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用缓和功能

2017-03-29张宏武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语气礼貌话语

张宏武

(嘉应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用缓和功能

张宏武

(嘉应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本研究以日常话语为语料,采用对比分析法,从语用学视角对汉语动词重叠式在人际交互语境下的语用缓和功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与动词原式相比,重叠式具有明显的语用缓和功能,主要体现在劝说、情绪安抚、形象维护、礼貌四个方面。这些缓和功能是社交语境下对人际关系的顺应,其目的是通过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情感和社会距离,减轻受话人心理负担,增加亲密度,改善人际关系。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是话语顺应人际语境的策略选择。

动词重叠式;语用缓和;人际关系;语境;顺应

动词重叠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汉语语言现象,主要出现在口语和文艺语体中,其重叠结构有多种形式,例如AA(走走)、ABAB(考虑考虑)、AABB(寻寻觅觅)、A了A(看了看)、A一A(听一听)。并非所有动词都可以重叠使用,能够重叠使用的结构有特殊意义和功能。本文讨论人际交互环境下日常话语中的动词重叠式的缓和功能及其表现形式,并试图从顺应论的角度对动词重叠式的语用缓和功能作出解释。

一、文献回顾

1.汉语语法界对动词重叠式意义和功能的研究

汉语语法界对动词重叠现象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有探讨该结构产生的历史根据和源流的[1-2],有研究该结构的句法性质的[3],有探讨动词重叠式的形式和功能的[4-5],而最多、最普遍的是对其语法意义和功能的研究[6-9]。例如朱景松曾概括了动词重叠式的主要表达功能:用于祈使(如:请给抱小孩的让让座)和对惯常性事件的叙述(如:整天在家里,上上网,聊聊天);有时用于评议(如:年轻人嘛,还是应该走走正道);有的可表示致使(如:让他考虑考虑这个决定吧)或变化(如:他再长长就跟他爸爸一样高了)[7]。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动词重叠式在使用中表现出来的语用功能给予了关注。比如杨平认为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是“减少动量”,这个基本意义所涉及的“量”是一个“主观的、模糊的量”,并非客观上的动量减少,而是心理层面上感觉量的减少。由于使用了重叠式,所以有了“委婉的语气”,进而在具体语境中产生了“闲适”“舒缓”的“语境义”[8]。张爱民、杜鹃在讨论动词重叠与句类的语用制约时,强调了重叠式的使用与其语用功能的关系。他们认为,在祈使句中,用重叠式会产生丰富的表义功能和语用功能。这是因为祈使通常要求听话人去做事,重叠式的使用增添了委婉缓和的语气,减少了生硬的语气[10]。徐阳春通过对动词重叠式的语用考察发现,动词重叠式语义上具有时间短、动量小的意味,而语用上并不真正表示时间短、动量小;它在语用上具有舒缓的表达功能[11]。例如(1)a的命令口气十足,而b因使用了动词重叠式而显得语气缓和得多。

(1)a.快来帮我。 b.快来帮帮我。

不难看出,以上研究虽对动词重叠式的缓和功能有所涉猎,但还是顺着语法意义延伸的轨迹进行探索,没有突破意义分析的藩篱;其关注的只是在一定情景中产生了语境义、表达了缓和语气,而没有探讨缓和功能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以及动词重叠式为何会常常在人际交互中产生缓和功能。要弄清楚动词重叠式的缓和功能及其理据,需走出语义分析的框框,从语用学视角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其缓和功能,并从顺应论理论视角探讨其人际语境顺应的语用特征。

