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共创理念指导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2017-10-16胡孝平
胡孝平
(1.常熟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2.澳门城市大学 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澳门 氹仔 999078)
价值共创理念指导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胡孝平1,2
(1.常熟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2.澳门城市大学 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澳门 氹仔 999078)
课堂教学是高校实现教书育人职责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存在问题,提出以价值共创理念指导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并对其适用性进行阐述。在价值共创理论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从价值共创主体、共创过程、共创结果及其相互关系对高校课堂教学价值共创系统进行了论述,从学校宏观教学管理、教师科学引导、学生参与意愿激发以及价值共创平台构建等方面提出了高校课堂教学价值共创管理策略。
价值共创;高校;课堂教学;互动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信息手段的发展使得教师与学生传统的“信息不对称”局面被打破,学生可以从互联网获取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大部分“知识”,传统的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输”的教学方式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越来越低的师生课堂教学“获得感”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自古以来,教学过程都强调教学效果的获取必须借助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礼记·学记》有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价值共创理念强调通过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有效互动,在满足消费者体验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者的产出价值,主张通过双方的资源整合创造共同的价值,这一理念与“教学相长”的目标非常契合。因此,本文将基于价值共创的基本理念探索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分析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最大程度的发挥二者的作用,以形成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良性局面。
一、当前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要素,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1]。但从高校课堂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主体地位丧失、教师创新与自我提升动力不足、教学内容陈旧枯燥等问题依然存在。首先,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与学生的有效互动,“灌输式”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现了张楚廷教授所说的“中国大学普遍的沉闷状态是令人忧郁的,课堂本是一个应激起大脑风暴的地方,但是它寂静的令人可怕”[2]的画面。其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者出现了角色定位错误,大多数高校教师仅将自己作为“知识”的传输者,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主导的单边行为,对于如何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在意,只是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被动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已,教学压力和教学动力的缺失导致高校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创新和自我提升意识不足。最后,教学内容陈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在多年不变的教材、教案、PPT等教学材料基础上形成的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知识更新换代的步伐,学生学习到的都是被淘汰或不合时宜的“知识”,教学内容的陈旧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且严重影响到教学双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积极性。
(二)原因分析
导致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因素很多,但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在课堂教学环节积极性不高导致的投入不够是直接原因。教师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大致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目前的高校教师评估与考核导向致使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投入程度严重不足,重科研轻教学已经成为很多高校教师的普遍选择;二是高校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设计和实施全新的教学环节,譬如案例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搜集各种资料,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更大的课堂教学失控的风险,导致很多高校教师尽管意识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效果不佳但依然不愿主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三是高校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收益感知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这种收益感知包括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愉悦,譬如通过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教学相长”、得到学生的认可与爱戴、得到一定的教学奖金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导致其主体地位丧失的原因表现为:一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培养了学生的被动式学习思维,习惯了接受老师和家长安排的学习方式,导致其主动的、深入的参与教学过程以获取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的意愿不强烈。二是现有的大学课堂教学设计导致学生获得了较差的学习体验,不好的学习经历进一步打击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开始进入“教学相损”的恶性循环。三是学生对如何利用自身的操作性资源参与教学环节的能力不足以及缺乏外在刺激诱导因素也是阻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宏观层面的高校教学管理优化之外,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教学环节的再设计更应成为高校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价值共创理念指导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适用性分析
价值共创主要是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进行分析和解释的理论,是针对传统的商品主导逻辑理论提出的。传统的商品主导逻辑认为企业是产品生产的唯一主体,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被动地接受产品,并通过消费过程消耗、毁灭生产者创造的价值,价值创造模式为企业单独创造价值。但价值共创理论认为知识、技能、创新等操作性资源相对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的对象性资源(有形资源和自然资源)而言,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而操作性资源更多的蕴藏在广大消费者身上,企业不再是价值创造的唯一主体,消费者可以利用其携带的操作性资源参与到产品使用价值创造的全过程,价值创造是企业与顾客共同作用的结果[3]。价值共创的核心是消费者与企业共同创造良好的消费体验,价值网络成员间的互动是实现价值共创的基本方式,参与价值共创双方相互依赖关系是进行共同创造价值的前提,为了创造各自所需的价值而投入自己的资源,通过互动和合作来实现资源交换,在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对方创造价值[4]。
