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文人画艺术精神对当代和谐社会文化构建的影响

2017-03-29刘晓宁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人画文人人文

刘晓宁,王 通

(沧州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渐明朗,使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接受着时代的检验。西方国家迥然相异的思维方式、生活理念、价值观、审美观等如潮水般涌入,文化被同化的危机越来越严重,故而中国现代社会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思想艺术、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也需要先进的精神文明。在这方面,中国文化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悠久的思想文化和独特的艺术体系正是重塑民族精神之源泉。建构当代和谐社会文化,不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还要具备哲学的深度。仅有感性的直觉而没有深厚的人文知识积淀,即使掌握了丰富的艺术技巧也是远远不够厚重的。因此,艺术活动主体不仅要具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健全高尚的品格和能在人生阅历中获得审美体验的审美能力。

一、古代文人画的艺术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文人画发端于唐代,经过宋元时期的繁荣发展,于明清时期形成独立完备的艺术体系。它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是指文人士大夫创作的带有清新冲淡风格的绘画作品,还包括了文人画的创作主体——文人画家思想性格的形成发展,文人画家艺术创作的结果——绘画作品的审美形态、审美特征等内容,并折射出影响深远的艺术精神。

古代文人画家具有儒、释、道兼容并蓄的多元思想。他们既能入朝为官,也能在野为民,同时将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提笔入画,在艺术中实践着人生理想,也在俗世烟火中寻找着艺术的真谛。文人画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仅以线条勾勒出自然景象,以笔墨渲染出世间百态,而且更融合了诗歌、书法、篆刻等其他艺术门类,丰富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态。

(一)人性的拷问

文人画中傲然于世的孤独形象,展现了文人画家对本真人性的思考,实现了对普遍人道精神的追寻。画面中看似平常的孤舟老翁、月下溪流、泛舟观云、漫步山野等形象,既是画家坎坷曲折的人生遭遇写照,也是引领世人走出人性迷失的明灯。这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是文人画家对苦难命运经过了观照与反省后,作为思想先行者的落寞独行和对生命存在的尊重与指认。

(二)理性的探索

凭借着对艺术的信仰,文人画家借助手中之笔绘出的林间煮茶、雪中寻梅、树下听琴、书斋吟诗等情景,表现了他们以纯净无邪的赤子之心在从容自由的绘画世界里探索着通往真理的路途。古代文人画中的理性超越了现实利害的患得患失,凝聚成为一种事外有远致的力量,扩而大之可以使人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发挥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而使个体不再受到世俗名利的干扰和羁绊。

(三)超越性的追求

古代文人画中的形象往往是在自然中任意悠游,实际上,这正是画家借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传达出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这种自由不仅指人身不受束缚,也指心灵和精神不受干预。正如宗白华所说,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才能把我们的胸襟像一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深沉的境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1]。

二、古代文人画的艺术精神对当代和谐社会文化构建的影响

在古代文人画中,宇宙自然遵循着造化,生命个体诗意地栖居,宇宙自然与生命个体以艺术的方式凝聚为一体,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

(一)培养爱国情操

面对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发展趋势,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传统艺术尤其是文人画艺术的教育,对促进民族精神建立、塑造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传承传统艺术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能让人内心世界充实,能让人具有坚实的民族底气,能让人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面对各种文化渗透,就不会迷失自我。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使古代文人画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它凝聚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责任感。立德、立言、立功的文化传统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赋予了后世中国知识分子以非常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对民族命运、文化传承、道德维系、艺术创造等都表现出高尚的献身精神。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与时代背景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本身不可能再度直接成为新文化、新艺术,但其内在的基本精神却可以经过批判、改造、继承、弘扬而再度成为新的民族精神的生长点[2]。正是在这种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的驱使下,才有了重义轻利、竭诚尽智、探索真理的知识分子,才有了戎装跃马、沙场持枪、抗击侵略、马革裹尸的英勇将士,才有了舍身成仁、扫除积弊、毅然变法的改革家,才有了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人民公仆。正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精神,持久地激发着民族的生命力,形成了可贵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现代西方的观念,如民主、科学等,与传统的“道统”精神相契合,逐步成为人文知识分子的信念。传统文人的道义理想在现代的新发展,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操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人格修养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艺术的发展尤其是绘画的繁荣出现过与时代变迁不同步的情况,如魏晋时期王微、宗炳感叹山水当卧游畅神之际,北方异族的威胁与内部的战乱频仍;当荆浩、关仝图写北方雄奇,董源、巨然描绘江南秀色,南北宗派刚现分立之时,中原政权在50多年中更迭了数次;王维的佛画禅境是在唐末乱世中创作,马远、夏圭的山水小景在偏安江南的屈辱中诞生,黄公望、倪瓒、王蒙在异族执政的时代隐匿山林,八大山人、石涛对故国的眷恋与抑郁难平,文人的思想性格在专制时代受到了极大摧残。正是在这种悖论中,艺术成为他们心灵创伤的抚慰,也是这最后的领域,让他们能够坚持文化立场。

