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轨迹与现实启迪

2017-03-29郑凯旋

关键词:初级阶段路线建设

郑凯旋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党建党史教研部,长春 130102)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轨迹与现实启迪

郑凯旋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党建党史教研部,长春 130102)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基本路线的科学定位,同时也是对基本路线重要性的一次重申与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全新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思想遗迹并存,到十三大明确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并据此制定基本路线。总结出这条基本路线必须对下列四个问题有着深刻认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国情的深刻认识,对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历史轨迹;基本路线

一、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轨迹

基本路线,或称总路线、总任务,也有人将之称为政治路线,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概念、界定内涵。但是,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或阶段,对党要完成的总目标、总任务,以及在完成这一目标、任务过程中所要依靠的各方力量、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等问题的高度集中概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党的十三大制定完成的,但是它的形成并不是凭空而生、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它不仅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成果的凝练和概括,同时也是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反思和总结。

(一)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的历史渊源

1956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也就是十三大明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党中央曾先后制定了四条基本路线,这四条基本路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截然不同的作用,其中前三条基本路线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第一条是中共八大路线,即“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后,同年召开了中共八大,在这次会议上对当前国内存在的主要矛盾、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未来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等问题都做出了原则性的回答。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又重新划分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界限,提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途径。可以这样说,在党的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此,邓小平的评价是:“八大路线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线和很多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2]2由于,这条路线初步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思想,我们可以认为这条路线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第二条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条路线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从字面上来理解,这条基本路线仍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民众急于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状况的良好愿望与急切心情。但是,由于一味片面地鼓吹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导致了“左”的思想蔓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发生,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蒙受损失。正是由于这条路线在实践中遭受到了挫折,我们在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过程中才能够充分汲取这条教训,把握住方向,避免了相同或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第三条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的路线”[3],这条基本路线是1969年中共九大正式确立的。由于,在这条基本路线是“十年文革”的产物,因此在表述中始终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核心内容,却完全忽视了一条基本路线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对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建设更是只字未提。九大召开后,在这样一条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国民经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

第四条基本路线,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条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深刻总结前三条基本路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确立起来的,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基本路线。

(二)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发展轨迹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基本路线产生思想萌芽到十三大正式提出基本路线,先后历经九年时间。在这期间,我们既逐步恢复了“八大路线”的正确方针,又根据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制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打好了自工作重点转移以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次战役”,初步解决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为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党对基本路线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认识深化、思想转变的过程,此间既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全新思想,又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思想遗迹,直到十三大明确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并据此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才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随即,又针对拨乱反正过程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说明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已经包含着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只不过还没有明确的、严谨的、科学的概括”[4]。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指出:“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5]206会后第二天,叶剑英同志在国庆三十周年讲话上,再一次重申了这项任务,随后邓小平又进一步强调:“这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表述了我们现在的总路线”,“这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5]316。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了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纲领,并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3的结论,大会强调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这次大会提出的新时期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6]13

1987年10月至11月,党的十三大做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强调这“是我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7]9,此论断的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式形成。在此基础上全会通过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7]15。这是自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对党在社会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表述。

综上所述,党的基本路线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历史任务对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要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路线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当然我们还要搞清楚,党在新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路线的重大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路线的终结。党的基本路线仍然需要与时俱进,仍然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对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演变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我们在回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轨迹的同时,一些问题会逐渐浮出水面,对它们的深入探讨与剖析必然会深化我们对基本路线内涵的认知与理解。

