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麓民居壁画与俞源民居壁画艺术特征比较

2017-03-29孙玲玲周雅琼

巢湖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壁画民居装饰

孙玲玲 周雅琼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关麓民居壁画与俞源民居壁画艺术特征比较

孙玲玲 周雅琼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关麓民居壁画和俞源民居壁画同属江南地区民间壁画艺术,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别,前者内容丰富、色彩鲜妍、具有图案装饰性艺术特色,符合贾而好儒的徽州人审美特点;后者内容更加具有文化性和道学思想性,色彩素雅,反映了俞源人崇儒重道的文化信仰。

关麓;俞源;民居壁画

民居壁画是依附于民居建筑而存在的墙壁绘画艺术形式,它作为民居建筑的附属部分,既承载着装饰、美化空间环境的功能,又积极参与营造空间情感,使地方民居建筑更具个性化和生命力。而各地的民居壁画又因其地域、经济、文化、民俗等社会环境背景的不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皖南关麓村民居壁画与浙江俞源村民居壁画亦是如此,它们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微观情境影响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壁画艺术特征。

1 两地地域环境与文化传统比较

关麓村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的黟县,它因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西武岭自古就有“西武雄关”之称)而得名“关麓”。此地地势隐蔽、相对偏僻,但环境优雅、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关麓村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以汪姓族人聚族而居的村落。当地的米塑、砖雕、海底木和古建筑被称为“关麓四绝”,其中古民居建筑鳞次栉比,独具徽派特色,尤其是该村落至今保存完好的核心建筑群——关麓“八大家”连体建筑,更是设计精巧、引人注目。这些粉墙黛瓦的关麓古民居建筑墙内外分布着大量的壁画艺术作品,它们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了当地村民特有的审美倾向、民风民俗和精神文化信仰。徽州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孕育和发展的结果[1],明清以来徽州地区更是儒风盛行、贾而好儒,在这种地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关麓村民居壁画艺术呈现出亦商亦儒的特色。

俞源村得名自“俞姓的来源”之意,是我国最大的俞姓集居地,更是浙江省金华市境内有名的“太极星象村”,相传是明代开国谋士刘伯温根据天体星象排列设计建造而成的村落。俞源村布局奇异,充满神奇,整个村落布局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太极图,突出了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观。而俞源作为以血缘为纽带所建立的聚族而居之村落,亦讲究儒家推崇的“礼”之精神核心,当地拥有完备的家族规范,注重伦理教化和光大门庭[2]。古村落俞源保存着大量的民居建筑遗存,其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同样是“粉墙黛瓦马头墙、高墙大院精雕饰”,但相较于关麓民居含蓄内敛的风格面貌,俞源民居显得更加显赫与恢弘。民居壁画作为俞源民居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装饰和美化建筑的同时,也反应出当地百姓的民俗审美与文化传统,表现出崇儒重道的文艺特色。

关麓村与俞源村虽然都属于江南地区,它们的民居建筑风格也十分相似,但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和地域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两地的民居壁画还是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各具风貌。

2 两地民居壁画艺术特征比较

2.1 两地民居壁画题材内容比较

关麓民居壁画相对集中且保存较好,最著名的当属精美典雅、工丽细腻的关麓八大家连体建筑群的室内壁画,它们分布于建筑顶棚、板壁、门窗等各个部位,历经岁月依旧鲜妍。这些壁画的创作元素和内容及其丰富,由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人物故事以及各类传统装饰纹样组成,千变万化且无重复,但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和归纳总结则主要可概括为四大题材内容。第一类是教化性题材内容,这也是徽州地区壁画、雕刻等建筑装饰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关麓村民居壁画有大量表现教化性主题的内容,如“渔、樵、耕、读”“五子登科”“孔融让梨”等,这些作品体现了当地“贾而好儒”“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风气,正如关麓村村中长老所言:“我汪姓祖先是既经商,又习儒;赚钱财,培人才”。第二类是文人化题材,这类题材的壁画让我们所见到的那些关麓民居拥有了生动的人文情感,如:关麓民居顶棚天花上“东坡玩砚”“梅兰竹菊”等主题壁画,趣味高雅、情感丰富,充分反映了主人喜好儒雅的文人审美趣味。第三类是表现百姓“祈福求吉”心理的民俗化题材,如:由蝙蝠、双钱和寿仙组合成的图案“福寿双全”,石榴和娃娃组合而成的图案“榴生贵子”等,它们借助比拟、谐音、借喻等象征手法,表达了居民对吉祥与幸福的渴求。第四类是生活化题材,此类题材主要表现为一些山水风景、花鸟虫鱼的主题图案内容,四周还常见一些回纹、缠枝纹、万字纹、云纹等传统装饰纹样的组合,从情感和审美上折射了关麓村居民热爱生活、修身养性且追求美好的心理。

