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民族院校的内部治理模式创新
——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2017-03-29陈忠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云南民族大学

陈忠华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民族院校的内部治理模式创新
——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陈忠华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管办评分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在于依法治教,其重点在于制度与机制建设,其目标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在“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我国民族院校实现内部治理模式创新聚焦于三个基本问题:如何在民族院校建设和发展现代大学制度?如何将内部治理与民族院校的特殊要求结合?如何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高等教育?基于对三个基本问题的分析,并结合云南民族大学创新内部治理模式的经验总结,提出我国民族院校创新内部治理模式的基本导向是团结进步,首要任务是完善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关键问题在于与民族院校特殊性结合,重点内容是机制建设,基本途径是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问责清单。

民族院校;内部治理模式创新;管办评分离

2015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正式将“管办评分离”[1]作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及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改革的突破口。“管办评分离”改革的重点是改革政府在管理教育中存在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改革学校自主发展及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改革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和评价不充分的问题,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评价的格局,构建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教育治理结构。

民族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类特殊办学实体,其在本质属性上与普通高校无异,根本上都是知识机构或文化人共同体,但在实际状态上却与普通院校不尽相同,如不同的办学使命及培养目标、有差异的内部治理环境、民族教育的特殊要求及相对复杂的文化氛围等。因此,我国民族院校的内部治理改革,实际上具有三条显在的线路:一是改革发展模式,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使其更加贴近大学作为知识机构的本质;二是改善内部治理环境,创新内部治理机制,使其更加符合多元的文化背景及其校园氛围;三是提升治理价值,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意识,使其更大程度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的内在要求。

将上述治理线路用问题勾勒,实现民族院校的内部治理模式创新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的增值增效:首先是如何在民族院校建设和发展现代大学制度?其次是如何将内部治理改革与民族院校的特殊背景及其要求结合?第三是如何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高等教育?本文将结合云南民族大学近年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及探索内部治理现代化方面的经验,就“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民族院校如何实现内部治理模式创新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如何在民族院校建设和发展现代大学制度

高等院校内部治理模式创新的基础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民族院校也不例外,只有真正落实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才能确保正确的内部治理改革发展方向。因此,“管办评分离”背景下的内部治理模式创新,实际上是制度创新,其首要任务在于着力发展现代大学制度并遵从现代大学发展逻辑,从而为高校的内部治理现代化发展及其改革创新创造条件。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发展逻辑,从而落实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现内部治理模式创新。

(一)何为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是相对于高等教育的传统管理而提出的概念,主要遵循“自由、独立”的价值准则并崇尚“三A原则”: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学术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一般认为,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大学制度起源于12世纪前后的欧洲行会大学,并伴随以博罗尼亚大学(1158)为代表的一批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诞生而渐具雏形,现代大学制度在初期主要建立了‘团体自治制度’‘学位制度’和‘学院制度’为主体的制度框架;而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一词最早出现于1994年,随着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及‘985’工程的提出和实施,‘现代大学制度’一词得到较多讨论并逐渐成为普遍共识。”[2]事实上,国内外对现代大学制度并无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其定义及理解颇多,但综合起来,其基本精神一般包括自主办学、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等几个层面。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3],这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现代大学制度在国内主要指大学在国家宏观政策法规引导下,面向社会依据学校章程自主办学,在党委领导下支持校长行政、支持教授治学、接受民主监督和第三方评价的机制和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民族院校建设发展的目标。现代大学制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始于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加入WTO后,“现代大学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中国体制改革的高频词与重要研究领域。2010年,中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正式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作为目标明确、政策措施具体的教育改革项目启动试点。2012年,我国出台《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及改革计划,要求全国高校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章程制定工作。《大学章程》计划的启动实施,标志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发展逻辑

尽管学术界目前对现代大学制度并无统一的定义,但现代大学制度却有着相对明确的内涵。一般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和基本内涵是大学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并在高等院校内部实行科学管理。[4]从这个基本内涵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反映为大学、政府、社会三者关系的厘清和界定;微观层面则主要反映为大学自身内部治理体系及其治理模式的改革与完善。具体来说,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主要涉及五个核心问题:一是依法自主办学,核心是理顺大学、政府、社会三者关系,实质是明确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时,大学、政府、社会各自的“责、权、利”;二是大学内部权力的划分,大学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如何配置,进一步细分,可分为领导权、行政权、学术权、监督权、评价权的科学合理配置;三是教授治学,健全以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委员会机构和组织体系,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使教授在大学内部学科、专业设置以及教学、科研规划方案和成果评定等学术事务上发挥更大的决策和管理作用;四是评价监督的落实,建立政府督导评价、学校自我评价、专业机构评价、社会组织评价、学生及学生家长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的实现机制,以及各种评价结果的合理规范应用;五是教职工和学生权利的实现,核心是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现,体现教职工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微观层面问题,即内部治理体系的调整与改革,也就是在“管办评分离”背景下大学、政府、社会三者关系获得界定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如何实现内部治理模式创新。

