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素材

2017-03-29吴志强

湖南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传统

文︳吴志强

正确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素材

文︳吴志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心理和行为都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来丰富德育手段、完善德育体系的做法也非常多。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一些问题仍需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去粗存精,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义理宏深。特别是其中的优秀精华,更是发人深省,引人入胜,有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本身具有特定的理解语境,如果不对学生加以引导,有可能误解乃至歪曲了文化内涵。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理解。《管子·卷一·牧民第一》中记载,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义”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可是,现在,有些学生却只把它理解为简单的兄弟义气,认为如梁山好汉般为朋友两肋插刀才叫“义”。因而,为了这个“义”,考试时互相作弊是应该的,犯错时互相包庇是应该的。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为了朋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应该积极消化吸收。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修身、人伦、品德方面的优秀内容可以为现代的青少年提供参考和借鉴。作为国家的未来,青少年该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能担负起历史使命的人?《大学》中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只有青少年提高了自身的修养,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家庭才会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会富强。

二、以义统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当今的青少年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思想也相对早熟,又处于人格开始独立的转型期,大多处于价值观摇摆不定的状态。在我们的学生中,只知报酬和索取,而不顾回报与奉献的不良倾向时有发生。传统的道德教育过多地强调奉献、淡化个人利益,并不能有效地纠正学生思想的偏差,说教也显得日益苍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寻求一种能够为学生所接受的、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义利观对于批判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从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可以采取和风细雨般的寓情于理、以情动人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用儒家“仓廪实然后知荣辱,衣食足然后礼义兴”的义利观去教育学生。教育中不能完全忽略“利”,高谈奉献。而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当今市场经济下,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要将追求利益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以达到“以义统利”“义利统一”。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儒家的“义”,要求学生在日常待人处事中,尤其是遇到和个人的功名利益有关的事情时,严格遵循道德原则,认真考虑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不断教育学生不做见利忘义的事情,并鄙视见利忘义的行为。

三、礼法结合,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自古中国就是礼仪之邦,“礼”为治国安邦的根本。这种以“礼”为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稳定,对维护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如果只重教化、重人治,就会轻制度和法制建设,必将阻碍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而在青少年的教育方面,如果只重“礼”,就有可能束缚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相反,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管理思想中的“法”,只强调规则,而不从人的思想上进行教育,则会忽视学生敏感而复杂的内心感受,容易造成“守规则无道德”的现象,使人缺乏人文精神,缺失人间温情。

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都会有许多繁琐事情需要处理。小到同桌拌嘴、欠交作业,大到打架斗殴,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让人头疼的事情。而对于学生们犯的这些“错误”,该如何处理呢?很多班级都有自己订立的各种形式的班规,以此让班级的违纪行为“有法可依”。这样做,当然简单易行,既约束了学生的行为,又提高了效率。但学生毕竟是有感情有个性的复杂个体,任何事情都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如果只按规则办事情必然导致许多矛盾和问题。曾经有位班主任,他很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思路和作风,行事雷厉风行。班上学生无论犯了任何形式的错误,他都一视同仁,全部进行严厉批评。在班主任看来,自己尽职尽责,在他的带领下,学生无论成绩还是表现都蒸蒸日上。可是,在学生看来,班主任老师吹毛求疵、不近人情。一段时间后,师生间的矛盾就爆发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双方完全处于对立状态。在这样的情绪下,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双方都觉得很受伤害。试想,如果这位老师在工作中,能够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来做工作,或者在批判之后及时给学生一些温情的安抚,是否最后的结局就会不一样了呢?因此,德育教育必须将传统的“礼”和现代的“法”结合起来。对学生既要讲究规则,也要融入感情,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也会让我们的德育环境更加和谐。

四、新旧相承,丰富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以教师和书籍为文化教育核心的时代,人们常把学校教育称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而今,青少年已越来越多地从家庭、社区、同辈伙伴和种类繁多的现代传媒等渠道获得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因此,我们在使用传统文化开展德育工作时,既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本真意义,又要不断地与现代社会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如何占领和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这一当代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成为决定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开设班群、博客、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建立自己的德育阵地。在我开设的“小强大生物”系列电子传媒中,学生是完全自由的管理者,他们定期在博客或公众号上展示有关传统文化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参加传承经典活动的图文资料,以及学生撰写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和评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发扬传统变得生动而有趣,又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教师应及时关注社会的最新动态,不能与时代脱节。利用这些真实而新鲜的信息来及时引导学生的思想,用最新的资料来阐释传统精神。

总之,要用传统文化对现代青少年进行德育,必须要将发扬传统与融合现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

猜你喜欢

青少年德育传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青少年发明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