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晚年悲歌联读》课例赏鉴

2017-03-29余映潮毛永秀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杜诗投影杜甫

余映潮+毛永秀

余映潮,湖北省特级教师。毛永秀,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教师。

执教:余映潮 赏鉴:毛永秀

名师课例:

【教学目标】

1.联读杜甫晚年的三首诗歌

2.进行一次诗联赏析的训练

3.积累一点关于杜诗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联赏析的一般方法。

2.理解杜诗“沉郁顿挫”的内涵。

【课堂实录】

一、交待任务,明确重点。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诗。学习这样进行,“杜甫晚年悲歌联读”,不止一首《登高》,还要联读其他两首。其他两首略读,《登高》,细细地读。

(投影显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联读杜甫晚年的三首诗歌,进行一次诗联赏析的训练,积累一点关于杜诗的知识。)

杜甫,大家都知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咱们的任务是,联读杜甫晚年的三首诗歌,进行一次诗联赏析的训练。积累一点关于杜诗的知识。(投影显示:品析杜诗晚年悲歌的角度——体味层次:宏大的背景,悲切的诗人。感受音律:舒缓的语速,沉郁的语气。赏析诗联:字词的精妙,句中的深情。)这个大家要做好笔记。我们怎样品析杜甫的诗歌呢?第一,看它的层次,杜甫的诗歌,在写国事家愁的时候,往往都是先写宏大的背景,再写悲切的自己。读杜甫的诗歌我们需要朗读。用舒缓的语速,沉郁的语气。我们怎样欣赏他的诗歌,对高中生来说,主要是欣赏他的诗联。重点在,字词的精妙和句中的深情。了解了这样一些内容,我们的赏析就会比较顺利的进行。

二、初步感受,体会宏微。

师:好,我们一起来感受杜甫的诗歌,《旅夜抒怀》。

(投影显示诗歌内容)大家观察它的结构,宏大的背景,悲切的诗人,两层,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舒缓的语气,沉郁的语调。“旅夜抒怀,杜甫”,读:

(生齐读)

师:注意朗读,宏大的背景和悲切的诗人中间,略有停顿。写悲切的诗人的时候,要读出沧桑感,(老师范读)听,沧桑的味道。再来一次试一下。“细草”,读:

(生齐读)

(投影显示:《旅夜抒怀》作于公元764年。这一年杜甫已经53岁。诗中写的是他离开成都,漂泊他地的感怀。)

师:有进步,这首诗,是杜甫53岁的时候写的。据说,他连小官都做不成了,于是开始流浪,所以,诗中写的是他离开成都,漂泊他地的感怀。这首诗歌里面,人们往往重点欣赏他的两个字:“星垂”的“垂”,“月涌”的“涌”。由于平野很开阔,所以星星好像离我们很近,这个垂字就把星星的动感写出来了。月光本身也是静静的,但是月光映照在江流上面,就像月光也在向前奔涌啊。所以这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名岂文章著”,这里说的是有点牢骚的话,我的名气啊,哪里是因为写文章而著名的?说谎话。“官应老病休”,官也做不成了,可能是老了呀,也是谎话,所以心情也是不好的,于是感慨,自己像沙鸥一样,到处漂泊。好,再来读一遍吧:“旅夜抒怀”,读:

(生齐读)

师:读得好。(投影显示)有专家是这样研究杜甫的诗的,杜甫的悲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但是他不把自己的情怀局限在狭小自然空间里,于是,他的悲哀就是相当的深厚博大,所以他的诗歌,在写到他的个人的时候,往往是宏大的背景,悲切的诗人。他把个人命运的叹息放在宏大的背景之下,于是他的悲哀也就显得深厚博大。

那么换一句说,他的悲哀往往带有伤时、忧国、忧民的色彩。写自己,也是写国家,写人民。这是咱们这节课要知道的重要的知识,后面我们还要继续讲,用四个字来概括这种风格。

三、赏析诗联,感悟风格。

师:好,下面进入《登高》的学习。大家把背景资料读一读。“登高”,读:

(投影显示,生齐读):唐代宗汉12年的秋天,杜甫离开四川,漂泊峡州的时候,是诗人在夔州时深秋登高有感而作。晚年的杜甫,贫病交加,心情凄凉郁闷,诗中作者借登高望远,抒发心中郁结的部分。

师:咱们的教材上也注释了,重阳登高,这个时候,他在登高望远的时候,继续写他的感怀,人们称这首诗为:古今七律第一。大家观察,宏大的背景,悲切的诗人,又是两层。在宏大的背景中写自己的哀愁。“艰难苦恨繁霜鬓”,这个里面就写了国家。国事家愁使自己的头发全白了。我们再来试着朗读一下。沉郁、舒缓、沧桑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

