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论的高校廉洁教育实效性研究
2017-03-29韩培姿
韩培姿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基于系统论的高校廉洁教育实效性研究
韩培姿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廉洁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关键环节。在高校这一特定场域内应用系统研究的方法,科学分析当前廉洁教育的现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提升廉洁教育的实际效果,在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校廉洁教育;系统论;实效性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坚决抵制腐败,有贪必惩,有腐必肃,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惩治和预防腐败是一个与时俱进、动态化的实践过程,需要建立“常态化”反腐的工作机制,并常抓不懈。因此,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需要教育、监督、制度三方面的协同发力,扎牢长效反腐的篱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压缩腐败的生存空间,达到“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预期目标。反腐倡廉,廉洁教育是基础,权力监督是保障,制度建设是根本。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开展行之有效的廉洁教育成为关键。廉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高校廉洁文化的主要途径。总体来看,目前高校廉洁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研究还比较薄弱,其主要教学方式多表现为会议精神传达、理论宣传教育、廉政读本学习等。随着党中央做出建设一流学科的决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建设更加迫切。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1]。这使高校廉洁教育的地位更加凸显,系统地研究廉洁教育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方式,增强其针对性、实效性成为大势所趋。
1 基于系统论的高校廉洁教育实效性内涵解读
系统(System)是指若干相关事物或意识相互联系的要素而构成的具备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内的各相关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在系统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功能。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在分析传统系统研究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建立起一种系统化研究世界的方法论体系——系统论。它以探究世界的系统性为前提,以把握系统规律为基础,最终对事物或某些意识达到系统性、综合性的认知与研究。系统论不是纯粹的整体论,不是盲目地把各相关要素简单相加重组,而是逆向还原事物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具体地分析事物形成与发展的条件、环节、要素等,再系统地研究各相关条件、环节、要素之间的内部关联,从而使系统研究更加科学化、综合化,为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高校廉洁教育是指高校利用腐败与反腐败的理论与实践,突出廉洁文化的核心内涵,对在校大学生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廉洁意识,提升拒腐防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养成廉洁自律的习惯。高校廉洁教育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涉及廉洁教育教学内容编排、授课对象分类、教育方式选择及相关后勤、实验、生活服务设施组成的客体系统,又包含由高校大学生、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及国家机关反腐人员组成的主体系统,还包括高校所处地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相关管理部门组成的环境系统。高校是廉洁教育实施的主要渠道,但又不能依靠高校单方面孤军奋战,还必须整合各方教育力量,以提升廉洁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系统地探索高校廉洁教育必须借鉴系统论的科学方法,科学统筹三大系统各相关要素的联系,使客体、主体、环境三个子系统形成合力,推动各子系统之间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
提升廉洁教育实效性既要结合高校教育规律的特点,又必须层次鲜明地把握各子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客体系统中的关键要素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包含反腐政策文件、廉洁文化与反腐案例;主体系统中的关键在于人的因素,即由“两课”教师与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内在因素,他们是廉洁意识内化的决定性因素;环境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可概括为外在环境,它是影响廉洁教育成效的外部因素,其影响更加具体、深刻。在准确把握廉洁教育关键因素的同时,科学界定其实效性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可或缺。一方面,从明确廉洁教育效果的角度出发,必须立足我国高校众多这一实际情况,依据学校发展定位的不同,科学归类并探索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我国高校按学科大类划分,主要是文科与理工科的区分,开展廉洁教育就是要实现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基本目标;按就业方向划分,主要是教育、医药、文化、科技、财经等的区分,开展廉洁教育又需要兼顾大学生廉洁自律职业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从教学的具体实践要求出发,就是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特点,特别是学生生涯即将结束而进入社会的阶段,注重强化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权力观和利益观。通过系统的廉洁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廉洁意识,掌握一定的拒腐防变技能,理性认识社会腐败问题,抵制校园腐败现象,排斥身边的腐败行为。
