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转课堂”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7-03-29开琛

巢湖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翻转课堂思政课堂教学

开琛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翻转课堂”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开琛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革新、师生关系变化、学习方式转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与探索实践的产物,近年成为热门的教育问题。文章结合高校思政课实际,探讨翻转课堂对于思政课改革的可行性,这种“课前学习”服务与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对于传统教学不只是教学模式的改变,还表现在对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启示。因此合理借鉴翻转课堂的思想与做法推进思政课改革是大势所趋,而真正的改革关键是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

翻转课堂;高校思政课;改革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inverted classroom)作为近年热门的教育问题,其实是信息技术革新、师生关系变化、学习方式转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与探索实践的产物。这一问题在备受关注、探索实践的同时,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争议的问题包括,“翻转课堂”是否能够取代“传统课堂”,或者说传统课堂是否已经失去存在合理性;其次是“翻转课堂”是否存在可以推广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是美国人萨尔曼·汗,将自己录制的教学视频传到了YouTube网站上,让数以万计的学生通过网络来参与他的课程学习。之后一位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则尝试颠覆传统课堂,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的辅导[1]。受其启发,翻转课堂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改革尝试。第三是翻转课堂是否真的能达到超越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

但是这些争论并不能构成无视翻转课堂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冲击与影响的理由,它所带来的启示、价值与意义,提供了一种反思传统课堂、探索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视角与方法。

1 翻转课堂对思政课教学观念的启示

翻转课堂对于传统教学不只是教学模式的改变,还表现在对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2],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带来启发性。其价值与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学习观的改变。即充分利用教学条件与工具,借助教学平台与手段,发挥教学管理与调度功能,极大可能将“学习”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也可以认为学生在引导下成为一个自觉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功利的学习者,尤其是盲目的学习者,所以教育的核心的问题也就是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这个问题自古就是摆在教育者面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孔子提出 “敏而好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将“好学”“乐学”与“善学”作为学习者的重要标准,他实施的启发教学与因材施教都是为了尽可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合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功利化教育价值观与机械化的教学方式损害了“好学”“乐学”的学习生态。而翻转课堂的启示之一就是重新矫正 “学习观”的偏差,积极改善学习环境与生态,努力通过形式的丰富性与灵活性、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性与互动性、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性”与“体验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觉,逐步浓厚学习氛围并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其二是教师观的改变。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知识传播者、教学计划执行者以及学生学习评价者,虽然今天的师生关系正朝着法制化、民主化的方向推进,但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观掌控并行使教育权的倾向依然十分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虽保证了教学的有序与目标管理的高效,但实际上并没有切实解决 “有效教学”与“质量提升”的内在问题。尤为重要的是,以“知识”为核心构建的教学模式不仅偏离教学真正目的,也无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价值与自由。而翻转课堂努力真正重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这一关系,将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教学计划执行者以及学生学习评价者,转化为学习的引领者与合作者、资源与条件的提供者、改善评价方式的参与者。从思政课的性质与功能看,教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与自觉学习实践的问题。“知识”的问题要上升到服务于学习“核心价值观”,教学的问题要下沉至如何解决学生实际学习的问题。简单地说,思政课的有效性标准是“入脑”“入心”“践行”,而不是简单知识传授,囿于本本主义与教条主义以及单一的评价标准。从功能看,教师是示范者,从教学看,教师是经验分享者,从过程看,教师是创意性教学服务者,这就与传统教学情境中的教师自我定位与做法有很大不同。

其三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堂教学的资源是教材与教师教学内容,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准备可以前置到“课前”预习与准备,为进一步巩固知识与延展能力,课后有相应的训练与复习。这种模式还是将学生学习纳入到固定统一的教学目标管理中,学习的内容、目标与方式都有统一的规定性要求,其缺点是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与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严格意义上说,翻转课堂在“时间”维度上还是遵循了传统模式,它不同的地方就是颠覆了传统课堂的“空间性”,通过“新平台”的建构,将“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学习”贯通,“课前学习”的重要性、基础性与逻辑性受到强化,甚至可以说“课前学习”成果是“学习”监控与评价的重要构成。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前学习”,翻转课堂将通过“网络课程”平台,通过学习资源提供、自我学习方法指导等服务,让学生随时可以利用有效的业余时间参与学习,“学习”的要求与目标已经设置,至于“学生”什么时候学习、在什么状态下学习、通过什么方式学习,这些自由度和个性化选择都交给学生。这客观上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学习自我提升能力,都是传统课堂做不到的。