2.语用学界对缓和及语用缓和策略的研究

缓和(mitigation)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语用学研究中的概念。Bruce Fraser在其《会话缓和》(ConversationalMitigation)一文中,曾对缓和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认为缓和并不是一种言语行为,不是用来履行要求、许诺、道歉等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也不是用来履行打扰、惊讶、说服等成事性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而是对言语行为的一种修饰,其目的是降低言语行为对听话人产生的负面效果。在言语交际中,如果说话人采取某种方式对话语进行修饰,则可避免或减少话语带来的矛盾、冲突、交际失败等消极效果。Fraser还列举了说话人为达到缓和目的而采用的六种语用策略:间接实施言语行为(indirectness in performing a speech act)、拉距技巧(distancing techniques)、放弃申明语(disclaimer)、附加说明性动词(parenthetical verbs)、反问(tag question)和模糊语(hedges)[12]。Claudia Caffi把缓和看作“减量”(attenuation)或“降级”(downgrading)。“减量”是交际参数弱化的结果;如这些参数可分等级的话,缓和便是一种“降级”。通俗地讲,如果言语行为涉及不同程度的权利和职责,那么缓和就是指这种权利或职责的缩小或减轻,因而促使了交际目的的实现。Claudia Caffi在讨论语用缓和时指出,“如果把说话看作做事,那么它应该是一种产生效果的行为”[13]。在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时,说话人都希望取得一定的以言成事的效果,以减缓对听话人面子的威胁。冉永平认为缓和语蕴含了礼貌,只要当说话人表现出礼貌时,缓和语就会出现[14]。语用缓和是施为力度的弱化,根据言语行为的类别,直观地体现为断言、强加、指使、批评、指责等力度的弱化,是一种语用上的让步。Skewis曾考察《红楼梦》中男性人物之间的请求言语行为,发现不管权势差异、社会距离有多大,最常见的请求方式是最直接、最不礼貌的祈使句式,辅之以一系列缓和手段。语用缓和是实现礼貌的一种主要方式,权势差异、社会距离越大,缓和力度也随之加大[15]。

为了保证以言行事能产生效果,人们会采用一些策略,通过缓和的方式可称为语用缓和策略。日常交际中,由于言语行为中的面子威胁以及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冲突司空见惯,语用缓和策略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学术界对语用缓和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Labov[16]从社会语言学角度,Sbisa[17]从语用学视角,House & Kasper[18]以及Skewis[15]从跨文化语用学视角分别探讨了语用缓和策略的使用规律。国内学者霍永寿[19]对中医诊疗、李海辉[20]对电视访谈中的语用缓和做了深入研究,证实了言语交际中语用缓和策略的必要性。毛延生对汉语中的语用缓和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汉语语用策略的具体实现形式所表达出来的语用格局特征[21]。周华、韩晓惠探讨了中式礼貌语境中的缓和策略,认为缓和语通过顺应认知语境中的各种因素来实施其在交际中的功能[22]。

从以上中外学者对语用缓和的解读来看,语用缓和是说话人使用语言的一种策略,它在任何文化、任何语言当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其目的是减少言语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或将其降低到最小程度。汉语交际中也必然存在语用缓和策略,这种策略可能有许多不同形式,动词重叠式应该是其中一种方式。缓和所蕴含的“减量”与汉语动词重叠式的“减少动量”虽在内涵上不完全等同,但“减”的用意和效果是一致的,都是通过“缓和”手段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交际效果。以下我们通过对比分析法,从语用视角考察汉语动词重叠式在具体语境中的缓和功能。

二、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用缓和功能

1.劝说功能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劝说是“劝人做某种事情或使人对某种事情表示同意。”[23]劝说有劝告和说服两层意思。由于语气的缓和,动词重叠式表示“祈使”具有一种柔性的劝说功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听话人的亲昵态度、对听话人自主能动性的调动以及对听话人的弱性要求。“柔劝功能”的形成动因在于说话人在心理和情感上与听话人的主观融合[24]。试比较:

(2)[语境:吃水果前,妈妈叫孩子先洗手]

a.过来洗手。 b.过来洗洗手。

(3)[语境:办公室里,主任让小李帮小张做事]

a.你去帮助小张。 b.你去帮助帮助小张。

(4)[语境:老人教孩子如何做人]

a.年轻人嘛,还是应该走正道。 b.年轻人嘛,还是应该走走正道。

(5)[语境:两朋友闹别扭,他人劝其中一人消气]

a.你应该多替人家想。 b.你应该多替人家想想。

(6)[语境:父亲反对女儿的婚事,母亲同意,女儿要母亲帮忙]

a.您跟爸爸谈吧。 b.您跟爸爸谈谈吧。

以上例句中,(2)a句具有强烈的“指使”和“命令”含义。相比之下,b句起到了明显的弱化作用,使原有的生硬语气变得缓和起来。日常生活中,母亲或老师对幼儿多半会无意识地采用b句的说话方式,以表对听话人的亲昵态度。例(3)中的b句要比a句的说话方式更容易使对方接受劝告,因而调动了听者的自主能动性,使其得到自我价值的尊重感。“语气弱化”可以说是动词重叠式柔劝功能的最大特征。例(4)b句的“走走”会让听话人感到没有批评、谴责的意味,反而感到说话人用心良苦,善意说服自己要走正道,这种话语更容易让人产生“浪子回头”的效果。说话人使用动词重叠式时把自己置于卑微的地位,降低了说话者的强势地位,削减了外在压力,使听话人感到不会被嫌弃。说服旨在设法让听话人接受观点、采纳建议或应允请求等。说服是说话人交际意图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志,也是交际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语用缓和具有明显的说服功能。(5)、(6)两例中,a句的使用动词原式使语气僵硬,而b中的重叠式“想想”、“谈谈”因语气舒缓,提高了话语在内容、方式上的可接受性。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看,语用缓和是施为力度的弱化,由此产生的劝说功能往往使听者接受劝告的同时也获得一种轻松感。我们认为,说话人使用动词重叠式来劝说他人时,其说话意图放在了话语可能产生的效果上,而不仅仅是在“以言行事”。重叠式的重复使用更能加强说服的力度:

(7)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菜,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爸爸锤锤后背,揉揉肩,一辈子总操心,就换个平平安安……

这段歌词包括12个动词重叠式,其中“看看”重复出现6次。“看看”、“说说”、“谈谈”、“洗洗”、“刷刷”、“锤锤”、“揉揉”是常用的动词重叠式,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让人深受感动,这不能不归功于动词重叠式特有的亲和、舒缓的劝说功能。

2.情绪安抚功能

言语交际是发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使用话语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交际过程的走向与结果。如果听话人有不顺心的经历,导致情绪低落,说话人在选择话语方式时往往会采用缓和语气,以便起到安抚情绪的作用。例如:

(8)[语境:得知考试成绩不理想,孩子回到家,父亲安慰儿子]

a.没关系,我们认真总结,看问题出在哪儿,下次准能考好。

b.没关系,我们认真总结总结,看看问题在哪儿,下次准能考好。

在此语境中,父亲得知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并没有责怪儿子,而是积极地安抚对方的情绪,鼓励孩子下次考好。话语的安抚效果来源于b句中动词重叠式“总结总结”、“看看”的语用缓和功能;由于语气的舒缓,动词原式所含有的“命令”和“祈使”的意味可淡化到最低程度。使用动词重叠式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让孩子吸取教训、查找问题所在,还不如说是为了安抚孩子的低迷、失落的情绪。父亲采用了缓和策略,表明他理解孩子的处境,愿意为孩子分忧解愁。相比之下,a句的语气就显得格外生硬,“指责”和“不满”的口吻十足,孩子的情绪非但得不到安抚,而且有可能产生更大的思想压力。

(9)[语境:在会话一方处于困境,情绪烦躁,对方出于好意进行安抚]

a1.努力了,就会成功。 b1.努力努力,下次八成会成功的。

a2.想办法解决呗! b2.想想办法,问题会解决的。

a3.冷静头脑,点子会出来的。 b3.头脑冷静冷静,点子会出来的。

通过对比,可明显看出以上例句中的第二种说法的语气委婉,对焦躁情绪能起到安抚作用。重叠式有“减量”“降级”的基本意义,故能弱化动词原式给听话人带来的“命令”和“责备”口吻,减轻其心理负担。

3.形象维护功能

形象是一个人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的综合反映,是社会身份的标志。在言语交际中,话语不仅反映说话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且是其展现自我的手段。个体形象是由社会群体审定的,当话语内容和方式不符合社会规约与期待时,听话人会对说话人作出负面评价,甚至将其视为另类。为避免此类后果的发生,说话人常采用相应的措施来缓和话语的突兀性,以达到维护自身形象的目的[25]。