从上述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大学制度语境下现代大学的发展逻辑,即在“管办评分离”创设的自主办学条件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并建立适应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内部治理体系(即科学管理制度),进而通过科学管理制度实现效率、公平、意义相结合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三位一体目标。“‘效率、公平、意义’的结合与兼顾,是一所大学内部管控工作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称为‘三位一体’目标,缺失其中一样,都将在大学内部引发矛盾;对一所大学运转而言,‘效率’反映的是大学办学的成功性及其内部管控工作的效率,‘公平’反映的是大学运转的合理性及其内部管控工作的合法,而‘意义’则反映大学发展的社会意义及其内部管控工作的社会效益。”[5]何为“科学管理”,国内外分析颇多:西方大学主要概括为“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6];国内高校主要描述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7]。当然,就国内高校的内部治理而言,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还必须反映“党委领导”这一前提,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必须严格执行。由此,在“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治理的基本逻辑可以表述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几个层面。

(三)云南民族大学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与探索

云南民族大学遵循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发展逻辑,以“依法自主办学”和“科学管理”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精神,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战略定位,对发展现代大学制度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大学章程建设为核心,着力健全基本制度。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载体,被称为“大学的宪法”。建设大学章程是发展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首要任务。大学章程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启学校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是一所大学内部制度的最高纲领。云南民族大学抓住全国高校制订大学章程的有利时机,成为云南省第一批通过政府审核备案大学章程的高校。2014年核准通过的《云南民族大学章程》,全面梳理和规范了学校的办学性质、宗旨、目标、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决策程序等重大问题,理顺了学校外部、内部关系,阐明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体现了“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奠定了学校治理结构的制度基础和主体。[8]学校以大学章程建设为核心,对学校的内部基本制度进行了梳理,形成了一系列权责分明、自主管理、科学发展的基本制度体系。

二是以“制权、管人、控钱”为重点环节,着力优化制度结构。高等学校的内部制度往往纵横交错、头绪繁多,在现实治理中“政出多门”或“制度扯皮”等现象突出,内部制度体系在结构上往往显得不合理,从而人为地降低了制度的工作效率。针对这些现象,云南民族大学牢牢把握“制权、管人、控钱”三个重点环节,制定了《云南民族大学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从程序上规范了制度的起草、通过、执行、解释,特别重视制度的合法性审查,有效避免了“政出多门”“制度扯皮”“制度违法”等现象的发生。[9]从而理顺了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了制度责任主体,使学校内部制度体系在结构上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是以“废、改、立”为实施途径,着力完善制度内容。云南民族大学针对一些有设计缺陷、不科学、不完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业务归口管理不够、拟定仓促或是贯彻执行不力的制度,进行专项清理,对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进行废止、修改、建立,使得学校内部制度在内容上获得进一步完善,从而大大提升了各项内部制度的适应性与工作效益。

二、如何将内部治理改革与民族院校自身特点结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校不仅是一个学术机构,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普遍存在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弊端,因此高校内部治理改革迫在眉睫。而民族院校因其独有的特点,在学校内部治理改革中,问题更多,难度更大。在云南民族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中,强调遵循现代大学制度内涵及其发展逻辑,注重将内部治理改革与民族院校的特殊要求科学结合,创造性建设和发展自身的内部治理体系及其运行模式。尤其是2013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内部治理,提出了内部治理的思路,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治理模式。“实行‘六权治本’,列出权力清单,合理配置权力,强化权力约束,有效行使权力,重视权力监督,严惩滥用权力;推行‘六个阳光’,实行阳光治校。”[10]确保了内部治理的现代化及其治理工作的效益不断得到提升,为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民族院校的内部治理改革及其模式创新

基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治理逻辑,结合国内现实勾勒出现代高等院校内部治理模式的基本轮廓,即围绕“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构建内部治理体系及其运行规则。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将高校内部治理的根本制度具体化,学界称其为高校内部治理的“中国模式”。这一模式,实际上为国内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内部治理模式提供了指导,也是现代大学制度语境下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治理模式创新的前提。换言之,高等院校内部治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能脱离中国模式。民族院校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特殊使命,民族团结进步是其治理的第一要义。因此,在民族院校的治理改革和模式构建中,更应该强化中国模式,更应该强调党的领导。