目前,课前信息材料给学生提供的“课前资源包”,非常实用的几种学生课前进行学习的材料途径有:微课,即短视频(Micro-lecture);视频公开课(Open talks);课件(Courseware);在线课程(网络课程,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最常用的是微视频、课前任务、导学设计等,例如学习任务单、自测题等。“课前资源”不能只是“微视频”一种资源形式,其实所有的课前资源的作用都是辅导性的,或者参考性的,换成文本形式的文献资料也是完全可以的。在高校教学中,课前任务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由于高校学生已经经过小学、中学的教育训练,所以提供给大学生合适的资料让学生完成教师设置的课前任务是完全可行的。这对于具有学习基础同时喜欢自由个性化学习的大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尝试。

2 思政课教学改革问题与翻转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调研发现,思政课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从学生学习情况调研看,学习内容主要立足教材,内容抽象枯燥,有些已经偏于陈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课堂教学满堂灌,学生主要任务是记笔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参与建构、相互探讨交流的空间度低,机会较少。虽然一些教师也借助“案例法”“研讨法”“观赏法”等教学方式,力求增加教学丰富度,但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并没有焕发,主动学习践行的自觉性并没有体现。

而从教师教学的情况看,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教师的水平并不均衡,尤其是青年教师自身也面临着深入学习实践的过程。鉴于思政课有自身的核心价值与知识体系,规避自身教学能力不足同时坚持思想教育阵地,一个实用做法就是采用“灌输式”“讲授式”的单一教学方法。其好处是坚守价值与意识形态导向,落实既定教学任务,不足是学生的学习呈现出强制性情境中被动性的学习的特点,消极应对、功利诉求的学习态度导致最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是当前思政课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针对性与适用性不强。理论联系实际应该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所谓的联系“实际”亦多为教师规划与设计的内容,并非当下社会重大典型、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亦并非学生普遍存在或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这就导致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针对性与适用性并不突出,达不到面对问题、启发引导的实际效果。

第三是教学评估的方式较为单一。从对教师教学评估来看,更多关注按照一般教学管理模式评价教师既定教学任务的执行力。对于教师个性化、创新性教学多持谨慎性态度,缺乏多元灵活实际的评价机制与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学改革的活力与积极性。而从考试考核的方面看,内容上多局限于既定知识的接受与一般运用,考试考核方式也单一简单,进而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与功利性。

以上问题,实际上表现出思政课改革面临的难度,就是如何解决“公共规定性”与“个人自觉性”“知识的既定性”与自我学习的开放性、知识的认同接受性与实际具体应用性的关系。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反思基础上的 “翻转”,其教学模式的“四个核心要素是:(1)课前学习(阅读文献或者观看视频讲座);(2)课前学习准备动机(课前作业或在线测试);(3)学生理解的评价机制(课前作业、在线测试、课上测试或讨论等);(4)注重发展高级认知目标的课堂活动[3]。围绕这些要素构建的教学模式对于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习对象在具体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可能会不一样,但就其在不同教学环节处理教学的出发点与方式是有合理性与操作性的,可以有效改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除了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让学生多了学习交流指导的渠道与空间,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内容”的推送,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逐步推进学习的深入。

其一是“课前学习”的“内容”推送。无论推送的形式与载体是什么,“内容为王”“形式新颖”一定是至关重要的标准。无论是微课、还是案例与问题、还是书目推荐与范文阅读,其最终目的是引发学生关注,进而激发自我学习与思考。“内容”推送不仅考量教师是否能够将“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原理与方法”等本体性内容转化为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有目的、有层次、有效地进行内容选择与整理,还考量教师创意性传播能力,使其能够真正形成一个具有人气与活力的学习平台。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组建一个优良的教学团队,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进行认真论证与设计,尤其是如何围绕“学习兴趣”与“问题意识”制作学生喜欢的课程资源包。

