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通往云端的路
2017-03-29编辑整理孙茜
编辑整理/本刊记者 孙茜
互联网+医疗:通往云端的路
编辑整理/本刊记者 孙茜
“云时代”来了,在各方争相涌入之时,更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到底如何才能抵达云端,做点儿实事。
陆康生
卢清君
谢青宇
在“健康中国2030”、提速数字医疗发展等政策的推动下,数字医疗健康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云时代”的来临,给医院与企业带来了无限机遇与挑战。2016年11月27日上午,在第十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分论坛上,来自业界的7位大咖畅谈了自己对“互联网+医疗”的看法,以及“通往云端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陆康生:信息化是“四梁八柱”的重要支柱
卫生信息化已经全面深入到医改的四大建设体系当中,包括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药品的供应保障体系、以及医疗服务体系。十八届五中全会也对信息化进行了战略布局,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的大战略数据,以及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
“加快医院建设必须实施信息化,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医改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卫生信息化已经成为新医改‘四梁八柱’的重要支柱。”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新区分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陆康生表示,“信息化将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管理手段、管理制度两大创新的关键点。”
在会上,陆康生分享了该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我院一直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为此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委员会。”陆康生表示,该院的信息化建设委员会以院长为组委,分管新区副院长、新区科的负责人为副组委,以各管理科社负责人、临床科主任、护士长以及医护人员为组成成员。每个月召开例会,讨论、协调面上的需求。同时,建立了全院的信息队伍,涵盖了管理以及临床科室的所有人员。
据陆康生介绍,该院的信息化建设可以追溯到1997年始建HIS系统,到2015年分级诊疗信息平台建设。“我们在建设过程当中强调顶层设计、持续发展、价格优先、标准在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服务临床、服务患者的建设原则。”陆康生表示,在信息平台建设的整个发展历程中,该院跨出了整体建设方案、精细化管理和改善医疗服务这三大步,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信息化体系。
截至目前,该院在用、在建软件系统100余套,主要基于6个方面。一是以服务患者为主线系统的建设。它是以医嘱为中心,以病例为核心的临床、诊疗一体化的管理信息平台。二是以HRP为主线的系统建设,实现了成本核算、财务一体化、会计核算财务一体化以及预算管理财务一体化,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及时得到反映。三是以精细化为主线系统的建设,包括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四是以移动医疗为主线系统的建设。包括医生移动查房,可以实时查阅病历、检验检查报告,移动护理进行患者身份的识别等。五是分级诊疗平台的建设。
六是重视信息安全建设。该院在构建信息安全体系时,首先从制度层面予以重视,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其次在制度层面加强安全技术的应用。最后在管理层面重视隐私安全的管理,强化行业自律,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完善各项制度。
段涛
周其如
付雪鹏
陈金雄
卢清君:“互联网+”须合法、合理、合规
“当下我国的七成患者外出求医,显然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现象,所以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势在必行。”国家卫生计生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卢清君表示。在分级诊疗体系的构建中,“互联网+”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不过,“互联网+”在发展初期也存在诸多不良现象,比如有偿加号、价格乱象等,破坏了业界信心和认可度。“当我们打开窗户之时,也要做好有苍蝇飞进来的心理准备。”卢清君坦言,要想行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自律,政府也须加强监管。
在推行“互联网+医疗”的时候,首先要强化的是法的概念。“我们的立法是为了规范社会行为,保障群众的利益。有人说‘互联网+’是我们群众的一种需求,没错,但是这种需求的修法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去实践,需要摸索出正确的管理方式,需要我们去平衡各方面的资源,去进行有效的配置,这就是供给侧的改革。”卢清君表示,当改革尚未完成之时,如果突破了红线,就是非法行医。