(10)[语境:两人意见不合,其中一人试图说服对方]

a.我来讲,你听,看有没有道理。

b.我来讲讲,你听听,看看有没有道理。

日常交往中,意见不合、观点不一是常见之事,但说话方式不同,选择的话语策略不同,就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效果。在上例语境中,双方本来就存在意见分歧,正试图获取话轮向对方阐述自己的看法,这种情况下说话的方式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比较不难发现,a句的语气生硬,让人感到气势太强,其话语方式不符合社会规约,极易招致对方的负面评价。而b句使用了动词重叠式,语气委婉,把受话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显示了说话人谦和、礼貌的品质,无形中树立并维护了自己的形象。从交际效果看,a句的说话方式很可能会导致矛盾的激化;而b句的方式至少会起到缓和矛盾的作用,容易得到对方的理解和认可。

(11)[语境:家长给新来的大学生家教布置任务]

a.你周末给他补课,讲语法,练口语,他的英语成绩肯定会提高的。

b你周末给他补补课,讲讲语法,练练口语,他的英语成绩肯定会提高的。

在此语境中,说话人正在与新来的家庭教师交谈,说明“授课”时间、方式、内容以及辅导目标等事宜。毋庸置疑,b句的说话方式优于a句。同样是向对方布置任务,a句给人感觉是在下命令,“补”、“讲”、“练”三个动词原式的连续使用一下子拉开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距离,可能会给听话人带来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b句中的动词重叠式“补补”、“讲讲”、“练练”,由于具有语气舒缓的语用功能,让听话人感到轻松得多,不会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可以说,动词重叠式特有的缓和功能降低了说话人的权威,缩小了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密切了双方的社会关系,因而有效地维护了说话人的个人形象。

4.礼貌功能

关于礼貌与语用缓和的关系,学者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语用缓和是礼貌的一种特殊形式[26],也有的认为两者互不相干[12],还有的学者认为语用缓和包含了礼貌[13]。冉永平、张新红认为,“语用缓和不是礼貌的唯一途径,礼貌也不是语用缓和的唯一或主要功能,它们是两个不同本质的概念,只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偶尔交叉重叠”[25]。关于汉语动词重叠式的礼貌功能,我们认为,该功能与语用缓和并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重叠式作为一种缓和语,具有诸多功能,礼貌只是其中之一。动词重叠式相对于其原式而言,在具体语境下也有礼貌功能。日常话语通常是为了交流情感,礼貌通常是情感交流的重要目的,也是一种必要手段。话语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是为了交际,还不如说为了礼貌,即建立和维持友好关系。

(12)[语境:小李把刚刚写完的稿子交给上司过目]

a.请看稿子,给指点一下。

b.请您看看(稿子),给指点指点。

在此语境中,说话人请求上司看自己写的稿子并给予必要指导。a句的语气一听就感到很生硬,在现实生活中稍有语用常识的人是不会这么讲话的,因为这很不礼貌,像下命令似的。而b句中的动词重叠式“看看”、“指点指点”使说话的语气变得舒缓而温和,给交际氛围增添了几分和谐与温馨。说话人的文稿可能写得已经足够好,或者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还要拿给上司过目,这样做多半是出于礼貌、谦虚的考虑,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敬。听话人也心照不宣,完全明白话语的礼貌功能。Malinowski把这种语言的功能概括为“情感交流”(phatic communion),认为此类话语没有任何信息内容,主要意图是建立不同亲密程度的人际关系[27]。许多说话方式都能表达礼貌、传递情感,汉语动词重叠式在这个特定语境中恰好凸显出话语的礼貌功能。礼貌行为通常发生在上下级之间或者陌生人之间,也通常发生在公共场所等。以下几例中b句的说法就是因为使用了重叠式而显得说话人格外礼貌、得体。

