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化阅读环境下建设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策略探讨

2017-03-29叶阿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化交流微信

叶阿娜

(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福建泉州 362000)

社会化阅读环境下建设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策略探讨

叶阿娜

(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福建泉州 362000)

社会化阅读的快速发展为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介绍了社会化阅读的特点及图书馆社会化阅读现状,提出了社会化阅读环境下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建设策略,如增加读者黏度,重视深度阅读,学科馆员发挥桥梁作用和利用专门的阅读平台构建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等。

社会化阅读;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

在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在逐渐改变,阅读的内容也从“有就读”到“读我所需”转变。因此,以读者为中心,以社交为纽带,基于阅读内容而超越阅读本身,融合阅读兴趣和社交,注重信息聚合、个性化需求和优秀的用户体验,强调分享、传播、交流、互动,满足人们高效、高质、多层次、社交性强的阅读需求,从而实现有价值的阅读,这种全新的阅读模式,即社会化阅读,备受读者青睐,正在成为未来阅读的方式。在社会化阅读平台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已所需订阅、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情感交流或者发表评论,满足互动需求。通过阅读平台与社交网站的紧密关联,用户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内容通过社会化媒体分享出去,并在原阅读平台得以同步体现。用户的媒体使用行为(包括阅读行为)还被作为向其智能推送个性化内容的依据[1]。

1 社会化阅读简析

1.1 社会化阅读发展状况及特征

2010年,备受全球用户青睐的社交杂志Flipboard在美国横空出世。紧跟着,我国先后推出了Zaker、Google Currents、腾讯爱看、网易云阅读、鲜果、博众资讯、Mooker、指阅、极阅等阅读终端应用;豆瓣读书、书仓网、无书网、无觅网、知乎等阅读社区的出现,为读者提供了阅读、分享和互动的平台。社会化阅读正在颠覆着传统阅读,满足了读者不断变化的阅读需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同时,用户体验也渗透到数字图书馆领域,如何获取、处理和利用用户信息,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用户体验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热点[2]。

相对于传统阅读,社会化阅读使阅读真正回归读者,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推荐、碎片化的阅读分享和社交化的传播互动,构建读者自身知识体系,从而实现阅读价值的最大化。社会化阅读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阅读内容或基于科学的算法,对用户的阅读搜索、浏览和分享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算出用户所喜爱和关注的内容,精准推送用户需求;或通过好友推荐,以好友信息为信息源,抓取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自由性,为用户提供碎片化知识;(2)用户可以对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评论和反馈,也可在阅读过程中添加书签、批注,并通过社会化媒体进行分享。相比传统阅读的“单向流动”,社会化阅读更多地强调“双向流动”,甚至是用户与用户的多对多传播,实现阅读的分享、互动和传播;(3)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机构发出的资讯,也可以是素不相识的人所分享的信息;(4)在社会化阅读平台中,志趣相投的人们围绕各类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户归属感,为阅读者营造专属社会化阅读环境,形成社区化分享的氛围;(5)社会化阅读基于社会化媒体,而社会化媒体凭其特有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和整合将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收藏”“转发”“群发”“回复”“评论”的模式使信息层层传播出去,放大传播效果,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其中。以苹果的icloud为例,它可以实现iphone、ipad和ipod的内容共享,实现跨平台的社会化阅读。

1.2 社会化阅读的缺点

社会化阅读很大一部分是基于社交网络的推荐,推荐内容容易出现片面且范围窄的问题;算法推荐也并非万能,易造成信息重复、信息质量不高、信息过滤机制不够完善、信息过载、信息封闭导致用户视野狭窄、阅读资源缺乏深度、部分阅读内容不够科学可靠等后果。社会化阅读数据挖掘多用于阅读流程的前端即资源的获取环节中,而对其后环节的阅读行为缺乏挖掘,对可能遇到的问题缺乏专业的指导[3]。

2 图书馆社会化阅读现状

2.1 社会化阅读对图书馆建设影响研究现状

社会化阅读的概念是随着阅读终端应用的出现而产生的。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化阅读成为部分人的主要阅读方式。图书馆作为学习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应积极参与到社会化阅读中,开展相应的服务。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已经着手研究社会化阅读对图书馆建设的影响,如《移动互联时代的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基于社会化阅读的启示》一文提出,社会化阅读给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策略体现在以形式为核心改进阅读推广;注重内容质量,倡导严肃阅读、深阅读;线上线下结合立体推动阅读推广;重视社区分享和阅读社区的建设;形成差异化提高竞争力[4]等五个方面;《社会化阅读环境下移动阅读APP对移动图书馆APP建设的启示》一文中建议加强用户(UI)设计,注重UGC和PGC内容的开发,打造个性化推荐模式,建立用户成长体系,以此加强图书馆APP的改进[5]。可见,社会化阅读对推动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意义深远,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其影响令人深思。

2.2 电子资源平台提供分享、互动等服务

电子资源平台如CNKI、万方、维普、读秀等最多的社交功能是分享。如FULink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分享频道包括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QQ好友、开心网、百度贴吧、人人网、豆瓣网、百度云收藏、有道云笔记、Facebook、天涯社区等;读秀学术搜索平台则开辟“服务中心”栏目,设置“我的图书馆”“专题图书馆”“文献互助”“文献市场”“读秀社区”“RSS订阅”等模块。在“专题图书馆”中,可以查看最新创建的专题馆、分类推荐、收藏量排行榜、人气排行榜等;“读秀社区”中则采用论坛的形式,让读者进行文献互助和交流。

