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流程优化带动医疗质量提升
2017-03-29编辑整理本刊编辑唐超
编辑整理/本刊编辑 唐超
以流程优化带动医疗质量提升
编辑整理/本刊编辑 唐超
医院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理念来促进医疗流程的优化及流程再造,从而极大地提高医院的诊疗质量和患者的就医体验。
随着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改变,医院之间竞争也日益加剧,目前医院之间的竞争不再是“惟技术论”,如何更加经济有效地提供医疗服务,已成为医院除设备和医疗技术以外最主要的竞争策略之一。医院管理者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理念来促进医疗流程的优化及流程再造,从而极大地提高医院的诊疗质量和患者的就医体验。在第十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的主题为“流程优化与效率提升”的分论坛上,多位医院管理者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
余波
王新生
周崇臣
刘宏
余波:构建医疗服务质量安全文化管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规划,这不但是医院院长和医务人员的梦想,也是患者的梦想。而现在患者在医院就医仍存在诸多不便,如排队时间长、人多拥挤等,面对此现象,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以下简称“浦东医院”)院长余波认为,医院管理者应实现管理变革,即以“患者导向”“流程导向”替代原有的“职能导向”。
浦东医院通过三个层面来加强业务流程建设,第一层面是基于品管圈(QCC)持续改进流程改善,也就是创始阶段,建立规范化的流程,使工作倒行化,并减少不增值的活动。QCC流程改善的特点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四个阶段十个步骤,活用流程图、帕拉图、甘特图、鱼骨图等品管七大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品管圈强调领导、技术人员和员工三结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具有自主性、民主性、科学性、群众性特点。浦东医院自2009年起建立QC小组平台,但仍存在上热下冷,且无法量化及考核成果。因此,医院在2012年全面升级QCC,从2013年导入品管圈后,医院探索出质量管理的真谛,就是要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轨管理,动员全员职工自发进行质量管理的控制,这就是浦东医院做QCC所得到的最大的成果。
第二层面是基于JCI评审评价流程改善,也就是量产阶段,评估现有流程的绩效,优化流程,提高流程的运作效率,降低流程成本。JCI流程改善的特点是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构建质量与安全体系;重视制度流程建设,实现持续质量改进;发挥部门管理职能,实现跨部门整体战略;强化医院环节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教育培训体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浦东医院通过实行各种举措,在2015年成功通过JCI认证。
第三层面是基于卓越绩效管理流程变革,也就是战略转型阶段,全面评估流程,根据战略新设计和整合流程,适应新的战略和变化。中国质量奖是2012年6月设立的,该奖项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组织实施,是目前国内质量领域的最高政府性荣誉,每两年评选一次。我国已有28个省(区、市)、超过100个市(地、州)设立政府质量奖。余波认为从战略层面上,卓越绩效标准是要医院员工上下协调一致来进行整合,要均衡学科的评价,过程和结果并重。浦东医院已搭建好卓越绩效标准的框架,从领导作用到经营结果两个层面进行推进。另外还需要补短板,根据木桶原理,七个类目构成(经营结果、资源、顾客与市场、领导、测量分析与改进、战略、过程管理)需要每块板都必须足够长,使所有职能部门围绕患者在转动,进行流程再造,由繁至简。
陈晋东
沈晓速
孙涛
王新生:创新“无障碍就医”患者流理念
过去,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门诊患者就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来院就诊患者众多,车辆严重拥堵,就诊区人满为患,看病难亟须解决。为此,医院多次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医院领导现场办公,针对群众就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经过反复探索实践,于2013年初,在全院推出了“无障碍就医”理念,实施“无障碍就医”系统工程。
