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红色教育的困境分析与优化策略

2017-03-29徐正兴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红色师生资源

徐正兴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高校红色教育的困境分析与优化策略

徐正兴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红色教育以红色资源与精神为载体,高校应当以红色教育主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传承立德树人的素质要求。高校运用建党以来所形成的资源、所积淀的精神开展红色教育,有利于提升师生政治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当前高校红色教育的定位、机制、模式、成效等困境凸显,因此,在应对策略方面,高校必须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优化内容形式、创新运行平台。

高校;红色教育;困境;策略

当今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时代。在距离“两个一百年”目标,特别是“建党100周年”临近之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进入冲刺阶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自觉提升师生政治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党以来,共产党人在革命与建设的进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并积淀了厚重的精神愿景。这些物质和精神财富是红色教育固有的特殊材质,是高校把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细、做深的天然载体。红色资源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德育和经济价值,具有时代价值和教育功能。[1]高校红色教育就是要运用红色资源开展高校师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用物质的和精神的材料来凝聚师生、引领师生、服务师生。

一、红色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红色教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国家自强的必要性需求

红色教育蕴涵着丰厚的革命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然环节。[2]高校开展红色教育的首要目标与任务是积极传承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红色教育依托物质层面的场馆、图片、音视频等客观材料,本质上则是精神层面的作风、品质等理论内涵。那是共产党人用生命书写出来的,是客观的史实,而史实背后则潜藏着需要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品质。高校开展红色教育,就是要传承这些先辈们留下的思想精髓,这不仅是高校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表现,更是国家自强的必要性需求。国家的自强,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辛劳与奉献。现阶段,高校要激发师生深刻理解建党以来的光辉事迹,凝聚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使之转化成为国家自强而不懈奋斗的自信心和源动力。

(二)红色教育主导着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性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旗帜,是引领高校师生社会生活的风向标。红色文化蕴含着“自由”“解放”“救国”“独立”等价值观意涵,代表着革命时期先进的社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和“活水”。[3]回顾建党以来的光辉历程,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彰显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这些史实性红色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之一。共产党人的这种价值追求是典型的红色精神,具有时代特色,已经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然,高校的红色教育必须传承共产党人的红色精神,激励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高校红色教育也是倡导社会“正能量”、保障社会和谐与有序的必要举措,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客观性需求。

(三)红色教育蕴含着立德树人的素质要求,是个体成长的主观性需求

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出发,红色教育潜藏着“树人”的诉求。高校红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使广大师生传承和践行红色精神,成为紧跟时代步伐的人。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就是要使每一位师生都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毋庸置疑,红色教育首先是德育,这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立德”相吻合。高校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共产党人的民族气节、社会正气、个人骨气来正面凝聚、引领、感化和激励师生。就师生个体而言,红色教育也是其成长的主观需求,有助于是非、美丑的判断与选择,影响价值取向和行为操守。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红色教育,从而塑造和发展师生。

二、红色教育的困境分析

(一)高校红色教育的定位不深刻,教育浮于表面

我党历来重视红色教育,各地红色资源也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然而,高校红色教育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困境。一是重视政治价值,忽视育人功能。大部分高校习惯于遵照上级党组织的通知、文件开展教育活动,而没有将红色教育资源主动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二是重视节日教育,忽视日常引导。基层党组织都很注重在党的节日前后开展主题教育实践,而不善于在日常的党务工作中融入对红色教育的学习与实践。三是重视历史回顾,忽视内涵挖掘等等。高校师生在对待红色教育的态度上,总是紧跟主旋律、认认真真重温史实,而忽视将史实背后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挖掘出来并内化于心。如此这般,归结起来就是定位不深刻,教育浮于表面。按照这样的逻辑,高校的红色教育难免陷入“走过场、没深度”的困境,也就是说,在顶层设计方面对红色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够,没有全面把握其实质。

(二)高校红色教育的机制不健全,组织管理松散

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高校依托地方红色资源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是红色教育的基本路径。一般而言,高校每年度的“三会一课”、“七一”党员大会、党日活动及民主生活会等组织生活,通常会涉及红色教育,比如在“党课”中安排缅怀革命先烈的实践活动,在党日活动中弘扬地方红色资源的思想价值等。这些红色教育活动形成了传统,但是其运行机制却还不健全,一是缺乏必要的教育计划,相关负责人往往会按照以往的运作模式适时举办具体的活动;二是弱化了主要的教育目标,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未能凸显本应具有的核心价值,而被其他环节的影响所占据;三是得不到认真的组织,由于组织者的角色更替、个体差异及特殊情况等,教育活动的程序管理缺乏有效保障。基于以上松散的组织管理,未经周密设计、缺乏相互融通的高校红色教育活动也就屡见不鲜了。