(一)如何看待“八大路线”与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

党的八大是在我国刚刚迈入社会主义的第一年召开的,这次会议能够依据“一五”计划时期的建设经验,充分吸收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初步阐述了坚持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同时开启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这些在当时来看都是难能可贵的。也正因为如此,部分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往往把八大定位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奏曲”,而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八大”路线的延续。不可否认,“八大”路线与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之间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从不同时间节点的比较来看,二者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如,二者都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都标志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而事实证明八大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确实成为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的重要思想理论来源。然而,如果我们以发展的视角来观察,就不难看出“八大”提出的关于坚持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后来确立的“两个基本点”又有着巨大的差异,以此为依据过高评价“八大”路线也是不客观的。首先,在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八大”只是有了初步的提法,但并没有具体深入展开,更没有形成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轮廓。此外,“八大”在经济改革方面的思想仍停留在计划经济范畴内。第二,“八大”并未做出“两个基本点”的概括。“八大”虽然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的思想,但是由于受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以及传统社会主义理念束缚始终无法挣脱姓“资”姓“社”的藩篱,一旦遭遇国内外风云突变,就极易改弦更张重新回到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来维护与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第三,“八大”虽然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思想观点,但是并没有对这些思想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界定,更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八大”在理论准备上的欠缺与不足。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八大”路线很快就被淹没在接二连三的运动中,并被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所替代。

(二)对十一届四中全会“任务”历史价值的思考

既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和决策,为什么四中全会还会继续沿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的表述,提出所谓的“任务”呢,它同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的基本路线初步思想又有何关系?我们认为,这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人们的心态是分不开的。具体来讲,“四人帮”被粉碎后,从中央领导人到普通群众普遍存在着急于求成的思想,希望尽快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上去,使国家能够迅速从“十年浩劫”的阴影中走出来,走向繁荣、走向富强。因此,在没有纠正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的情况下,又提出了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从而加剧了经济比例失调,加重了我国财政经济的困难。虽然中央从1979年开始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大规模调整,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显然一方面从经济上来看困难局面在短时期内是很难得到彻底扭转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直到1982年经济调整工作才基本上宣告结束。另一方面从心态上来看,上至中央、下至群众确实需要经历一个“降温”的过程,完成从“激情”到“理性”的蜕变。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把当时提出的这项“任务”定位为一个过渡性的产物——据考证,这项“任务”从提出到被十二大“总任务”所取代,也仅仅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

(三)十二大“新时期总任务”与十三大“基本路线”的异同辨析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先后制定了几条基本路线(总任务),虽然对它们的名称表述各有不同,如,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将其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我们将其称之为过渡时期总路线、“八大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一个长期、四个存在”的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又将其称之为新时期总任务等。但是在一段时期内这些概念是混用的,直到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之后,才将其与之前的基本路线(总任务)明显区分开。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十三大基本路线与十二大总任务的关系上。十三大基本路线既是对十二大总任务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是实现总任务的基本道路和所要遵循的规范。具体来讲:一方面,基本路线是对总任务的继承和发展。从十二大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到十三大系统“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总任务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到基本路线的“富强、民主、文明”,无一不说明在这短短五年间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已经达到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基本路线是实现总任务的基本道路和所要遵循的规范。总任务包括奋斗目标和工作基本内容,而基本路线则在包括目标任务的同时又是实现奋斗目标、完成总的工作基本内容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是一种高度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迪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轨迹告诉我们,制定一条完整的、科学的基本路线是需要建立在对下列几个问题深刻的总结、认识、把握和了解基础之上的。

(一)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党的基本路线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产物。纵观中外历史长河,任何一次社会的深刻变革无不是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起的。比如说:在近代,中国志士仁人为了切实挽救民族危亡、改革国家命运、实现民主自由,把深切的目光投注于西方,以期找寻到救亡图存的道路,然而,无论是“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还是“民主共和”均以失败而告终。有鉴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才会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解放自己民族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并着手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再比如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果我们不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走过弯路,吃过大亏,进而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就不可能懂得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更不可能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封闭僵化、“两个凡是”的老路,一条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新路。中国究竟往何处去?在这样一个紧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在他及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积极倡导下,全国上下先是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紧接着又在1978年12月13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进一步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正是在他的积极努力推动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拨乱反正,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邓小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8]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会发现,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够做到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带领我们走上这条新路是与他善于总结历史的成败得失特别是“文革”的教训分不开的。正如他后来所说的:“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2]272

