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公共艺术·音乐篇》为例
2017-03-29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
■ 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 许 欣
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公共艺术·音乐篇》为例
■ 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 许 欣
随着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发,中职学校的公共艺术课越来越成为中职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本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实践,详细论述了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现状,并从公共艺术课程在中职学校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公共艺术课程对中职生成长和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了当前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用人标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提高,从以往的“专业实用型”逐步过渡为“综合素养型”。然而良好的综合素养,是需要公共基础课程作为支撑的。我们在每年一次的教学视导及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审批过程中发现,中职学校艺术教育现状不甚理想,有四分之一的学校并没有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有一半的学校表面虽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但只是形式上购买了国规课程的教材,并没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去完成公共艺术?音乐篇和美术篇各36学时的教学工作,课程开设甚少,现状令人堪忧。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通过教师对各类艺术知识的讲授,运用音乐、摄影、舞蹈、绘画、书法、雕塑、文学、戏剧、电影、行为艺术等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操培养,有别于其他课程,公共艺术教育强调艺术知识的娱乐、欣赏与基本理论相结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鉴赏课程。
学习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时间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综合素养,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并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从而提高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应通过中外不同体裁、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一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掌握欣赏正确方法与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的理解。
二、教学现状分析:
(一)《公共艺术?音乐篇》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现状调查
依据国家教育部办公厅2013年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2014年市教科院职成研究室成立武汉市公共艺术教学教研中心组以来,本着指导、引领、服务于各个中职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们,很多学校相继陆续成立了公共艺术教研室,调研了解到,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武汉市东西湖职校等,从2014年9月,全面铺开公共艺术课程,有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在一年级、或二年级中职生开设为期一个学年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在这一学年里,上学期学《公共艺术?音乐篇》,每周一课时;下学期学《公共艺术?美术篇》,每周每班也是一课时。截止到目前为止,虽然各中职学校在市公共艺术中心组的引导和组织下,已顺利开展了两年的公共艺术教研教学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说当前在中职学校的学生教育当中规范程度还不高,公共艺术课程管理机构欠缺或不健全,对课程的投入严重不足,除了开设艺术类课程,有些中职学校基本上在艺术科教学设施上的投入为零,也没有储备相应的师资力量,因此,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使用和安排上捉襟见肘,直接影响了《公共艺术·音乐篇》课程的有效开展。在每年一次的教学视导中,我们发现有一半中职学校里的音乐教师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有少数学校甚至没有音乐教师,而且由于以前没有开设音乐课程,职业学校的现有的音乐教师日常主要从事行政工作,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多数是担任德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从而取得的职称也是德育专业方面的职称。音乐课程的教学设施也相当缺乏,有些职校音乐课室其实是多用途的,学生的舞蹈、形体训练、美术、团日等课外活动也在此课室进行,由此说明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学设施是极度匮乏的。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影响着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如何改善现状,成为全面普及开展公共艺术课程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影响全面开展《公共艺术?音乐篇》的有效教学因素
在我国古籍中记述着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有趣而动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审美客体的音乐,离不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音乐艺术欣赏中的主体和客体是双向交流、相互渗透。这是艺术与科学的主要区别之一。而在开展音乐艺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就是音乐艺术欣赏的审美主体。我们可以得知,在音乐艺术审美过程中不仅要有美的客体,重要的是又有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主体,一个能“知音”的合格主体(学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要有正确的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心理状态。转化为中职学校学生的音乐学习的心理状态就是对学习音乐的态度,是否具有较高的的学习积极性;2、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感情的、带倾向性的爱好智趣。主要是指学生的音乐爱好和欣赏习惯。3、要有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泛指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中发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恰恰在这几个方面有所欠缺,影响了公共课程学习的有效开展。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从小学毕业后就很少接触音乐方面的素质教育,甚至很少有学生接触过乐器。因此,大部分的中职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水平较低,缺乏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更难以准确把握音乐的音响形象及音乐形式结构的总体感觉,对于高雅艺术音乐的听觉上表现为迟钝、冷漠、无感,更谈不上心灵上的共鸣了。音乐知识和技能上的缺失,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且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但观察中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中职学生对流行歌曲有着较高的兴趣和爱好,也是他们日常接触最多的音乐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流行歌曲通俗易懂,形式相对简单,学生容易产生共鸣,并参与其中,因此,欣赏和模仿流行歌曲却成为了学生对音乐爱好的欣赏和习惯,再加之现在各种信息化和媒体的宣传,不断地用错误的方式引导学生的音乐爱好和艺术趋向。
(三)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开设《公共艺术·音乐篇》存在的困难
通过调查发现:中职普遍学生存在音乐素养欠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偏离以及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不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科教师教学过程中公共艺术教育渗透教学缺乏有效性等现状。一次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教师(教学活动主体)、学生(客体)、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的依据)和教学媒体设施,等四个主要因素的有机组成。特别是“学生”这一因素,他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能否接受教育及受自己的意识支配,外部设施和教师教学的渗透只是外因,他必须自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教学才能从中充分体现。
公共艺术教学的发展,应从专业教育的实际出发,以研究教学内容为依托,优化课程建设,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与专业相匹配的教学模式,使公共艺术教学步入高效的正轨。授以学生审美理论,激活创新思维模式,以相关设计技巧来解决课程中的实际问题,多方面探讨公共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三、实施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的路径
(一)依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机构课程管理的策略、课程管理的实施、课程管理中的角色与责任、课程资源的管理等等这些都是有利于课程建设与发展的,但是需要一个机构来整体规划和管理。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教学设施和教师的数量,合理安排现有的专、兼职艺术类教师的授课时间,既不影响课程进度又能合理有效的使用课室的音乐课程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适当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二)构建“课内教学、课外实践、寓教于乐” 良性互动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为提高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基本的审美素养,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我们提出了“师生互动、有趣、高效”课堂的原则、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外显形式、生动有趣又是对师生互动的进一步界定,高效才是其要达成的目标。因此“师生互动、有趣、高效”要坚持民主平等性原则、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互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与效率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采取激情引趣的导课策略、多维互动的讨论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因生而异的策略、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采用全面发展的激励评价策略等,最终实现公共基础课的高效率目标。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业务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开设公共艺术有效教学,必须充分挖掘现有艺术类教师队伍的潜力,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多层次、多渠道的提高和完善现有音乐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根据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音乐类教师在职进修、学习培训,鼓励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和计算机技术拓宽公共艺术教学方式,快速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有效解决职业教育改革而造成的艺术类教师不足的局面,保障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开展《公共艺术》课程的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 成 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