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输出驱动”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认知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7-03-29常淑丽
苗 萌, 常淑丽, 梁 勇,2
(1.成都工业学院 外语系, 成都 611730;2.西南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 611700)
“原型范畴—输出驱动”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认知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苗 萌1, 常淑丽1, 梁 勇1,2
(1.成都工业学院 外语系, 成都 611730;2.西南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 611700)
“大学英语”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教学中一直举足轻重,但往往仅仅被视为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的语言教育和测试辅导。为更准确地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基础课程“大学英语”应打破传统的灌输教学,结合最新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建构“原型范畴—输出驱动”模式,以认知化教学思想来指导语言教学实践。突出强调教师的认知化教学,学生的主动认知学习和课程的认知化架构。同时通过在某高校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试点实践,探讨新的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和反思。
“大学英语”课程;原型范畴;输出驱动;认知化教学;应用型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1.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机遇
为适应社会对于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断增加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国家将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提出了对应用型人才的高度发展需求。2014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推进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同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这一战略部署同年4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部分省市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经验交流会,落实了该战略部署。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机遇,带来了挑战。
大批传统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以理科、工科类所见长的本科院校,在自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纷纷提出将大力创建应用型为特色的、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规划。规划中特别突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培养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社会一线进行生产、管理、服务且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中级层次知识应用型人才”[2]55。
根据“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素质、能力、知识等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3]这一标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全的基础素质、较宽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的主要体现是课堂教学,这就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线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1.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困境与挑战
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重大发展变革对于受众为高校基础阶段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提出了更高、更为具体的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素质和能力,成为了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组成。语言的学习是本科阶段,特别是基础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将为今后的专业技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目前绝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们所面对的是学生语言起点低、语言学习习惯不佳和语言学习方法缺失等普遍困境。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虽具有一定的语言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也能够主动的将英语语言的学习作为其课业学习的重点之一,但普遍反映出以下问题:1)语言基础夯实不足,体现为:单词使用困难,词汇记了就忘,写作和翻译中大量明显的造词、中式英语现象;2)语言使用技能欠佳,表现为:运用英语进行写作和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受限;3)具体情境下语言应用能力不足,呈现为:学生对于英语听力能力和口笔译技能的能力不足甚至能力的缺失;4)对语言学习效果的认可存疑,表现为: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预期效果不够明朗和对于语言学习目的普遍含糊。这说明传统单一的语言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应对新型的语言学习课题和学习对象,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程度受限,班级和全校的等级考试通过率相对不够理想。
可见,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无法适应和进行在新时代、新理论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实践,无法满足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而困境和挑战的出现进一步呼吁对于“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
2 “原型范畴”理论和“输出驱动”假设
为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满足新时代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切实培养国家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具有语言能力基础的应用型人才,本文将语言学学科理论用以指导“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构建了以“原型范畴”理论和“输出驱动”假设为代表性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认知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并在成都工业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2.1 “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是在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4]573-605基础上,由认知语言学家Lakoff、Langacker和Taylor等逐步建立的认知语言学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提出: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特征,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相等,只具有家族相似性。具有“相似性”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prototype category),范畴的典型成员称为:原型(prototype)。
以“tree(树)”这一范畴为例,根据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tree”的界定不再是“是tree或非tree”的“二分法”或 “一刀切”,而是一个有核心,有原型的辐射的组合。将最为熟悉的tree就是核心原型,不同树种:oaks、maples、elms等通过相似性形成网络化和辐射图示化,就构成了tree为原型的范畴。利用部分的相似性,又可以获得trunk(树干)、branch(分枝)、leaves(树叶)等范畴成员。在认知语言学看来tree的概念是开放的,边界模糊的。对于本理论最经典的研究和应用来自Berlin和Kay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和研究了近百种语言里的颜色词[5]24-26。
2.2 “输出驱动”假设