那么,到底“互联网+医疗”应该怎么做?合理合法机制应该如何建立?“远程医疗经过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卢清君表示,早在2012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就成立了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落地在中日友好医院。这个中心的任务是做远程医疗的示范体系,研究远程医疗质量控制标准。目前,这些标准已经通过了专家的论证,现在正在相关部门履行司法程序。“直到今天,我依然听到很多人抱怨因为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所以没法做互联互通。我可以告诉大家,不是没有,而是在路上,相信在2017年就会出台颁布。这将为整个行业提供一个行为准则,以后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同时,卢清君表示《远程医疗管理规范》也有望近期颁布。
谢青宇:云服务重在“以人为本”
“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医疗健康重在以人为本。”中国电信医疗行业信息化应用(上海)基地常务副总经理谢青宇表示,“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医疗不是以技术为核心,而是“以人为本”,即对人的关怀才是核心。
在谢青宇看来,“以人为本”的智慧医疗主要服务三类人群:一是患者,包括患者及其亲友,让他们得到更高质量且更令人满意的医疗服务,能提供覆盖全流程且多终端的医患互动,能应用数据洞察和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临床成果与服务,能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二是健康人群,通过健康数据采集主动进行防病和治病,也就是治未病,促进健康管理,通过平台协同整个医疗服务运作,提供集成、个性化的服务体验;三是医者,提供移动医疗系统,提供高效灵活的运营,既支持成本节约又能提高医疗收益,支持管理创新,实现业务绩效管理等。
“提供更好的人性化服务,离不开高品质的技术能力。”据谢青宇介绍,中国电信搭建高品质云计算数据中心,打造坚实的“互联网+医疗”基础设施。现代的医疗服务除了由医生提供的治疗服务,还包括大量的医疗设备、药品、器械、用具等,在“互联网+”时代,这些服务是先以线上系统中的功能和流程的形态出现,在线下提供,并在线上进行管理的。为提升整个体系的有效性,将人、物、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开放接口、云平台实现无缝互连,从而使医疗服务的需方和供方同时受益。
在连接“人”方面,建立居民健康卡。基于NFC技术实现居民与家庭医生认证,居民对健康档案自管自查,共享的电子病历让家庭医生随时了解居民病情,减少就诊等待时间,简化就医流程。现已覆盖上海市187家社区,全科医生数超3300人,社区居民近170万人。在连接“物”方面,搭建健康小屋,定期采集企业员工或社区居民的健康体征数据上传到健康云平台,并在移动端展现检测报告,进行主动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在将平台与医疗机构互联后,打通医疗服务的全闭环。目前已经建设实体健康小屋数量138家,注册用户数近20万人。在连接“系统”方面,形成以个人为单位的医疗健康全息大数据。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体检数据。
段涛:尝试把数据给患者
“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有很多年了,原来以为会颠覆医疗,现在发现互联网是医疗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可以帮助重构现在的医疗体系。”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表示。现在传统的医疗体系还是两三百年以前在农业社会的末期和工业社会的初期形成的,我们的医院的形式到现在基本上没有改变过。互联网技术现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整个医院的生态,所以更恰当的说法是,互联网可以重构医疗生态。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医疗数据的共享。
“医疗数据是属于谁的?不同立场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段涛坦言。患者方认为“这是我个人的医疗信息,当然属于我”。而医院则表示“医疗信息不会自动产生,是医院的医生通过自己的智力劳动产生的医疗数据,当然应该属于医院”。同时,医保/商业保险机构也会说“是我付的钱,医疗数据应该属于我”。
医疗数据的归属问题,似乎是一个扯不清的话题。目前的现状是:如果患者想把自己的医疗数据拿到手,除非医院主动给,否则是没法得到的。医院为何不愿意把医疗数据还给患者?段涛表明院方有四个担忧:患者的医疗数据就是医院的;把医疗数据还给患者很麻烦;把医疗数据还给患者是个不简单的技术活;把医疗数据还给患者比较危险,比如打官司。
不过,段涛表示该院将在2016年年底前尝试“把数据还给患者”。第一步,先归还检验、检查结果与报告,患者可以通过支付宝或微信查到所有的检验检查报告。第二步,归还门诊病历。门诊病历的信息,大部分是患者提供的个人信息。由于相当一部分内容不是完整的结构化数据,因此会考虑先归还PDF文档格式的数据,通过移动终端传递。第三步,逐步将检验检查报告与结果、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变成结构化数据,全部还给患者,这需要通过云端实现。
对于归还医疗数据的想法,段涛院长也坦言,有阻力,有困惑,也有担心。但作为一个医者和医院管理者,需要坚持初心,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以患者为中心去做事情。
周其如:网络医院更需创新
“网络医院的诞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个概念性的医院。”广东省网络医院院长周其如表示,网络医院是通过互联网工具,把一个实体医院的医疗业务、常规检查、药房、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和宣教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千家万户,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业务,医、阅、检、管。不可否认,网络医院目前正处于风口浪尖。