院长王新生认为,“无障碍就医”系统工程是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从医院学科布局、设备配置、就医环境及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深层次改善服务流程,多角度清理患者就医过程中的障碍,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推出的系列举措。主要举措有:第一,全面加强导医、导诊服务。第二,门诊窗口敞开式服务。门诊收款挂号处、药房进行开放式窗口改造,实现面对面无障碍、敞开式贴心服务。第三,破解限号难题。调配门诊力量,增设午间门诊,取消限号。第四,成立客户服务部。设置入院准备中心服务大厅,服务广大患者。开设医院百事通“96166”客服专线,24小时公开热线。第五,改善院内停车秩序。职工主动腾让院内停车位,车位管理外包,引进规范化管理,车位使用率明显提高。第六,开通健康送万家服务百姓健康爱心专车。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通过实行“无障碍就医”工程,初步获得了成效。如门诊患者平均就诊时间明显缩短,实施前为132分钟,实施后缩短为80分钟。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降至8.6天等。
王新生还介绍了医院进行全过程服务流程再造的四项举措:预约诊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自助服务、推行“二次分诊”、推行“一站式”检查服务模式。另外,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还致力于打造全方位信息化平台,建设现代化网络医院。目前医院已建成了统一的“基于电子病历医院信息平台”,实现了临床业务信息系统与检查、检验、病理、影像、心电、超声等医技业务信息系统及商业智能系统、运营管理系统的大数据信息集成。建立了以临床业务信息系统为中心的包含人力管理、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等多系统集成的运营管理系统,实现了院内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王新生认为,高效患者流意味着医院全环节的高效畅通,需要各层面、全方位开展精益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流程、改进服务。他透露,下一步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要大力推进院前、院中、院后服务一体化,通过标准化系统管理、精益化运营管理、智能化医疗管理,着力转变医学模式、推进医疗服务多元化,实现从“高效率、功能化”向“多维度、智能化”患者流管理转型。
周崇臣:利用信息化互联互通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理念超前,实用有限,贯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兼顾临床与管理两条主线”。这是郑州市儿童医院(以下简称“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思路的高度概括。2010年,儿童医院领导班子和医管人员,通过对上海、广州、北京很多医院进行考察,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二五”信息化战略部署,并且进行分布实施,于2016年完成了互联互通建设。
互联互通建设,契合国家互联互通建设步伐引导。以互联互通为基础,推进信息化建设,深化医改,推进分级诊疗实施;实现集团院区数据融合、信息共享,是医院集团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可以打通院区间的信息孤岛,打造集团同质化管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医院通过互联互通建设(图1),在患者就医方面,使诊疗流程优化、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能力提升、就医体验大大改善。如通过统一账户和自助服务,将多院区账户进行统一管理。移动医疗服务平台的上线,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就诊服务,节省了患者就诊排队时间,改善了就医环境和患者就医感受。患者360视图,实现跨院区患者诊疗数据共享,为医生诊断、治疗提供了更完善的依据。患者跨院区转科功能,实现了患者诊疗数据、财务数据的无缝衔接等。
在管理方面的成效则是管理模式的创新、质量监管的强化、内涵质量的提升,从而使运营成本降低。而在临床方面,提升了工作效率、规范了诊疗行为、减少了差错事故、降低了医疗费用。
周崇臣透露,儿童医院未来将以平台建设为核心,进行服务新模式创新,同时以打造“智慧医院”为目标,构建医院集团化发展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但周崇臣认为,“信息化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医院管理者必须要重视到位、认识到位、支持到位和配合到位。
图1 儿童医院互联互通平台建设
刘宏:闭环管理在医院经营中的创新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以下简称“海慈医疗”)总院长刘宏认为,信息化管理不是万能的,不可能100%代替人的管理。为此,他提出了医院“三级闭环管理”理念,高级闭环围绕医院战略目标设计,在分解目标的基础上形成闭环。中级闭环围绕分解后的每个分目标设计,制定考核流程形成闭环。围绕每一项子目标在每个科室的落实设计,制定考核标准和方法形成闭环。
