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区域文化认同感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7-03-29孙延峰赵学琳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河北京津冀协同

孙延峰,赵学琳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国家实施的又一区域发展重大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可以有效地实现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培养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从而带动整个北方经济发展。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区域总人口超过1亿人,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事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同时,也为城镇化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提供示范意义。三地在合作发展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区域内的文化认同问题,因为文化认同对于区域内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经济合作的障碍一方面来自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因素,然而,更重要的是由于文化交流上的障碍造成的彼此之间出现的文化认同上的问题而造成的。”[1]所以,要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诸如行政区划利益藩篱、公共服务不匹配等问题,文化认同是一种有效且具操作性的手段。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尝试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的国家任务。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区域协同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兼具系统性、内在性、深入性,是一个不断摸索、深化、推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制机制的障碍是最根本的制约,区域竞合关系走向复杂化,京津冀的先行先试将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宝贵的改革经验。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我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示范的必然选择。利益分化、信息障碍、制度滞后和社会基础薄弱等因素往往导致生态文明多元共治的失效。京津冀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协同治理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进行生态文明协同治理模式的有效探索非常重要。

一、文化认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会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去评价某个区域之间协同发展程度的高低,而忽略了区域之间的文化认同。在当今全球范围内,文化软实力已经被公认为是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文化理念上的认同也已经成为区域之间协同发展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要重视文化认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只有实现了文化理念的高度认同,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区域面积约为21.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1.1亿人,与长三角、珠三角一起被人们看作是我国三大经济和人口最活跃的地带。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的建设、公交一卡通的正式发行等一系列交通一体化的举措使得三地之间的通行更加快速、便捷,这些举措虽然看似京津冀三地在协同发展上迈出坚实一步,但这不足以实质上弥补三地居民对于协同发展的“认同偏差”。事实上,无论京津冀三地各自的GDP增长的有多快,文化认同上的缺失就必然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协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北京作为首都,也是全国的文化和科技中心,在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应该带动天津与河北的发展。北京已经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天津被定位成北方重要港口,而环绕两地周围的河北,还存在着3000多个贫困村、20多个贫困县,近200万的贫困人口。但河北为两地的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如今三地的发展程度越拉越大,而且对于北京和天津来说,经济发展和政治地位使得城市产生了优越感,而在河北,贡献与发展的不平衡却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隔阂,由此可见,增强文化认同感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任重而道远。

(一)培养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区域凝聚力

以曲艺为例,北京以京剧引以为傲,清代乾隆年间,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地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如今京剧走出国门,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知,成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代表。天津,则是以朗朗上口的天津快板为代表,天津快板是由天津时调演变而来,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它的特点之一就是用天津话来表演,因此,深受天津人的喜爱。而河北著名的戏曲则是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中国汉族地方戏曲之一,是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是“山陕梆子”传入河北之后经河北人民培育而形成的,现在,河北地区对河北梆子的发展极为重视,旨在推动河北地方戏的传承和发展。京津冀在地理位置上如此相近,甚至可看做“一体”。三地都有自己主打的戏曲种类,它们各成一派,“专属的情绪”也愈来愈强烈,各自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市场,内在联系越来越少,而文化上的“冲突”越发明显。虽然京津冀之间也有曲艺上的交往,各地也有其他的剧社,但这种文化融合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仅从曲艺一方面就可以看出,三地虽然地理位置上相邻,但要想真正做到协同发展,文化认同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区域凝聚力。

(二)培养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区域发展创新力

时代发展到今天,各自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阻碍了京津冀地区文化的发展。作为元明清的都城,北京拥有皇城的地位已经几百年了,这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将北京与其他地方隔绝起来。这种都城文化,使得京津冀地区与其他区域化程度高的地区有所区别,文化上存在着较大反差,无法像他们一样融合程度更高、速度更快,反而使文化矛盾有所激化。天津自古以来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比较频繁,这也使得天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地,在我国过去闭关的状态下,相较于其他两地,开放的理念也相对较强,但在与北京、河北两地的文化交流方面,却显得缺乏积极性。河北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临近首都和港口也使得河北在发展的外部条件上拥有一定优势;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优势,使得河北的燕赵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与其他两地存在着文化矛盾,在三地的融合过程中无法确定自身的定位。京津冀各自坚守自己的文化理念,缺乏大局观,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比较匮乏。文化上的隔膜,使得三地各自发展,无法形成区域发展的合力,更谈不上形成区域发展的创新力,这就使得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

(三)培养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区域建设推动力

尽管三地都始终坚持进行文化研究,但基本上是各守地盘、各自为战。三地合作进行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经济方面入手,没有将作为基础的文化研究真正地重视起来。因此,在文化认同上,三地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有一定差距,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阻力。文化建设同样是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对区域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文化建设需要由政府制定文化政策,引导企业进行文化投资,努力使社会上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提升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些社会组织负责文化信息沟通等业务,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良好的沟通和配合。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京津冀地区就可以加速融合。但京津冀地区的政府和企业还没有形成重视文化建设的思想,这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不利的。