俞源民居壁画的题材内容凸显了当地独有的地域文化色彩,在俞源古民居壁画中,除了能欣赏到民间美术常见的世俗生活、祥瑞信仰与历史故事等题材内容的作品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其道家思想性和文人艺术性题材内容的壁画。道家思想在俞源地区根深蒂固,甚至融入到俞源人的文化观念之中[2],俞源民居建筑的雕刻与壁画装饰中,常常能见到太极图的图案符号,大户人家的墙壁院落上亦常见有蕴含道家思想或描绘道家人物故事的壁画内容。如:描绘道家始祖的“老子出关图”,以及“左慈人物图”“马自然人物图”“八仙”等,通过这些人物故事和画面所蕴含的思想折射出当地居民的精神信仰和思想观念,十分具有代表意义。

另外,俞源民居壁画同关麓民居壁画一样,其创作内容还包含着一般小村庄并不多见的文人化题材。但不同的是,俞源民居壁画的文人化题材内容不仅表现在“梅兰竹菊”这一类文人绘画偏爱的高洁形象上,更是出现了书法诗词类的壁画内容。这类功力深厚、形式高雅的以诗词为内容的题壁,反映的不仅仅是文人审美趣味对民间壁画的影响,它们更是当地文人直接参与民间壁画创作的有力明证。有:俞源民居“精深楼”墙壁题写的草书作品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敦厚堂”题壁“不愿高堂大厦、只求小院柴门”“只求宾朋谈笑、何须家世荣华”等。俞源民居壁画独有的诗词书法内容,为当地的民居壁画塑造了浓浓的书卷之气。

2.2 两地民居壁画装饰色彩比较

关麓村遗留的民居壁画多是室内装饰壁画,常见于厢房的窗扇裙板与厅堂的顶棚天花等部位,主要描绘于室内装修的板壁上。在徽州的古民居设计中,厢房的空间布局狭小紧凑,采光度较差。基于弥补厢房里狭小空间对于长期居住者的心理压抑感,并提亮昏暗不明的光线之目的,关麓村室内厢房的壁画装饰色彩总是描绘得艳丽丰富,对比强烈,常见色彩有红、黄、绿、白、蓝等,搭配起来和谐而不突兀、鲜艳却不华贵。而关麓民居壁画的另一常见载体——厅堂空间,它一方面相对于厢房较为敞阔,采光充足;另一方面又因是会客、议事的正式场所,显得相对严肃,所以其壁画创作的设色更讲究沉稳得体、大方淡雅,在色彩处理上常敷以大面积低纯度的灰白色、淡赭色为底,再用少量红色、蓝色或青绿色穿插点缀,整体烘托出清淡典雅的色调。关麓民居壁画无论是鲜艳亮丽的厢房壁画,还是沉稳淡雅的厅堂壁画,它们呈现的整体色彩风貌均显得多姿多彩、层次丰富。

俞源民居壁画与关麓民居壁画鲜艳亮丽的彩绘装饰风格不同,它们更加素雅,以黑白为主。俞源的民居建筑总体上属于徽派建筑的范畴,呈现出粉墙黛瓦的建筑外观形式。而俞源民居壁画又常见于古民居住宅的院墙内墙以及院内外的侧檐之下,往往直接描绘于白色石灰墙面上。为了搭配古民居建筑群的色彩样式,营造和谐统一的整体氛围,俞源民居壁画的多以黑、灰、白三色为主调,色彩表现十分清丽脱俗,虽偶见局部使用赭石、石青、石绿等淡彩渲染,但整体色调效果不变,依然朴素无华。尤其是那些历时久远的民居壁画,因在室外经历长期的阳光暴晒和雨水冲刷,一些渲染的淡彩色难以保鲜,最后遗留下来的往往是更为纯粹的墨色和线条,线色相宜,更具文人画的风采。