2014年10月25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批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建立网络医院。周其如认为,网络医院更像是一个概念性的医院,其发展方向主要有7个方面:把患者留在基层;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底;把药、械送到百姓身边;把公卫做好做实;把疾病管理规范;把宣教落到实处;把医疗费用降到最低。同时,周其如也意识到,网络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既然是概念性的医院,就要坚持创新性,基本上我们每两年就有一次创新举措。”周其如表示。在创新方面,在全广州市区内,他们选了100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了一个“健康小屋”。“健康小屋”有专家团队,也有干预团队,干预团队主要做慢病管理。居民可以在“健康小屋”进行血压、血糖、压力、心电等一系列生命体征数据的采集与监测,并即时传输到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系统平台。
2016年10月,又推出广东首个以单病种为主的移动医疗医生团队平台,这个以广东省网络医院为基础搭建的名医团队平台,已吸引多家国内知名医疗团队签约入驻。该平台也同时向海外名医开放,北美中华心脏学会等海外医生团队已同步进驻。“目前广东省网络医院日诊已达4000多人次,除了常见病、多发病外,越来越多的疑难病患者表达了对名医有需求。”周其如表示,搭建这一平台后,未来患者在家中通过手机APP、电脑用户端等,足不出户即可完成预约挂号、分诊咨询、远程门诊、线上付费、检查预约、住院床位预约、慢病随访等医事服务。同时,平台为医生开具的处方投保,保障医生和患者权利及服务安全。
“互联网医疗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能顺应、适应。”不过,周其如也强调在互联网与医疗的融合中,医院和医生永远是主体地位。应该基于“医疗+互联网”,实现线上和线下共鸣。同时,作为概念性的医院,网络医院也应该走在创新的前沿。
付雪鹏:当医学影像遇到云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影像信息化的痛点不断凸显:比如新设备接入难题,数据爆发式增长问题,“互联网+”时代平台适应性的挑战,标准化、智能化的新需求等问题。而“云”则是解决医学影像信息化痛点的重要抓手。
“云影像是医学影像的必由之路。”海纳医信(北京)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总监付雪鹏指出,现在新的设备越来越多,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这就要求信息化建设跟得上这种变化。同时,随着新设备的投入,存储的数据也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也亟须信息化技术的跟进。因此,要想占领先机,云影像平台的搭建刻不容缓。
云影像平台是指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搭建面向第三方的医疗影像的集中存储、统一诊断的运营服务平台,实现影像诊断服务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互联网+医疗的专业影像诊断服务。“云影像让影像医疗服务无处不在。”付雪鹏表示。一个好的影像云平台应该是这样的:秒级阅片,性能为王;移动阅片,便捷是真;远程阅片,交互最棒;网络化三维后处理,中看更中用;与临床高度融合,推动医疗智能化。
付雪鹏认为,未来云影像的服务可以包括三方面。首先是影像诊断托管服务。面向民营医院和体检中心,利用公立医院或独立医生集团的医生资源实现民营医院和体检中心的影像诊断托管服务。这样一来,一方面增加公立医院影像医生收入,另一方面缓解民营医院医生匮乏难题。
其次是医患撮合平台服务。让患者找到最合适的专家,同时让专家发现目标患者。把患者、国内外的专家以及国内的医生集团联合到一个平台上,提供离线诊断、加急诊断、在线诊断等多种方式的诊断服务。
最后,云影像提供电子胶片服务,节能环保又方便快捷。这样一来,医院能够省耗材,患者也可以降低支出,实现多方受益。
陈金雄:云时代,医院的机遇与挑战
“在云时代,医疗生态环境、业务模式、付费模式都会发生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专委会副会长、福州总医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金雄表示。未来医疗业务将会趋于一体化。包括健康诊疗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院外院内一体化、机器医生一体化,这些都将极大程度地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在陈金雄看来,云计算具有资源统一管理、按需服务、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大规模部署成本低等特点。不过,“云”虽好,云计算应用条件却需要具备四个条件:有公共云平台;平台是安全、可信的;业务必须标准化;性价比更高。“目前,制约医院云计算应用的因素主要在两方面,即没有可信赖的公共云和核心业务没有标准化。”陈金雄坦言。
“在云时代,医院到底如何用好‘云’,我认为可以从5个方面去关注。”陈金雄表示。首先是私有云。“其实现在很多医院都在做一些私有云的事情,比如传统的架构都是一套系统,一套服务器。我们慢慢地将它们虚拟化,虚拟化后再做虚拟化架构,最后移到云平台。”
第二个方面是基础设施的云化。把一家医院的所有基础设施、影像等云化。第三个是非核心医疗服务的云化。比如厦门,把公共卫生、远程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妇幼保健等这些不太核心的公共平台放在云端。第四方面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云意识。福建省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都放在了“云”里面。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就是云服务思维,即服务的“云化”。“建了云平台,如果没有云思维和云服务的理念,那云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陈金雄表示,平台是前提,链接是基础,服务才是关键,最终落脚点还是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