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幸福指数研究的辩证思考
2017-03-29林添福
林添福
(闽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08)
对当前幸福指数研究的辩证思考
林添福
(闽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08)
分析幸福指数提出的背景,并对当前幸福指数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提出今后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科学构建幸福指数评价体系过程中,应辩证处理好的五大关系,即:辩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主导的关系,辩证处理好指数评价中的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的关系;辩证处理好幸福指数具体指标的柔性运用与刚性运用的关系;辩证处理好GDP指标与GNH指数之间的关系;辩证处理好持续行为与短期行为之间的关系。
幸福指数;主客观视角;辩证思考
一、幸福指数提出的背景
世界多数国家在经历“GDP崇拜”之后,发现本国经济虽然增长了,但却导致了诸多非意图性不良后果,最突出的有:国民教育、就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领域出现明显的滞后现象,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没有上升甚至下降。正是这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引发人们对以往的发展观进行反思。
在这种情况下,南亚小国不丹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上世纪70年代初,不丹第四代国王旺楚克提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国民幸福总值”,而不只是提高GDP或GNP(国民生产总值)。“国民幸福总值”由四大支柱组成: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传统文化;实行善治良政。近40年来,在人均GDP仅700多美元的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2007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燃了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许多国家更加注重对幸福指数的研究。近几年来,法国、德国、英国相继都提出要将国民“幸福指数”引入社会经济发展考核指标,加拿大、美国和日本等国也已着手调查引入“幸福指数”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案的可行性。
近年来,“幸福指数”也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成为一些政府部门的实践课题。当今天中国社会发展进程迈上一个新台阶之后,追求幸福感及其最大化,成为一种必然规律。人本化生活的最重要目标应该是追求幸福,而不是财富。因此,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当“以人为本”成为发展的基本原则,那么,经济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的幸福才是目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民幸福的最大化。
二、当前幸福指数研究述评
幸福指数可以勾勒社会心理氛围的风貌,揭示人们需求结构的态势,透视社会运行机制的效能,反映社会整合程度的状况,从而为最急迫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导向和动力。可以说,幸福指数是社会运行状况和个人生活状态的“晴雨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风向标”。政府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感,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在确立工作目标时,应更优先地了解社会中哪些条件或因素与人民的生活满意程度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以便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措施和机制来减少、消除导致人民不满意或满意度较低的方面,从而促进人民幸福感受程度的不断提高。因此,对于致力于把人民幸福作为发展宗旨的中国而言,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决策中就不能不将人民的幸福程度作为检验社会发展成就的关键标准。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有必要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建立一个全面而科学的测量人民幸福感受程度的指标体系;其次是,以此为基础,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不仅确定GDP的预期目标,而且也确定幸福指数的预期目标。
幸福指数,一方面作为反映人们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测量的是人们的心理体验和对生活的满意度,被称之为是一个主观测量指标。另一方面,幸福指数是一个主观见之客观的指标,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既带有主观个体的差异性,又受到很多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幸福指数在内涵上呈现出的这种二重性特征,是由幸福感的二重性以及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二重因素决定的。据此,界定幸福指数大致有三种视角:
