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7-03-29蒋兆雷
蒋兆雷,叶 兵
(1.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合肥 230036; 2.合肥工业大学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蒋兆雷1,叶 兵2
(1.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合肥 230036; 2.合肥工业大学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关系到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总结概括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主要特点,深入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维因素,进而提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激发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构建大学生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科学制定大学生社会参与的评价标准等措施,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提高社会参与水平。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影响因素
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和形式是十分广泛的。关于大学生社会参与,本文主要指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参与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的实际参与行为[1]。大学生社会参与包含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经济参与、文化参与、社会参与和生态参与五个维度。社会参与是体现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全面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积极提升大学生社会参与广度和参与深度,不仅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也有利于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本文通过归纳概括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主要特点,总结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四维因素,研究提出促进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具体建议和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主要特点
厘清我国大学生社会参与发展现状,是引导大学生社会参与方向、提高参与水平的前提和现实依据。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大学生社会参与主要出现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方面,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呈现出参与意愿高、参与覆盖面广、参与理性强以及参与信息呈现开放态势等特点[2]。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主要存在社会参与前准备不足、参与意识与行为不能统一、参与动机功利化明显以及参与期望落差明显等共性问题[1]。
(一)社会参与的意愿与前期准备存在一定脱节
总的来说,大学生社会参与意愿较高。但是现实中一些仅凭着一腔热血开展社会参与服务的同学,由于在社会参与前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和专业培训,许多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常常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特别是如果碰到一些突然发生的意外情况和问题,更会显得不知所措,从而不能在社会参与中真正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同时,由于社会参与前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也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在社会参与中正确对待一些社会中的消极现象,在实际困难面前往往出现为难情绪,尤其在社会某些不正之风的冲击下,甚至动摇了人生的理想信念,不但没有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反而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诸如上述负面情况,如果不能有效地给予疏导与解决,在社会参与中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和负面心理。
(二)社会参与的意识与实践行为存在一定错位
社会参与重在实践,只有将社会参与意识付诸于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当代大学生虽然大多数认同社会参与的积极意义[3],并对社会参与有着积极的意愿,但这不代表这种意愿必然能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行动。由于功利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的冲击,大学生对社会参与的潜在的衡量标准仍然是能否直接与切身利益挂起钩来,也就是看能否直接带来直接的或短期内的利益收入,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和规划,致使社会参与意识与实践存在一定错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学生已经养成安逸享乐、害怕吃苦的不良习惯,或者认为具体的社会参与活动与自己的专业知识或者未来想从事的工作没有直接联系等原因而不愿主动付出,这样最终导致许多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行为不能有效地统一起来,转化为现实行动。
(三)社会参与的动机和活动初衷存在一定背离
除了部分社会参与意识与行为不能有效对接的大学生群体外,还有一部分能够积极投入社会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在这些学生中,他们社会参与最突出的特征是功利性动机强,目的性明显[4]。与之相对应的是,基于理想与责任型的参与动机明显偏少。一些学生毫不避讳地表示,选择社会参与就是为了能够在竞选班干、评奖评优、发展入党、毕业就业等方面占据优势(事实上,这种意识比前述第二方面的情况略微好些,至少这些学生还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并且也在为实现所定目标进行努力和付出,尽管这些目标都是基于个人利益考虑)。这些学生虽然对于时事政治、经济热点、社会问题等方面内容会给予关注和评论,但他们并不真的认为这些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过于看重社会参与眼前的、短期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利益,没有从心底上真正来认同社会参与对自身社会化发展的积极利益,这对于他们自身健康成长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从长远来说也难以真正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责任。
(四)社会参与的期望与具体收获存在一定落差
一些大学生经常对社会参与存在过高的预期,将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完善设想成为一蹴而就的事,或者自认为所组织的活动多么有意义,等到具体活动开展过程中,才发现精心准备的活动方案不可行、或者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而难以应付、或者活动本身根本得不到受众的响应。还有一些大学生不愿去总结活动的经验教训,只是简单地把社会经验的积累等社会参与次数的增加,将参与内容形式化仅停留于活动表面,这样的社会参与效果往往是不能达到他们自身期望的[5]。面对这些问题时,一些大学生不能理性地思考分析原因,积极从自身寻找差距,更多的是吐槽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认为都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导致社会参与活动效果不理想,长此以往就会对社会参与失去耐心以致于最终丧失信心。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四维分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诸多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主要涉及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四方面内容[6],具体分析如下:
(一)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个体因素
从个体来说,大学生的性格对社会参与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对社会交往和公共事务比较积极,乐于被外部影响或主动地去影响外部,对陌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强,在群体中善于维持比较和谐的关系。这类性格的人往往社会参与的意识比较强烈,也喜欢广泛地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与之相对应的,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往往不喜欢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不喜欢受到外部影响和主动影响外部,常常处于封闭单一的生活学习状态中。这类性格的人往往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较低,也不喜欢或很少参与各类社会公共事务活动。
