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仁安羌战役浅析孙立人的军事谋略

2017-03-29王野全

巢湖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孙立人远征军战役

王野全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

从仁安羌战役浅析孙立人的军事谋略

王野全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

在仁安羌战役中,孙立人指挥中国远征军以一千余人兵力击败了七倍的日军,救出数倍于我的英军。他胆略过人,果断出击,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机;正确和务实的作战策略,让处于劣势的远征军化被动为主动;平日里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了士兵的综合素质。仁安羌战役中取得胜利,虽然离不开全民族的支持,但是不可否认与孙立人灵活多变的军事谋略有着密切的关系。

仁安羌战役;孙立人;军事谋略

孙立人,抗日名将,安徽庐江县金牛镇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一生战功卓越,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仁安羌战役中,中国入缅远征军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日军,却可以取得重大胜利,无论从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作为这场以少胜多经典战役的指挥官,孙立人将军亲临战场,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历史的原因,近些年来史学界对孙立人的人物生平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世纪50年代的台湾“兵谏案”,而对于其在抗日战争中独特的指挥才能和军事谋略却鲜有专门的论述。本文以缅甸战场的仁安羌战役为例,通过战役开始、战役过程和训练用兵等方面来对孙立人军事谋略进行分析。

1 胆略——胸有成竹,预知取胜

将领是一支军队的核心,一个优秀的将领对于一支军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支军队如果失去了将领则失去了灵魂。在残酷的战场上,士兵作为单个个体,对战争的大局影响比较小。而军事长官则是控制着一个整体。军事长官控制着一支军队的每个环节,如军队驻防、布阵、武器、情报、后勤等等,并将这些环节进行最有效的结合。军事长官的优秀与否直接左右着战争的最后结果。在面对不同情况和处境之时,作为军队之首的将军必须对战场的情形做出预知取胜的决策。“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1]孙立人和当时大多数中国将领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他总是倾向于主动寻找战机,从大局方面着眼,善于把握住机会。仁安羌战役刚刚打响时,面对英军的求救电报和蒋介石的要求增援的电文,“本师饮水与食粮断绝已经两日,困难万分,官兵无法维持,势将瓦解。”[2]“着新38师迅以两个团增援英军方面,并极据为要。”[3]远征军总指挥罗卓英下令38师副师长齐学启率领113团立即增援,却让38师的师长孙立人坐守空城,不让孙立人亲自上战场指挥。“当十七日午后十一时师长接到该团报告即刻驰赴飘背向长官罗请示需亲往指挥,初尚未允。”[4]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一决定系欠考虑,也不明智,且蕴含着巨大的危险。从这个决定可以看出,罗卓英考虑到日军军团人数众多且战斗力强大,因而对英军的救援只是做了一番姿态,企图以113团上前线应付一下,并没有考虑到英军的死活。这样一来既可以保存中国军队的实力,也能给英军和重庆方面做出交代。

此时的孙立人收到命令后却并不认同。孙立人有三点考虑:第一,从全局来看,被围困的英军一旦被歼灭,前线阵地上必然会出现一个缺口,到那时中国军队的防线也将会被打乱。与其自乱阵脚,还不如去全力营救;第二,113团只有1000余人,面对着两个联队的日军生死存亡都是一个问题,此时只有他亲自去指挥才能有成功可能;第三,从道义上来说,中国军队既然已经入缅,就必须和盟军协同作战相互支持,不能见死不救。孙立人首先打电话向罗卓英总指挥陈述利害关系,要求自己亲自去指挥,却遭到了拒绝。被拒绝后的孙立人决定亲自前往远征军司令部当面陈述。到达司令部已经是晚上九时,罗卓英总指挥已睡下休息,孙立人只得求助于罗的参谋长杨业孔,但是杨业孔不愿承担这个责任。最后孙立人决定违抗军令,亲赴前线去参与这场残酷的战斗。 “本师先后两团均调往前方,主力所在必须亲往指挥。反复痛陈至凌晨四时始允。”[5]从这里可以看出,孙立人在战场上不仅仅有着一般军事家的眼光,还有着超人的胆略。在分析了自己的实力和对手的情况之后,只有他自己亲自前往前线才可以扭转战局。如果当时服从司令部的命令,不去仁安羌战场指挥,战机稍纵即逝,那么战场上结果有可能就会改变。作为远征军38师的师长,在军心不稳时出现在战场上,士兵的士气必然会大振,不仅可以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同样也给后面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些,往往是其他军事官所不具备的。

