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性逻辑
2017-03-29薛升红
薛升红
(南京审计大学 保卫部,江苏 南京 211815)
新时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性逻辑
薛升红
(南京审计大学 保卫部,江苏 南京 21181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行业也逐渐变得完善,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现阶段的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忽略了教育中的人性逻辑.教育管理的对象是人,因此要做好新时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要对人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新时期;教育管理;人性逻辑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新时期,原有的教育管理的工作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要想保证教育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要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关注人性逻辑,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1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坚持人性逻辑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性逻辑,事实上就是把人作为工作的中心,让全部的教育和教学的工作都要根据人性的特点来进行,把情感当作联系的纽带,使得各项教育工作都可以回归到人的本性中,进而推动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稳定地进步.我们知道教育管理主要是管理者和师生之间进行互动而完成的,由此可以知道这也是包含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的范畴之中,所以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坚持人性逻辑更为适应现阶段高校的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这也是目前高校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关键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行业的不断改革,高校的内部相关的教育制度也随之发生着各项的改革,逐渐建立了一些竞争的机制并且对教学的资源进行了初步的开发.但是其内部的制度仍然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人才的培养理念没有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学资源的配置也不够合理,并且没有长期的教育和教学的规划等,这些问题仍然制约着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因为“以人为本”的人性逻辑具有的优势和功能,可以对原来的刚性管理的模式的不足之处进行有效的改善,尤其是相关的柔性管理的制度,其可以随着客观因素的改变而进行相应的改进,例如外部的环境以及时间等相关的因素,其优势非常明显,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过度依赖规章制度以及组织结构的问题,所以想要实现新时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就要关注到人性逻辑的重要意义.另外人性逻辑也是高校教育的需要.教师在高校的教育中扮演者传递知识的角色,学生则是扮演受教育者的角色,两者都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需要被监督的,如果只是把教师与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就很容易发生教师不认真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情况,最终导致教学的质量难以提升,教学的水平不够高.例如因为高校的教师的知识层次相对较高,因此部分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很大的自信,更注重自己自我意识的发展,导致高校的教师普遍具有不受控制和崇尚自由以及重视创新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的特点.如果想要避免出现这一情况,就需要通过教学管理来进行.通过对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科学配置教学的资源,完善各项监督的工作,而且根据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对教师的创造精神加以积极的鼓励和帮助,另一方面还要激发教师的自觉性与工作的责任感,让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对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使得高校的师生可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能力,这样发挥教育管理的作用,推动高校的教育管理的能够科学发展.
2 教育管理出现的问题研究
2.1 教育的过程向简单化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育的过程已经逐步向简单化发展,也就是把原本应该具有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以及哲学价值,还包括心理价值等多重意义的教育工作转变成了简单的技术性的教育工作.这种向简单化发展的趋势体现在教育的理论方面也就是教育目的变得具有单一性和片面性,把教育需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与可以对社会发展进行服务的人才转变成过于关注后者,却忽略前者的状态,让教育逐渐偏离了主体,变成了形式主义的教育,也就是只是关注结果的文凭和学历的教育.和这种情况相对应的就是教育的功能发挥方面,教育的经济性功能出现过分膨胀的现象,把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当作教育的适应性来理解,并且还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进行相关的改变,进而使得教育引导社会发展的功能和教育创造文化的发展性的功能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育变成了经济的工具.
2.2 教育的管理向门面化发展
因为管理经验的不足,部分高校认为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企业的管理相同,把企业中具有的标准性的和定量性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应用到高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向门面化发展.事实上,追求教育的有效性这个目的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进步是各个领域的目标和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过于关注“计划性”与“统一性”,无法把管理和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很容易造成管理不适应教育的要求,进而逐渐激化教育和管理之间的问题.高校和企业具有很大的差别,教育不可能和企业的生产具有相似性.所以教育管理如果单纯地关注形式,就不使得师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管理的过程中.
