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商水县白蜡条条编技艺的历史及传承

2017-03-29包艳杰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7年2期
关键词:商水县白蜡手工艺

包艳杰

(河南周口师范学院豫东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周口 466001)

白蜡树(学名Fraxinus chinensis),容易栽植,又是一种良好的固堤植物,历来受到学者们关注。“产于河南省各个山区,适合生长于沙土地中,在山坡旁边、水沟旁边易于繁殖、生长,具有一定的耐盐碱性,其木材细密坚韧,是建筑等用途的优良品种;与此同时,它的枝条细长柔软,是进行条编的理想原材料;此外,在它的树叶之中还可以放养白蜡虫,而由白蜡虫产生的“白蜡”是一种优秀的工业原材料”[1]。以白蜡树枝条为原料的条编是商水县邓城乡的一项重要传统手工艺,曾在地方经济社会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因经济收益低、传承人缺乏等因素,目前该项传统技艺已经濒临消亡,笔者期望通过梳理邓城条编技艺的传承历史脉络,为目前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理论借鉴。

图1 白蜡树

1 邓城条编技艺的历史

自白蜡树在邓城种植以来,以白蜡条为原材料的条编也就慢慢发展起来。“邓城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是辽阔的黄淮海大平原的一部分,境内有沙河流过,沿途拥有广阔的沙土地、盐碱地,非常适宜白蜡条的繁殖、生长”[2]。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邓城境内就有关于种植白蜡树的记载,而在此基础上的条编也开始产生,这个时候,条编的方法还比较简单,样式单一”。之后,经过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不断继承、发展,条编这门技艺也在不断地增加新内涵,技术走向精细化,样式呈现多样化。“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邓城条编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邓城条编呈现出逐渐衰落的发展趋势,诸如白蜡树的种植面积下降、条编技艺面临失传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3]。

2 条编工艺及传承现状

2.1 原材料的种植与选择

商水县邓城的条编技艺是以当地种植的白蜡树枝条为主要原材料。条编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在历史上以及在现代里,条编的原材料有很多种,例如,有以竹子为原材料的竹编,有以荆条为原材料的荆编,有以草绳为原材料的绳编等等,不同原材料的选择造成了不同的编织样式,同样,正是由于编织原材料的不同选择,使得条编技艺丰富多彩。

2.1.1 自然条件

“邓城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属于黄淮海大平原的一部分,境内有沙河流经,沿沙河流域有着大量的沙土地、盐碱地”[4],这些土壤虽然不利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但是却适合白蜡树的繁殖及生长。

2.1.2 种植方法

根据实地访问,当地人在种植白蜡树时以播种法与插条育苗法为主。

2.1.3 中耕管理

白蜡树在深厚、肥沃、湿润的土壤,或者河谷地带的轻盐碱土壤中均能生长良好,但是在其生长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追肥,保持土壤肥力,使之更茁壮的成长,而且中耕施肥农家一般强调使用农家有机肥,避免因化肥引起枝条脆硬,不利于编织。

农闲季节心灵手巧的村里人就开始利用长好了的白蜡条进行编织,补充一些日常生活中用得到的筐子、箩子等,或者在集市上出售,以增加农家收入改善生活。

2.2 条编技术

条编是一门传统的手工艺,同时,它也是一门系统、完善的技术。自条编技艺产生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发展、不断演化,实用性越来越强,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也越来越广,想要学得纯熟的条编技术,需要长时间跟随老师傅学习,需要健壮灵活的身体素质等等条件。

根据调查显示,人们一般在秋季收割、贮藏白蜡条,待大田工作结束进行编织。因此,当白蜡条从地里收割回来之后,需要先用玉米秆或者其他东西覆盖住,以此来防止水分过快蒸发,这样可以使白蜡条保持湿润,保证编织的时候更加软和,更加灵活;同时,编织完成之后会进行风干处理或者喷洒一定剂量的药物使之保持干燥;编织的时候同时运用多根白蜡条交错进行编织,这样交错进行使之更加结实耐用;编织方法一般是一纵一横、交替螺旋向上编织。

2.3 条编的传承现状

任何存在的现象、事物一定有其合理性,作为传统手工艺的条编技艺也是如此。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当地人用白蜡条编织的主要形态就是农民日常生活中运用较多的筐子或者箩子等,而白蜡条的种植属于经济作物,村里人往往将多余的筐子或箩子拿到市场或集会中进行贩卖,以此作为副业,增加收入以补贴家里的日常开销。而根据实地调查显示,在大部分的传统农户中,家中子女所受教育程度低,长辈都是一辈子的农民,年轻人通过出去打工或做小生意等方式挣钱,留在家里的长辈就通过用白蜡条编织成筐子或箩子等拿到市场上贩卖以补贴家人的开支。

在访谈中,村民表示当地人民的主要收入仍然是年轻人在外打工,而当地的工厂少之又少,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农田为生,人均收入不高。所以,留守在家的老年人会在漫长的闲暇时光里尽可能的发光发热,发挥自己的价值,而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坚持进行白蜡条编织的工作。他们没有固定工作,60岁之后也没有养老金,所以这种传统的手工业往往作为一种重要的补给方式存在于农家经济之中。

图2 用白蜡条编织而成的箩筐

图3 用白蜡条编织而成的篮子

3 条编的衰落

3.1 衰落表现

3.1.1 白蜡条种植面积的缩小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历经各种运动,例如“大跃进”、“文革”,同时还经历各种自然灾害,使得白蜡条的种植面积不断下降。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国家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但由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小农种植白蜡树经济效益不高,因此种植面积不断缩小。