闭环的日常运转是自下而上,各职能科室推动初级闭环运转,当月所有考核任务完成,1日-5日科主任汇总,6日前上报分管领导审核,过时系统自动上报,推动中级闭环运转。分管领导完成各项工作后,点击汇总成绩,推动高级闭环运转。考核领导小组当月闭环管理完成后,发布成绩,考核兑现。通过初、中、高级闭环的有效运转,推动医院整体工作呈螺旋式上升。
海慈医疗自推行闭环管理以来,医院整体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体科室均被纳入到精准绩效考核体系,构建起了全覆盖、无缝隙、无死角的精准绩效考核网络。借助互联网、无线路由器、IPAD等硬件设施,考核实现了移动端、动态化、实时化,极大地提高了考核的时效性、规范性和准确性。通过闭环管理的贯彻推行,促使全体职能科室不断审视自己的工作职能,有效地提高了职能科室的履职能力。通过闭环管理的贯彻推行,集团总体目标得到了有效分解,各科室工作任务具体明确,考核结果与绩效、评优、聘任挂钩,充分调动了干部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海慈医疗通过闭环管理的贯彻推行,集团医疗质量与安全、患者满意度、关键运行指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其中出院患者同比增长8.74%,手术例数同比增长11.04%,业务收入在零差率的情况下同比增长5.23%,结余同比增长了22.11%。同时,各项关键指标得到有效控制,药占比从41%降至34%,下降7个百分点;医用耗材占比下降20%以上;非药物疗法使用率达61.28%,增长35%。
陈晋东:妥善处理关键患者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以下简称“湘雅二院”)副院长陈晋东认为,处理关键少数患者的举措,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至关重要的环节。他对关键的少数患者定义进行了解释,即在医疗行为中存在病情紧急或复杂、医疗行为不当、医患沟通不畅、患者经济能力有限或文化风俗差异等因素,有可能导致移交不良事件、医患利益受损、危及医务人员安全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的患者。
湘雅二院对关键的少数患者进行了以下举措:一是畅通急诊“绿色通道”。如设立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重症创伤等急危重症疾病的救治“绿色通道”。二是设立疑难病门诊及疑难病病房。实行疑难病诊断“三圈法”,即责任脏器疾病以症状学出发,通过病历框架模式确定疾病关键词,圈定责任脏器。临近脏器疾病通过系统诊察注意责任脏器周围临近脏器功能变化。远隔器官系统/全身性疾病是系统性排查全身因素所导致特殊改变。三是建立“一站式”投诉接待中心。搭建投诉处理“快车道”,切实保障患者权益,24小时开通投诉电话,一般投诉处理不超过3天。四是实行重大手术风险告知见证制度。实行6年来,重大手术风险见证谈话率逐年增加,而纠纷发生率逐年下降。五是开展“阳光医院”建设项目。湘雅二院利用自身精神心理学科的优势,组成工作小组,进行专业培训。并首创了移交纠纷心理干预模式,在预防和化解医疗纠纷及在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的心理辅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六是实行医疗不良事件预警报告制度。医院督促临床科室及时发现医疗安全隐患,一旦预警,医疗安全办立即介入,耐心倾听患方诉求,组织会诊,改进医疗措施,避免纠纷发生,将医患矛盾化解在萌芽期,有效防止了医疗纠纷的发生。七是多方联动妥善处理已发医疗纠纷。湘雅二院定期举行政府、警方、医院联动会议,率先在省内成立警务室。
沈晓速:成本管理是医院竞争的核心要素
当前医院不仅面临药品零差率、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的“外患”,同时面临如何进行医院管理模式的改变、医院解决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能力的提升、医院内部成本控制水平提高的“内忧”。盘锦中心医院院长沈晓速认为,成本控制是医院运营的需要,也是医院竞争的核心要素。
盘锦市中心医院是五家医院整合而成的一家综合性医院,床位多、人员数量大、结构复杂,这样规模的医院,如果采取粗放式管理方式,无疑是行不通的。从经营角度讲,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成本控制和绩效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沈晓速认为,从经验上讲,一年摸底(数据),二年模拟(试运行),三年上线是常规,盘锦市中心医院用了9个月时间就实现线上运营,实现了管理优秀、成本低耗、服务高效。
在成本控制方面,医院降低采购成本和保管费用与损耗费用,减少浪费。虽然成本核算增强了员工的成本意识,解决了医院“大锅饭”的现象,但是克服不了科室内“小锅饭”的现象。为此,沈晓速提出要转变管理思维,实行精益化绩效管理,他认为,最有激励性的、最适合医院绩效管理模式就是最好的绩效模式。
孙涛:灾难救援中的流程优化
流程优化与效率提升,不仅局限于医院的管理中,在灾难救援中仍然需要,海军总院副院长孙涛以菲律宾海啸灾难救援为例,详细介绍了在救援的医院船中,采取三阶梯救援方式,通过与不同国家救援队伍之间的交流,互相得到一些启发,从而优化救援流程,提高了救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