2.3 教育活动向跟风化发展
教育活动是塑造具有良好道德的和文明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发展的人的过程,其主要是在高尚和圣洁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包含着很多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各种不良的风气,也就是教育活动向跟风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时髦化的跟风发展.比如现阶段学校升格以及建学院风.其实正常的升格以及建学院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目前这个情况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跟风的状态,部分学校都和赶时髦一样对校名进行改变,并建学院,很多时候一些学校的升格与建学院并不是其需要的,其只是在原来的条件和设施下追求一些虚名,使得学校名义上给人感觉比较高、大、全.这也体现出教育思想方面的浅薄与庸俗.又如关系风的发展.部分学校或者系部的领导想要实现一些不正当的目的,和学生的家长以及具有一定的权力背景的学生建立异常的关系,使得这些学生能够不费吹灰之力评优、评奖,使得教育本质包含的神圣与纯洁逐渐遗失,教育变得越来越庸俗.
3 新时期怎样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保持人性逻辑
3.1 促进教育管理主体的多样性
教育管理的主体是对教育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也是管理手段实施和创新的主体,学校的教育管理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首先人和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人的自然性是非常强的,而且人本身具有独立性与自由的特点.其次市场经济是现阶段社会的主体,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大部分的人都具有自私性与功利性的特点.因此他们第一考虑的是要满足自身的利益,然后才能够在这个前提下考虑到集体的利益以及他人的利益.最后,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特色非常明显,因此在教育管理中保持人性逻辑就要保证教育管理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并且这些管理的主体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内涵以及经济头脑,这样才能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和管理的质量,通过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不管是社会或者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变成教育的管理主体,对学校的教育进行有效的管理.
3.2 教育的管理系统向开放化发展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由传统的计划经济的体制转变成为市场经济的体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我国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来进行不断改革,也就是由原来的封闭式的管理方式转变成为现阶段的具有开放性特点的管理方式.学校把“人性逻辑”相关的理论和具有开放性特点的教育管理的机制结合在一起,可以提升对主体人性的重视与关注,这也和教育管理具有的客观规律保持了一致性.学校的教育管理相关人员需要逐渐加强对人性的认识,提高对外在环境的掌握程度,利用实践来对教育管理的相关措施进行全面的探索,使得学校的教育管理更具人性化与战略化的特点.另外,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也要强化对教育各项管理制度的创新化和技术化以及学术化,使得“人性逻辑”与民主的管理理念以及创新发展的相关理论能够给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全面的教育管理的制度与体系.使得教育管理的活动更具规律性,教育的活动和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改善和优化.
3.3 建立健全柔性的管理价值观念
建立健全柔性的管理价值观念,提倡“尊重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教育管理实现“以人为本”的关键环节.要想做好教育的管理工作,就要遵循“尊重的教育”的理念,根据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关注学生和教师的人格与个性,对他们的需要和相关的劳动成果的要保持尊重的态度,最终形成管理者和被管理的人员者保持良好的关系.简单化说明就是倡导民主管理,创新教育管理理念,使得被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激发,最终使得被管理者发挥自身的能力,把教育管理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灵活,充满生机和活力.高校要实现柔性管理的目标,最关键的是要强调对人的重视,保证在各项工作中能够“以人为本”,并利用提供各项信息和反馈的手段促进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满足他们的需要.还要理解文化存在的差异性与多元性特点,建立具有包含性和宽容性的文化环境,降低冲突的出现.另外要鼓励被管理者进行创新和发展,推动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让文化的作用来逐渐带动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总结
总而言之,高校的教育管理中的人性逻辑的保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教师可以在积极和谐向的管理环境中强化自身的归属感与责任感,教师的工作态度积极,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工作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和进步.
〔1〕刘杰.论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1):291-292.
〔2〕金保华,顾沛卿.人性假设与教育管理理论模式的演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01):16-19.
〔3〕金花.高等教育管理人性基础的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0(14):53-54.
〔4〕杨明宏.人论:教育管理学理论范畴逻辑起点[J].教育学术月刊,2009(09):10-13.
G64
A
1673-260X(2017)12-0160-02
2017-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