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2017-03-29陈晓墁陈佳
陈晓墁+陈佳
摘要:本文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待爱情的态度,他们俩之间的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他们对悲剧命运抗争的方式以及他们的悲剧结局作了主要论述。
关键词:爱情;悲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一、内容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了富家女和穷书生受到封建家长和第三者的阻挠的爱情悲剧。在晋代,会稽郡上虞县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会稽城游学,途中遇到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过世。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其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离开了尘世。
二、主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至死不渝的美好爱情,颂扬了年轻男女对爱情的执着,敢于打破传统的枷锁,捍卫爱情的勇气,表达了对婚姻包办以及剥夺自主权的不满,反映了中国人对死生契阔的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也为后世的男男女女追求自己的婚姻自主带来一线光明。
三、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一部分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性格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历史根源以及当下社会背景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农业文化。长期依赖,形成了半封闭地形,适应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形成了顺从、被动、内向的民族心理,避免冲突、追求自由、团结一致、建立和谐关系的性格特征,因而形成了汉民族严格保守得道德观念,使中国人重视道德,护士独立自由。其次,梁山伯与祝英台所处的时代,儒家思想盛行。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也就是说,晚辈要完全的遵从长辈。儒家强调孝道,提倡百善孝为先,儿女要尊重服从父母的意愿。而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低下,有的甚至完全就是家族的附属品,没有选择权,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下,为了家族的利益,她们嫁给一个陌生人,放下自尊只为维护家族,一辈子活在压抑本心的痛苦的深渊之中。儒家强调“礼”的重要性,强调“男女授受不亲”,这也就束缚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儒家也强调“仁”的重要性,并且以爱他人为仁。它将人看作社会性的存在,人是与他人共存的,强调人的社会性而非个性。不得不说,人的确是一个社会中的人,需要发展自身的社会性,但是人的个性更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不应该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而儒家思想却在历史的不断推进下逐渐走向极端,几乎完全忽视了人的个性需求。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中国人就会普遍缺乏自主意识,不自觉地依附于社会伦理,养成顺从、被动、内向的性格特征。而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就形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顺从于礼教约束的性格。在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子并且已经许配给马文才时,他没有去争取,而是追悔不已导致相思成病、奄奄一息,个中缘由,只能归结为封建礼教的压迫与罪恶。祝英台,也是如此。她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不得不说非常勇敢,有胆识,似乎颇有个性。在同窗三年之中,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慕之情,然而她对爱的表达委婉而含蓄,借物传情,使得梁山伯始终不能明白她的心意,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不得不说,这也是出于礼教观念的束缚。
四、对爱情的态度
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平静的、理智的和成熟的。可以这样说,他们的爱情起源于友情。他们在朝夕相处之中,在同窗三年之中,渐渐萌生了爱情。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在相濡以沫中对对方有了感情,而非单纯的一见钟情。他们的爱情是先相知后相许的。
五、对悲剧命运的反抗
中国古代人的命运观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受到这种命运观的影响,那个时代的人大多表现为屈服于命运,不作任何抗争。因此,在得知祝英台已经被许配给马文才时,梁山伯只是怨天尤人,沒有作出任何积极的抗争。另外,儒家注重孝道,而祝英台与梁山伯也受孝道的一定影响,毕竟人都是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当中的,人的行为会与文化背景相协调。例如说,当时书生都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为己任,梁山伯也不例外,他希望求得功名,以显父母,体现了对父母的“孝”。而祝英台在得知自己已被许配给马文才时,没有与梁山伯一起商量解决的对策,选择抗婚或则逃婚,而是被迫屈从于父母之命,也体现了“孝”。此外,中国古代讲究个人与社会伦理的高度和谐,其实实质上也是在强调人的社会性。当个人与社会发上冲突时,总是个人放弃自己的观念,屈从于社会伦理,这与我们现在的那种当个人与集体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人服从大众的观念有一定的相似性。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便是如此,他们屈从于社会伦理,活在社会伦理的阴影之下。梁山伯没有去抢亲或是做其他事,而是郁郁而终,祝英台没有选择逃婚或其他,而是在梁山伯死后,殉情而死。他们都是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安排,没有作出积极的抗争。
六、爱情悲剧的结局
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作品不同,梁祝的结局并不是男女主角悲壮地死去,空留下两具冷冰冰的尸体,而是在梁山伯病死,祝英台殉情之后又添加了极其富有浪漫色彩的一笔----化蝶。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华文化讲究中庸之道,很少走向极端,它认为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应该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因此,他们认为不应把悲剧演绎到极致,而应该以象征性的大团圆结局结尾。此外,古代中国人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且他们内心也许也渴望着有一份真挚的爱情。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对爱情坚贞不渝人,即使由于种种原因使他们不能在现实中走到一起,但是总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哪怕只是一个幻想中的情景,也能给读者莫大的满足。因此,梁祝最后的结局是双双变成了蝴蝶,能够永远在一起。最后,梁祝最后不能在一起其实也是对封建礼教和孝道的一种无声的控诉。要是没有婚姻大事有父母做主这一礼教,要是祝英台能够违抗父命抗婚,那么梁山伯与祝英台也许就能够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宋婕.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看中西文化差异.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1):57-58
[2]何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对比研究.科技风.2012(7):204-204
[3]刘艳林,张瑜,赵丽丽等.中西曲艺殊途同归《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比较.名作欣赏:文学研究旬刊.2011(6):153-154
[4]易广梅.从中外作品看中西方的爱情悲剧——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今日科苑.2008(2):21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