年级与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相关性也比较强。一般来说,一二年级学生更喜欢参加有组织的社会参与,而三四年级学生则更喜欢个体化的社会参与活动。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二年级学生刚接触社会,对许多事情还在学习了解的过程中,虽然也有独立开展社会参与的想法,但是其知识背景和行为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更多的会借助各种组织进行社会参与。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过程的有序推进,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不断丰富,发现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实践知识水平也不断提高,所以高年级大学生比低年级大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和水平都要更进一步。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家庭因素
传统教育观念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更多的是强调考试拿高分、上重点大学、找高薪工作,而对子女的全面发展关心程度严重不够,甚至一些父母习惯无原则地对子女过分的娇宠、过分的包办、过分的关心等,导致孩子形成过于自我的性格,平时生活中对他人漠不关心,活动中团结协作意识不强,交往中适应能力较弱,实践中动手能力较差。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引导下,大学生自然不会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关注和关心,也不会给予社会实践足够的重视,进而影响到他们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等方面往往打上家庭生活环境深深的烙印。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对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此,要避免家庭因素对孩子社会参与消极性的影响,家长必须要真正重视了解社会参与对孩子成长发展重要性,自觉将社会参与纳入孩子健康成长的发展内容,主动考虑能为孩子发展提供什么样的社会参与,需要引导孩子主动做些什么。简而言之,家长在为孩子创造社会参与条件、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理、培养独立自主能力、鼓励孩子积极开展社会参与、逐步提高其实践和交往能力等方面大有可为。
(三)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学校因素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社会实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最终都要走入社会,直面社会生活的所有问题。因此,高校要从学生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主动将学生带出“象牙塔”,一方面固然是检查教育教学效果的必然途径,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有效实现社会价值,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参与上是否真正重视,往往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实际成效。一方面,高校能否在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平台建设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这是影响高校大学生社会参与发展广度、深度、效度的直接外在因素。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参与方向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影响到社会参与的实际效果。当前,随着高校对实践育人的重视,大学生社会参与在形式、内容、范围等方面也越来愈丰富起来,这也要求高校相关部门和教育管理人员要切实投入到这一实践育人过程中来,严格把关并正确引导社会参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促进大学生端正社会参与动机,正确看待社会参与,努力弥补自身不足,从而推动自身全面发展。反之,方向不对则会影响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四)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社会因素
在多样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中,各种功利主义社会思潮大行其道,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较强的冲击。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对国家、集体价值的追求逐渐被功利主义思潮对个体利益的追求所取代,关注自我、突出自我甚至唯我独尊的价值观逐渐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起来。诚然,这种观点如果作为对传统价值观念过于强调集体的一种微调,也倒无可厚非其存在的一定合理性,但是发展到极端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则有些矫枉过正。一些大学生过度关注自我、过度追求眼前利益,进而对社会参与热情不高、参与信心动摇。这些不良倾向和消极后果是非常令人担忧和焦虑的。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快速及时地传递着丰富的资讯信息,但这种信息往往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再加上信息传播者按照自身价值观念作出的自由裁剪,信息的全面性、客观性也有待商榷。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大学生社会参与带来不确定因素,影响大学生正确判断。同时,由于互联网的高交互性与虚拟性,使得一些大学生更愿意从网络世界中去寻求安慰、去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不愿在现实的世界中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高校中每年出现的退学、编下、结业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存在网络成瘾现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三、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对策研究
教育引导大学生开展合理、有序的社会参与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有效社会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现状影响因素的分析,不难发现要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必须用系统思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激发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主体意识,努力构建大学生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科学制定大学生社会参与的评价标准,努力创造提升大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空间。
(一)坚持以政治正确为基础,积极引领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价值方向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理性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塑造良好向上的品格,积极引领大学生社会参与的正确方向。
具体来说,就是坚持用中国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鼓励广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理想追求,把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坚持用创新协调的发展理念教育学生,积极引导他们理性面对各种社会竞争和挑战,主动用创新思维解决社会参与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品格,不断在创新实践中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大学生,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自身明辨是非融入能力,努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塑造平和理性的良好人格;指导帮助学生在社会参与实践中有效地了解国情民意,真正认识到国家民众的需求是什么、真正认识到社会发展趋势是什么、真正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是什么,这样他们才会从个人主义中走出来,真正认识到历史担当与脚踏实地,不断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和水平。
(二)坚持以自我发展为重点,培育激发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主体意识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在社会参与实践中,充分理解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大学生在社会参与的舞台中唱主角,积极引导他们在参与中自我发展,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7]。此外,还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性格、能力、兴趣和知识等自主选择社会参与内容、社会参与方式,促进大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
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他们社会参与的自主精神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将大学生社会参与行为纳入学生入党、评奖、选优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激发大学生社会参与的自觉性,鼓励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开展活动。另一方面,积极为大学生社会参与提供便利的外部条件,在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使大学生可以集中精力聚焦社会参与方案制定与实施,以便在真实的社会参与体验中充分锻炼自身的能力,真正享受到自主社会参与所带来的收获与快乐。
