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2017-03-29钟晟
钟 晟
文化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钟 晟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城市扩张也形成了诸多城市问题,因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与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文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塑造城市品牌、融入城市生活、助推产业发展、激发创意活力、彰显旅游魅力等方面。文化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传承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品牌、完善文化服务、构建文化产业集群等路径,形成涵盖城市老城区、城市新区、中小城镇、农村社区的新型城镇化全方位体系。通过文化的导向作用,文化能够实现城市老城区复兴,促进城市新区人口与产业集聚,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小城镇,与自然生态结合形成美丽乡村,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 文化导向 发展模式
一、研究背景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推行的“新四化”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城镇化;同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
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交通导向型、产业导向型、行政导向型、流通导向型等城市发展模式对现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城市的盲目扩张与无限制发展也产生诸多城市问题,如产业结构失调、环境污染加剧、生活成本攀升、城乡差距拉大等,还造成了“千城一面”“睡城”“鬼城”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居民幸福指数提升。同时,随着“土地红利”和“人口红利”的收益增长率递减,过往城镇化也已陷入发展困境*郑红:《新型城镇化:走出资本扩张空间悖论的现实路径》,《求实》2015年第11期,第69~75页。。在这些问题中,文化的缺失是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更是多元的“文化创新”发展过程*范周:《关于我国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的思考》,《现代传播》2013年第8期,第55~58页。。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转变城市发展中过分偏重城市用地扩张和单一产业发展的做法,更加充分地发挥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文化导向的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发展转型成为现代化的新型文化城市、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本文提出文化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与城镇化的交通导向发展模式、产业导向发展模式、行政导向发展模式、物流导向模式等相对应,强调在城镇化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以文化为核心和灵魂,通过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服务、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来促进城镇发展,将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行政、产业、商贸、居住、生活、生态、服务、休闲、旅游充分融合,使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
二、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加速转型,城市经济也由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逐步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型,不断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城市相继完成了向现代服务业主导的转型过程*张祥:《转型与崛起: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服务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如英国伦敦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服务业高端化发展阶段;美国纽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全球金融、文化、媒体、商贸和时尚的中心;香港至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90%。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内近年来还兴起了一股通过文化传承、文化复兴、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复兴城市的潮流,如美国匹兹堡过去有“世界钢都”之称,20世纪70年代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萧条和社会问题,匹兹堡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转型为以人文、艺术、休闲、医疗、教育为主的城市。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就要求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以文化为灵魂,通过文化的融入及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城市真正成为适宜人居住、生活与工作的城市。文化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将扮演核心的灵魂角色,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文化塑造城市品牌
良好的城市文化品牌形象能大幅度提升城市的识别度、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在当代城市发展竞争格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文化是构成城市品牌的核心内涵,通过文化传统的传承、文化价值的提升、文化景观的营造、文化内涵的充实、文化氛围的形成、文化营销的运用,能够塑造、提升并广泛传播城市的文化品牌形象,使城市品牌成为区域综合价值的赋值平台,并成为城市吸引投资、创业、商务、居住、旅游、休闲的独特魅力。
(二)文化融入城市生活
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塑造公共意识、促进产城融合,成为城镇化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彭荣胜:《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检讨》,《求实》2015年第9期,第47~55页。。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的发展思路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取代传统的郊区蔓延式城市发展思路*姚秀利、王红扬:《新城市主义的逻辑结构与实践性》,《现代城市研究》2007年第2期,第83~88页。。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归,重塑具有生活氛围的、紧凑的、丰富多样的城镇生活环境。以文化为导向进行新型城镇化发展,将文化融入城市生活,以人生活的尺度进行规划设计,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繁荣的文化消费市场,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休闲设施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体,实现居住、文化、创意、商业和休闲活动相结合,促使城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三)文化助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是产业关联度很强的产业,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是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同时,作为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能够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彼此形成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助推力。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国务院同年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能够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内涵与附加值,助推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成为支撑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
(四)文化激发创意活力