“输出假设”理论由语言学家Swain[6-10]建立,在二语习得中,Swain将输出视为积极成分,通过语言可理解输出:注意功能、检测假设功能和元语言功能三种功能系统,通过三者的运作调整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把握和运用。Swain的输出假设纠正了以Krashen[11]为代表的传统经典输入假设过分强调语言输入的缺陷。它特别强调了学习者语言输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Swain又指出“输出”从过去的语言习得方式的结果与成果,即名词含义的事物在新形势下已经转变为动词含义的行动和过程。这意味着该理论走向纵深,并且更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其输出假说的支持研究者包括:Izumi[12]、Loewen[13]、Swain和Lapkin[14]等,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输出假说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还包括了假设检验。
文秋芳[15] 2-8在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其假设主要涵盖了3个要点:首先,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来看,该假设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其次,从职场英语的需要出发,该假设提出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听读接受性技能的社会功能更大,尤其是口笔译技能;最后,从外语教学角度审视,该假设认为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技能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
3 构建以“原型范畴”理论和“输出驱动”假设为特点的认知化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教学改革实践的具体要求。笔者及团队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切实立足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深入研究“大学英语”课程特点,扎根大学英语教学一线,特别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以“原型范畴”和“输出驱动”为特点的认知化教学模式,努力探索教学改革与实践。
“原型范畴”认知教学模式力图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实现学生对语言学习的主动认知化,转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法;“基于Swain输出假设以及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的认知教学模式”重点要求提高语言输入质量,加强语言产出的技能培养意识,设置大学英语工具性需求后续课程,逐步改变以输入为主的教学和评估模式,最终达到教师认知化地讲授给学生语言的使用技能。两者相结合从师生角度均强调认知化的体验教学,力求达到教与学的有效整合,从而达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对于语言能力项目的最终要求。
4 “原型范畴—输出驱动”认知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通过两个代表性模式的整合使用和推广,进行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和实践,即:形成英语语言基础的认知化学习、英语能力的认知化教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认知化理念建立和课程体系的认知化建设,使用语言学学科理论指导“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并加以有效地实践。
4.1 语言基础的认知化学习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我们构建了“原型范畴认知词汇教学模式”,通过词汇教学为突破口,提出指导学生基于自身的认知体验,以基础词汇为原型,以相似方式发展词汇,以网络范畴化巩固词汇关系。学生通过原型范畴选取、相似点归纳和分类整合等认知方式迅速扩大词汇量,准确掌握不同类型词汇,明确多义词的正确使用,摆脱机械背诵和中式翻译,为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扎实的词汇基础。教师的课堂讲解与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利用认知模式主动完成对于词汇的互动体验认知,达到词汇记忆的良性循环,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水平。
4.2 语言能力的认知化教学
基于Swain的输出假设以及文秋芳的输出驱动假设,笔者及团队提出语言教学中“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重语言输出,以产出技能的培养”为课堂主要教学形式,逐步建立起了“输出驱动”的动态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语言输入和输出保持互动状态,外语学习实现了预期效果。积极强调实现因材施教。通过输入引发注意、检验假设和有意识反省功能,使教学双方达到理解和融洽,并特别强调提高语言输入质量。依据教学大纲和学习者实际,提高学习者语言输入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大量有效的习得,使学习者语言输出质量不断提高。
4.3 英语课程的认知化理念
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原型范畴—输出驱动”教学模式进行了理论论证和具体教学实践,强调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的教育,即提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产出的技能意识。学生主动认知语言,夯实基础和积累能力,教师教学中重语言输出,将产出技能的培养成为课堂主要教学形式。为实现体系化和系统化的认知互动教学,在语言视听说和写作等课程中通过广泛利用智能手机或者网络条件等现代科技增加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主动认知;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或班级进行了口语测试,师生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综合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单项技能的认知和培养,各年级都涌现出一批英语综合应用全面发展的学生,以及单项技能拔尖的人才,他们在各项省级英语口语或写作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为本教学成果带来正效应反馈。
4.4 课程体系的认知化建设
笔者以及团队以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教改项目中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认知化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全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面向全新的时代需求。强调通用英语课程和拓展英语课程相结合的立体课程体系,逐步加大了互动体验形式的语言课时,设置了大学英语工具性需求后续课程。语言教学实践中开设了丰富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并且逐步改变以学生被动接受和考试为导向的教学和评估模式。
5 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谈“原型范畴—输出驱动”认知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笔者以及团队在所属的“成都工业学院”进行了为期3年的 “原型范畴”和“输出驱动”为特点的认知化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指导我校大学英语教师展开教学改革,具体实践效果如下:
5.1 构建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们在对认知语言学理论和体验哲学思想进行积极推导后,提出和创建了“原型范畴—输出驱动”认知化教学模式,加以应用研究和教学实践。依据原型的范畴化理论和“输入驱动”假说,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学习的主动认知。实践过程中,要求我校“大学英语”课程一线授课教师坚持在“原型范畴”和“输出驱动”教学模式指导下,全面采用认知化教学方式,力求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认知的语言学习习惯,形成知识网络化储备。同时教会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让认知化的语言能力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帮助学生受益终生。
5.2 建立全新的认知化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过程中,编写了认知化的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主动认知体验,生成和发展语言能力。同时我们还因材施教,构建了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学习的认知化,具体来说:第一、二学期开设通用英语课程,强调语言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旨在夯实学生语言基础,采用教师认知化教学和学生主动认知化学习积累方式,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课程类型为必修课程,每学期4学分,周学时4学时。第三、四学期在开设通用英语课程基础上,增加开设各种拓展类课程,强调对语言能力的认知和体验习得,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拓展类课程类型为限选课程,包括语言技能类、专门用途类和拓展文化类课程。第三学期限选课程4学分,周学时4学时;第四学期限选课程2学分,周学时2学时。第三、四学期开设的限选课程主要包括高级听说、外语测试、科技英语、英语报刊选读、跨文化交际、职场英语、商务英语等。课程教学理念上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学生认知化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其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原型范畴—输出驱动”认知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活动,注重活动内容的时代感、趣味感和可理解度,创造生动活泼的模拟语言环境,供学生练习,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行为,在特定或普通的语境中,做到自然语言输出认知能力的运用和体现。
