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工作在亲子教育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2017-03-29张圆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亲子家庭儿童

张圆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小组工作在亲子教育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张圆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亲子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础的一种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成长和整个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儿童早期的成长,也有助于后期人格的培养.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小组活动中的互动可以帮助家长通过观察他人和与他人的分享,反思自己;帮助孩子在活动中理解父母苦心.本文主要针对亲子间的沟通问题,运用访谈法了解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各自的需求,运用文献研究法了解此领域的研究现状,根据增能理论设计出符合亲子需求的活动方案,力求帮助家长解决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家长科学育孩的能力.

小组工作;亲子关系;增能

1 前言

家庭是组成中国式社会的基本单位,其中的核心是亲子关系,不同于其他人际关系,其特殊之处在于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父母与子女共同构成.自子女出生,直至长大成人,完全依赖于父母的抚养,所以这种关系即以“纵向关系”开始,与始终以“横向关系”为纽带的夫妻关系不同.但是,亲子关系并非始终停滞于“纵向关系”.事实上,随着子女的成长,亲子关系逐渐变成“横向关系”;而随着父母的衰老,这种关系又演变成“反的”“纵向关系”,即由成年子女照顾年迈的父母.健康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间在情感交流基础上的双方互动,不仅能为儿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有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且有助于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家庭成员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

而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大,多元文化与信息的不断碰撞,新媒体的兴起,亲子关系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孩子沉迷网络不愿与父母沟通;家长一手包办孩子所有事务;独生子女特有的“独子病”、“以自我为中心”也让家长头疼不已;孩子沉溺于电视、网络无法自拔等.

针对亲子关系中出现的沟通问题和障碍,结合社会工作的科学理论、价值观,以及小组工作的方法,提升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的能力,从而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一个更为健康的成长环境.

2 我国亲子教育的基本情况

2.1 亲子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从儿童自身角度来说,探索与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是获取快乐,感知世界,习得基本生存技能的重要途径,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家长给予得当的引导.此外,孩子对知识探求的欲望在不断变化,会随着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和心理的成熟而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此外,儿童内心渴望他人关爱、理解和尊重,对家长的角色期望不仅是高高在上的师长,更应该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同时,现代社会的儿童多是独生子女,渴望接触到更多的同龄人,喜欢与同龄人一起学习玩耍,满足相互陪伴的需求,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快乐,得到同辈群体的认可.

其次新生代父母对传统方法持有质疑态度,但出现问题又无处寻求帮助,因此,父母们普遍都有获取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技巧的需求.并且家长们都已意识到“轻德育重智育”的培养模式和家长制作风带来的危害,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可避免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家长自身须转变观念.此外,儿童在高压的环境下成长自身正常需求被忽略,压抑的家庭氛围也不利于家长自身舒缓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家长应主动更新家庭气氛,努力为家庭成员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最后从亲子互动过程中的需求来看,父母非常希望了解儿童心理、儿童家庭教育的知识,希望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的竞争,更希望了解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未来的成功者.孩子则非常希望家长能够尊重自己的天性,理解自己的想法,站在平等的角度上与自己对话,让自己能够感受被尊重的感觉.总而言之,亲子互动中最核心的需求,是父母希望孩子能够理解自己的苦心,而孩子则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的世界.

2.2 家庭亲子教育的现状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曾在2000年对483名家长、36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还对约100名家长、50名学生、50名教师进行了访谈.

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中进行亲子教育时,家长面临许多问题,其中包括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缺乏科学育孩知识并且缺少学习的的机会;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甚至本末倒置;与子女缺乏沟通或沟通不畅而发展出的“代沟”等.调查同样显示出孩子所处现状也面临许多困境,比如想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却得不到理解;父母的要求就算不知原委也不能反驳;在高压环境下马不停蹄的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渴望走进自然却只能“被困于”补习教室,业余活动单一而枯燥等.

究其原因,一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主流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中“成绩为王”的观念对家长的影响.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栋梁之才,于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不管孩子天赋何在家长也要逼迫孩子走高考这个“独木桥”;父母们与其他家长聊起来孩子最多的也是孩子的成绩,更有甚者,自己孩子成绩不好的家长在其他家长面前都抬不起头,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二是家长承担着来自各方的生活压力,要照顾年迈的父母,要面对忙碌的工作,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时间被琐事占去大半,加之缺乏不断学习意识和习惯,于是便忽略了对于育孩知识的学习,也忽略了对自己孩子个性的发掘.三是部分家长存在着存在着错误观念,例如:“交了学费,孩子就应该学校和老师来管”、“爱孩子只要物质方面满足就够了”、“孩子都是一样的,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教育自己家的也怎么教育就行了”、“孩子要是能考一百分,就给孩子买XXX”等.这些观念或者反映家长不负责任的心态,或者只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不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与人格的培养的错误心态.四是父母和孩子缺乏相互聆听和表达自我感受的意识和习惯.中华民族自古便是一个含蓄的民族,不会像西方人习惯表达自己的爱、喜悦、惊讶、悲伤、愤怒等情绪,不能及时地表达自我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便会产生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便会形成,最终发展为不可调和的状态.

2.3 市场亲子教育的萌芽

我国的亲子教育机构出现于90年代,亲子教育市场主要包括机构、相关图书、音像制品等,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随着亲子教育理念自西方深入传播,各种亲子教育机构层出不穷,课程也五花八门,有些是纯蒙氏教育,有些是双语教育,有些是家庭式亲子教育.亲子教育机构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为有改变意愿的家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可以学习的场所、师资力量与教材,在育孩过程中能给予家长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帮助改善亲子关系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目前,由于我国亲子教育市场缺乏完善的行业标准与相关法律,加之监管不力,亲子教育机构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包括:亲子教育机构在家长进行选择时通常都会对家长的选择产生误导;不少亲子教育机构并未取得相关资质;亲子教育课程设置不规范、不合理;教学环境、师资水平、教学质量没有保证;家长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也难以维权.