一是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的主观评价方法。其典型代表有邢占军。作为国内幸福指数研究的领军人物,邢占军等经过大量调查、访谈、整理、搜集各种资料研究认为,在当前社会背景、发展水平下,制约中国人幸福指数的10个核心方面是:知足充裕体验指数、心理健康体验指数、成长发展体验指数、社会信心体验指数、目标价值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人际适应体验指数、身体健康体验指数、心态平衡体验指数、家庭氛围体验指数;并据此编制了一套由40个项目组成的《中国民众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测量[1]。在实践过程中,深圳社科院在做“和谐深圳”社会调查考评时,分三类指标测量居民的幸福感。A类指标: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B类指标: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C类指标: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二是利用客观的统计指标通过公式测算的客观评价法。其典型代表有蔺丰奇。蔺丰奇在《新标尺——国民幸福指数》中指出,GNH所包含的衡量个人和集体福利的指数,可以有效地补充和修正GDP存在的不足和缺陷。GNH核算体系由以下GNH核算公式:GNH=生产总值指数xa%十社会健康指数xb%+社会福利指数xc%+社会文明指数xd%+生态环境指数xe%(其中a,b,c,d,e分别表示生产总值指数、社会健康指数、社会福利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所占的权数,具体权重的大小取决于各政府所要实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2]。与之相对应的是,浙江省公布的《国民幸福指数核算体系的指标构成和计算方法》中,核算的指标构成包括五大类:生产总值指数、社会健康指数、社会福利指数、社会文明指数、生态环境指数,这五类指标与社会建设中所涉及的指标不谋而合。同时根据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可以得出: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因素直接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三是主观与客观结合评价法。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钱雪飞在《统分结合测量居民幸福指数》中指出,针对已有幸福指数测量方法中的基础不扎实和主观性过强两个主要缺点,借鉴幸福指数单测法的合理成分,由幸福分数构成幸福指数的综合指标。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由生存需要满足层次的幸福指数、安全需要满足层次的幸福指数、社交需要满足层次的幸福指数、尊重需要满足层次的幸福指数和自我实现需要满足层次的幸福指数这样5个一级指标以及23个二级指标构成幸福指数的分指标,并由此认为居民幸福指数统分结合测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功能[3]。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有:2006年10月11日,测量江阴人幸福生活的“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正式出炉。这套体系共设有50余个指标,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各占60%和40%的权重。由60%客观评价指标和40%主观评价指标作为权数,共同构成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总指数。其中,对各项客观评价指标,分别确定各年度“目标值”,并按“赋权法”确定权重,各项指标累计权数设定为100。具体评价时,以《建设幸福江阴行动纲要(2011—2013)》为依据,由市有关综合部门及各项指标所涉及的工作推进部门提出年度计划后加以实施,由统计部门会同工作推进部门测算当年度完成情况,计算出客观指标综合指数;而主观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对于各项主观评价指标,在全市随机抽选3 000户市民(或家庭),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取得相关信息,对各指标同样分类赋以权重,最后计算综合指数为100。
笔者认为,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宜采用主客观结合的视角。因为:从主观性视角看,纯粹的心理体验并不一定正确反映客观事实,部分个体因为个人因素未能体验到社会发展而带来的幸福感;从客观性视角看,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纯粹的经济发展并不一定能够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因为人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正因为如此,采用主客观结合的视角才能够避免单纯客观或主观视角的缺陷,使得指数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更为充分。进一步而言,基于主客观结合视角的研究方法,使得我们更容易通过检测幸福指数,对已经实施的宏观决策从民众体验的角度加以检验与调整;通过追踪幸福指数的变化,对将要出台的宏观决策可能带来的一些社会心理效应进行预测;通过对幸福指数的横向考察,把握不同社会群体幸福指数的走势和变化规律,并通过有效的政策干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科学辩证地理解幸福指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追求生活水平提高到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开始成为多数民众的客观需求。同时,这一阶段民众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亦十分强烈,包括对政治生态、环境状况、居住条件、社会保障以及人本身的发展等等。这些与民众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事项,应当成为社会宏观决策的现实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幸福指数可以起到一种诊断和监测的功能。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却持续下滑,则就要对这个社会发展的整体走向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反思。
在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国家指导思想的中国,幸福指数无疑将在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甚至将在一个地方或国家的发展规划中扮演一种重要而合理的角色,那么,对于幸福指数寻求一种充分的理解,并且避免各种误读,无疑成为一项最基本的前提。首先,对于幸福的理解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这说明了社会心理体系的高度复杂性。一份调查问卷很难达成对主观幸福感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其次,幸福指数是社会发展状况及其问题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幸福指数可以成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但并非唯一方面,不能作为体现个人生活质量和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绝对性指标。因为幸福感受个人因素影响很大,例如心理参照系、个人成就动机、个体安全感等。再次,作为制定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一种重要参考因素的幸福指数,与GDP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的。GDP是硬指标,幸福指数是软指标,两者在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中各具独特的地位与作用。能够关怀幸福,说明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上升了一个层次,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但绝非要在GDP与幸福指数之间做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