(三)高校红色教育的内容不系统,形式偏重说教

新时期,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红色教育体系。从客观条件看,这与高校周边固有的红色资源有必然联系,主要由于属地管理、资源性质、历史影响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而难以整合,或者不容易融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从主观因素看,这还与高校是否善于运用传统、网络新媒体方式凝聚优质红色资源相关,特别是在红色教育的人、财、物的投入与红色资源传承所需之间的矛盾未经调和。红色资源教育体系的不健全,直接表现为:一是内容上“炒冷饭”,零散而不成系统。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的阅读和了解越来越少,对一些红色经典的了解也仅仅是通过影视改编等途径侧面获得,对于红色原典知之甚少。[4]高校往往倚重当地的红色资源,依靠属地优势组织相关主题教育活动,而很少运用新资源、新载体使外地的教育资源为自身教育活动所用。二是形式上“无新意”,固化而偏重说教。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见的形式为组织参观、座谈、报告会、征文比赛或集中学习等,教育活动的说教味较重。

(四)高校红色教育的成效不明显,绩效评价缺失

显然,高校红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缺乏吸引力,自然不受师生的青睐,从而导致高校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的成效不明显。这也是高校红色教育的定位不深刻、机制不健全的必然结果。红色教育不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范畴之内,是高校自主选择的教育活动。从绩效评价看,第一,教育活动的顶层设计不完善,举办的活动通常时间短、层次浅,大多数活动并没有作绩效评价的要求;其次,教育过程的跟进举措不到位,由于教育力量以兼职为主,不作为其绩效评价的内容,因而时间与精力的投入相当有限,也不会对教育质量的优化做及时的调控;第三,教育考核的基本环节不健全,活动的组织者不重视对活动结束后的整体考核,缺乏活动的总结及成效分析环节;第四,教育活动的奖惩办法不明确,活动的奖励与惩罚措施也不给力,在高校师生中产生的教育影响力还不够。

三、红色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红色教育顶层设计

高校红色教育是引领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应当成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在顶层设计时建构一个完整的红色教育工作体系,优化党建与思政工作的立体图景。

顶层设计主要包括指导思想、核心目标、主要措施、保障条件等要素。一是要倡导一种精神。高校要明确师生坚守和弘扬的红色精神“是什么”?从理论渊源看,红色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借鉴、交融与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党以来的民主革命与社会建设中,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新时期将这种精神凝练成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明确核心目标。高校红色教育是面向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高校要将师生的“为人”作为红色教育的核心指向,旨在使师生的自我修养、道德品行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领域都彰显正能量,成为积极向上的人。三是要出台主要举措。按照“育人”的规律,高校每年度都要有计划地出台红色教育的主要举措,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常态化地学习、体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仅限于在党的“三会一课”、纪念日期间举行活动,还可以设计长期的、开放式的活动。四是要健全保障条件。高校要在人、财、物及政策层面提供与红色教育顶层设计相吻合的保障条件,从根源上克服因此造成的形式主义、自由主义困境。

(二)健全红色教育体制机制

高校要加强学校层面的制度设计和建设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创新成果长效机制。[5]高校红色教育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托完善的教育体制和科学的运行机制,在保障红色教育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得到充分落实的基础上,扎实地深化和推进。

体制上,主要解决红色教育领导模式、人员组成与工作制度的问题。高校根据教育管理实际,首先要建立健全红色教育的领导机构与人员组成。二级学院(系部)党组织要设立红色教育工作委员会,作为议事、研讨、决策与考核机构。其中,党组织负责人担任主任委员,工会、共青团负责人为副主任委员,吸纳3-6名党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等为委员。其次要出台红色教育的管理制度,即《章程》与相关规定。委员会实行主任负责制,接受上级党组织的监督,指导所在单位师生的红色教育。

机制上,主要解决红色教育日常运行、经费投入、绩效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一是要确保红色教育体系的日常运行规范。高校应该参照标准,衡量、比较,制定活动的“控制过程”机制[6],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运行规范。各二级学院(系部)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好各项教育活动,做到方案明确、过程紧凑、推进有序,特别是承办或协办教育活动的人员要彼此支持、相互协调。二是要保障红色教育活动的经费投入稳定且充足。红色教育工作委员会要以年度预算的形式向所在单位申请工作经费,特殊情况下再申请专项资助。三是要严格红色教育的绩效评价流程。红色教育工作委员会要按照《章程》明确考核程序,加强和改进红色教育的考核办法,提出奖励、惩罚的主要举措。