其二是“课堂学习”的方式改革。有了“课前学习”的基础与成果,课堂教学就变成了推进学习深入的环节,而不是回到对于教科书的认知与理解,或者借此变成教科书的传播与解读。它可能出现的情形是:第一,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或者思想问题,教师将进行介入,进行指导、探讨与交流。第二是学生前提学习会出现很好的学习成果与学习收获,这些成果与收获,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与交流的空间。第三是学习需要深度推进,教师在前提学习基础上,通过新的案例、问题、资源等,指导学生研学的深入。第四是前期学习的个案体现,极端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变成课堂学习的资源。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学,就是紧紧站稳核心价值与目标,以学生自身学习为教学内容与目标,切实通过互动交流方式推进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 思政课翻转课堂构建与思考

思政课翻转课堂建构并非一蹴即就,普适皆用。但是它的价值在于提出教学反思与课堂重构的问题。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如下:

3.1 思政课应该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其深层次的启示是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学”“教”有别、以教导学的模式。学生的主动预先的学习,倒逼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探讨的机会增多,“课堂上学生活动、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的时间增加了,老师和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知识内化的活动”,这实际上就是建构师生学习共同体。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难点不是“学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学、怎么用、怎么实践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只是针对学生,同时也是针对教师。师生同时作为学用的主体使得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教学过程是分享交流、共同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这就改变了教师凌驾于课堂的教学生态与课堂师生关系,也规避了一些青年教师学用不足的弱点,一方面师生融入到共同学习的氛围里,一方面将教学视为自我学用与自我提升的过程,这种学习共同体建构又激发学生融入、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3.2 思政课应该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入脑入心践行为目标的课堂

翻转课堂是在掌握学习、建构主义、认知负荷和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上而进行的教学探索[3],其目的就是进一步推进从被动的学习转向自觉主动的学习,通过“学”“做”等自我行为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合作度与价值度。其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学习行为的外化与学习效果的内化是重点关注的症结。

当下的青年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受到多种因素与环境的影响。他们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信息化时代,更喜欢信息接收与信息影响,当然其他文化思潮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对思政课学习形成冲击。恰恰是因为如此,思政课要有使命与担当,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加强自身教学改革,重点解决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热情等问题,针对当下学生特点,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改革内容与形式,构建“磁场效应”与“人气效应”。

3.3 思政课应该是以践行核心价值观并促成学生个性发展为成效标准的课堂

从翻转课堂在资源提供、条件改善、时空平台拓展、师生关系重建等方面的探究来看,主旨还是围绕目标达成,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种种因素与条件。每一个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不一样,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不一样,每一个学生体现成长的过程与表现不一样。这些问题,有些可能是具有普遍性的,有些可能是个别性的,这些问题教师要进行调研与梳理,有针对性地去改善条件、资源、方法,尤为重要的是改革学习评价方法,真正建立一套将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参与与投入、学习行为与表现、学习结果多元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切实推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所以真正的翻转课堂建设一定是坚持这样几个原则的基础上的建设,而并非对于新型传播工具、手段与方式的简单借用。这就如同多媒体教学一样,它带来的只是信息传播方式更快捷、丰富、高效,并不一定伴随高质量与创新。所以,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4],打算重点推出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师好用学生爱读的系列教材,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只有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才是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1]Vanderbilt University,Center for Teaching.Flipping the classroom[EB/OL]:HTTP://CFT.Vanderbilt.edu/guides-sub=pages/flipiing-the-classroom.htlm.

[2]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0.

[3]杨春梅.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6,(1).

[4]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ENLIGHTENMENT OF"FLIPPED CLASSROOM"TO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AI Chen
(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The flipped classroom is the resul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chang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the transformation of learning methods,the deep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with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education.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nge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which is not only the change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but also the inspiration of the idea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The feasibil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reform is still in the"pre-class learning"service and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de.It i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and the key to the real reform is to build a team of teachers who really study,really understand,really believe and really use the Marx theory.

flipped classroom;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reform

G641

A

1672-2868(2017)04-0114-05

2017-03-20

巢湖学院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专题项目(项目编号:ch14kcjgxm12)

开琛(1988-),女,安徽桐城人。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

责任编辑:李 晓

猜你喜欢

翻转课堂思政课堂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