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域下的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

2017-03-2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外交日本

张 铎

(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文化视域下的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

张 铎

(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近年来横亘在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与文化冲突严重阻隔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文化已经成为外交研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构建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需要两国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互补。中日两国需要在较高意识形态和文化互动层面上进行多元、多维的战略互惠与战略协作,缩小认知偏差,减少战略误判和误解发生,积极探寻处理两国关系的软路径。

日本外交;文化战略;中日关系

文化不仅影响着日本外交选择,也影响着中日关系,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冲突是阻碍中日关系友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国际社会,人类认知基准逐渐提高,文化互动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国际社会中,行为体之间的文化因素将成为阻碍国与国之间合作或分歧的重要变量。

一、日本外交的文化规约

文化是多元、多维的价值观念,它根植于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血液之中。在国际政治理论分析过程中,文化正日益成为学理性研究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彰示民族传统特性,也成为国家对外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王缉思曾指出:“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外交政策,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以至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察。”[1]

(一)文化与外交的关系

文化已经成为理解一国外交行为的重要考量。理解文化与外交的关系,便于我们理解日本文化对其外交的影响及作用。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并非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往往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产物。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资源供给以及国际体系的特征等构成了影响日本外交的基本因素,但这些因素多是“静态”的,每个因素至多是一个“单子”,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外交政策制定者的“外交观念”,从而左右部分外交政策取向,而不是整个外交政策。外交不是这些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下的国家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主权者交涉的艺术”[2]。其本质在于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国家间事务,是国家间联系、沟通、交往的一种方式。[3]因此,外交是行使主权的官方行为,是捍卫国家利益的手段。[4]这种行为和手段的直接载体就是一国的对外政策,其深层则反映出该国的一种智慧和谋略,是“表明态度和传递信息的一种非军事性行为和姿态,以及因此而构成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其状况”[5]。就国际关系而言,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从文化视角探究国际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对国家间关系的作用,对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6]

文化冲突体现在价值观认同等精神层面的差异,是潜在于人类思想中及潜意识认知里的一种冲撞与博弈。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上升到国家层面即是行为体之间行为取向的差异化及国家决策层在外交战略选择方面的异同。

(二)日本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外交选择

在亚洲历史上所有的政治和文化实体当中,日本最早、最果断地对西方的进击作出反应,群岛国家特性孕育了日本特有的传统和文化。日本的民族和语言高度单一,其官方意识形态强调日本人是神的后裔,而这种意识使日本能够非常灵活地调整政策,以适应它认定的国家战略需要。[7]无论日本的分析家和政治人物想让日本怎么做,它总是被正面或负面地描述成一个尊重传统却力求革新的国家、能将“杂糅物”发展成艺术的国家;它总能轻而易举地对外国习俗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本国核心文化的一部分。[8]

四面临海、与外界隔绝的岛国生存环境,铸就了日本“岛国根性文化”,其特点是既狭隘又极端、既自卑又自大,反映在对外关系上,即奉行机会主义、趋炎附势、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此外,日本的“皇国史观”文化理念认为,日本的天皇、国土、种族、宗教等都是世界上最优越的,并极力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受其影响,日本政府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侵略历史,极力修改和平宪法,重新解释“集体自卫权”,向海外派兵并积极参拜靖国神社。

约瑟夫·奈在其著作《软实力》一书中将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之一,并认为日本的软实力存在巨大的局限性,最主要是文化的因素,因而无法得到亚洲邻国的充分仰慕。①日本在独特地理环境的制约下,文化发展具有吸收和演变的性质,同时具有强烈的“自卑感”,而长期的自卑心理会导致精神高度紧张。为了达到内心的平衡,必须用某种意义上的优越感来调节。位于汪洋大海中的日本岛国,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结构。这种文化结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人民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进而影响到日本国家的战略选择。

二、文化差异是阻碍中日关系的重要变量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在经济总量上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国。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虽然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但是政治上的不信任程度较高,两国关系呈现出“政冷经热”的特征。随着中国的日渐崛起,两国之间的摩擦和分歧却有上升趋势,两国间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加深。一直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影响两国关系的核心变量是两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两国在诸多方面的利益冲突、利益分歧不断凸显,甚至认为影响两国关系的主要根源在于日本如何认识中国崛起。不可否认的是,权力现实主义理论的确可以解释两国目前的矛盾,但日本将中国视为威胁还是机遇,归根结底属于日本对华的认知问题。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以及两国如何互为认同,成为两国关系好与坏的重要变量。也就是说,文化结构构成认知基础,两国在文化上的冲突是阻碍两国互为理解、互为认同的关键性因素。

