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与引导对策探究

2017-03-29孙红姐

巢湖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消费行为消费大学生

孙红姐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与引导对策探究

孙红姐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民众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中,“90”后大学生站在时代浪潮的前列,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追求独立,有着明显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消费行为。加强对“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以及不良消费原因的研究,探究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和践行正确消费行为的对策,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原因;对策

“90”后大学生出生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及网络日益普及的新时代,他们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有着属于自身独特的生活理念。作为未来社会消费潮流的引领者,在消费价值观方面,“90”后大学生与“70”后、“80”后大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彰显个性,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崇尚新奇消费。他们的消费理念、消费状况不仅反映其在校的生活发展情况,而且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众消费文化的构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 “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分析

1.1 消费结构多样化,消费方式多重化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消费支出项目表现为食品支出、日常生活用品支出、学习体育用品支出、交通支出、休闲娱乐支出和通讯支出。其中食品支出和日常用品支出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有主要地位,而学习用品以及由不可预期因素造成的其它支出,尤其是休闲娱乐、社交往来等消费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需求特征。除以上消费支出以外,“90”后大学生消费占另一突出地位的即是对电子产品消费及网络消费的需求,而且这两项支出在“90”后大学生个人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正日益增大。有别于以往的“70”后、“80”后,在“90”后一代中,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非常普及。90后”大学生中,近九成学生购买了电脑,基本实现“人手一机”,电子网络消费已成为“90”后大学生消费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费品支付形式方面除传统的现金支付以外,电子支付方式、信用支付方式等新的消费支付方式也开始日益普及,这些新变化既扩大了“90”后大学生消费支出形式,也适度提升了他们的消费购买能力。

1.2 消费支出差距大,消费两级分化特征明显

在关于大学生月平均消费状况的调查中,统计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的人均开销平均每月约1000元左右。在消费资金的来源方面,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资金主要是依赖性消费,九成以上学生的生活费主要由家庭供给。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普通民众的家庭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社会经济结构的分化也相应表现在了校园生活中,由于“90”后大学生所在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他们在校消费支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有些家庭条件优裕的学生在校期间生活水平很高,月平均消费达到2000元甚至2500元以上,他们一般穿用名牌、出手阔绰,经常出入高档消费场所。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则生活水平较低,他们节衣缩食,生活俭朴,每月的生活费在500元至700元之间,有的甚至更低,助学贷款和助学金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在课余时间,很多同学通过勤工俭学或兼职赚取收入,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四处奔波。

1.3 理性消费是主流现象,但非理性消费问题不容忽视

从调查情况来看,“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总体趋势较好,理性消费是“90”后大学生消费的主流现象。在校期间,“90”后大学生大多能认真学习、生活节俭、乐于助人。他们能有效规划自身的消费,在购买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内在质量,力求消费品的物美价廉。但由于社会阅历较浅,缺乏生活经验,非理性消费问题在“90”后大学生中也日益增多。主要表现为部分“90”后大学生消费价值观还不够成熟,他们自控能力不强,尚没有形成稳定的消费观念,易出现一些消费问题,如贪图玩乐、互相攀比、寻求刺激、盲目追求时尚和新潮。另外,消费结构比例失衡现象在“90”后大学生消费问题中日渐突出,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物质产品消费超前发展,精神文化产品消费则相对滞后不足的问题。调查也发现,理财意识淡薄是在“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很多“90”后大学生理财意识淡薄,消费较为随意,在对消费资金的支出上没有理财或详细记帐的习惯,有的“90”后大学生甚至表示不留意自己每天消费额度,由于缺乏对自身消费资金的有效管理,从而容易诱发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等不良问题。

2 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不良消费环境的影响

“消费既受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和水平的制约,也受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1]。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物质产品日益丰富,思想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提高的同时,市场的趋利性特征逐渐渗透于人们的道德生活中,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很多人错误的把外在的物质财富看成是彰显自身价值的方式,他们过于在物质产品消费方面炫耀攀比,以此来凸显自身的地位,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社会不良社会风气也在悄然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在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有些大学生缺乏自主判断力,消费意识相对不成熟,他们自感精神空虚、没有目标、缺乏动力、贪图享乐,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发生了曲解。如在自身及家庭经济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有的大学生喜欢和他人攀比,一味追求新颖和时髦,给自己及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有的大学生缺乏自强自立意识,过分依赖家庭的供给;有的大学生漠视节俭美德,过于重视物质消费,崇尚奢侈消费,浪费现象严重。