2 策略——知己知彼,兵者诡道

孙立人作为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军事家,面对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敌人,必须要发挥其他的优势,来弥补自己在人数和装备上的劣势。只有制定好正确的策略,才能在战场上获得胜利。从仁安羌战役可以看出,孙立人将其军事谋略运用到了极致。

2.1 侦察地形,改变进攻的时间

在战争指挥体系中,地势、地形是影响战争决策的重要因素,也是战斗作战的主要依据之一。在战场上指挥的将领们会根据不同的地形制定不同的战争策略。“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6]在仁安羌战场上面对的是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就更加需要利用有利的地势和地形,来弥补自己的劣势。

1943年4月18日下午,仁安羌战役的第一阶段,此时远征军113团攻击日军受阻。但是英第一军团的长官斯利姆却要求继续发动攻势。被围困的英军已经精疲力竭,斯利姆求速解救快崩溃的英军。此时的仁安羌战场上的形势对远征军是很不利的。日军占据着高处地点,如果进攻就必须要背对着拼墙河水仰面攻击。如果指挥不当,对于中国军队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孙立人经过战场上实地侦查以后,认为战场上拼墙河南岸的日军占据高地,有着有利的地形。“但师长当时见拼墙河南岸一带地形暴露,我师仅有兵力一团,进攻力量薄弱,加之敌寇所占领之地均系居高临下,我则仰攻受其瞰制,敌必趁机反攻。尚昼间继续进攻。是不惟达成救援英军之目的,且适足陷我军于危亡之境。”[5]如果此时继续攻击,不仅会马上暴露我军的作战意图。而且只用一个团在白天强行进行攻击,不但很难达到解围英军的目的,反而会受到日军的重创,最严重的后果是我军的真实实力也会暴露在日军面前。

为此孙立人和斯利姆一再协商,终于获得谅解。“并限于黄昏前尽各种手段,务期搜索当面敌情及侦查当面地形,以便次日拂晓攻击。”[5]在观察和分析阵地的地形和局势之后,孙立人利用地势对军队进行了重新部署,决定于4月19日凌晨对外围日军发动突然袭击。“至晚间孙将军部署急行军,分成数路挺进,多设疑兵,使日军不知前来援军究竟有多少。”[7]对于孙立人制定的19日行军和进攻方案,斯利姆感到十分的钦佩。通过18日的行军安排可以看出,孙立人根据战场的现实情况并没有一味的追求猛打硬拼,而是寻求最好的进攻时间和机会。面对苦苦等待救援的英军,他的筹划和冷静也体现了他的果敢和军人本色。