(生齐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

(师生共读)

师:人们在欣赏《登高》的时候,非常关注它的第一联在全诗中作用的欣赏。我们先把这首诗的意思读一读,老师再告诉你们怎样欣赏第一联诗。“登高”,读:

(投影显示,生齐读)登高,风急天高猿猴悲叫哀鸣,风清沙白水鸟上下飞回。无边无际枯叶萧萧飘落,奔腾不息长江滚滚涌来。漂泊万里他乡悲伤秋色,年迈多病孤身独自登台。世事艰难两鬓频生白发,穷困潦倒因病戒酒停杯。

师:这句话的大意基本理解了,(投影显示:学写:写景写物抒情古诗的“诗联赏析”)我们要开始动笔,写什么呢?写景写物抒情古诗的诗联赏析。我们就第一联诗来学习诗联赏析。这个要做笔记。怎样写一联诗的赏析呢?怎样写一联写景写物的诗的诗联赏析呢?8个角度,你都可以写:(投影显示)联意阐释、层次分析、画面欣赏、字词品味、意象解说、手法理解、情感体味、意境探求。这就叫规律。凡是要欣赏写景、写物的诗联,就可以用这种方法。你取其一种就可以进行赏析了。你就知道,什么叫入口处。这八个方面就是入口处,一进去就能够写。

(投影显示:“诗联赏析”,可主要着眼于10种关系:人物,时空,动静,声色,高下,远近,视听,宏微,虚实,景情。)

再告诉大家,更细节化的内容,几乎每一种角度,你展开的时候。比如说,你要进行层次分析,要进行画面欣赏,要进行字词品味,还得细化,你还得分析,下面若干種关系。人和物,人物、时空、动静、声色、高下、远近、视听,从看的角度,从听的角度。宏微——大的背景,细小的事物。虚实,是虚写还是实写。景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分析四种关系。

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高下。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下,高下。宏微:渚清沙白,渚、沙,就是宏,鸟就是微,“渚清沙白”是静的,“鸟飞回”就是动的。声色,风疾天高,有声音吗?风疾、哀,是声音,是渚清沙白。这样一抓住就更好写了。

下面,每位同学就第一联诗,就是老师刚才朗读的,从任何你感觉很好的角度,写几句欣赏的话,开始吧。

(学生写作)

师:好的,下面我们来交流吧,谈一谈你的想法。

生1:风急天高,写的是一种整体的环境,是宏观,猿是一种个体,是微观。猿猴的哀叫,响彻了天地一般,组合起来,更显其悲凉,而渚清沙白是静景,鸟飞回是一副动态图,猿的哀叫是关于声音的描写,而渚清沙白是景色的描写,两个对比写出了秋天的声和色。

师:好,大家听一下,分析得很全面吧,不仅仅是字词分析,联意赏析,也在里面。如果,这位同学还要加上一句,点出这一联的作用就更美好了,继续。

生2:我想从景情方面来分析一下,作者看似在写猿猴的悲哀和烦恼的无助,找不到归宿,可是实际上是写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安身之处,到处漂泊,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师:一个哀字分析得好,这一联诗大有哀意,不仅仅是猿啸哀,触发了作者心灵深处的那种悲伤,所以还有一种意象,鸟飞回,是不是也是一种孤独的感觉呢?是的,谢谢。

生3:我是从画面欣赏方面来分析的,第一句话用四个字来概括:深远辽阔。我觉得他的胸怀是博大的,但是我觉得他的内心是非常失落的。

师:所以这个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惨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它的色彩不是那么的艳丽,情感很深沉,很沉郁,惨淡的画面,同样的,这样一种描写是表达心情的。好,继续。

生4:我认为诗中的第一联气势宏大,然后境界宽广,既有声有色,又有动有静,情景交融在一起。

师:好,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大家还要看他的层次,层次分析,怎么分析呢?第一句写了什么,有什么层次,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三层。渚清、沙白、鸟飞回,又是三层,六层意思,风急天高是猿啸哀的背景,渚清沙白是鸟飞回的背景。越分析越细,好,继续。还可以赏析字词的精妙。