(13)[语境:公共汽车上,售票员要大家给老人让座]

a.请给老人让座。 b.请给老人让让座。

(14)[语境:停车场里,让对方倒车以便自己通过]

a.往后倒,就可以啦。 b.往后倒到,就可以啦。

三、动词重叠式是话语顺应人际语境的策略选择

动词重叠式在具体语境中能起到劝说、情绪安抚、形象维护以及礼貌的作用。那么,人们为何要选用重叠式而不用动词原式来实现缓和功能?因为重叠式是话语顺应人际语境的产物,是语言选择的结果。从语用学角度看,语言的使用是语境顺应与语言选择的过程[24],动词重叠式正是说话人为了实现这个双重目的而进行的语言选择。语境的顺应和语言的选择都是为了达到交际意图而作出的策略选择。顺应语境就是话语要适应交际环境的要求,为交际目的服务,考虑听话人及其心理感受。如果话语激怒对方,或说出后让对方感到不舒服,就很难达到劝说的交际目的。同理,如果语气生硬,则很难起到安抚对方情绪的作用,更不要说礼貌了。上文分析表明,动词重叠式在具体人际语境中发挥了劝说、安抚情绪、维护形象和礼貌功能,相对于动词原式来讲,它是顺应语境的。

除了顺应语境,动词重叠式也同时是语言选择的结果。比利时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从语用视角综观语言使用问题时指出:“使用语言必然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语言形式作出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这种选择是由语言内部结构和/或语言外部的原因驱动的。这些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形式的任何一个层面上:语音/音位的、形态的、词汇的、句法的、语义的。选择的范围可以包括变体内部的选择,或可涉及到按照地区、社会或功能进行的变异的分布类型”[28]。动词重叠式属于词语范畴,也可以说重叠式(如“看看”)是动词原型(“看”)的变体,因此在使用时必然存在一个选择问题。前文讨论重叠式语用缓和功能的表现形式时,我们已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只有动词重叠式而不是动词原式适合具体情境语境,并在使用中实现了劝说、情绪安抚、形象维护或礼貌的功能,从而达到了交际目的。

语言形式总是和意义黏在一起的,单独一个形式是很难确定其意义的,在语用层面尤其如此,没有语境就没有具体意义可言。如果话语发生在现实生活人际交往当中,其意义和功能则更丰富。言语行为不仅考虑语言形式的选择,还得考虑对谁说话、要达到什么样的交际目的,更要考虑话语可能产生的交际效果。譬如,要向朋友发出宴会邀请,肯定不能使用激怒对方的话语或说话方式。因此,选择的不仅是语言形式,也要选择策略。从语用层面看,汉语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是话语顺应人际语境的策略选择。表现在:(1)对心理、情感的顺应。如上文讨论劝说功能时,强调了话语发生的情景语境,即说话人试图通过在心理和情感上与听话人实现主观融合来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2)对保全面子的顺应。面子是人际交往中珍贵而敏感的东西。人们在交际中要相互合作,就要学会保留双方的面子。动词重叠式使说话语气得到了缓和,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其原因在于它在不同层面为话语参与者降低了丢面子的风险。(3)对礼貌原则的顺应。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因用语不当或出言粗鲁而引起误解,导致交际失败是常有之事。通过言语策略来表达礼貌是最常见的手段。动词重叠式由于其语气的弱化而使话语显得礼貌。(4)对社会身份异同和亲疏关系的顺应。人际关系的构因包括双方社会身份的异同以及情感的亲疏。动词重叠式的语用缓和功能在于促进身份认同和增进情感趋同。如在例(9)中,两人意见虽不合,但动词重叠式的使用使得说话人显得谦和、礼貌,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形象,也促进了身份认同、增进了情感趋同;反之,就有疏远对方之嫌疑,拉大彼此之间的社会和心理距离。重叠式也可表示人际间的亲疏关系。在例(2)语境中,母亲在孩子吃水果前叫他洗手,重叠式“洗洗”的缓和语气蕴含温和要求,充满了亲昵的人际关系,让人倍感温暖。反之,如果受话人不是孩子而是成人或者是陌生人,使用重叠式就不那么得体,让人感到别扭。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别,实为身份使然、亲疏关系使然。