中日两国间自始至终都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中国文化讲究“以和为贵”,而日本文化在吸收、接纳中华文化精华的过程中剥离了“仁”及“以和为贵”的重要文化理念,而以“皇国史观”(即军国主义历史观)和“武士道精神”作为其绝对价值观,这不仅是军国主义思想的渊源,也是武士道精神“忠诚”的体现。所谓“忠诚”就是武士要对自己的领主忠诚,对天皇忠诚。如果否认以天皇名义发动的二战并承认战争的侵略性,就等于否定了天皇的权威。由此不难看出,从“钓鱼岛事件”、东海及南海争端到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无处不在体现日本政府防范中国、遏制中国、分化中国的阴谋企图。这不仅严重阻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也给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危机。

三、文化互动是促进中日关系互为理解的重要途径

中日两国间不仅有2000多年的友好交流史,还有一衣带水的文化传承历史。早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中原先进文明就已经通过朝鲜传播到了日本,促进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大繁荣与大发展。此后中日间的文化交流就一直没有中断过,特别是隋唐时期两国间互派文化使者,文化交流达到了历史顶峰。虽然日本文化曾吸纳中华文明,却不是中华文化的变体。日本文化具有其独特性,它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并加以锻造,使其成为符合本民族文化的成分,这是一种在世界上罕见的能力。因此,用文化软实力化解中日间的隔阂和分歧,是构建中日互惠伙伴关系的现实需要。

第一,中国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不仅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有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后,首要外交任务就是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只有稳定周边环境,才能集中精力进行国内经济建设。中国应该发挥自身文化中的包容性、接纳性等优点,避免使中日两国陷入结构性矛盾陷阱,扩大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关注双方的共同利益,以文化的升华促进中日两国间交往的良性互动。

第二,两国应坚持和平共处基本原则。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相互依赖持续加深。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日战略互惠伙伴关系的建构应以主权平等、和平共处为原则。中国正在崛起,即使崛起也不会对日本及周边国家构成威胁,否则就谈不上和平共处。

第三,中日两国关系应坚持“求同存异,搁置争议”的原则。中国与日本处在不同的地缘位置,不同的自然环境及文化背景造成了两国对事物认知的差异。如果让“异”掩盖“同”,中国与日本就失去了睦邻的基础。中国应该追寻老一代领导人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恪守中华文化的精髓,感化邻国。只有容纳“异”,才能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第四,当今国际形势下,中日应通过加强文化互动来挖掘两国的共同利益,以谋求深度合作,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中日间新型大国关系的建构应以和为贵、以史为鉴,加强互信。“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入日本后曾对其社会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但当日本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时,“和为贵”未能显现出其应有的文化张力。在构建中日新型大国关系的过程中,中日两国间应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以减少误解、误判,去除阻碍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羁绊。

[注 释]

①约瑟夫·奈认为日本无法像德国那样对自身的侵略历史持批判态度,并且在欧盟框架内与邻国达成和解。日本从未彻底承认其在20世纪30年代的对外侵略史,这导致中国、韩国等国家一直对日本心存疑虑,日本也因此无法得到亚洲邻国的充分仰慕。

[1]王缉思.美国外交思想传统与对华政策[J].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89(3).

[2]蒲野起央.国际关系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31.

[3]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12.

[4]黄金祺.概说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13.

[5]谢显益.外交智慧与谋略[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63.

[6]邢悦.文化如何影响对外政策——以美国为个案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2.

[7]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30.

[8]彼得·卡赞斯坦.世界政治中的文明——多元多维的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30.

[9]张云.可控的紧张——中日美之间的认知与误认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1.

Japanese Diplomacy and Sino - 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ZHANG Duo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historical problems and cultural conflicts that lie in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seriously obstruct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Culture has become an inseparable part of the diplomatic research, building a healthy and stabl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needs to strengthen cultural exchanges, integration and complementar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hina and Japan need to carry out multi-dimensional, pluralistic strategies of mutual benefit and strategic cooperation at a higher level of ideology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narrow cognitive bias and weaken cultural differences,so as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 and misconception of the two countries,reduce strategic errors and misunderstandings and actively seek the soft path to deal with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Japanese diplomacy; cultural strategy; Sino-Japanese relations

2016-09-27

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困境探析”(2016142)。

张铎(1988- ),男,博士研究生,从事国际政治、国际文化研究。

D829

A

2095-7602(2017)01-0037-03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外交日本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黄金时代》日本版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