实现民族院校内部治理模式的创新,应在坚持党委领导的前提下,以各民族之间、各职能机构之间、各管理层级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团结进步为基本导向,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现代大学制度为首要任务,以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问责清单为基本途径,突出第三方评价,形成系统的治理机制。

(二)民族院校的特点及其内部治理要求

民族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有着许多特殊的地方,如不同的办学使命、培养目标,不同的治理环境,不同的教育对象以及更加复杂的文化背景与多元文化氛围等。与一般院校比较,其内部治理的环境更为复杂,对内部治理工作的要求也更高。

首先,内部治理环境相对复杂。与普通院校比较,民族院校的师生员工在民族成分、党派构成、宗教背景等方面都更为多元化,如无党派、民主党派、宗教界知识分子相对集中,不同民族、不同党派、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其观念及习惯上的差异往往带来行事方法、处世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这实际上增加了内部治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及难度。民族院校相对复杂的内部治理环境,客观上要求更加重视沟通协调机制的建设,这成为民族院校内部治理模式创新的重点。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少数民族比例以及无党派、民主党派教职工占比较高;就读学生中一半以上为少数民族学生,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加。

其次,治理目标相对特殊。与普通院校不同,民族院校具有相对特殊的办学使命和培养目标,这是由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除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之外,民族院校还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稳定以及社会和谐等一系列特殊使命;从培养目标上看,民族院校主要为边疆民族地区以及全国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社会和谐。也就是说,民族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既是高等教育机构,又是民族团结教育实施机构,具有民族性的特征。

第三,文化背景多元化。多元文化背景是民族院校一个较为突出的特征,多元文化背景在民族院校的表现,主要是民族文化交集。文化对人的心理及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心理特点、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带来文化适应上的挑战,同时也对建设和谐校园产生一定影响。”[11]民族院校包含更加广泛而复杂的文化成分,使得民族院校的文化环境较为复杂,不仅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也考验着学校内部治理的智慧与水平。就内部治理的具体工作而言,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对治理合力的形成带来压力,使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整合与发展面临一系列考验。民族院校内部治理的多元文化背景,客观上要求对文化共享与整合机制进行重点研究和创造性发展,需要内部治理体系形成强大的文化整合能力,来推动文化融合与文化适应,从而在内部治理上形成合力。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校内不仅民族成分众多,师生员工中各种文化团体及非正式组织也较多,如各少数民族文化传习会、研究会以及各少数民族社团组织等。这些正式和非正式的文化团体组织,反映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等,对内部治理工作的要求和诉求也各有差异。

(三)云南民族大学创新内部治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立足民族院校的普遍规律,针对云南民族大学的现状及其办学特点,云南民族大学着力开展内部治理改革,在治理目标、治理重点、治理途径、治理方式、治理结构、治理理念等方面狠下工夫,努力探索和发展适应现代大学制度及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的内部治理体系及其运行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与建设,云南民族大学在内部治理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学校内部治理的效益大为提升,内部治理工作呈现诸多亮点。

第一,明确治理目标。立足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的前提,结合“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基本定位以及“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确立了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校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三大内部治理目标,并围绕三大目标深入开展内部治理改革。

第二,确定改革重点。针对相对复杂的内部治理环境,云南民族大学致力于内部治理环境改善以及提升内部治理工作效益,将发展沟通协调机制作为内部治理改革的重点和突破点。2013年以来着力开展内部治理机制的建设,以发展沟通协调机制为重点,突出协商合作机制与横向沟通机制的创立与发展。从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制约上入手改革,“提出‘决策权的规范运行、执行权的阳光公开、监督权的有效保障’的治理思路;领导层实行‘正职监管、副职分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充分发挥学校副职领导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又置于有效的监管之下;治理结构上搭建起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四马拉车’的格局,并通过议事规则界定各自清晰的权力边界。”[12]此外,结合学校有多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以及党外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人员较多的实际,探索实践“党委出题,党外调研,学校采纳,部门落实”[13]的机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和留学回国人员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协商合作机制、横向沟通机制不断得到推动和发展,学校的内部治理环境已有较大改善,开创了“凝聚智慧、共谋发展、发挥优势、增进共识、师生共享、民主监督”的内部治理新局面,学校的内部治理工作效益大为提升。