四、结语

本文基于动词重叠式语法意义、表达功能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尝试性地从语用学视角对汉语动词重叠式的缓和功能作了进一步探讨。由于动词重叠式的表达功能本身就很丰富,本文所探讨的语用缓和功能只限于祈使功能范畴下的动词重叠式,对具有其他表达功能的例子则不具解释力,这也是本研究的局限性所在。例如,表示“叙述”的动词重叠式(如“他经常在家上上网、聊聊天”)就不具有语用缓和功能。此外,我们归纳的四种语用缓和功能相互关联,有时互相“兼容”。“劝说”、“情绪安抚”、“形象维护”功能都建立在“礼貌”的基础上。例如“请给抱小孩的让让座”中的重叠式“让让”具有“劝说功能”,同时也具有“礼貌功能”,如果这句话是说给一个应该让座而没有让座的人,它就发挥“维护自身形象”的功能了。所以,如果语境不断延伸、变化,动词重叠式显现出来的缓和功能可能不止这四种。

就本文所观察到的情况看,日常话语中的动词重叠式相对于其动词原式来说,在特定语境下具有明显的语用缓和功能,主要体现在劝说、情绪安抚、形象维护、礼貌四个方面。这种缓和功能是社交语境下对人际语境的顺应,其目的是通过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情感和社会距离,减轻受话人心理负担,增加亲密度,改善人际关系。因此,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是话语顺应人际语境的策略选择。

[1]徐正考.单音节动词重叠式探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3):60-63.

[2]李文浩.动词重叠式的源流[J].汉语学报,2007(4):64-70.

[3]胡孝斌.动词重叠AABB式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2006(4):18-25.

[4]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与可重叠动词的范围[J].中国语文,1983(1):9-19.

[5]Li, Charles N.,Sandra A. Thompson.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6]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1):10-18.

[7]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5):378-386.

[8]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8-16.

[9]石毓智.汉语方言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功能的差异[J].汉语学报,2007(4):59-65.

[10]张爱民,杜娟.动词重叠与句法的语用制约[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1):63-66.

[11]徐阳春.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用考察[J].南昌大学学报,2007(6):135-137.

[12]Fraser, B. Conversational mitig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0(4):342-350.

[13]Caffi, C. On Mitig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31):881-909.

[14]冉永平. 言语交际中“吧”的语用功能及其语境顺应性特征[J].现代外语, 2004(4):340-349.

[15]Skewis, M. Mitigated directness in Honglou Meng: Directive speech acts and politeness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35):161-189.

[16]Labov, W.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its social context[J].Studium Generale, 1970, (23): 30-87.

[17]Sbisa, M. Illocutionary force and degrees of strength in language use[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1(12): 1791-1814.

[18]House, J.,Kasper, G. Politeness markers in English and Germany[A].F. Coulmas (Ed.), Conversational routine: Explorations in standardized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and prepatterned speech[C].The Hague: Mouton,1981(a):157-185.

[19]霍永寿.弱化与语用调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0]李海辉.电视访谈中话语缓和的语用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21]毛延生.汉语中语用缓和策略的市政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5):74-81.

[22]周华,韩晓惠.中式礼貌语境中的缓和语语用研究[J].外语学刊,2013(2):58-63.

[23]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4]宛新政.“(N)不V”祈使句的柔劝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08(3):16-27.

[25]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4.

[26]Haverkate, H. Deictic categories as mitigating devices[J].Pragmatics,1992(2):505-522.

[27]Malinowski, 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C].C. Ogden & I.A. 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30:296-336.

[28]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55-56.

2016-10-04

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自主特色项目”(粵教高函[2015]133号);梅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二语会话交互中的形式协商研究”(mzsklx2016013);嘉应学院人文社科科研重点项目“二语会话交互中的形式协商研究”(2016SKZ03)。

张宏武(1966- ),男,副教授,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H109.4

A

2095-7602(2017)01-0097-06

猜你喜欢

语气礼貌话语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暗恋是一种礼貌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