生5:我是从手法上理解的,我觉得他是一种哀景写哀情的写法,他从写秋天的悲伤还有猿猴的哀鸣,还有白鸟孤独地低飞回来表现诗人内心的一种孤独的、落寞和烦闷之情。

师:好,以哀写哀,有时候是以乐写哀,这里是直接写哀,而且,带有哀意的意象来写哀愁。好,继续。

生6:他写猿猴和飞鸟的状态,表达的是凄凉、低沉、抑郁的情感,好像世间万物都在伤感悲秋之景。

师:似乎是一种渲染,猿啸哀,似乎又是一种象征,鸟飞回。这又谈到手法上去了。

生7:从字词方面来看,疾风,是寒冷的,揭示了人的身体和心灵,还有天高,高天空阔,显现出了人的渺小和孤寂。还有哀猿,哀猿悲啼,发出了人类中的一种悲凉和空寂。飞鸟盘旋,写出了内心的离散和孤独无助。

师:为什么风急啊?因为登高,为什么天高?登高远望。猿啸哀,也许是实写,也许是虚写。可能表达的就是心理的一种感觉。鸟飞回是一种实写,猿啸哀就是虚写。用这样一种悲凉的声音来传达内心的一种伤感。

就这一联诗的赏析是多么的丰富,多么的丰满。我们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来看。

(投影显示:联意诠释:首联着重刻画作者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高、下、点、面,一一得到表现。)

这一联刻画作者眼前的具体景物,好像是工笔描绘一般。情、声、色、态、高、下、点、面。一联诗,他的笔触是这样的细腻丰满。不然我们怎么说,古今七律第一。每一联都是按照律诗的结构写的。每一联的内部的表达是那样的精致。

(投影显示:层次分析:诗人先写高处、远处写:秋风迅急、秋天辽阔,猿啸阵阵;再写低处、近处:沙洲清晰,岸滩白沙一片,鸥鸟盘旋江面,景象寥落凄清。)

层次分析。第一句是高处远处,第二句是低处近处。

(投影显示:画面欣赏:写登高所见,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

画面欣赏:六个特写镜头,风急、天高、猿啸哀,密集的意象,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副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宜、声色并茂、气韵生动。欣赏语言对同学们的学习来讲是非常有用的。动静相宜可以学,声色并茂可以学,气韵生动,不仅是用在这首诗里面,其他的诗歌赏析也可以用。

(投影显示:字词品味:深秋时节,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要更加細腻。为什么说渚清啊?因为它是深秋时节,所以沙洲小渚显得孤零冷落就是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就是白。因为台高就是风大,就是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就是回。字词品析,这种技法要不断地实践。

(投影显示:意象解说:画面是惨淡的,它折射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可以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意象解说。画面是惨淡的,折射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猿啸哀,鸟飞回,不仅仅是写诗人自己,还可以说,无数流浪的人的写照。

(投影显示:手法理解:全联字字精当,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读来富有节奏感。)

关于手法,除了我们刚才所探讨的渲染和象征之外,从修辞上来看,他的对称是极其精妙的,不仅是上下两句对,还有句中字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这就是奇妙难明的境界。大处、小处都对称的非常精致,手法到位。

(投影显示:情感体味: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

情感体味:这一联诗给全诗铺设了悲凉的基调。所以一开始有悲凉的气氛。天高、地远、扶病、登台,就显得孤独悲哀。人生的哀鸣更加渲染了这种哀意。写景实际上是在抒情。写哀景抒心中的凄凉之情。

(投影显示:意境探求:这是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

意境,这里的意境是凄凉肃杀的。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都在渲染气氛,烘托诗人的情感。所以平时我们学习诗联,有一些术语都要用熟练起来,什么渲染啊、点染、什么烘托、什么映衬,都要恰当的用到语言里面去。

好的,同学们,这四个字,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关于杜诗的一点常识。那就是沉郁顿挫,什么叫顿挫呢?专家研究,杜甫的诗歌,在写个人的诗的时候,往往都是宏大的背景,悲切的诗人。极其宏大的背景,马上写到悲切的自己,这就叫顿挫。由于全诗的情感氛围是很沉郁的,所以就叫做沉郁顿挫。

(投影显示:杜甫善于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使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但是,又不能总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所以常常由高到低,由历史到个人,由空阔到逼仄。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这就是沉郁顿挫。)

由极大的空间,一下子缩小到个人的氛围上来,这就叫沉郁顿挫。大家旁批“沉郁顿挫”四个字。

四、朗诵体味,强化理解。

师:我们继续感受,登岳阳楼。又是登高。我们再看,杜甫善于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到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投影显示:《登岳阳楼》作于公元768年的冬天,写杜甫漂泊湖北、湖南、登上岳阳楼时的观与感,诗中有着无限的辛酸与悲愤。)

大家观察一下,是不是顿挫啊?宏大的背景,渺小的诗人,宏大的背景,悲切的自己。戎马关山北,写的是国难。所以他的感伤、悲哀往往是家愁、国难。所以人们说杜甫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他是真的这样。读一下,“登岳阳楼”,读:

(生齐读)