二、京津冀文化认同的基础

京津冀三地,不但在自然地理上位置临近,有其独特的整体性,而且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看,三地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

(一)自然地理基础

京津冀地处华北平原,从总体自然格局来看,京津冀地区两面环山、一面临海。西面为太行山山脉,北面为燕山山脉,东部濒临渤海海域,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独立性。从自然地貌演进的角度来看,京津冀的平原地区是由古代黄河与海河合力冲积而成的。从河流水系分析,京津冀地区与海河水系的地理范围基本一致,具有独立性和整体性。在行政区域划分上,京津冀是中国的“首都圈”,已经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11个地级市。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为中部核心功能区,京津保地区将率先联动。三地位置彼此相邻,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便利。

(二)历史文化基础

京津冀地区古为幽燕、燕赵属地,历元明清三朝800余年,本为一家,元属中书省、明为北直隶、清为直隶省,省城为保定。民国初北京为京兆,天津属直隶省。民国定都南京后,北京改为北平,与天津同属河北省。再者,北部长城文化带、东部运河文化带和西部山脉文化带三条文化带也是贯穿着京津冀的历史发展痕迹,长城、京杭运河、燕山和太行山脉,作为旅游地其实是三地的历史发展所带来的衍生物,它们为三地的文化认同提供了基础。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三、增强文化认同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举措

作为区域协同发展内在联系的关键点,文化认同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如何用文化认同来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

第一,文化观念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协同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协同发展。凝聚人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无论是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还是企业间的各项合作,都需要每个具体的人来操作和执行,都要以“人心”为基础。京津冀地区拥有同一个文化母体——燕赵文化,因此,享受的是相同的文化环境,感悟的是相同的文化观念,这对凝聚人心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该地区的融合发展极为有利,我们应该加以利用。

第二,以文化认同为基础,打造属于京津冀的产业品牌,积极参与海内外市场竞争。北京和天津作为北方重要城市,一直是北方经济的核心,“双核心”本可以带给这一地区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优势互补。但是,这一区位优势并未给三地协同发展带来新动力,甚至相互挤占发展空间,延缓乃至阻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当长三角、珠三角两个区域已经认识到文化认同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参与到全球竞争时,京津冀地区还因未重视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游离在协同发展的边缘,使得竞争力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其实,只要重视区域文化认同,京津冀地区有许多产业合作的优势。比如在旅游业方面,通过文化认同增强区域旅游发展的凝聚力,依托本地区独有的自然资源,提高三地旅游业的合作程度,增强互联互通性,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保障。我们可以借力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的影响力,联合打造京张文化旅游一体化品牌,积极推动京张共建文化旅游经济圈。京津冀三地旅游业都有优势,应充分利用各地优势,把三地旅游整合起来一体化发展,形成京津冀旅游产业链,参与旅游市场的竞争,实现京津冀旅游产业共赢。我们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等新型运行模式,增强三地企业之间的联系与配合。以文化认同和经济利益为基础,使三地的企业能够更多合作,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三,在文化认同感的引领下进行人才培育,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京津地区科技人才集聚,科研资源丰富且经费充足,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独具优势。河北相对而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不够,河北的人才资源存在着流失情况。“河北省在2000-2004年4年间流失人才10819人,出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25447人,约有90%流向京津民营企业。”[3]如果能够在文化认同感增强的基础上,让人才对京津冀三地有一个正确的整体性认识,使其对三地“一视同仁”,那么,一方面可以缓解北京的人口过多、就业压力过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更加突显了人才的合理利用和均衡分配,为天津、河北提供了人才保障。对此,三地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建立部委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联系,建立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京津冀地区均等化分布。“教育部要发挥领导牵头作用,鼓励和支持京津高校到河北省建立分校,分校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当地建设具有特色的重点院校,培养适合当地发展的科研团队和人员。”[4]加快高校招生录取改革,提高河北省生源一本录取比例,加大在人才、资金、学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破解河北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其次,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通过文化体制上的改革和创新,加大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人才流动,同时,要培育一批懂文化、知经营、善管理、跨领域的文化高端人才,对他们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让其能够在京津冀地区施展自己的才能。北京和天津要发挥自身优势,给予河北帮助,而河北要借鉴北京和天津在文化教育上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众多教育文化举措的实施,可以给三地发展提供大量人才,带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体制机制。

总之,要想京津冀地区协同、健康发展,就离不开区域的文化认同。以前,我们只是重视京津冀如何在发展经济、治理生态等方面下力气,忽略了文化认同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文化认同是一个“根”,它可以保证三地在思想上具有一致性,不会各自为政,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开展各项具体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战略。

[1] 刘勇,姚舒扬.文化认同与京津冀协同发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3):35-40.

[2] 李业.京津双城破局:中国经济升级引擎[N].经济观察报,2014-05-31(05).

[3] 赵婀娜,丁乐.京津冀协同发展 文化可一马当先[N].人民日报,2015-07-16(07).

[4] 连玉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赢之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河北京津冀协同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