价值共创理念自提出以来得到了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与认可,并逐渐被引入到教育领域。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类似于传统商品主导逻辑,认为课堂教学价值是教师单方面创造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没有意识到学生操作性资源的重要性与师生相互依赖关系的存在,教师与学生的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导致课堂教学三要素关系的混乱。通过引入价值共创的理念,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教师与学生所拥有的资源,在有效互动的基础上,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以激发起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与时间精力较好的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时间与精力不足的问题,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此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师生共创价值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师生互动是实现课堂教学价值共创的基本路径,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为师生间互动和价值创造的方式提供了多种可能,譬如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更便捷的获取与课堂学习相关的各种信息以更好进行课堂讨论或完成教师布置的案例分析任务,多种移动社交媒体的出现(如微信群/QQ群/MOOC/课程APP等)使得师生之间的课堂外互动变得更为便捷。
三、课堂教学价值共创系统分析
(一)课堂教学价值共创主体
课堂教学价值共创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教师、学生、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其他群体等多个方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体验价值创造中居于主体地位,利用自身投入的时间、创新能力、兴趣爱好等操作性资源对教师提供的对象性资源(教学资料、学习任务、教学设计等)进行整合与再创造,学生最终感知到的学习体验价值直接决定价值共创的效果与课堂教学价值共创系统的运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体验价值创造过程中不再居于主导地位,但教师投入的对象性资源是整个价值共创活动完成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的引导、控制与支持行为将影响课堂教学价值共创效果。除了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之外,社会、学校管理者和家长的引导与支持对师生的互动及价值共创过程将会产生刺激或阻碍作用,譬如科学的教学评价系统的构建与实施将激发师生参与教学体验价值共创。
(二)课堂教学价值共创过程
课堂教学价值共创的互动过程包括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大环节。在课堂教学正式实施前,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发布教学主张,学生在掌握教师教学主张基础上进行课堂预习并搜集相关学习资料,并结合自身的兴趣和基础条件,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掌握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教学主张的基本要求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再设计,在满足基本教学主张的基础上,尽可能将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融入教学设计环节。在教学前互动的基础上,师生按照调整后的教学设计方案开展教与学的工作,期间可以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讨论式、项目式等多种互动教学方式,教师对整体教学环节把控基础上,引导每个学生完成教学设计中的任务,让学生真正做到有事可做,主动学习。课堂教学后的价值共创表现为学生学习体验的回忆、分享、反馈等行为与教师的答疑、讨论、总结等活动的互动,这一过程中能进一步升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情感价值,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体验价值共创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学习是激发价值共创系统良好运行的重要支撑,根据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对整个教学价值共创环节进行弹性控制,通过积极的反馈能有效修正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升互动质量。
(三)课堂教学价值共创结果
科学的课堂教学体验价值共创行为将会导致学生学习体验价值和教师教学体验价值的共同提升。体验价值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功能价值与情感价值的提升两方面。一方面,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变为主动设计和参与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满足自身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并与教师、同学进行信息交流、发挥知识效能(譬如意见建议被采纳)过程中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和成就感,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情感价值提升。良好学生学习体验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满意度,进而对教师教学环节做出较高的评价,在学校良好的制度设计下,积极的教学评价将有助于教师收入的增加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此外,教师教学体验价值的提升还表现在全新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学生一起成长,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促进知识更新,享受更加活泼愉悦的教学过程,与学生之间形成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满足教师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在学生学习体验价值和教师教学体验价值都得到提升的基础上,将会激发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或更优质的资源,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价值共创的良性循环(见图1)。
四、课堂教学价值共创策略
(一)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尽管课堂教学价值共创的核心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但学校宏观教学管理质量的高低则是这一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能否顺利推进的先决条件。根据强化理论,人的行为都是结果的函数,即结果决定行为。因此,为了调动教师参与课堂教学价值共创教学方式的探索,学校从制度上要真正重视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师的考核与职称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津贴分配方案等方面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考虑进去,并在结果上加大激励力度,通过结果控制引导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譬如加大教学评价结果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加大对教学评价优秀教师在年终分配的奖励力度等。此外,在强调规范管理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弹性管理,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价值共创的教学模式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探索性特征,过于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可能会对价值共创的教学环节产生阻碍。