2.2 出其不意,虚实结合

任何一场战役都要经过充分的谋划和准备。只有知己知彼,制定正确的进攻策略才能最大化的发挥自身优势,战场上如果冒然采取行动只会带来更大的牺牲和损失。“兵者,诡道也。”[8]这也是考验一个军事指挥官是否对战场有着清晰的认识、是否能够分析出敌我双方的形势。在攻击日军的战略上,孙立人和斯利姆又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斯利姆主张攻击日军的右翼,但是孙立人却认为过于冒险。在他看来,右翼方面全都是石山,侧背方靠近河流。如果攻击不顺利,那么对于我方将很不利。为此孙立人坚决主张攻击日军的左翼。但是斯利姆却认为如果攻击日军左翼,那么被围困的英军容易受到攻击炮火的危害,且不利于战斗后英军的撤离。“本师师长与士林姆将军研究明日佛晓攻击之部署,师长仍以战术着眼,主张以主力位置我左翼,重点指向敌之右侧,盖以右翼地形暴露全系石山,侧背临河背水为阵,设攻击顿挫危险之公算较大但士林姆将军以包围之英军系在燕南羌东侧附近地区,倘我之主力由该方面进攻,则被围英军难免不受我军炮火之损害。其解围后撤退亦颇困难。故坚请将主攻改右翼施行。因此乃变更主攻方向改由右翼。是夜敌人不断施行小规模之反攻,均经我予以击退。”[5]可以看出,斯利姆认为救援的远征军人数太少,战斗的结果还是个未知数,因而制定的进攻策略主要为英军的突围考虑。最后在孙立人的努力下,在对敌我双方的当前事态进行充分的分析以后,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作战方案。“本日午后六时许下达明日拂晓攻击之命如左:陆军新三十八师命令(四月十八日十九时于拼墙河北岸一六零零公尺之公路附近指挥所):一、当面敌情无变化,仍坚守拼墙河南岸高地一带阵地,英军第一师仍在燕南羌东南地区被敌包围已粮弹绝源危急万分。二、以击溃当面敌人救出英军之目的,于明(十九日)拂晓五时三十分继续攻击。三、该团于明(十九)日拂晓五时三十分即向油田区之敌攻击,重点指向敌之左翼。四、英炮兵队(三门)以一部火力协助该团左第一线攻击其南岸之敌,以主火(力)支援右第一线我主力进攻。五、英战车队以全力沿公路进攻,协同我步兵之攻击。六、余现在拼墙河1600公尺公路附近战斗进展推进至拼墙河南岸。”[5]从这段档案可以看出,当时中国远征军主攻在左翼,同时中英双方互相配合,远征军113团从敌人的正面进行大举进攻,英军也从包围圈里向外突围。从当时紧张的战场情况来看,这是最好的救援方案,被困英军从包围圈内向外突围,而远征军113团从包围圈外攻打日军。这样就把单纯的救援英军改变成了英军和远征军里外夹击日军,在战略上变被动为主动。

战场指挥,重在出奇制胜,运用不同常人的做法迷惑敌人,最终取得胜利。敌众我寡之时,战场指挥的关键就是做到避实就虚,以实击虚,攻其不备。“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9]在19日的总攻中,孙立人按照之前的部署,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重兵攻击日军左翼。“19日拂晓,敌以全部火力再次攻击东北角,展开激战。北面宾河之敌似更增强了兵力,联队长只得派一个中队去增援。”[10]在敌军装备和人数都占有很大优势的情况下,为了防备敌人侦知我军仅一千余人,孙立人指挥部下“以各种手段设置疑兵,虚张声势,到处干扰,分散敌人的实力。”[11]化整为散,以小组为单位,分成多个小股零散的兵力到处突击、扰乱军心。在作战的过程中不恋战、打了就走,使敌方无法判断我军的真实实力,逼迫敌方与我军进行肉搏战。这样敌方的最大优势——重武器就无法发挥出作用。“我们入缅的远征军,屡次成就辉煌战绩。尤其是最近的仁安羌之捷,更使同盟国人士大为兴奋,舆论界一致赞扬”[12]这场战役的胜利最终证明孙立人采取的作战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其化被动为主动,虚实结合的作战方法,不仅挽救了英军,也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3 武略——中西结合,孙氏练兵

在战争体系当中,士兵的综合素质最为关键。仁安羌战役中,中国远征军方面只有38师113团共计1000左右的兵力。日军方面则是“213(荒木部队)、214(原田部队)、215(作间部队)三个联队,共计人数7000人左右。”[10]双方兵力差距巨大。在武器和装备方面,中国远征军更是远落后于装备精良的日军第33师团。“当时孤军深入,携带弹药极少,如果不是军容严肃、行动敏捷,便容易被敌人溃破实力。或者射击不准确,便有弹尽力竭之虞。”[13]即使有着如此大的差距,远征军113团还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如果仅仅依靠战场上的临时指挥和将领的策略是很难打得赢的,战斗是靠士兵的冲锋陷阵来取得结果。因而可以看出,孙立人麾下的军队拥有很强的战斗力,“他(孙立人)具有严明苦干的治军,由他一手培育的新一军,不但是一支军容最盛,战斗力最强的劲旅,军纪最严,军风最好的队伍”[14]。进入缅甸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是以孙立人原税警第四团的骨干组成的,税警第四团是孙立人自己一手操练出来的一支队伍,可以说仁安羌战役能够取得大捷和孙立人平时练兵成效有着很大的关系。

