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
2017-03-29冯墨女
冯墨女
(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中小学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
冯墨女
(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中小学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是基础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建构科学有效的中小学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对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服务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具体包括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角色定位、队伍建设、服务管理及网络建设四个层面,通过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化体系,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小学;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疾病犹如心灵感冒一般侵蚀着人类的健康。正如世界卫生组织专家1996年所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冲突一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种“持久而深刻的痛苦”正像瘟疫一样蔓延到中小学生群体。资料显示,近10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加重趋势,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集中在14~18岁这个年龄段,17岁的孩子烦恼最多。面对中小学生与日俱增的心理问题,建构专业、系统、规范的中小学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服务的现状
2002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在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可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三大体系。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源自美国,在发达国家率先得到发展,而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纵观中小学心理健康领域的已有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及课程建设、心理危机干预是当前关注热点,而对心理咨询服务的研究相对较少[1]。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既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呈现出诸多问题。例如,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构成复杂,专业人员缺乏;心理咨询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偏重个体的状态与问题,忽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缺乏系统的规划体系和统筹调节系统;地区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将影响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绩效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2 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
2.1 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角色定位
学校心理咨询是指学校内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心理咨询教师根据求助学生的具体问题,在与学生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咨询技术,通过谈话、测量等方式,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认清自身的问题及其原因,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自身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从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和职能看,它很好地体现了心理咨询的教育与发展职能。从学校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来看,学校心理咨询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不是心理疾病的治疗。从学校心理咨询的效能看,有效的管理模式与规范的服务体系大大提升了心理咨询的工作效能,使它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更加及时、深入和系统,这是其他行业的心理咨询工作所不能比拟的。
2.2 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队伍建设
2.2.1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专职心理教师承担,配备专职教师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规模为1000人的中学、1200人的小学原则上应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寄宿制学校至少配备1名以上专职心理教师[2]。专职心理教师的主要职责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视角为学校管理提供心理依据。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已有服务体系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心理教师师资力量不足、行业队伍人员构成复杂、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2.2.2 督导体系的完善化
心理督导是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在有经验、有资质的督导师的帮助下,实践咨询技巧、监控咨询服务质量、改进咨询工作、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首先,心理督导有利于咨询师的专业发展。通过督导可以提升咨询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咨询师熟练掌握、运用咨询技巧。其次,心理督导可以促进咨询师的个人发展,提升咨询师的自我觉察能力,利于其检査自身在咨询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提升和改进。再次,心理督导可以帮助咨询师形成专业认同,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角色,遵守职业伦理道德,提高服务质量。最后,心理督导能够帮助咨询师排解工作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实现人格的完善与提升。
2.3 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规范管理
2.3.1 组织机构管理
拥有一支包括学校领导、相关部门、任课教师及心理教师等在内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形成专家指导、领导督促、教师渗透,以心理咨询室为龙头,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根基的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组织机构,对保障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校长室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总务处等部门是协助心理咨询室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机构,为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心理咨询室作为心理健康服务的执行机构,负责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心理援助。
2.3.2 心理档案管理
心理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两项工作,一是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二是来访学生的心理咨询档案管理。首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建立规范化的心理档案系统是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保障,也是记录学生心理成长轨迹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可以掌握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为学校的科学管理及政策制定提供心理依据[3]。其次,心理咨询档案的建立。心理咨询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咨询个案的跟踪与研讨,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及咨询效果的评估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心理教师应从个案呈现、分析与思考、成长建议三个角度,为每名来访学生建立咨询档案[4]。对于学生的心理咨询档案,教师应定期进行整理分析,对某一阶段来访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类,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下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
2.3.3 教育活动管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教育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进行教育与辅导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水平。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具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在心理咨询中心的带领下由各部门协作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为原则,致力于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并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
2.4 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网络建设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服务主要采取心理学工作者或教育工作者直接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方式。实际上,学校还有另外一种咨询服务方式,即间接心理咨询服务。直接心理咨询是在临床心理学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具有强烈的医学治疗特点,而间接心理咨询是对这一治疗模式的超越。间接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理咨询师一般不直接接触学生,作为咨询对象的是学生家长或教师。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为家长或教师提出合理建议,通过直接解决家长、教师的问题来间接解决学生的问题。儿童的心理问题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如果家长和教师能承担好自身的角色,儿童就会受益无穷。因此,从改变儿童与环境间生态关系的视角解决儿童的问题,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模式。
中小学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应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化体系,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此外,加强中小学校际之间的合作,推进各级各类心理健康部门与中小学校间的联动,亦可以增加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合力[5]。例如,中小学可以同所在地区的精神病院或医院精神科以及高校心理院系等专业力量联合,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在遇到超出服务能力范畴的个案时可以及时转介。
[1]廖全明,黄希庭.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9(2):274-277.
[2]廖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现状调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3):62-65.
[3]李子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立的内容与方法[J].中国学校卫生,2004(2):234-235.
[4]商亮.规范化管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2):35-36.
[5]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2002:113.
G63
A
2095-7602(2017)12-0141-03
2017-09-12
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学课题“中小学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13513192B)。
冯墨女(1984- ),女,实验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心理咨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