盘螭。(卷六曹植《桂之树行》)

(2)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卷十阮籍《咏怀诗》)

(3)前驱举燧,后乘抗旌。(卷七曹植《应诏》)

(4)内负宿心,外恧良朋。(卷九嵇康《幽愤诗》)

(5)左揽繁弱,右接忘归。(卷九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也有多个单纯方位词对举使用的,如:

(6)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登玄渚,南翔陟丹邱。(卷七曹植《游仙诗》)

1.2.2 复合型方位词对举使用

(7)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卷六曹植《吁嗟篇》)

(8)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卷十阮籍《咏怀诗》)

2 《魏诗》中方位词的语法功能

《魏诗》中的方位词,在诗句中主要语法功能表现为作主语、状语、定语。作宾语的不多见。

2.1 方位词作主语

方位词作主语,在中古汉语中比较普遍,《魏诗》中也不例外。如:

(9)泛泛绿池,中有浮萍。(卷四曹丕《秋胡行》)

(10)中有凫与雁。(卷三刘桢《杂诗》)

(11)上有沧浪之天。(卷四曹丕《大墙上蒿行》)

(12)内自悼兮啼失声。(卷九嵇康《思亲诗》)

(13)西北有浮云。(卷四曹丕《杂诗》)

2.2 方位词作状语

方位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与方位的关系,主要表现以下两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如:

(14)乌鹊南飞。(卷一曹操《短歌行》)

(15)播越西迁移。(卷一曹操《薤露》)

(16)河水尽不东流。(卷一曹操《气出倡》)

二表示动作行为所及的范围或处所。如:

(17)女休前置辞。(卷五左延年《秦女休行》

(18)长驱西入秦。(卷三阮瑀《咏史诗》)

(19)拊剑西南望。(卷七曹植《杂诗》)

2.3 方位词作定语

方位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作定语,用来修饰名词。如:

(20)凤皇集南岳。(卷三刘桢《赠送从弟诗三首》)

(21)释此出西城。(卷三刘桢《杂诗》)

(22)东土有素木。(卷三刘桢《诗》)

(23)玄云起西山。(卷三刘桢《诗》)

2.4 方位词作宾语

方位词作宾语的现象,在《魏诗》中不多见。如:(24)良人在外。(卷二王粲《赠士孙文始》)

(25)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卷十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

3 《魏诗》中方位短语的构成及其语法功能

在《魏诗》中,单纯方位词附着在介词、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后面,构成方位短语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方位短语在诗句中,主要作定语、补语、主语,也有作状语,这与现代汉语用法基本雷同。

3.1 “介词+方位词”,介词“从、向”等后面加上方位词,构成介宾结构,主要作状语,表示具体方向位置

(26)有客从南来。(卷四曹丕《善哉行》)

(27)春鸟向南飞。(卷五曹睿《乐府诗》)

(28)羽檄从北来。(卷六曹植《白马篇》)

(29)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卷一曹操《短歌行》)

(30)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乘云驾龙。(卷一曹操《气出倡》)

3.2 “代词+方位词”,代词“其、此、我”等加上方位词组成方位短语,在诗中主要充当宾语,也有作补语、主语等

充当宾语,如:

(31)弃我於此间,穷厄岂有赀。(卷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32)玄豹游其下,翔鹍戏其巅。(卷六曹植《升天行》)

(33)双兔过我前。(卷六曹植《名都篇》)

(34)流眄顾我傍。(卷十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

(35)谗夫乱其间。(卷十二孙皓《通荆门》)

充当补语,如:

(3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卷一曹操《步出夏门行》)

充当主语,如:

(37)其后非所知。(卷八曹髦《言志诗》)

3.3 “名词+方位词”,这类方位短语在诗中也较常见

3.3.1 “单音节名词+方位词”构成的方位短语,最常见的句法功能是作诗句的定语、主语

作定语,如:

(38)磷磷水中石,岂无园中葵。(卷三刘桢《赠送从弟诗三首》)

(39)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同上)

(40)炯若风中烛。(卷三刘桢《诗》)

(41)漂若河中尘。(卷三阮瑀《诗》)

作主语,如:

(42)堂上生旅葵。(卷三阮瑀《诗》)

(43)天下归其仁。(卷三阮瑀《诗》)

(44)田中有转蓬。(卷一曹操《却东西门行》)

(45)云间有玄鹤。(卷十阮籍《咏怀诗》)

3.3.2 “多音节名词+方位词”构成的方位短语,在诗中主要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地点或者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

作补语,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地点,如:

(46)猥出蓬莱中,乃至丹丘边。(卷三刘桢《诗》)

(47)旦发邺城东,莫次溟水旁。(卷三刘桢《诗》)

(48)踟蹰云屋下,啸歌倚华楹。(卷三徐干《情诗》)

(49)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哀。(卷三应玚《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作补语,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如:

(50)置酒高堂上,友朋集光辉。(卷三阮瑀《诗》)

(51)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卷三阮瑀《驾出北郭门》)

也有作主语,如:

(52)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卷三徐干《情诗》)

值得注意的是,《魏诗》中有一些“方位词+名词”现象,实为语序颠倒,即“名词+方位词”。如:

(53)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卷六曹植《吁嗟篇》)(“中田”即“田中”)

(54)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卷六曹植《吁嗟篇》)(“中林”即“林中”)

(55)忧思连相属,中心如宿酲。(卷三徐干《情诗》)(“中心”即“心中”)

这种用法在《诗经》中较为常见。《诗经》中,当“中”字和“谷”、“林”、“心”、“河”、“田”、“国”等名词结合时前置,如“在彼中河。”(《诗·郊·柏舟》)孔疏:“中河,河中,此倒句之例也。”毛传:“中河,河中。”汉魏六朝其他作品中也有出现。如:

《晋诗》卷三张华《轻薄篇》:玄鹤降浮云,鲟鱼跃中河。(“中河”即“河中”)

《晋诗》七左思《咏史诗八首》: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中涂”即“涂中”)

这种情况储泽祥指出,可以归结为上古汉语语序或是古汉藏语系语序用法的残留[2]。

3.4 “方位词+名词”,方位词修饰限制名词,在诗句中主要作主语或者宾语

(56)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卷十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

(57)中心感时物,抚剑下前庭。(卷五曹睿《长歌行》)

(58)武夫怀勇毅,勒马於中原。(卷五曹睿《堂上行》)

(59)浩荡越前代。(卷十二费祎《从历数》)

(60)嗟哉后世。(卷一曹操《度关山》)

4 《魏诗》中方位词和方位短语的语义分析

语义学是研究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学科,语义研究以功能和形式相结合为基础。对于汉语而言,语义是诸多语言现象产生的内在动因。方位词的语义功能主要取决于它们往往依赖于别的成分或语境出现。《魏诗》中方位词和方位短语的语义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表示隐喻义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认为,空间和时间是人类所有概念中的基础概念,其中,空间概念又为人们最早熟悉、感觉最具体。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绪、心理、理想、社会地位、背景条件等投射于具体的空间概念上,形成了用方位词语表达抽象概括的隐喻义。《魏诗》中,一些方位词常被用来表达特定的隐喻内容。

(61)虽有南面,王道陵夷。(卷六曹植《丹霞蔽日行》)

“南面”隐喻的是当朝皇帝,古代把南视为至尊,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古代帝王诸侯会见群臣,或是卿大夫会见僚属,皆面南而坐。

(62)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卷六曹植《白马篇》)

魏初,西北方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居住区,驰向西北即驰向边疆战场,表达作者想驰骋沙场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63)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卷六曹植《灵芝篇》)

南风诗,《孔子家语·辩乐解》记载,是虞舜作的诗,主要是歌颂天下太平、父母爱护子女的美好情感。

(64)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卷六曹植《杂诗》其六)

西南是当时吴、蜀国所在地,表示作者跃跃然欲独步天下扫清别国,而随时准备献身的情景。

(6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卷一曹操《短歌行》)

天下,指四海之内,即当时的三国,这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

(66)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卷十阮籍《咏怀诗》其三)

西山,指首阳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隐居之处。诗中指诗人想要快速离开乱世追随伯、叔而到西山隐居的急切心情,表达了诗人求仙问道、旷达脱俗的心态。

4.2 表示泛化义

《魏诗》中,部分方位词并不表示具体的方向或位置,而是带有普遍性或者任指性的泛化意义。

(67)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卷六曹植《浮萍篇》)

“东西”即四处、到处的意思。

(68)东市相斫杨阿若。西市相斫杨阿若。(卷十一《时人为杨阿若号》)

此处“东市、西市”是虚指,即各处市场。这是对古乐府诗集常用的互文写作手法的沿用。

4.3 表示空间位置义

表示空间位置是方位词的基本意义,也是方位词或方位短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义类型。如:

(69)中有凫与雁。(卷三刘桢《杂诗》)

(70)上有沧浪之天。(卷四曹丕《大墙上蒿行》)

(71)汤汤川流,中有行舟。(卷四曹丕《善哉行》)

方位词附着在名词性词语的后面,组成方位短语。一般来说,被附着的名词性词语表示某种基准,表达特定的空间位置,而方位词则指示方向、位置或范围。如:

(72)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卷一曹操《蒿里行》)

“关东”指函谷关以东。

(73)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卷四曹丕《至广陵於马上作诗》)

“淮泗间”指淮河、泗水之间。

(74)步游三衢旁,惆怅念所思。(卷十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

“三衢”是地名,指的是浙江衢县境内的三衢山。

4.4 表示时间长度义

(75)休哉上世士,万载垂清风。(卷十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

(76)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卷十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

(77)浩荡越前代。(卷十二费祎《从历数》)(78)嗟哉后世。(卷一曹操《度关山》)

5 结语

通过对《魏诗》中方位词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古汉语方位词的发展已渐趋成熟。

其一,从总体上看,方位词及方位短语在诗句中的出现频率比较高,句法功能也比较强,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有的也能作补语。

其二,单纯方位词的用法比较成熟。如“上”,在诗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的用法都已出现。合成方位词使用较少。

这说明,汉魏南北朝时在汉语方位词发展史上是十分重要的时期,方位词的形式和语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对方位词的方位意义认识更加深入,方位词的抽象意义更为突出,语义系统渐趋成熟。这些演变为整个汉语方位词系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当时繁盛的五言七言诗增添了不可或缺的一笔。究其原因,正如黄侃所言:“(建安五言诗)文采缤纷,而不离闾里歌谣之质。故其称物则不尚雕镂,叙胸情则唯求诚恳,而又缘以雅词,振其美响,斯所以兼笼前美,作范后来者也。”(《诗品讲疏》)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储泽祥.汉语空间方位短语历史演变的几个特点[J].古汉语研究,1996(1):57-61.

[3]文炼,胡附.词类划分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语文,2000(4):298-302.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责任编辑:钱果长]

I206

A

1674-1102(2017)02-0091-04

10.13420/j.cnki.jczu.2017.02.021

2016-12-18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2011SK494ZD)。

程淑萍(1971-),女,安徽石台人,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猜你喜欢

方位词阮籍曹植
浅谈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突转
有讲究的方位词
动物们的聚会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曹植《白马篇》赏析
“青睐”与“垂青”
汉语方位词研究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
从阮籍、嵇康与傅玄的诗歌看正始与西晋诗风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