(三)优化红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只有既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第一课堂作用,又积极开展校园红色文化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三位一体”、立体化的教育体系,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7]显然,建党以来所形成和积淀的物质的、精神的红色资源,丰富和发展了高校师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内容与形式。

在内容上,高校红色教育要融合区域性资源、挖掘互联网资源。资源的拓展自然会丰富常态化的红色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高校要充分融合校内“智力库”,包括离休干部、军转干部、退伍士兵等鲜活的智力资源,同时与地方的相关政策及人、财、物等资源优势相结合,充分激发区域性红色资源的活力,实现校内与校外资源的融通。其次,高校要增强内容的可接受性,从受众的角度挖掘新的素材资源。根据师生的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需求,高校要有效地将网络优质视频、图片、文字资源整合进来,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资源共享。

在形式上,高校要使传统的“说教式”红色教育向“互动式”为主的方式转变。当前,参观、座谈、征文等单向度的说教,已经难以凝聚师生、引领师生。为此,二级学院(系部)要积极完善红色教育的实践课,即凝练当地的红色资源,大力开发以红色资源为主的、基于客观史实体验的“实践课”,要与党团工作、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结合起来,使红色教育朝着“立体化”的方向发展;还可以运用网络载体构建“体验式”“对话式”等新的教育形式。这都是高校提升师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益补充。

(四)创新红色教育运行平台

如何使思想政治课程受高校师生欢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师生心脑、党团主题教育活动为师生喜爱?构建有效的红色教育平台是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应激活传统资源中的红色基因,不断丰富创新有形的载体。[8]从类别看,高校红色教育运行平台可分为传统型、网络型两大类。

传统型平台,指高校开展实践与研究的实体基地。传统媒体必须牢记使命,勇于担当,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与锐意创新,巩固和优化自身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主导性地位与作用。[9]高校应与具有红色资源的单位共建红色教育基地,并成立红色教育导师队伍。建立这类基地的主要功能有:一是学习平台,便于赴实地学习史实资料,切身体验和感悟建党95周年来的红色精神;二是传承平台,便于传承红色事迹、红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三是研究平台,便于开展理论研究,高校师生通过与基地合作,共同研习地方红色资源、红色精神的实质性内涵,凝练红色品牌。

网络型平台,指高校实现交互与评价的网络载体。高校运用网络手段,在微信、QQ等新媒体中植入红色教育模块,并构建以“群”为单位的网络组织。从网络型平台的特性看,它的主要功能有:一是资源整合,网络化的图片、文字、声音,增强了红色教育立体化的感官体验,便于提升师生的关注度;二是活动传播,高校将红色教育活动的具体安排,通过微信、QQ等载体,可以快捷化地使活动广而告之;三是信息互动,主要包括红色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合作方以及对象之间的信息沟通;四是绩效评价,包括对红色教育过程的督查、成效的评价都可以通过网络化手段实现。当然,网络型平台,也可以通过对红色资源的编辑与制作,使之具有传统型平台的学习、传承和研究功能。但是,传统型平台具有其不可替代性,与网络的“虚拟性”相比更加接近“真实”。

[1]王爱华,李艳.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与教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15-17.

[2]陈海燕.高校红色教育的机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2):73-76.

[3]刘莉,张华金.红色文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J].教育探索,2014(3):114-115.

[4]武忠远,侯业智.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红色经典教育的实现形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3(3):40-42.

[5]胡建成.依托红色教育资源,多维度创新大学生党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1(13/14):28-29.

[6]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第7版.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33-539.

[7]于安龙,刘文佳.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评论,2014(10):17-20.

[8]丁行高,吴书海.传承红色基因: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5):139.

[9]毕耕,谭圣洁.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媒介策略[J].红旗文稿,2016(5):26-27.

Abstract:“Red” education is supported by red resources and red spirits.Universities should promote “red”education to lea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s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establishing high moral values and cultivating well-rounded people.Utilizing the abundant resources and spirits o ff ered by the CPC that have been fostered over 95 years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more targeted and e ff ective political theory study and ideology education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However, “red”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troubled by its orientation, mechanism, mode and e ffi ciency.Therefore, the top-level design must be improved,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must be perfected, the form of content must be optimized, and the operation platform must be innovated.

Key words:universities; “Red” education; predicaments; strategies

Predicaments of “Red”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rresponding Optimizing Strategies

XU Zhengx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G414

A

1008-2794(2017)05-00109-05

2016-10-01

常熟理工学院校级项目“‘沙家浜革命精神’融入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QS1514)

徐正兴(1981— ),男,江苏无锡人,副研究员,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红色师生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资源回收
追忆红色浪漫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