5.3 组织高效的教学科研团队
通过开展“‘原型范畴—输出驱动’认知化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我们收获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案,组织和建设了丰富的课程资源,长期坚持了积极的教改实践,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推动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两年内笔者以及团队发表了相关论文8篇,完成了2项课题: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度课题“英语词汇原型范畴认知模式及研究”(13SB0077);成都工业学院“2013—2016年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JG2013B4)”。主编、参编教材4本,教辅材料1册;形成教学方案1个,相关研究和总结报告3份,口语测试指导书1份,组织成都工业学院校级学科竞赛4项,参加省级比赛3项,荣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还编制了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案和授课计划,以及多种学习辅导材料,如口语测试指导书、大学英语词汇手册等等。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更主动地认知语言,提升语言记忆方法、语言学习技能和理解效率,养成主动认知体验学习的习惯。同时给英语基础较好的我校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多种复合性大学英语类课程,强调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希望能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起到了启发和推动作用。
6 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论述的“原型范畴”和“输出驱动”认知化教学模式经历了从理论思考到模式产生的理论推导论述过程,并在成都工业学院开展了为期3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践,整个过程中均坚持立足于大学英语教学综合改革需求,强调满足国家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希望从语言理论角度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课程人才的培养和构成提出新的思考维度和空间。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 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EB/OL].[2016 -12-16].http: / / www.gov.cn / guowuyuan /2015 /03 /16 / content_2835101.htm.
[2]张惠.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36(4):55-58.
[3] 马小南,韩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与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6(Z1):60-63.
[4] ROSCH E,MERVIS C B.Family resemblances: 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 Cognitive Psychology, 1975(7):573-605.
[5] LAKOFF 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7.
[6]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M]//In S. Gass & C. Maddern (Eds.),.Input in SLA.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85:235-253.[7]SWAIN 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In G. Cook,& B. Seidlhofer. Principles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25-144.
[8]SWAIN M,LAPKIN S.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5(16):371-391.
[9]SWAIN M. Focus on form through conscious reflection[M]// In C. Doughty & J. Williams (eds.).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64-81.
[10]SWAIN M. The output hypothesis: theory and research[M]//In E. Hinkel(Ed.).Handbook on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471-483.
[11]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1985.
[12]IZUMI S.Output, input enhancement and the noticing hypothesi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ESL relativiza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2(24):541-577.
[13]LOEWEN S. The occurr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ncidental focus on form in meaning-focused ESL lessons[D].Auckland:University of Auckland,2002.
[14]SWAIN M,LAPKIN S.Talking it through:two French immersion learners’ response to reformul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Special issue on the role of interaction in instructed language learning),2002(37): 285-304.
ReformandPracticeofCognitiveTeachingofCollegeEnglishinApplication-OrientedCollegesundertheTeachingModelofthePrototypeCategory-OutputHypothesis
MIAO Meng1, CHANG Shuli1, LIANG Yong1,2
(1.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730, 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71, China)
College English course is essential in the basic teach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However, it is usually regarded as language education and measurement drifting away the major courses. In order to meet the objective of personnel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for skilled and technical talents,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of College English should be abandoned and a new teaching model of Prototype Category-Output, which hopes to apply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help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work in a cognitive way, is adopted. This model has been tested in language teaching classes for a semester to prove and discuss its effect and feasibility.
College English; prototype category; output hypothesis; cognitive teaching; application-oriented
10.13542/j.cnki.51-1747/tn.2017.03.010
2017-05-11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科研课题(SCWH16-01)
苗萌(1982—),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电子邮箱:sylviasura@qq.com。 常淑丽(1970—),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 英语教育和应用语言学。 梁勇(1988—),男,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英语教育。
H319.1
:A
:2095-5383(2017)03-0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