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实效性研究

2017-03-29方希

巢湖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成才资助高校学生

方希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 合肥市 230011)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实效性研究

方希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 合肥市 230011)

文章分析当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相结合,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创新资助工作机制,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和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等途径和方法,提高资助工作实效性,增强资助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实效性

目前,我国已逐渐形成了一套由政府、高校为主体,社会、个人参与的“奖、勤、助、贷、减、免、补”和“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减轻和改善经济压力的同时,对贫困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扶助也应引起重视。扶贫先扶志,如何扶志,将资助与育人充分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1 当前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实行的多元化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资助形式多样,资助效果显著,为贫困大学生打开了一扇安心读书、翱翔成才的窗口。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着诸如信息渠道不通畅、资助门槛过高、覆盖面不宽,资格认定“不精准”等现象。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大政方针再交由各高等院校,在具体操作流程上学校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这样的结果会导致高校间的认定细则差别明显。如2016年底引起网友热议的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风波;有学校认为有电脑者不能评助学金,也有的学校认为制定规则要顺应时代要求,信息时代电脑不属于“奢侈品”不能设置为门槛,这源于学校主管部门的主观意识以及各学生工作管理者的个人学识和阅历上差异,虽然各高校能坚守国家的大政方向不越雷池,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资助局面,无法形成协调统一的资助格局,各基层的资助经验及建议无法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和制度化进程,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各类疑惑和不满,弱化了资助工作的德育功效。

1.1 育人理念功利化

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部分资助资金是无偿给予,导致有有些学生产生“理所当然”思想 、“等、靠、要”思想,甚至声称“大家都在抢,不抢白不抢”。有些申请助学金的同学上台演讲,谈论自己的家庭情况时,大家戏称其为“比惨大会”,也有申请助学金的同学利用老师或者家人周旋此事,将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和歪风邪气带进了校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的脱贫攻坚大时期,针对种种不诚信、不自强、不感恩的现象加强学生的主动脱贫意识和思想教育问题应摆上议事日程,这也是阻碍资助育人功效的因素之一。

1.2 育人方式断层化

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步完善,辅导员是德育主体,负责各类奖助学金的评选、审核、监督、公示等工作。教育部24号令明确要求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处理实际问题,既要办实事又要办好事,加强自身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辅导员存在偏袒包庇现象,甚至“任人唯亲”;还有部分辅导员错误理解助学金的内涵,将助学金有限发放给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或者要求受资助人员出一部分资金作为班级“公务费”。由于资助工作缺乏法治保障,部分辅导员滥用权力,随意性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忽视政治意识,对国家的各项政策产生怀疑,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大局。

1.3 育人过程简单化

高校扩招以来,教育部要求1:200配备辅导员,每个院校每位辅导员平均带班学生都过百,每年的9、10月是资助工作的集中办理期,由于面对的学生数量巨大,辅导员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先从经济层面角度开展活动,而德育活动的展开难度增加,且活动形式单一,不同地区的学生性格不一,资助工作的针对性难以完全匹配,满足不了学生实际需要,如有高校通过大会形式来开展资助工作,本意是希望受助学生能了解资助背景,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但容易伤害上台受助学生的自尊心,弱化了育人目标的效果实现。

1.4 育人结果与其目标相背离

学生受资助后的阶段被大部分学校所忽视,随着信息时代的空前发展,校园里滋生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对此,学生生活开支的引导、培养健康的生活观和消费观尤为重要。部分高校出现“拿助学金请客吃饭”现象,资助工作者历来只重视奖助学金的评选监督,事后却缺乏跟踪。学生受到资助后所得钱财看似是学生个人问题,但实际上他们的开支用度反映的是他们的价值观,这种“从天而降的小康”容易让学生产生懒惰心理,其他不良风气也可能会乘虚而入,同样制约着资助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效性[1]。

2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资助育人工作

2.1 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资助育人水平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突出问题在于没有从整体把握资助制度的目标,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的培养,从而约束了他们社会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现途径和本质要求。如何在保障贫困大学生教育机会均等权利前提下,改善受助大学生的生活困难和学习环境,促进其自身创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就业能力的发展以及精神道德素养的提升,使贫困大学生在健康、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中成人成才,并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建构的终极目标。

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首先就要提升资助育人水平。高校资助工作者首先要有可持续成长发展观,努力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提升能力、意识、素养为核心任务,构建新型资助体系新思路,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在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基础上,使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物质帮助和精神培育有机融合[2];学校要大力宣传资助政策,以积极言论引导不良风气,提高受助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诚信、感恩、自信、自强等意识,寓教于助,提高自觉性,激发主动性,增强学生爱党爱国意识及奋发进取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创新资助工作机制,构建育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政策[3]。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和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只有在正确解读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资助工作相关文件和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各高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学校配套细则,并坚决贯彻、落实执行,才能有效克服工作中出现的原则性不强、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将国家、学校、社会三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捐资助学的积极性很高,众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愿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但很多高校只看重经济援助,而忽略了相关资助方可提供的其他教育资源。如寒暑假期间以勤工助学或实习的方式到相关单位进行工作,既缓解了受助学生的经济压力,又了解社会,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对自身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3 突出资助工作针对性,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目标,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根本着眼点。资助工作不能仅限于经济上的帮助,必须坚持物质、精神和心理资助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受助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成长环境和社会现实带来的巨大差距,容易在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一些负面情绪。所以对于贫困学生的关注,不仅要从经济上更要从心理上予以关注,即心理扶贫。作为思政工作者要主动关心了解贫困学生,深入分析其思想和心理特点,了解其情绪波动情况,帮助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4];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适时消除心理障碍,让其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素质,避免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更使受助学生摆脱对国家、学校经济资助的依赖心理。同时,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多开展交流和实施人文关怀,将资助工作细节化和体贴化。如构建学生资助网页、开展户外团体辅导活动、开展朋辈学习活动、加强校园勤工助学岗位建设等,既创设了为广大学生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又能切合受助学生的特点,易于学生解决内心困惑,疏通心中疑虑,保持乐观心态,将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等推动资助、育人、就业一体化建设。

2.4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实现资助育人效果

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资助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实现资助目的,从解决经济困难到全面提高受助生素质,另一方面深化资助效果,确保政策宣传到位,深入人心,促进人才培养。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能仅限于解决受助生的经济困难问题,最终是为了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开展资助工作,是为了让经济困难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业,而不是屈于经济压力,把打工赚钱作为主要任务。资助工作的成效与否,直接决定了受助生能否从沉重的经济压力下解放,专心学业。贫困大学生的身上往往存在更加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如何积极引导和消除这种思想,防止精神滑坡,只有通过加强对受助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敢于直面压力,建立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懂得应把自身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才能真正令资助工作所赋予的精神价值得以实现。

总之,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核心,成才是目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贫困生成长成才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牢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促使高校探索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方法的合理运用,紧密贴合高校实际,发挥高校“一体两翼”作用,积极推动资助育人的效果显现,帮助贫困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1]夏加力.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创新探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78-80.

[2]胡华北.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探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24-128.

[3]罗旋.教育公平与民生问题初探[J].职业时空,2009,(12):164-165.

[4]莫云仙.发挥资助育人作用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5):102-103.

G641

A

1672-2868(2017)04-0162-09

2017-04-12

方希(1980-),男,安徽合肥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 晓

猜你喜欢

成才资助高校学生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