图1 课堂教学价值共创系统模型
(二)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价值共创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将目前的单边教学方式转变为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操作性资源,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在这一教学模式开展的初期还需要教师的大力引导。在价值共创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应由传统的单边教授知识的行动准则转向“倾听、支持和合作伙伴”的准则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价值共创。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的引导工作重点应有差异,教学活动开展前应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包括教学内容的分解与教学任务的布置等;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做好控制工作,譬如课堂讨论时间节点的安排,讨论过程中的启发式引导等;教学活动结束后则应注重反馈与总结工作,譬如对学生主动学习表现科学公正的评判,总结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存在的优缺点,并对下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加以优化等。
(三)努力激发学生参与意愿
价值共创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努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愿。首先,可以选取一个学习积极性较高的群体作为重点激发对象,这一群体可以是一个班级,也可以是一个班级中的某一群人,通过重点激发对象的示范作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价值共创。二是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具备一定的经验与技能(譬如如何搜集、整理、分享资料),而不同学生操作性资源丰富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知识技能相对匮乏的学生,教师应在任务设置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加以认真指导;三是要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尽管学生参与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价值,但对于目前还没参与价值共创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给予相应的显性激励,譬如学生主动提供信息反馈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平时成绩,课堂考核方面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考核权重等。
(四)搭建教学价值共创平台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价值共创的重要途径,而价值共创平台的构建则是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重要载体。除了传统的线下沟通方式外,课堂教学价值共创平台的构建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特点,积极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相对于线下互动平台而言,虚拟学习社区突破了传统沟通中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教师与学生可以就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进行持续、高频的互动,而且相对于面对面的线下互动而言,线上交流更有利于消除部分学生面对教师的紧张情绪,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师生的价值共创行为。课堂教学价值共创平台可以是学生自发构建而后教师加入的非正式沟通平台(如班级QQ群),也可以是教师利用学校资源构建的课堂网络专业交互平台(如网络课堂、大学MOOC、课程APP等)。除了平台本身的搭建外,要建立师生双方有效沟通的对话机制以了解相互的价值诉求和价值主张。互动平台的构建不仅有助于信息互通,更是一种师生关系维护与信任关系构建的重要载体,信任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师生双方达成统一目标和行为规范,提升师生的责任意识并影响其对参与结果的预期,从而促进参与价值创造活动的良性发展[5]。
[1]熊希康.浅议课堂教学三要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0):176-176.
[2]张楚廷.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3-76.
[3]李雷,简兆权,张鲁艳.服务主导逻辑产生原因、核心观点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4):2-12.
[4]武文珍,陈启杰.价值共创理论形成路径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6):66-74.
[5]李朝辉.虚拟品牌社区环境下顾客参与价值共创对品牌体验的影响[J].财经论丛,2014,183(7):75-81.
Abstract:Curriculum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and educating ability of colleges.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in colle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value creation to guide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its applicabil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value creation theor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value creation system of the college curriculum teaching from the value creation subject, the creation process, the creation result and the mutual relation, and proposes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curriculum value co-creation from the aspects including the school macro teaching management, the teachers’ scienti fi c guidance, the stimulation of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alue co-creation platform.
Key words:value co-creation; colleges; classroom teaching; interaction
A Study on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Teaching in Colleg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Value Co-creation Theory
HU Xiaoping1,2
(1.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2.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Management, City University of Macau, Taipa 999078, China)
G642.4
A
1008-2794(2017)05-0095-05
2017-03-06
江苏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大学教育质量与毕业生职业发展关系研究”(C-c/2016/01/04)
胡孝平(1987— ),男,湖北荆州人,讲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产业发展与消费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