因此,需要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开展亲子教育服务.市场存在着固有弊端,专业社工机构的介入可以降低市场对服务对象造成的损失,并且秉承着社会工作“人文关怀”的精神,凭借成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专业的工作方法能够为家长带来专业、高效、有保障的服务.

3 小组工作介入亲子教育的途径分析

3.1 小组工作介入的工作模式

首先互动模式关注子系统(小组成员)和整体系统(小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小组成员个人本身.它的关注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希望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的目的.针对促进亲子沟通的小组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互动模式的基本假设之上:即家长或孩子个人都与家庭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并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也有赖于互动;因此,小组的建立是模拟家庭这个整体系统,参与小组活动的成员是子系统,通过自身参与活动与观察其他成员发现自身在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增加亲子间沟通的技巧,并运用于实际的家庭中去.

其次发展模式认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因此,在小组中要使其组员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扮演好个人的社会角色,发挥个人的社会功能.小组要帮助其成员发展他们自己的资源和发展对抗环境压力的力量.在开展促进亲子沟通的小组活动中,运用发展模式是通过小组鼓励组员参与,表达自己从而找出与大家共有的亲子沟通中的问题并解决,帮助组员学会扮演好亲子沟通中表达者与聆听者的角色,帮助组员提升沟通技巧运用的能力,达到促进亲子健康沟通的小组目标,提高自身亲子间沟通的能力,促进小组成员的自我成长.

3.2 创立发展性亲子关系小组

制定发展性亲子沟通小组方案,服务对象主要是有7—9周岁孩子的家庭,家长对自身亲子关系不满意,并且有时间、有意愿改变现状.之所以选择7—9周岁的孩子,是因为根据个体生命周期理论,该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儿童期的早期,也是“儿童叛逆期”的早期,个体意识,智力与道德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该方案的思路是帮助家长与孩子重新认识沟通,了解沟通不畅造成的伤害,学习沟通的技巧与运用,学会在沟通中换位思考,重新审视亲子关系,寻找到合适的亲子沟通方式.

通过小组工作的介入旨在帮助家长重新认识亲子沟通,学会与孩子沟通中的技巧与运用,帮助孩子培养在与父母沟通中表达自我的意识,从而增进亲子关系.并且小组工作的方案设计是秉承社会工作相信每个案主都具有改变的意愿和能力的理念,相信报名参加小组的每个家庭都愿意做出改变,并且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不满意的沟通现状.

3.3 小组工作介入的意义

小组工作介入亲子教育具有优势,原因在于小组工作自身的优势以及服务对象的需求.

首先儿童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对于游戏天生的喜爱,在游戏中能够更好地接受、学习新知识或者新技能;并且,处于该阶段的儿童,走出家庭、走进校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重要他人,其人际关系不再局限于与父母等家庭成员,而是延伸至同龄群体.因此,小组工作方法十分适用于亲子教育,通过成立亲子教育互动小组,为具有相似困境的家庭提供一个支持性平台,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协助小组中的家长们相互帮助,帮助父母们在育儿过程中进行减压,提高在育儿过程中的能力.同时,孩子们在与其他孩子的游戏互动中,感受并建立不同的人际关系,逐渐接受自己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的角色.

其次小组工作能够提供个案辅导无法提供的互动氛围与社会化经验.小组的互动载体是游戏,并且对于孩子们来说,参与者都是年龄相仿的小朋友,这些都是的孩子们更乐于参与这样的互动形式,并且父母与孩子可以同时参与,无形中就增进了沟通,培养亲子默契.对一部分孩子来说,小组工作让孩子在父母和社会工作者面前感受到平等,也有利于亲子之间日常互动状态地真实反映.

最后一方面是因为受众广泛并且尊重差异性.小组工作活动的开展是免费的,所以可以尽可能多的满足所有需要亲子关系辅导的家庭.同时,与市场上的亲子教育服务机构开展的亲子教育课程相比,由于参与小组活动家庭数量的限制,通过整个活动过程的观察与了解,社会工作者对每一个家庭能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可以对需要的家庭提出有针对性的、适用的、有可行性的、有建设性的专业建议并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

4 结论

结合小组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和工作方法,分析并提出了小组工作介入亲子关系的途径,通过创建发展性亲子关系小组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一个支持性的平台,完善儿童的教育发展.但是亲子教育领域,亲子间的互动模式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仅仅依靠小组活动,就能够看到全部组员的改变和能力的大幅提高并不现实.因此,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应做好长期跟进工作,继续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支持.同样的,由于小组工作服务对象有限,因此,面向更多的亲子服务对象时,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外部的资源,形成共享网络,根据社区内服务对象的需求,向有需要的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有利资源,可以帮助儿童和家长提高沟通协调能力解决现有问题.

〔1〕王思斌,熊跃根,等.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雨露.良好亲子关系构建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3〕俞国良.触及中国家庭教育跳动的脉搏,把握广大家长真正关心的问题,请看来自专家的调查报告——挑战与呼声:家庭教育中“亲子互动”现状分析[J].家教博览,2000(09).

〔4〕高洪贵.儿童的主要需求与成长环境[J].当代青年研究,2006(03).

〔5〕刘梦,小组工作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G610

A

1673-260X(2017)06-0224-03

2017-04-07

西安市民政局“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208020003)

猜你喜欢

亲子家庭儿童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六·一”——我们过年啦!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