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

2017-03-29黄文博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应用型

黄文博,马 悦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32)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

黄文博,马 悦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32)

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的精神追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历史使命。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进行了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工匠精神

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的精神追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历史使命。“工匠精神”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与伦理品质,包含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弘扬“工匠精神”是国家的需求,更是时代的呼唤[1]。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就是要培育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打下坚实基础[2]。

1.1 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时期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辉煌的发展成就,建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从农业立国到工业立国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制造”虽遍地开花,却没有享誉全球,有时甚至成为一张“负面标签”。近年来,经济结构粗放、产业布局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利用效益低下、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桎梏,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日益紧迫、艰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阶段,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已经成为国家政策制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欧盟“未来工厂计划”及美国的“再工业化”遥相呼应。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工匠精神,能够助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从而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目标。

1.2 培育“工匠精神”是满足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需要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即是鼓励产品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避免和减少低端无效的过剩产能,以扩大有效供给助力供给升级,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实践范式。

我国的工业发展虽然实现了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却也存在产品单一化、同质化的问题,工匠人为的创作空间和灵感激发被机器机械的大生产所代替,盲目的数量积累、缺失的技术研发、滞后的市场预判,带来了大量的落后产能、低端供给,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制约了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把国内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和购买力引向了海外市场。需求侧的变化倒逼供给侧协同调整,“个性化生产、柔性化定制”,生产和定制的是质量和品位,更是一份价值和情怀。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唯有用“匠心营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能生产和定制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精品,才能铸就更多让消费者满意、有持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才能以品质革命带动经济转型和长远发展。

1.3 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时期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仍存在知识理论教学有余、精神修养塑造不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弊病,高精端、应用型人才培养匮乏,专业技能人才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反映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的缺失。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的职前教育不可或缺。“工匠精神”是现代应用型教育的精神标杆、应用型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应用型教育文化软实力的象征。精神培育投入多、收益慢,很难在短时间内体现出办学效益和政绩,但一旦培育有成,将在长远阶段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旺盛的生命力。

2015年末,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地方本科高校踏上了转型发展的快速路,和职业教育一道成为未来行业建设中流砥柱的培养基地。培育“工匠精神”,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2.1 思想意识养成

要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社会道德,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特色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2]。要将“工匠精神”刻画在学生心中,把创新意识融入学生血脉。“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观。要让坚持、专注、敬业、尽责、创新成为学生的主流意识和精神坐标,让他们对所学专业和未来所从事职业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种精神(思想意识)的引导和培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工匠精神”成为他们毕生的追求和信仰。

2.2 行为规范养成

以“工匠精神”著称的日本企业,如丰田公司,在车间里把所有的工具都要置放在固定位置,将“必要的东西”在“必要的时间”以“必要的数量”取出来。公司以“固定一个让任何人都能够在30秒内找到的位置”作为管理基准,体现了行为(操作)的规范。要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加强学风建设。对违反规则的学生处理决不姑息,让学生逐渐尊重规则、遵守规则、严谨负责。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推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美德,让“工匠精神”在尊师重道中发扬光大。尊师就是尊重技艺、遵守职业操守。重道就是尊重规律、遵守规则。日本“家元制结构”企业文化的建立,是一种管理价值观的重新构塑,通过师傅一招一式的传帮带,直接引导学徒养成正确的工作态度。

2.3 专业技能养成

要把提高专业(职业)技能和培养“工匠精神”高度融合,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重视强化实习实训环节,提高职业能力,加强岗位适应训练。学校应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系,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的操作和研发,在项目的运行中强调技能教学和实践训练。

学校也可以依托技能大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大赛从过去的“求会”到现在的“求精”,对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另外,学校也可根据办学实际,举办校级技能大赛,根据专业的不同,组织形式也是多样的,以专业、年级为单位分别开展技能大赛,形成“学技能、练技能、强技能、赛技能”的技能竞赛模式,引导教师、学生不断提高技能实力。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国民教育、外部环境、技艺传承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发力,“工匠精神”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需要几代人的文化沉积和社会系统的有效机制。当前,我们正处在伟大的时代,“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发展战略,打造技能强国正当时,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应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摇篮。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2]刘延东.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在2016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6):14-16.

[3]金璐,任占营.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0):59-62.

G641

A

2095-7602(2017)12-0114-03

2017-09-21

吉林省教育厅2017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对策研究”(2017ZCY352)。

黄文博(1980- ),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应用型
90后大工匠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工匠风采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工匠神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