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水墨动画角色面部表情刍议
2017-03-29钮冬艳
钮冬艳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传统水墨动画角色面部表情刍议
钮冬艳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动画角色自身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对白等方式,而在动画创作中,角色面部表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早期水墨动画角色面部表情的刍议,论述其僵硬而失真的表现和非夸张性的特点,并结合中国传统人物绘画的特点分析其缘故。
水墨动画;面部表情;镜头语言
中国传统水墨动画大多是用水墨形式来表现的。独特的水墨画风格使中国动画电影在国际舞台上有过短暂的辉煌,是电影艺术上的一大创举。在它出现之前,世界动画史上还没有出现过此类型的动画形式,《小蝌蚪找妈妈》《鹿铃》《山水情》和《牧笛》等优秀的传统水墨动画被称为“中国学派”,成为世界水墨动画领域的佼佼者。这些动画中的角色设定采用了传统国画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中国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也让世界认识了别具一格的中国水墨动画。虽然有关水墨动画的研究和探讨甚多,但是关于水墨动画角色面部表情的研究却极其匮乏。本文通过分析探讨几部水墨动画角色面部表情塑造的得与失,尝试为中国水墨动画的复兴找到突破口。
1 面部表情在动画角色中的应用
动画角色的面部表情是最能体现人物心理细微变化的细节。一部动画片是否有吸引力不仅体现在剧本的创作中,还体现在丰富的动画表情中。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虽然缺少甚至没有语言对白,但是观众依旧会被剧中的情景深深吸引,因为动画中不仅需要紧凑的剧情和音乐,还需要用夸张的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来传达角色的信息。
人的面部表情在动起来的时候与人体其他肢体部位有所不同,需要以夸张的手法进行展现。但是观众通常最为关注的就是角色的面部表情,因为面部表情是传递动画角色内心情感变化的主要方式,观众通过动画角色的面部表情可以揣测其想要传达给人的情感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角色的面部表情在动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够精确地传达人类不同的情绪。眼、耳、口、鼻等感知器官的变化更能体现角色的情绪。当遇到喜事心里高兴时,嘴巴会不自主地张大,眉毛上挑;当遇到愤怒的事生气时,眉毛上扬,咬紧牙齿或嘴唇,眼睛瞪得很大;当遇到恐惧内心害怕时,眼神会飘忽不定,咬紧牙关,嘴唇瑟瑟发抖;当忧伤难过时,眼神呆滞,情绪低落,提不起兴趣,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喜怒哀乐是人和自然界动物共有的情绪,而人类可以通过表情表现出来,眼睛、眉毛、嘴角等可以说是人们最重要的表情器官。在动画角色设定后,需要给角色添加丰富的表情来展现角色特点,这样能够增加角色的感染力。但是,我们要注意每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悲伤与恐惧主要通过眼部表达;兴奋与讶异由眼部和脸的下半部分表达;生气则需要脸的下半部配合眼、眉、额头等部位一起来表达;讨厌可由脸的下半部表达。Walt Disney曾经说:“当我们竭尽所能地通过肢体来表现想法之后,我们需要开始面对面部表情的价值,也就是运用眼睛、眉毛以及嘴之间的相互结合,比如嘴和眼睛是如何一起或各自单独来体现出表情的。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结合肢体的表现特征和动作。”总之,面部表情是动画角色设定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眼睛、眉毛、嘴的协调来展现。面部表情能够精准地传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使动画角色性格更加鲜明。
2 早期水墨动画角色面部表情应用
在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二维动画人物的面部表情最具有拟人的特征,主要通过五官组合的夸张变化来表现。我国经典动画《大闹天宫》中人物的面部就是根据国粹京剧脸谱形象来表现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夸张的眨眼、转眼珠等突出体现了孙悟空的灵动。而早期水墨动画角色的面部表情比较木讷,毫无夸张性。
中国人物绘画讲求的是内在与精神,而人物画的表情精髓是“以形传神”,其风格有写实的一面。如日式漫画与美式动画人物那样大幅度地夸张和随心所欲的变形是不可行的,因为过度的夸张表现必然会导致形不似。早期水墨动画由于其水墨特征,面部表情无法过于细腻,导致其在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时显得僵硬,很难表达出角色真实的性格特点,这也是中国水墨动画亟待解决的问题。
《牧笛》的人物形象借鉴著名国画家李可染先生的牧童和牛以及方济众大师的背景设计。李可染先生专程为这部影片画了牧童和十四幅水牛的水墨画,作为动画角色原型的参考,但影片所呈现的绘画水准与原作相去甚远。线条僵硬、单线平涂的牧童造型有着一张木讷的脸,常常面无表情、眼神无光,与影片中本应活泼、天真无邪的身份极不相称。影片中偶尔闪现的牧童“张嘴”“眨眼”等动作像是机械运动一般毫无真实感与美感;而牧童形象整体显得生硬呆板,如同木偶一般,既无形也无神。眉毛是面部表情中情感传达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人们比较容易忽视的器官,所以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时候,眉毛是不可或缺的。不难发现,在影片《牧笛》中牧童是没有眉毛的,与出现在影片中的三个孩子几乎有着一模一样的脸,同样表情木然、毫无生机。