(二)对国情的深刻认识

对于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与精确分析,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其路线、纲领的基本的客观依据和出发点。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也是如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又通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得出了“自从一八四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9]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正是在这条路线的引领下,中国革命才能获得伟大胜利。

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又一再分析中国国情,并多次指出,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同时又是个经济极端落后的穷国,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大约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并强调:“这是党在中国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又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中国的国情,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这条路线的引导下,我们只用了七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一化三改”,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立足于现实,指出了当时国情的两个特点,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对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进行了理性升华,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做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据此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确立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它的指引下党领导着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发展生产力;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我们国家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健康发展之路。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领悟

党的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现阶段的科学反映,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保证。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在及未来走向的根本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更不可能制定出一条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基本路线。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力求摆脱苏联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努力的尝试,但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如,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还很模糊,只是笼统地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单一公有制,就是计划经济,就是“一大二公三纯”,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酿成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正如后来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2]37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对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反思,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他终于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主义本质。”[10]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115。

如果我们将“社会主义本质论”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联系就会发现。首先,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只有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生产力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才能得到改善,国家才能迅速崛起。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扫除一切不适应、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部分,才能推动生产力向前不断发展。其次,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我们就不可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也迷失方向,失去保障,共同富裕也就无从谈起。

(四)对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

制定总路线或者基本路线不仅要根据本国国情出发,同时也要考虑到当时所处的外部环境,我们通常说的时代主题就是对国际大环境深刻把握及高度概括。因此,时代特征对于我们党来讲也是制定总路线或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之一。

新中国成立时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对我们采取了“不承认、封锁、禁运、武力威胁”的政策,因此,在建国初期我们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坚定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中苏关系破裂,中印战争的爆发,我国周边外部环境不断恶化,“中国在这种外部重压之下,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偏差”[11],继而在“战争格局论”的引导下做出了“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的论断。

“文革”结束后,我们的国民经济实际上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面对着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国际市场体系的日益壮大,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空前扩张,中国该往何处去?此时,邓小平同志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洞悉国际风云变幻,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率先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和论断。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分析国际形势时就已经指出“战争的危险始终存在。但是,争取一点时间,延缓战争的爆发,是可能的”[12]170。1983年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以前总是担心打仗,现在看,担心得过分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12]250在此基础上1985年首次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将和平与发展概括为“当代世界的主题”。正是基于对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我们党才能一心一意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才能放开手脚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才能制定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并在其引领下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才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危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各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基本路线是现阶段实现“中国梦”的生命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中国梦”才能早日成为现实。

[1]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2.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有林,郑新立,王瑞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三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759.

[4] 郑德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2.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傅义强.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9-13.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6.

[10] 郑凯旋.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完美互动——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6):145—149.

[1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668.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On the historical path and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of the formation of basic line during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ZHENG Kai-xuan

(PartySchoolofCPCChangchunMunicipalCommittee,Changchun130102,China)

The party’s basic line is the lifeblood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In the report of the 18th Party Congress,this is the scientific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line,but also the reiterate and emphasizes of basic route’s importance.The party’s basic lin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was formed after a shift in their thinking process.From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moves the work centre of gravity to socialist modernization.The co-existance between the whole new idea of “One Center,Two Basic Points” and the remain idea on the general line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The 13th Party Congress cleared China’s position in history,and formulates the basic line.To summarize the basic line must establish following four questions:firstly,to profoundly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secondly,to 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conditions;thirdly,to profoundly grasp the theme of the times;the last,to deeply reveal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general task;historical track;basic line

10.3969/j.issn.1009-8976.2017.02.001

2016-12-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BKS025)的阶段性成果

郑凯旋(1978—),男(汉),吉林长春,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61

A

1009-8976(2017)02-0001-06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路线建设
最优路线
『原路返回』找路线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初级阶段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影响研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画路线
基于语料库的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习得考察
找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