2.3 移动图书馆APP提供数字资源阅读服务

移动图书馆APP以其突出的特点和技术优势成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阅读社区。通过设置个人空间与图书馆OPAC系统的对接,实现馆藏查询、学术资源搜索、新书通报、借阅排行、组合和分类查询、催还、预约通知等自助式移动服务,并可以自由选择征订荐购、意见建议等信息交流功能,还可以通过“摇一摇”去看看其他人在读什么书。但是目前大多数移动图书馆APP只提供分享行为,如分享到微信好友、微信朋友圈、腾讯微博、短信、邮箱、新浪微博、人人网等,均没有设置用户互动,用户不能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评论。用户体验感不佳,就没有参与感和归属感,无法增强移动图书馆功能与服务的黏性。

2.4 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提供数字资源阅读服务

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都已陆续开通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读者通过对其关注、订阅、浏览与阅读,更多地参与其中。以厦门大学校园社区“图书馆吱声”为例,其提供了学术研究、服务推介、讲座交流、校园社区等栏目,读者如若发现好文或者值得推荐的信息,可将链接加入收藏夹,也可以分享到微博、微信和QQ空间,或者在“发表评论”中书写读书感悟,留下读书笔记。微信公众号中的“云阅读”中也设置了诸多服务,如晋江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的“云阅读”提供“少儿多媒体、公开课、热门图书、杂志精选、微学习、贝贝国学、妙趣手工坊、微视少儿馆、微视农林馆、微视老年馆”等栏目,泉州师范学院微信公众号中的“云阅读”提供“好书推荐、杂志精选、公开课、热门图书、龙源期刊”等栏目。与移动图书馆APP一样,互动微乎其微,用户参与感不强。

3 社会化阅读环境下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建设策略

图书馆阅读社区的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现在:(1)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是文献的聚集地和展示平台;(2)读者的信息教养相对较高,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相对稳定、集中;(3)图书馆拥有专业的图书馆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较高。然而,在社会化阅读环境下,图书馆阅读社区的建设却不尽人意,阅读推广受限,缺乏读者与图书馆员、读者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因此,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建设迫在眉睫,阅读社区的建设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3.1 增加读者黏度

社会化阅读需要一个高用户黏性的环境。徐媛认为,社会化阅读社区的黏性影响因素有用户需求、产品/服务特征、用户体现、内容提供商特征等[6]。数字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用户集中而稳定。以FULink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为例,它以资源建设和共享为主要任务,集成一个文献统一检索平台,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这样使得用户集中、形成规模,利于提高用户黏度。因此,图书馆阅读社区可以整合地区高校资源,最大程度地提供数字资源,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

3.2 重视深度阅读

随着互联网及通信手段的发展,微信、微博、博客等社交网络使阅读的互动程度越来越高,阅读成为“你来我往”的双向行为。这要求读者能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选择适合自身心灵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深度文本,积淀阅读,将其精华转化成属于自己的价值,实现阅读价值的最大化。在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中,图书馆员应发挥其引领作用,多向读者推荐优质文章和专题,多开展读者活动,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扩大优秀电子资源的传播受众和影响力。

3.3 学科馆员发挥桥梁作用

目前国内学科馆员自身任务繁重,缺乏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因此,可以借助阅读社区搭建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平台。学科馆员在该平台上开设多个学科服务栏目和频道,用于发布学科信息,集中校内外相关学科资源,与用户在线交流并为其解疑答惑等[7]。学科馆员可以发起和组织有共同兴趣的读者就某个主题进行讨论交流,针对性地向读者推荐合适的文献信息服务,宣传新的文献资源,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引导读者阅读。

3.4 利用专门的阅读平台构建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

目前,一些高校和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始使用超星云舟之类的平台来构建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超星云舟基于“互联网+”,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是一个基于空间的知识组织、重构与分享平台,它将图书馆内容与微信社交融合,便于用户在平台自助完成图书馆馆藏借阅查询、电子资源搜索下载,同时对用户行为进行记录与分析,引导知识重构及信息分享,有效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超星云舟为每位读者提供一个虚拟空间,读者可以根据所需筛选、收集信息,构建专属书房;也可以记录阅读感受,发表学习心得,与其他读者交流互动;甚至可以与专题作者直接对话,让读者实现从“听他说”到“我要说”的角色转变,并为读者永久保留空间。读者挖掘优秀专题或者笔记后,可以通过转发到小组、笔记、消息、通知,实现资源的传播与知识的共享。学科馆员可以借助超星云舟搭建与读者互动的桥梁,自如地展现最新的资源与服务。如设置交流群,向读者推荐合适的阅读资源;引导读者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交流;获取馆内读者参与阅读社区的情况,对读者行为进行分析统计;鼓励用户创建专题,从中挑选优质专题推荐给读者。读者可以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而精准地获取学习资源,通过归纳整理,有序而持久地保存和使用资源;也可以创建特色专题,实现资源分享和学习交流。

总之,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建设应着眼于读者,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重视用户体验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将传统的阅读和信息服务模式转变为以社会化媒体和公共机构为平台的个性化知识服务,采用更多的类似超星云舟的学习平台,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社会化阅读需求。

[1]钟雄.社会化阅读:阅读的未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5-12.

[2]蔡金燕.社会化阅读对构建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6(2).86-90.

[3]张玖莉,赵静.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MOOCS实现[J].图书馆,2015(1):64-68,72.

[4]刘亚.移动互联时代的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基于社会化阅读的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4(5):48-54.

[5]李雁行,王志国.社会化阅读环境下移动阅读APP对移动图书馆APP建设的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4(20):54-57.

[6]徐媛.基于用户黏性的社会化阅读社区盈利模式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3):49-52.

[7]兰小媛,潘卫.虚拟社区: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新阵地[J].图书馆建设,2010(9):72-75.

G252

A

2095-7602(2017)12-0173-03

2017-07-20

叶阿娜(1984- ),女,馆员,硕士研究生,从事图书馆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化交流微信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微信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微信
微信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