(三)坚持以机制建设为关键,努力构建大学生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
一是构建大学生社会参与保障机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把握。首先是建立科学的经费支持保障制度,完善社会参与经费使用申请、审核条件和划拨程序,为开展有效的社会参与活动夯实物质经济基础。其次是构建教学指导社会参与的科学运行机制,鼓励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深化对课堂知识进行体验感知,不断拓展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同时,也有利于将社会参与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反馈,促进课堂教学及时改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最后,建立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安全保障机制,制定相关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社会参与各方的权利与责任,完善应急反应运行机制,构建社会参与安全防护网,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参与各利益方的担忧和顾虑,促进社会参与的有序开展。
二是健全大学生社会参与联动机制,即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大学生“四位统一”联动机制[8]。具体来说:(1)政府层面要主动做好政策支持保障,提供资金补偿补助,鼓励激发高校、用人单位愿意组织开展社会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调动大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的意愿。(2)用人单位层面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的同时,要结合工作实际为大学生参与提供基地平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社会参与来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意见。(3)高校层面要从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一方面要构建大学生社会参与的教育管理机制,组建社会参与指导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把鼓励大学生社会参与纳入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主动和用人单位互动起来,共建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完善社会参与基地平台建设。(4)大学生则需要积极提高参与意识,明确参与活动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合理平衡个人兴趣、专业知识和职业发展的关系,认真选择合适的社会参与内容和方式,不断提升自己实践动手能力和水平。
(四)坚持以效果评估为抓手,科学制定大学生社会参与的评价标准
一是将大学生社会参与纳入考核评价内容。首先,把社会参与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科学规定必要的学时和学分,激发大学生社会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把学校党群管理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兼)辅导员和班主任指导大学生社会参与工作纳入其年终考核内容,调动教职工积极参与的责任性和主动性。再次,每学年组织举办社会参与工作总结表彰工作,对在活动组织、策划、实施、检查等各个环节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公开表彰,发挥典型教育引领示范作用。
二是制定大学生社会参与的效果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设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评价大学生社会参与行为是否对社会(用人单位)产生了作用。凡是促进了社会生活便利、用人单位生产效率等积极影响的,就应该鼓励和肯定;反之则应视情况及时修正、做好合理引导。二是评价大学生社会参与行为是否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往往是基于个人兴趣与专业知识基础上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凡是对专业知识学习研究以及教育教学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参与,可以看作是有效的;反之则应该重新考虑设计社会参与内容与方式。三是评价大学生社会参与行为是否对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经过连续不断的社会参与后,凡是学生思想意识与能力水平与所预期的目标有正向一致作用的,就应该大力发展;反之则应该及时调整完善[9]。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基本特点会相应变化,影响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主要因素比重也可能出现此消彼长,但不管如何变化,大学生社会参与效果评价的三个维度(对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对自我成长)应是相对稳定的,这既是高校未来推进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基本目的,也是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社会参与研究分析的重要抓手。
[1] 王思涛.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实证研究[J].理论界,2010(7):190-92.
[2] 胡子祥.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5):35-39.
[3] 何春梅.青年学生社会参与状况分析[J].青年探索,2008(5):49-53.
[4] 王慧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特点与促进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8):33-34.
[5] 余晓艳.西安市青年社会参与现状与对策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3):73-77.
[6] 李玉雄.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8(1):44-46.
[7] 田九霞.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对其实效性的功能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86-88.
[8] 王俪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社会参与的特点及启示李玉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10-15.
[9] 张洪峰,岳威.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方法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1):35-37.
The study and analysis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
JIANG Zhao-lei,et al.
(Colleg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AnhuiAgricultureUniversity,Hefei230036,China)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participation directly relate to the cultivation to qualified socialism constructionists and successors,and further influence the realization to the target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n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 in four aspects as individuals,families,universities and society,and further points out the operating mechanism.That is to make some measures to guide by socialism core values,to motivate the subjectiv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participation,to make efforts to establish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participation,and to make scientifically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particip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participation.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 participation;influencing factor
10.3969/j.issn.1009-8976.2017.02.005
2017-02-26
本文为安徽省社科联课题(项目编号:2016cx046) 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2009sk114) 合肥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12HGXJ0246)阶段性成果
蒋兆雷(1974—),女(汉),安徽合肥,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播。
C913.5
A
1009-8976(2017)02-0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