关麓民居壁画与俞源民居壁画因依附的建筑空间差异,导致两者在色彩表现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前者艳丽丰富,后者朴素简淡,但两者都与自身所处的建筑空间相得益彰,和谐相融。

2.3 两地民居壁画造型布局比较

关麓民居壁画在造型布局上具有典型的装饰性、图案性特点。在造型表现上,关麓民居壁画采用“工写结合”的方式,画面主体图案和形象描绘精细,尤其是边角纹样和底纹装饰图案,其造型结构严谨规律,极具形式美感。完成后的壁画技艺精湛,所绘人物、花卉、鸟兽皆栩栩如生且美观生动。另外,在构图布局上,关麓民居壁画更是突出了图案装饰的特点,常见单独纹样、适形纹样和角隅纹样、连续纹样等布局形式,画面工整而富于装饰层次感。在关麓八大家民居厅堂的天棚壁画里,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装饰构图形式——“图底互动”式,底图多见散点式四方连续纹样,而主图画面则喜用诸如石榴形、扇形、鱼形等造型各异的边框做限定,再在其中绘制主体画面[3]。这些限定的边框也并非随意选择,而是依据画面内容合理搭配,如鱼形边框配“老翁垂钓”、石榴边框配“榴生贵子”等,组合完成后的图案主题明确且独有趣味。

不同于关麓民居彩绘壁画 “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内敛,俞源民居壁画几乎都绘制于建筑室外最显眼的地方,它们或描绘于入口门墙、院墙、照壁上,或点缀于建筑门楣、窗眉等部位,但都易于观赏,与俞源民居建筑追求的门楼高耸、气势轩昂与繁华显赫相吻合。适应俞源民居壁画的装饰部位和装饰目的,它们在造型布局上也呈现出典型的结构性与绘画性共存的装饰特色。首先,俞源民居壁画有一种很常见的样式即:模拟传统建筑木构门罩形象的结构性构图,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古建筑木构装饰的横匾、斗拱、垂花柱等结构部位。其绘画造型表现通常围绕那些结构性的布局进行图案化、装饰化填充,完成后的作品层次丰富、符合结构的规律性,甚至呈现出固有的程式化“格式”。另外一种较为多见的俞源民居壁画样式是极具绘画性特征的构图与表现,它们有的如民间美术绘画作品一样胆大、随意,选择某个主题后,用浪漫的表现手法跨越时空,将多视角、多空间的、多维度的形象综合描绘于一幅画面中,其构图和分割也十分的自由、随意,体现了绘画者高度娴熟的创作技艺;而有些作品则采用了中国画的构图和表现形式,用以表现主题性的壁画内容。这类民居壁画创作时在组织和安排画面空间与内容形式上采用中国画常见的长卷、立轴或扇面等构图方式展开,并充分考虑到画面空间的黑白、疏密以及轻重、主次等布局关系;在绘画表现时常见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的中国画表现技法,并配合印章和题诗来强化主题,甚至直接以书法题壁,抒发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前一种注重结构性的俞源民居壁画体现了俞源人尊儒崇礼的艺术精神,而后一种注重绘画性的壁画创作又突出了当地壁画表现的乡俗性和文化性艺术特征。

3 结语

总之,关麓民居壁画和俞源民居壁画作为江南地区典型的两种民间壁画艺术,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别,前者内容丰富、色彩鲜妍,具有图案装饰性艺术特色,符合贾而好儒的徽州人审美特点;后者在内容上更加具有文化性和道学思想性,色彩素雅,反映了俞源人崇儒重道的文化信仰。

[1]黄成.明清徽州古建筑彩画艺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沈妙芬.地域文化视野中的俞源民居壁画[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3]周雅琼,孙玲玲.徽州民居壁画与寺庙壁画比较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6).

J218.6

A

1672-2868(2017)04-0068-04

2017-03-14

2015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AHSKY2015D142);2015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5A273)

孙玲玲(1968-),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

责任编辑:陈 凤

猜你喜欢

壁画民居装饰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鲤鱼旗装饰坠
壁画上的数学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北朝、隋唐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