2.2 高校消费教育的欠缺

消费观是个人人生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消费观念,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才会更加积极健康向上。当前高校都普遍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对“90”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及消费环节教育的却相对重视不够,如很多高校缺乏大学生消费课程的设置,对“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中没有充分开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缺乏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得高校弱化了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的功能。

2.3 家庭教育的原因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决定“90”后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就是指在家庭中由家长 (主要指父母)和家庭成员中的成年人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孩子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点,“90”后大学生优秀的品格培养和正确消费观念的形成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的家长都有“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他们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消费教育观念,片面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孩子综合素质的养成。在日常生活方面他们担心孩子吃苦受累,对子女过分溺爱,在吃穿用等日常消费方面会尽量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从而无形中助长了子女懒散享乐、铺张浪费的不良消费习惯,给他们未来的生活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3 大学生良好消费行为的引导对策

3.1 发挥正面的舆论传媒力量,优化大学生消费教育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在享乐主义思潮的冲击下,社会的高消费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的消费从众心理和攀比之风,因此,要使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消除不良消费思潮的影响,就需要积极发挥正面的社会舆论力量。借助电视、网络以及广播、刊物等各类媒介平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批判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消费现象,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引导社会民众在满足物质消费基本需要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消费的精神文化价值。通过借助媒体在社会层面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合理的消费行为。

3.2 倡导树立科学消费观,重视对“90”后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和管理

针对90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无计划消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等问题,高校需加大力度对“90”后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较强的自立意识及节约意识,以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和合理的消费行为。除了倡导树立科学消费观以外,培养“90”后大学生消费理财知识技能,加强对“90”后大学生消费服务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这就要求在日常学生学习教育中,在培养学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及提高实践技能同时,还须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消费能力,促使他们在良好校园消费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人生追求从享受物质转向崇尚知识,消费行为从非理性消费转向合理消费。具体途径即以学校为载体,塑造节约型校园理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设立消费知识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开展勤俭节约主题教育班会、消费理财知识竞赛及消费感恩教育活动等形式增长“90”后大学生相关消费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自身消费,提高对消费品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不良消费行为的抵抗能力。另外,规范大学生消费行为、加强大学生消费管理是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行为的有力保障。如在食堂、宿舍等学生日常生活场所,要求学生须节约水电,科学膳食、适度消费。在学生消费管理方面还尤须加强对学生助学金的监督,使学生明确设立助学金是为了资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或促进自身学习的发展,避免贫困生进入高消费心理误区。学生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关实施监督办法,促使学生以助学金为动力,合理使用助学金,推动自身全面发展。

3.3 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品质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及良好品质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现代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2]针对家庭消费教育方面的不良现象,很多家长应纠正自身错误的教育观念,对于孩子要爱而不溺、言传身教,改变在经济上过于满足孩子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把握各类情境,经常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教育孩子需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合理安排学习生活预算,不能过度追求物质和享乐,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消费经验,形成良好的的消费道德品质[3]。同时,为充分了解孩子在校的消费状况,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对于他们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予以及时的引导和纠正。

3.4 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消费自我管理能力

“90”后大学生形成健康合理消费形成的关键在于自身的觉悟,因此,尤须发挥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自身消费的自我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想道德理论修养和消费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不断学习,修身养性,建立一个正确的消费价值判断标准,对自身的消费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学会有效安排自己在校期间的消费费用,自觉规范自身的消费行为,不断提高消费自我管理能力[4]。同时,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年学生来说,消费来源不能过分依赖于父母,也应通过勤工俭学、课外兼职等自身劳动去减轻家庭负担、锻炼自身能力。在消费活动中,“90”后大学生需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改变攀比消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培养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能力,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同时,自觉地把个人的消费主要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知识技能的提高,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消费品质。

“90”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问题,在学校重视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是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消费行为的重要保障,而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觉规范消费行为则是提升自身消费修养的关键,通过多方努力联动,才能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并养成良好的消费品行。

[1]周中之,高惠珠.经济伦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玉丽.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8-90.

[3]何勤勇.思想教育应注意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0,(3):45-47.

[4]王彬.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调查与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2,(26):91-92.

G641

A

1672-2868(2017)04-0141-04

2017-04-20

巢湖学院自然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LY-201312)

孙红姐(1978-),女,安徽庐江人。巢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 晓

猜你喜欢

消费行为消费大学生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40年消费流变
“九零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和疏导方法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大学生之歌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
新消费ABC
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团购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