先秦时期孔子即有以美玉、松柏比德的论述,湘楚屈原将比德的对象扩展到山川景物、美人芳草、龙凤云霓,魏晋风骨以自然之境构建了理想的文人气质与品格,宋元绘画则将绘画从写实到写意发挥到极致,如绘画中的“四君子”题材,从而将审美对象高度人格化。

随着封建王朝的崩塌,科举制度废除,士大夫这一存在了2000年的知识分子阶层,也随着传统社会体制的崩溃而消亡。但他们的文化性格、思想艺术,却可以作为文化遗产而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所继承。民国画坛崛起的几位继往开来的人物,如赵之谦、虚谷、吴昌硕、“三任”等,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基础上,体现着时代艺术精神和审美趣味的艺术家。他们将文人画的传统继续推进到他们所处的时代。

传统文人的文化性格形成后,其基本文化立场没有改变过。可当他们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开始动摇的时候,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不能不忧心忡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中国传统文化在异族文化面前成为弱势,他们内心的痛苦确实难以名状[3]。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知识分子,与文人士大夫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大部分接受了双重的教育,在青少年时代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然后接触西方文明。教育的二重性,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叠加,也造成了他们在文化立场上的二重性。随着时代发展,努力推进中国画变革的新兴画家如黄宾虹、林风眠、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等人,在时代风云中坚守情操,通过艺术实践,完成了文人画创作主体由传统文人向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的转变。他们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完美地继承了古代文人文化性格中的合理成分,并熔炼成中国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艺术品格。

人品与画品的关系,在当今仍然有其现实的意义和价值,鲁迅先生在其《热风》中曾说过:“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欢喜赏玩,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4]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艺术家一定的人格精神、思想情操,并以此来感动他人。

(三)提升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个体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不仅决定着其审美价值标准的体现,还深刻地影响着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而格调和品位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5]。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生产出了巨大的财富和利益,包括人在内的一切都程序化、符号化,使得人们快得几乎没有时间去休息,去整顿一下行囊,去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而成为技术性和功利性的单面人。这是一个诗意匮乏的时代,也是缺乏思想高度和思索深度的时代,人类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

中国文人画的艺术精神是融入自然、显现初心的精神。它是一潭幽深澄澈的灵泉,可以浇灌我们的精神,使我们的生命更有风采,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满,它的人文价值给我们生存的力量[6]。中国哲学的重要指向就是从此岸回到彼岸去,而文人画可以使人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精神上的回归。个体是这宇宙自然中的一部分,是初升的朝阳、落日的晚霞,是山间的青松、水中的芙蓉,它悠游在这世界,天地与之并生,回归到万物一体的家园,实现人性的完满。古代文人画通过描绘一个景致、讲述一个故事,记录了一段段生命的体验与感觉,来表达人类内在的思考:如何才是有意味、有意义的人生?在这一境界中,乃是一片和谐安宁,没有任何矛盾冲突,物不对我畏惧,我不对物敌视,山自山,水自水,逾越了世间一切制度规矩,达到了从容自由的境界,于天真中现出宇宙之苍莽与人性之淳朴。这是最高境界的平淡,囊括了自然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悟道”,是自然与生命的圆融。文人画本身已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场能的结构体系,其内部的生动节律与人类心灵脉搏契合,整合人生的“道”,启迪人的内在生命的觉醒。作为文化精神上的推动力,文人画已经超越绘画这一艺术领域,它涵盖了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历史等多个范畴,蕴含了强烈而生命力持久的艺术精神。将这种艺术精神融入到现代社会发展中,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展现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以及复兴中国文化艺术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艺术品自身完备的审美机制,可以培养个体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转换能力,可以提高其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从而促进民族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文化体系。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黄海波,汪瑞霞.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194-197.

[3] 郭长虹.士大夫集团文化性格的完成与文人画的产生[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83-92.

[4] 鲁迅.热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 朱良志.中国传统艺术的人文价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1):1-8.

猜你喜欢

文人画文人人文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廿一世纪的文人画——观白德松画展有感
人文绍兴
文人与石
人文社科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