孙立人的作为一名军事家,主张以中国传统的军事理念为主,并对西方先进训练思想加以引进。“孙立人训练新兵的方法和普通训练略有不同,他的见解,是以中国的实际情形,配上美国的科学方法,更以他多年来实际带兵作战的实际经验作基础的训练军队”[15]。孙立人年轻时曾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在军校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美式的军训风格给孙立人带兵、练兵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恪守爱国、救国的前提下,身体力行地培养士兵的武德。“孙氏治军极严,却甚得部属的诚挚爱戴。”[16]如果没有平时的严格训练,在缅甸战场上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日军将很难取得单兵上的优势。仁安羌战役时,远征军113团将士更是勇猛向前,“官兵平日里经严格之训练,一般战斗技术均能发挥典令精神,故能临敌致胜。”[5]经过孙立人的艰苦的训练后的士兵,都有很高的独自作战的军事素养。孙立人的新38师的士兵们各个都是作战好手,深谙各种战术。孙立人知人善用,新38师排级以上的干部的姓名都如数家珍。对于连、营、团级干部的作战能力和指挥才能,他更是一目了然,甚至可以叫出一些老战士的姓名,这对于一个日理万机的将军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将知兵、兵习将的军队纪律和风格使得新38师的作战能力让日军胆寒。在日后的孟拱战役(第二次入缅战争)中,其38师麾下的112团、113团、114团大败日军,共歼灭日军主力12000余人,但是38师自身损失却不过千人。这一切都有赖于孙立人训练有方,指挥得当。

综上所述,在此次战役中孙立人将军不惧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果断出击,眼光超凡,胆略过人。他通过周密的战场侦察,运用正确的进攻策略,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解救被困英军的任务,更令中国远征军在国际上声名远播。孙立人带着他刻苦训练的部下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民族的抗战中,深为士兵和民众所折服。毋庸置疑,其知己之强,晓彼之弱,虚实结合的军事谋略都为这场战役的胜利做了良好的保证。

[1]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M].北京:中华书局,1977:21.

[2]蒋纬国.国民革命战史抗日御侮:第8卷[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220.

[3]蒋介石致林蔚密电稿.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418.

[4]刘伟民.刘放吾将军与缅甸仁安羌大捷[M].台北:上海书店,1995:126.

[5]新编第三十八师缅战详报[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787,案卷号:11655.

[6]孙武.孙子兵法地形篇[M].北京:中华书局,1977:98.

[7]风大.孙立人将军救活一师英国兵[J].香海画报,1946,(13):1.

[8]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M].北京:中华书局,1977:6.

[9]孙武.孙子兵法虚实篇[M].北京:中华书局,1977:55.

[10]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缅甸作战[Z].北京:中华书局,1987:96.

[11]孙克刚.缅甸荡寇志[M].上海:国际图书出版社,1946:6.

[12]时与潮半月述评:仁安羌我军大捷[J].时与潮,1942,(23):4.

[13]孙立人言论选集台湾军事讲稿[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232.

[14]念霞.孙立人练兵生活[J].新闻天地,1948,(40):21.

[15]原野.孙立人怎样训练新军[J].上海特写,1949,(2):16.

[16]如玄,译.英人眼中的孙立人将军.现实:新闻周报[J].1948,(15):11.

K82

A

1672-2868(2017)04-0001-04

2017-04-25

王野全(1992-),男,安徽庐江人。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杨松水

猜你喜欢

孙立人远征军战役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二战名将——孙立人(下)
孙立人(下)
孙立人(上)
战役中的你
离奇消失的波斯远征军
准噶尔远征军进藏线路考
孙立人『兵变』背后的谜团
中国远征军
备而不发,功不可没——评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