传统人物画的面部表情讲求神情兼备,自然而又主次分明。《牧笛》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弥补水墨动画面部表情僵化带来的不足,人物的服饰以农民的小马褂为原型,质朴而纯真,让人想要回到大自然。《山水情》巧妙地使用“十八描”技法来勾描人物服饰,遂有超凡脱俗一副圣人模样的老琴师形象出现,其心理活动的刻画主要借助景物等外部元素来隐喻表达。《山水情》是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品的水墨动画,本片不仅肢体语言丰富,而且通过对渔家少年面部表情变化的描绘,体现出角色的内心感受,强化了动画的悲欢离合。卓鹤君和吴山明两位大家也参与到动画的设计与创作中,一位负责画山水景物,另一位负责画人物形象,配合得天衣无缝,而不像其他水墨动画一样以绘画大家的静态作品为蓝本。
《鹿铃》中女孩和小鹿的角色形象是以海派老艺术家程十发先生的画为蓝本设定的。影片根据“白鹿书院”中一个趣事改变而成,风格独特、动作流畅,其中不乏老鹰与小鹿令人眼花缭乱的搏斗场景。主角为小女孩和小鹿,配角为屠夫或者集市上戏耍的猴子,角色时而生气或愉快,时而惊讶或焦急,都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来展现。在体现屠夫表情变化时,如惊讶,会使其眉毛上扬、眼睛大睁、嘴巴大张。小女孩圆脸庞、大眼睛,身穿蓝肚兜和红裤子,其闪动的眼神让观众看到了她的欢乐、悲哀、不安与思索。程十发先生敢于冲破当时的主流社会观念,在人物创作与绘画观念上汲取传统水墨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特点,使其风格接近写实,所以《鹿铃》中人物表情才会更真实与丰富。
3 面部表情的镜头语言表现
镜头语言是对动画中的景别、画面、镜头运动、声音等艺术形式的总称。传统水墨动画的镜头语言由无数的水墨画组成,通过影片的镜头运动和动画中人物的表演来传达拍摄者的意图。在动画电影中,景别往往是以主人公为参考来划分的。镜头按景可分为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和大特写。
角色面部表情是展现人物内心活动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人类独有的表达特征。电影大师巴拉兹认为特写摄影是面部表情的艺术,同时也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技术手法之一。在动画创作中,往往把人的面部表情移植到动画角色(人、动物等)的面部表情中,反映角色内心的情绪变化,将细微的面部表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传达给观众。表情的变化揭示了某种含义,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鹿铃》通过小女孩的肢体语言——飞快奔跑的双腿来表现其追逐小鹿时百感交集的心情。在《山水情》中,在屋中静养的老琴师取出古琴弹奏一曲,琴声将少年引到老琴师身边,少年大惊。几次镜头特写都指向老琴师与学艺少年拨动琴弦活跃的手指,其含义是要通过弹奏的手势来刻画人物的个性。老琴师在弹奏过程中眉宇间的挑动传递着一种灵动气氛,凸显了人物的气质。
近景能够突出人物的面部神情(喜怒哀乐)、口型和以及重要动作,是描写人物个性、展现人物面貌、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揭示人物情感的景别。眼睛的变化能够吸引观众的视点,同时影响角色的性格表现与表情传达,所以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中角色的眼睛通常会被给予特别的处理。
《牧笛》与《山水情》毫不吝啬地向观众展现了角色的生活环境,试图营造出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和自然山水。《山水情》中,每个独立的景别都是一副绝美的水墨画;《牧笛》则展现了大量由固定镜头表述的静止画面,使得影片缺乏立体感。而《鹿铃》通过面部表情的刻画和细微的镜头特写,展现出更加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
4 结语
传统水墨动画在角色面部表情和镜头语言中存在极大的局限性。面部表情是动画短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物角色面部表情的处理是简单的、弱化的;水墨动画几乎没有镜头的空间旋转,都是平移镜头。中国水墨画历来以山水画为标杆,当人物置身于山水中,画家会不自觉地把重心落在山水上,为了避免碰撞而适当地弱化角色也就不足为怪。当我们探讨水墨动画为何停滞不前、反复强调复杂制作技术为其桎梏时,迪士尼动画《木兰》开场的山水画利用水墨画绘制,给水墨画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焕发光彩,带来了较大的商业价值,这对我国水墨动画发展具有较大的启示。
[1]王垒.孟昭兰心理学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姜宾虹.动画角色表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1.
[3]朱玮.从《萤火虫之墓》谈起——动画如何表达情感[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4]林志军.中国水墨人物画造型艺术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5]杨晓刚.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无表情状态[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6]类延东.元代山水画点景人物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3.
[7]张咏梅.水墨动画片之思[J].美与时代,2009(2):110-112.
J954
A
2095-7602(2017)12-0190-03
2017-08-13
钮冬艳(1986- ),女,助教,硕士,从事动画艺术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