“幸福指数”评估的做法,不外是通过考察民众生活质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改进推动工作,为部门公共决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建构和谐社会提供富于建设性的实践方式。总体上看,幸福指数指标设置兼具主客观指标,但应以客观指标为主,实施主体以政府主导为主,评估对象以综合对象为主,确保政府实现引入幸福指数工作体系的初衷。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应始终突出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注重可持续发展。
从目前国内各地的幸福指数实践经验来看,笔者认为,今后我们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科学构建幸福指数评价体系过程中,应辩证处理好以下五大关系:
一是辩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社会主导的关系。政府主导具有数据权威、导向鲜明、执行力强的优势,但是数据说服力较差,公众参与程度不够充分,公信力容易受质疑。社会主导则体现较深程度专业性,数据有说服力,但权威性不够,不易转化为对实际工作的推动力。建议现阶段应实行坚持政府主导、强化社会运作、公众配合并广泛参与的模式。
二是辩证处理好指数评价中的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的关系。客观指标有助于直观地反映情况、推动工作,但无法反映公众多元的主观感受;主观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公众感受,但波动性大、偶然性因素多,容易偏离客观。建议现阶段应坚持主客观兼顾、以客观指标为主、主观指标为辅的模式。
三是辩证处理好幸福指数具体指标的柔性运用与刚性运用的关系。柔性运用具有弹性和灵活性,但约束力不强,不能起到转变观念强化职责的作用;刚性运用则具有指标约束力,导向明确,但也容易导致政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崇尚GDP后,又催生GNH崇拜。建议现阶段应刚柔兼顾,普及观念为主,以柔带刚,坚持以柔性运用为主、逐步带动强化刚性运用的模式。
四是辩证处理好GDP指标与GNH指数之间的关系。幸福指数和GDP所发挥的功能是不同的,GDP指标主要考察发展速度,幸福指数指标则主要考察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GDP作为发展性指标,发挥的是一种指示功能;GNH是一种约束性指标,发挥的主要是诊断和预测功能,是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二者之间决不是互相对立和排斥的。建议现阶段应两者兼顾,互见有无,看重GDP,着眼GNH;没有GDP就没有GNH;没有GNH却也难保GDP有意义。坚持以GDP先头运用为主、逐步强化GNH作用的模式,关注的眼光不可偏颇,应在推动GDP先头增长过程中逐步实现GNH,使GDP指标与GNH指数呈现良性互相印证、呈现互补互益趋势。
五是辩证处理好持续行为与短期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针对某一确定的薄弱环节,可以有针对性地强化短期行为追求幸福指数评估实效,并做积极有益尝试,但为防止“搞形象工程”,还得着眼长远,着力于持续行为。通过科学把握幸福指数的升降,实现监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运行态势,把握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实践表明,GNH做为代表民富的长线指标,已经和国富主要指标GDP一起,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业绩的最重要指征。建议坚持以持续行为控制短期行为、以优先实现短期目标锁定长期发展目标的模式。
[1] 邢占军.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追踪研究[J].数据,2006(8):10—12.
[2] 蔺丰奇.新标尺:国民幸福指数[J].中国国情国力,2006(7):29-31.
[3] 钱雪飞.统分结合测量居民幸福指数[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4-69.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on the current study to happiness index
LIN Tian-fu
(SchoolofMarxism,Minjiang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On the basis of summerizing up and reviewing the existing related findings on the study of happiness index,the paper proposes that five major relationships should be dialectically handled in the future process of enhancing the happiness index of residents and scientifically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happiness index.
happiness index;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erspective;dialectical thinking
10.3969/j.issn.1009-8976.2017.02.006
2017-01-29
福建省福州市委市政府幸福指数研究重点课题“闽江学院育苗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YSY1123)
林添福(1980—),男(汉),泉州南安,硕士,讲师 主要研究经济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D849;C912
A
1009-8976(2017)02-00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