第三,落实治理途径。现代大学制度环境下高校内部治理的基本途径是实施清单治理,云南民族大学遵循现代大学制度和内部治理的基本要求,落实内部治理途径,着力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问责清单和工作流程图。通过制定清单和流程图界定权力边界,明确权力的运行,实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明确了“不可为”和“必须为”的界限,从而真正落实了依法治校的治理现代化要求。通过实施清单治理,落实治理途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氛围逐步形成,权力运行的制约和协调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14]

三、如何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高等教育

培养维护祖国团结统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是所有高等院校的共同目标和任务。但相对于一般高校,民族院校任务更具体,情况更复杂,使命更光荣,这使得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高等教育成为民族院校教育培养及内部治理工作的基本方向和任务。因此,民族院校的内部治理改革及其治理模式创新,还必须坚持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为基本方向,在实践中坚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与民族院校内部治理环境的特点及民族教育的特殊要求相结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是民族院校内部治理的基本方向和任务

民族院校内部治理改革及其模式创新必须坚持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作为基本方向和基本任务,这是由民族院校的特殊办学使命和培养目标决定的。民族高等教育既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教育问题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分不开。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边疆地区,民族高等教育还与边疆巩固分不开。因此,民族高等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而且要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大批拥护党的领导、维护祖国团结统一的民族骨干队伍,通过他们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传播科学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从而保持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高等教育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意识。这些特点和要求,就是民族院校内部治理的方向和任务。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的关键在于将民族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

民族院校在内部治理改革与治理模式创新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方向,其关键在于将民族教育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实现内部治理价值提升。就民族高等院校而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包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教育的结合中建构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以及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典型教育等。通过这些途径与方式,在内部治理中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对象、学校特色、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等的深度融合,真正使民族院校的内部治理改革和治理模式创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的道路与方向,为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民族院校教育的特殊使命奠定基础。

(三)云南民族大学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云南民族大学是云南省内唯一的一所重点民族类高等学校,作为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国家和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承担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任。针对这些重任,云南民族大学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内部治理工作的各个层面及各项工作中,培养了大批政治信仰坚定、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献身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优秀人才。云南民族大学社会主义民族教育的实践与探索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认真落实“一个融入”。云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多民族聚集、多种文化交织的民族高等学校,不仅少数民族学生众多,教职工中少数民族所占比例也较高,此外还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因此文化价值观多元与习俗差异较大。在这种文化环境下,云南民族大学坚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内治理的各个层面,建立从教职工管理到学生管理各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植入学校各项工作,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同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及主导地位。通过制度建设、方案设计以及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工作和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从而有效确保了学校内部治理的正确方向。

二是深入实践“六个结合”。云南民族大学在内部治理工作及教育培养中深入实践“六个结合”[15],即:内部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形成了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内部治理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结合,内部治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民族人才、为谁培养民族人才、怎样培养民族人才这些重大问题开展;内部治理与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努力把各族师生培养成中华文化和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创造者;内部治理与助困就业结合,把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争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实践者和捍卫者;内部治理与服务社会的理念结合,形成一条服务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有效途径;内部治理与维稳工作结合,促进全校师生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法制的良好风尚。

三是扎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并成为各民族团结的示范及典型,是云南民族大学内部治理的特殊目标和要求。为确保这项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云南民族大学结合实际,不断培育自身特色,创新了工作载体,在内部治理中牢牢抓住民族团结教育这条主线。学校着力传承民族文化、着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着力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着力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使民族团结教育得到深入而扎实的开展,形成了校园文化繁荣和谐,各民族师生团结互助的良好局面,学校也因此于2016年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四、结论

基于对“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民族高等院校内部治理改革及其模式创新的三个核心问题的深入分析,结合云南民族大学在三个问题上的探索和实践,得到如下几点重要结论。

第一,民族院校创新内部治理模式的基本导向是团结进步。在民族院校的内部治理中,始终要牢牢把握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放在学校治理的首要位置。因此,在内部治理改革和模式构建中,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基本的导向和价值追求。

第二,民族院校创新内部治理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尽管民族高等院校在办学使命、培养目标、发展任务等方面与一般高等院校存在实际形态上的差异,民族院校具有更为特殊的使命和目标,但在本质属性上与普通高校均属于知识机构或文化人共同体。因此,民族院校的内部治理改革及其模式创新,均不能偏离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能违背《高等教育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而必须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基础和前提,否则,民族院校的内部治理模式创新就可能偏离本质而失去意义。由此,民族院校内部治理模式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完善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