随着知识经济来临,城市中的文化创意元素日益成为推动城市复兴、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厉无畏:《迈向创意城市》,《理论前沿》2009年第4期,第5~7页。。文化创意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通过创意氛围营造、创意产业发展和创意空间构建,始终以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意来塑造城市的文化品位,以“科学+艺术”“创意+时尚”引领城市的规划建设,由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重塑城市文化形象,解放城市文化生产力,推动城市的转型、重生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推出“全球城市创意网络”(creative cities network),在全球范围内评选了一批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民间手工艺之都、设计之都、媒体艺术之都、美食之都,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和发扬自身特色,从而达到维护文化多样性的目标,我国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苏州、景德镇、顺德等城市跻身其中。
(五)文化彰显旅游魅力
文化与旅游紧密融合,通过城市文化所形成的城市文化景观和城市品牌形象将大幅度提升城市的旅游魅力,使城市本身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旅游者到访、参观、体验、度假甚至定居。一座城市发展成为旅游城市将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使城市从生产型主导结构转变为消费型主导结构。旅游所赋予城市的品牌形象和文化魅力附加值也将成为城市的无形资产并形成强大的赋值平台,城市的其他功能在此赋值平台上都将得到提升,使居住、商务、制造、生态、行政等城市主要功能与文化和旅游紧密融合,形成现代新型的文化旅游魅力城市。
三、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导向发展路径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同时也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以文化为导向,可以通过传承文化遗产、塑造文化品牌、完善文化服务、构建文化产业集群四个方面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打造出具有文化灵魂、宜居生态和产业依托的新型城镇体系。
(一)传承文化遗产
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发展与创新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镇发展的基础。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城镇化建设范围内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遗址、遗迹、建筑物、建筑群等及其所属的周边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建设范围内及周边居民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世代传承的传说故事、表演艺术、风俗节庆、手工技艺等非物质的文化表现形式。传承文化遗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保存该区域的历史记忆与发展脉络,形成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独特文化特征,为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塑造文化品牌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塑造文化品牌,关键是对城镇化区域文化的挖掘与创造。挖掘文化是针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地方色彩的区域,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大力挖掘并提炼文化意象,通过创意开发,形成该区域的文化品牌形象。创造文化是以产品和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发展的地缘特色和产业特色,通过文化创意和现代科技,整合可供使用的文化资源,打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品牌形象。塑造文化品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品牌提升城镇化区域的知名度、吸引力与附加值,促进城镇化的内涵式提升。
(三)完善文化服务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一系列公共文化设施构成,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艺术馆、剧院等,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些文化设施在城市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新型城镇化要实现人的城镇化,必须构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繁荣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公共文化服务属于社会公共性产品,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既要发挥国家与地方财政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积极性,不断推进城市文化的繁荣。
(四)构建文化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极强的产业,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已贯穿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文化创意可以与农业、制造业与其他服务业融合产生诸多新的产业和产品门类,进而促进传统产业中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产品附加值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钟晟、徐刚、邹鑫:《文化创新促进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7期,第65~69页。,是我国城乡从传统制造业或传统农业主导向先进制造业、现代生态农业与现代服务业主导转型的必由途径。
在文化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大力扶持城市自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范围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集聚区,同时促进本体性文化产业与融合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本体性文化产业指的是以文化内容和版权为核心的文学艺术、出版传媒、影视音乐、舞台表演、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业态,是构成城市文化品位与灵魂的核心产业;融合性文化产业指的是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产生的新兴业态,如文化与农业结合,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和设计水平,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文化与制造业结合,促进加工制造向产品设计研发与品牌营销推广的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文化与科技结合,通过科技载体推动文化内容生产、传播与消费的高科技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文化与旅游业结合,以文化提升休闲、观光、餐饮、酒店、养生、购物、娱乐等旅游活动的文化体验、文化品质与文化内涵。通过文化产业及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现代产业集群,可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区域增长方式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四、文化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
文化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一个涵盖城市老城区、城市新区、中小城镇、农村社区的全方位体系,通过文化及相关产业带动,多元统筹、城乡一体的综合性城镇化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在城市老城区,主要通过文化创意对城市历史街区进行综合改造,形成城市文化街区、城市文化综合体等方式实现老城区的复兴与发展;在城市新区,主要通过文化品牌形象塑造、公共文化体系打造和文化相关产业发展来带动新城发展;在中小城镇,主要通过主题性文化休闲旅游城镇、特色文化产业城镇等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在农村社区,主要通过依托特有生态产业,形成“生态—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农村文化社区。通过以文化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实现以文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全面提升包括城市老城区、城市新区、中小城镇、农村社区在内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达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
图1 文化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
(一)城市老城区:文化创意实现老城复兴