2 基于系统论的高校廉洁教育实效性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就反腐斗争和廉政建设相继出台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习近平总书记为此还特别强调:“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2]然而,廉洁教育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在高校中开展的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其关键要素的现状主要呈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主体廉洁意识淡化——高校廉洁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重视程度弱化。廉洁意识是人们为了履行廉洁义务而克服内心障碍所做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认识是行动的指南,对于腐败主观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就会直接导致廉洁意识的淡化。首先,“两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主要传播者,也是廉洁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但部分教师由于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加之社会敏感度的影响,将廉洁教育多归为道德教育讲授,对学术腐败现象、学生腐败行为持默许或纵容的态度,客观上形成了高校廉洁教育软弱无力的局面。其次,高校管理人员重管理轻教育,部分管理机构将反腐斗争与廉洁教育限制在党团内部,致使机关廉政教育居多,校园廉洁教育居少,在认识层面上存在着可有可无的缺陷。最后,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强烈、主体意识突出、价值追求多元。对待社会腐败现象与身边的腐败行为关注度不高,特别是受传统“中国关系社会”的影响,对高校廉洁教育存在着形式化的看法。尽管近年来党的反腐斗争效果明显,但仍存在着反腐信心不足的现状。
第二,廉洁教育客体缺位——高校廉洁教育教学体系与教学设置亟待完善。高校廉洁教育从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高校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高校教师廉洁从教教育、高校管理人员的廉洁从业教育、高校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从狭义上来讲,主要就是指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方面。深入推进廉洁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既需要质上与之匹配的最新研究成果,又需要量上与之配套的教学安排。但就目前而言,高校廉洁教育的质与量存在着双重缺位的现实。一方面,全国近千所高校及科研院所,专门从事廉洁教育与廉政研究的仅有30多家,已开设相应课程或进行相关教学实践活动的高校更是凤毛麟角。高校廉洁教育普及化的现实要求与当前廉洁教育低质化的现实状况亟待平衡。另一方面,廉洁教育内容整合程度不高,严密的教学体系尚未形成;廉洁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略显单薄,活动方式形式化突出;教学安排临时性明显,教学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廉洁教育持续性不足,表现为多部门的零敲碎打,形成教育合力仍需一个长期的过程。除此之外,与教学课程设置密切相关的制度设计与执行力度也是需要着重强化的方面。
第三,廉洁环境创设消弭——高校廉洁教育校内环境与校外环境互补不足。人的繁衍生息与外界环境发生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环境密切相关[3]。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由此观之,廉洁教育育人环境的优化水平,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目前校外环境的总体现状来看,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全面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都面临新旧体制交替、新旧观念更新的困局。尤其是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耦合间隙,加大了滋生腐败的空间,反腐倡廉成为“永远在路上”的需要。就目前校内环境而言,廉洁教育主体环境的创设还处在被动状态,与之相关的物质环境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内生动力不足。特别是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评优评奖,衍生出的“走关系”“找捷径”“唯利是图”等腐败行为,直接腐蚀着廉洁校园的环境。校内环境与校外环境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彼此贯通、相互联系的整体,但二者有效衔接程度还需要持久的弥合。另外,网络虚拟环境也对廉洁教育环境形成着巨大影响。腐败信息与反腐成效的传播得益于网络媒体,但网络信息又存在着正面和负面引导的双重效果,对大学生辨识网络信息能力带来着挑战,也对未来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权力和利益形成冲击。
3 基于系统论的高校廉洁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对策
要提升高校廉洁教育的实际效果,就必须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提升策略,打破以往“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发力的宽泛教学范式,充分应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在高校这一特定的场域内达到“精准教学”的目标。通过系统的分析,把握问题的关键,明确教学目标,引领教学主体,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环境。促进高校廉洁教育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课程形式的统一,教育对象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学环境“虚拟”与“现实”的协同。
依据时代要求与制度安排定位教学目标。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高校廉洁教育目标要求必须明确,才能在具体实施中提供方向性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方法,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廉洁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立德树人”目标要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从制度安排上来说,廉洁教育是反腐制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是防范腐败风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职前从业风险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大学生要实现从 “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思想认识必须首先转变。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公务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主要来源之一,只有做到审慎用权、防微杜渐,才能有效规避腐败风险,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树立敬畏权力的意识,对腐败行为防患于未然,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和个人层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依托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引领教育主体。有效提升廉洁教育主体的主体意识,既要从思想认识上突出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作用,又要在价值认同上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一方面,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5]。另一方面,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人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3]。因此,提升廉洁教育的主体意识,必须从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汲取营养。从精神从面来说,教育主体必须坚定理想信仰,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和精神境界,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当,直面问题。在理想信念的正确指引下,规避腐败风险,抵制腐败行为,揭露腐败现象,努力使自己保持清正廉洁的品格,掌握防腐拒变的技巧。从价值观层面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礼义廉耻”的合理成分,又从社会、国家、公民三个层面上集中概括了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清正廉洁虽未明确提出,但却渗透于三个层面之中,关涉个人修养和品格的养成,关涉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涉文明和谐国家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廉洁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引领大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评判腐败问题,检视腐败动机,重塑反腐倡廉的自信心。