第三,民族院校内部治理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与民族院校的特殊性结合。民族院校内部治理的环境相对复杂、目标相对特殊、任务相对繁重,这是民族高等院校内部治理工作面对的现状,也是民族院校的特殊性所在。多民族、多元文化、差异性等特点,在对民族院校的内部治理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是民族院校实现内部治理模式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点。故此,民族院校内部治理改革和创新内部治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从学校特点出发,扎实开展校本研究,认真分析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和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内部治理模式。

第四,民族院校创新内部治理模式的重点内容是机制建设。由于多民族聚集、多元文化交织、差异性突出的现状,民族院校内部治理对于协商沟通工作的要求更为突出,客观上要求加强沟通协调机制建设,尤其是横向协商与沟通的运行机制建设。因此,民族院校的内部治理模式创新应强调以机制创新为重点内容,重点在治理模式、治理结构、治理制度、治理清单、治理流程上实现创新。

第五,民族院校创新内部治理模式的基本途径是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问责清单。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问责清单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从严治党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内部治理的重要途径,更是民族院校将内部治理模式创新推向具体化的基本途径。通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问责清单的制定与落实,才能明确“不可为”和“必须为”的界限,从而实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和“各项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让内部治理清晰明了,具有可操作性。

[1]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EB/OL].(2015-05-04)(2017-03-1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49/201505/186927.html.

[2]云南省教育厅高教处.省级政府统筹与高校自主办学平衡框架下的云南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研究[Z].云南教育“十三五”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014-12-30.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5修正版)[EB/OL].(2015-12-28)(2017-03-12).http://www.npc.gov.cn/npc/cwhhy/12jcwh/2015-12/28/content_1957555.htm.

[4]百度百科.现代大学制度[DB/OL].(2017-03-1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WQue0Sc4U2jVLILeKcHMFPCqCsD5WlfnfQ6Fh vAJr9QpEwmHNMJGYzx8no0RwvhkWz240K95tt K5K9bsJxS8n4Kk7awjZJYqLwxubBjBb6_WwB8 cIqTkPZY86WNsDp1uxhXlY01X9YQSIRE81Pcvq.

[5]钱春富,冯伟强.论大学内部治理的有效性调适——基于大学机构本质、组织特性、结构特征的探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7):65―70.

[6]王洪才,赵琳琳.现代大学制度:缘起、界定与突破[J].江苏高教,2012,(3):31―33.

[7]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EB/OL].(2015-05-04)(2017-03-1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49/201505/186927.html.

[8]中共云南民族大学委员会,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章程[EB/OL].(2015-02-27)(2017-02-15).http://fzghc.ynni.edu.cn/new.jsp?id=4079.

[9]耿颖.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EB/OL].(2015-12-10)(2017-02-12).http://edu.yunnan.cn/html/2015-12/10/content_4060882.htm.

[10]陈鲁雁.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探索——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10.

[11]黄彩文,钱春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和谐校园建设——基于云南民族大学的调查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4,(4):16―21

[12]陈鲁雁.深化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路径探——基于云南民族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2):45―50

[13]民大新闻.2016年云南省高校统战工作联席会在我校召开[EB/OL].(2016-11-29)(2017-02-19). http://www.ynni.edu.cn/web/pc/showartical?ArticalId=079eef38-7e23-4c57-a5a0-e61e444f19ff.

[14]陈鲁雁.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探索_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10.

[15]教育科技司.云南民族大学“六个结合”抓民族团结教育[EB/OL].(2016-02-05)(2017-03-09). http://jykjs.seac.gov.cn/art/2016/2/5/art_8512_247792.html.

(责任编辑 刘祖鑫)

On Internal Governance Mode Innovation of Nationality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eparation of Regul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A Case Study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CHEN Zhonghua

(YunnanMinzuUniversity,Kunming, 650500,Yunnan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eparation structure among “administrate-hold-evaluat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three basic problems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mode in the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in China,which turn out to be how to develop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how to combine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with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develop the socialist ethnic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internal governance model innovation ar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to put forward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internal governance mode of China’s National Institutes on innovation; national unity; the primary task is to develop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mmittee, the key problem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n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emphasis content is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he basic approach is the bill of rights-responsibilities-accountability, and universities of nationalities must adher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t ethnic education.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of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mode; Separation structure among “administrate-hold-evaluate”;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委托课题“管办评分离改革背景下民族院校评价机制研究”,项目编号:教改司函[2016]10。

2017 - 01 - 09

陈忠华(1969―),男,云南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校行政管理。

G647.1

A

1671 - 7406(2017)02 - 0028 - 08

猜你喜欢

云南民族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我们的民族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大学》
云南邀您来“吸氧”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