3.1.2 条编手艺面临无人继承的现状

条编工艺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想要学会这项传统手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实践和锻炼,而且意志力最为重要,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条编是扎根在传统时代中的技术,与农耕生活联系密切,之前用于艺术或装饰品的情形较少,且市场不大,编织工艺又精密、反复,因而也外在表现为老乡口中的“冷板凳”,若无安静且远离功利之心境,很难习得娴熟的条编技艺。经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掌握这门手艺的绝大部分属于上岁数的老年人,中年人中会这门技艺的已经很少,青年人中更是寥寥无几,所有这些都说明条编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除此之外,商水县邓城条编手艺的衰落还表现在愿意学习条编技艺的人数减少、传统工艺制品收入微薄等其他许多方面。

3.2 衰落原因

条编作为一门古老的技艺,其衰落是由内而外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因此简单论述一下条编衰落的几种原因。

3.2.1 原材料匮乏

条编的主要原材料是白蜡条,而从20世纪末以来,商水县邓城的白蜡条种植面积就在不断地减少之中,原材料的缺失是条编行业衰落的外部客观环境,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据实地采访所得,由于当地的种植面积变小,条编师傅为了获取白蜡条需要到外省,例如河北、山东等地购买,而外地购买增加了编织条编产品的成本,对于希望借出售条编产品改善生计的农户没有益处,因而从自用群体到经营群体人们都逐渐放弃了条编。

3.2.2 条编手艺的失传

条编是一门系统、完善、深奥的传统手工艺,不仅需要足够多的耐心,而且需要健壮灵活的身体素质,所以想要掌握条编这门技艺绝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然而,在现实的情况中,有着诸多因素在阻碍着这门传统手艺的传承以及传播。例如,现如今掌握条编技艺的大都是老年人,他们的条编技艺十分娴熟,条编的形状与纹饰往往记忆在手艺人的脑海中,他们依靠长久的经验,针对不同的原材料品质和用途,灵活安排编织,至今没有人把条编这门技艺上升到理论阶段,缺乏却细节的细化、分解、记录,这就使得传承有了第一层的困难;其次,老人们大多是当地人,当地方言根深蒂固,在表达相关问题、相关论述时难免发生歧义或不清楚,这造成了第二层困难;再次,现如今的中青年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出去做生意,真正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人变少了,因为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是产出又少的可怜。

图4 条编所用工具

3.2.3 保护传统手艺的思路没有打开

经过实地的调查发现,条编在当地主要就是用白蜡条编织成筐、篮等日常农用品,以此用于出售来赚取金钱以补贴家用,所有的这些都属于传统农耕生活的副产品,如今更需要用创新思维来思考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出路。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积极的运用信息化思维来营造条编产品的市场。如,在家居市场,通过市场调研,改善白蜡条条编产品的形制,将艺术性、审美性、实用性结合在一起,既发挥条编产品的环保优势,又满足人们对家庭环境的审美要求。与此相关的是,在高校或技术院校应该注重培养传统手工艺研究型人才,对于条编的技艺进行再总结、再借鉴和再创新,提高编织效率,拓宽编织的门路,不断挖掘新需求,开拓新市场,这样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保护了传统手艺,进一步唤醒了人们的保护、热爱意识,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各地政府也可以考虑设立扶持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基金,并在每个省、每个市设立分会,基金会的负责人由相关的专业人士构成,积极地对所辖地市内的传统的手工艺进行调查、研究,进行总结、升华,在当地定期组织传统手工艺展览会,地市之间定期举办传统手工艺展览会,在全国范围内定期举办传统手工艺展览会,通过这种方式来唤醒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手工艺发展水平。

4 新时代背景下条编技艺的价值分析

改革开放之前,条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实用性的技艺被传承、被传播着,没有甚至很少将其升华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将其深化为是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农民的智慧结晶,将其放在整个世界各种不同文化的视野中看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得到了从各个不同角度的全新解读、更加全面的分析以及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我们对于条编这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重新解读,运用不同的学科角度、不同的产业角度、综合的知识结构对条编进行解析。

首先,从民俗学角度来看,条编在邓城的传承历史悠久,已然是商水县邓城的一项民间风俗。老人们从条编这一传统技艺中,不仅得到一定的精神安慰,而且从中参悟一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此外,编织成果会被拿到定期集会的集市上贩卖,与传统的集会一同构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一同构成当地的一个明显的民间风俗。

其次,从手工业的产业角度来看,条编在邓城是作为农民农闲时的副业来做的。既然是产业,就会有投入和产出,投入的编织时间和编织耐心,产出的是箩筐和一般等价物。根据实地调查发现,条编在邓城并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系统的、高效的产业链,当地的编织老人有时还需要去外地如山东等地购买白蜡条,并没有形成从种植—收割—编织—销售的完整链条。

最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条编技艺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继承。这项技艺一方面反映了在传统农业时代,人们合理利用资源展开生产生活的智慧,另一方面,纹饰的编织又体现着人们的创造力。如今,若能运用全新的知识架构来解析条编这种传统技艺,细化编织步骤,结合新时代生活的需要,编织适合不同场合的产品,应该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1] 河南省志·植物志(第七卷)[Z].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 黄泛区农场志编纂委员会编.黄泛区农场志[Z].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3] 周口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周口地区志[Z].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4] 商水县地方史志委员会编.商水县志[Z].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商水县白蜡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不同引进白蜡品种光合日变化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用“手抄报”等形式为抗击疫情加油
商水县
洱海流域蓝莓白蜡蚧防治措施初探
河南省商水县第一高级中学
白蜡杆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商水县2016年小麦生产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