依托廉政文化与反腐实例完善教学体系。当前,高校廉洁教育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形成严密科学的教学体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正如毛主席所说:“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6]通过对廉洁教育现状的系统分析,教学体系的基本雏形已初步显现,其体系重点突出表现为把握廉洁教学内容的核心引领,注重廉洁文化的文化熏陶,提升知识体系的价值导向。首先,从教学内容组织编排上必须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遵循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依据学生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编排相应的教材,满足大学生层次性、针对性、普及性的个性化需求。在授课方式上,既要注重课堂转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又要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例如,深入法院,参加反腐案件的公开庭审;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清正廉洁的实践教学。其次,增强文化的感染力,以风清气正的廉洁文化提升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廉洁文化以反对腐败、倡导清廉为价值导向,融行为方式、社会风尚、价值追求为一体,强化人们廉洁意识的树立,助力廉洁社会的形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主要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廉洁文化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无产阶级廉洁文化。因此,要发挥廉洁文化在高校的文化熏陶作用,就必须把握好中华民族的成长史和近代中国的抗争史,提高高校文化产品的质量,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最后,完备的廉洁教育知识体系,需要相关教学内容的不断借鉴充实。换而言之,就是廉洁教育教学体系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开放包容地吸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廉政教育、反腐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达到知识性、系统性、实用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依托体制机制与网络平台优化教学环境。高效廉洁教育的实施必然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积极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会对教学实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必须从“现实”和“虚拟”两个环境中寻求突破,达到思想和行动上的统一。“现实”环境包括校内校外环境的优化衔接和思想环境的净化;“虚拟”环境主要是指网络环境的净化及其相关信息的判断和选择。首先,优化校内校外环境必须从弘扬主旋律和激发正能量出发,依靠高校协调机制宣传党的反腐成效,主动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注重预防和惩治并重,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守好高校反腐这块“责任田”。其次,净化思想环境必须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出发,抵制羡腐文化和文艺作品,批判庸俗哲学学说,克服权力欲和金钱欲的诱惑。同时,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优秀品质培养人,以清正廉洁、俭以修身的传统文化塑造人,以法律权威、纪律观念的制度设计约束人,从思想上对腐败时刻警醒、对权力保持敬畏。最后,优化网络环境必须从正确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出发,理性地分析评判网络信息,筛选健康的网络信息,最终应用到工作学习之中。另外,高校网络技术部门,既要发挥技术优势强化局域网络的控制,还可结合计算机教学的实际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网络引导。环境创设是廉洁教育效果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并非决定性的因素,只有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高校廉洁环境发挥最大功能。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8(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4.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06.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0.
责任编辑 周丁力
Effectiveness of the Hones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System Theory
HAN Peizi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29,China)
The honesty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the key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punishing and preventing corruption.It is great meaningful both i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o use the method of system research in the specific field of universities to scientifically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nest education and take the targeted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actual effect of honesty education.
honest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ystem theory;effectiveness
G412
A
1674-5787(2017)04-0068-05
10.13887/j.cnki.jccee.2017(4).18
2017-06-08
韩培姿(1991—),男,河北邢台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