城市老城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往往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最初空间形态,在一段时期内发挥了城市行政中心、商业中心与交通枢纽的作用,成为承载城市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最多的地方。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原有的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和交通中心不断外迁,老城区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往往又成为城市中最先衰落的地区。城市老城区如何进行改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是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市老城区是城市的文化核心,历史街区景观、建筑与文化氛围是实现城市老城区复兴的重要载体。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街区改造的重要举措,将城市的历史街区与建筑通过文化创意的表现形式进行再创造,形成文化景观、文化休闲、文化商贸和文化创意产业高度融合的城市文化综合体,给城市带来大量输入性消费,加速城市发展的消费导向转型。例如,祖金(Zukin)对纽约的案例研究显示,艺术家往往第一批进入城市衰落地区寻找廉价的空间,赋予老城区文化创意的活力*Zukin,S.:Naked City: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由于老城区本身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积淀,复兴后的老城区不仅是一片基础设施改善的城区,更能够促进文化、休闲、旅游、商贸等产业的繁荣,重新成为城市的文化中心区和文化综合体,以及城市对外文化形象的集中展示区,以此促使城市文化品牌的彰显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城市新区:文化建设推动产业集聚
城市化加速发展,带来了城市人口的膨胀和各类产业的增加,城市新区建设成为承接城市化人口与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新亮点。然而,近年来城市新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已呈现出过热发展的态势,大量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千城一面、产业单一,甚至已有部分城市新区因为产业布局不合理而沦为“睡城”“鬼城”。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关键是要合理承接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在此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新区由于自身文化积淀、人口基础与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深挖地域文化,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文化品牌形象;发展文化产业,联动相关产业并提升相关产业产品的附加值;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活氛围,吸引优秀人才安居乐业,促进城市新区人口与产业的集聚,使新区发展与主城区融为一体。
(三)中小城镇:文化主题形成独特魅力
中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在过去3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发展十分迅速,导致大城市的人口与资源过于集中,中小城市与城镇发展相对不足。2014年国土资源部表示,除生活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人口和消费转移,以及农村居民的就地城镇化,中小型城镇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打造具有文化主题特色和产业特色的中小城镇是以文化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方向。
中小城镇具有城市规模较小、人口较少的特征,同时与大城市和农村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兼具城市生活的便利性与乡村生活的生态性,是最适宜居住与生活的环境,也最有可能打造成为具有鲜明文化主题的特色文化旅游城镇。通过文化主题的塑造,在城市生活空间中营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同时将文化融入特色产业的发展之中,如文化旅游产业、生态绿色农业、绿色加工制造业等,使中小城镇成为文化主题鲜明、产业特色鲜明、宜居宜游的文化城镇。
(四)农村社区:文化生态打造美丽乡村
在过去3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迅速发展使优势资源不断往城市集中,同时城市用地的扩张也在不断蚕食传统农村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基础,造成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形成了城乡二元对立的局面。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改善农村社区的生活条件与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
我国长期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农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其核心是以传统农耕生产方式为基础所形成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心态文化,其灵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钟晟、张军:《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第6期,第29~32页。。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久居城市的居民越来越向往农村生活的恬静与舒适,以至于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逆城市化现象已经出现。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指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由此可见,农村社区以文化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思路是将农村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相结合,发展以文化和生态为基础的特色文化产业和生态农业,包含乡村文化体验、农家餐饮、农村休闲度假、生态农林产业等业态,形成“生态—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农村文化社区。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orient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ZhongSheng
(Nation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During the rapi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recent years,the urban expansion also brought about a number of problems. Hence,the process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should pay high atten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culture. The facilitation of culture in new-type urbanization is mainly embodied in building city brand,blending in city life,boosting industry development,inspiring creativity,and manifesting tourism charm,etc. The development paths of cultural-oriented new-type urbanization consist of four steps,namely,inheriting cultural heritage,forging culture brand,improving culture service,and establishing culture industrial cluster,thus forming an all-round new-type urbanization system which can cover old city district,new city district,medium and small towns,and rural communities.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culture can contribute to the renaissance of city old districts;accelerate the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cluster;forge distinctive middle and small towns;form beautiful villages with harmonious natural ecology. Key words:New-type Urbanization;Culture Orientation;Development Pattern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1.004
钟晟,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讲师,文化规划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文化产业管理、文化旅游规划。
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项目“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理论构建与政策研究”(15DH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