(投影显示:明明是个人的痛苦,但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和时间的运动之中。诗人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是够宏大的了,但仍然落脚在痛哭之上,这就是人们所称道的“沉郁顿挫”。)

师:这首诗后的两年,杜甫就离开了人间。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极其穷苦,但他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大事。研究他的人又说,明明是个人的痛苦,但他却把它放在宇宙和时间的运动之中,背景是宏大的,但仍然落脚到痛哭之上,这仍然是沉郁顿挫。

今天的课上到这里,我们完成了这些任务:进行了三首诗的联读,体味了层次,感受了音律,赏析了诗联,谢谢大家的努力,下课。

教学观察:相机组合,突出重点,灵动高效

必修课与选修课各有侧重但相辅相成,必修课要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要致力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很多教改名校通过校本课程,打通必修与选修的壁垒,把二者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知识积累、能力形成与素养提高三者的有机合体。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这节课就是这一做法的示范。

《登高》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登岳阳楼》和《旅夜抒怀》是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课文,余老师抓住这三首诗的写作时间相近这一特点,以杜甫诗的整体风格为主线,将三首诗串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解读。

一、相机组合显示为师的智慧

如何组合,这绝对考验为师的智慧。老师必须通读所有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通盘考虑,再确定组合篇目和教学重点。余老师抓住杜甫晚年诗歌创作这一共性,选择了一篇必修、两篇选修进行组合。晚年的杜甫,身心俱疲,身如不系之舟,漂泊在长江之上;心如不老之松,长忧国家社稷的命运。公元770年,58岁的杜甫最终在贫病饥寒中死于舟中。这三首诗分别写于767、768、764年,在生命的尽头,杜甫将他毕生所思所想倾注于笔端,从这几首诗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沉郁的情感和顿挫的手法。

二、抓住重点显示为师的胆识

一节课完成三首诗,的确有点匪夷所思。余老师进行了大胆的取舍,他以《旅夜抒怀》作为引子,引出了杜诗“宏与微”的特点,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从八个角度赏析《登高》首联,并由景及情,水到渠成地提出杜诗“沉郁顿挫”这一风格特点。最后以《登岳阳楼》验证杜诗的风格特点,至此,学生对什么叫“沉郁顿挫”就有了非常明确、非常深刻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概念之上。

很明显,这节课有两个重点,一是知识上的,即什么是“沉郁顿挫”;二是能力上的,即诗联赏析。余老师的教学思路是利用能力训练来巩固知识学习,可谓一箭双雕。学生不是第一次学习杜诗,都能说出杜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但未必明白什么是“沉郁顿挫”,余老师一开始并没有急着提出这一概念,而是让学生先体会杜诗“宏大的背景,悲切的诗人”这一特点,然后宕开一笔,引导学生学写诗联赏析,这一做法看似与杜诗风格的学习关系不大,但恰恰是在诗联赏析的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杜诗宏微的结合、字词的精妙、音律与结构的顿挫、情感的沉郁这些特点。在学生的自主赏析后,余老师才相机提出这一风格特点,因为有了学生的自主赏析,后面老师的小结才有所附丽,学生也才有恍然大悟之感。

选择一联诗而不是一首诗来进行赏析,也是有讲究的。如果让学生进行整首诗的赏析,估计一节课就这一首诗都完成不了,“古今七律第一”岂是浪得虚名?几节课都难以穷尽它的好!余老师仍然进行了大胆的取舍,选择了首联的写景句进行赏析。一方面景是情的依托,赏析好了景,情就自然得以明了;二是首联也很好地体现了杜诗“宏微”结合的特点,与开头对《旅夜抒怀》的赏析一脉相承;第三,与颔联的写景句比起来,这一联能更好地落实老师所提供的赏析角度。通过集中的多角度赏析,学生对杜诗的特点就会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运用《登岳阳楼》一诗,来强化这一风格特点。至此,学生的脑海里就牢牢记住了这一风格的内涵与表现。老师的“舍”换来了学生的“得”,余老师舍弃了全篇整体的教学,而学生得以深切领悟杜诗的风格。

三、灵动高效显示为师的高度

文言诗词课很容易上得板滞单一,如上成朗读表演课或字词分析课,也容易上得自由散漫,如漫无边际地让学生赏析,热热闹闹一堂课,最后什么也没留下。余老师这节课,上得灵动多姿,有效高效,文学的味道浓郁。

灵动多姿体现在课堂的流程与节奏上。余老师这节课呈现出橄榄型结构,两头小,中間大,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第一首诗用来铺设概念,第二首诗用来感悟概念,第三首诗用来验证概念,三个部分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听者丝毫感受不到隔阂与跳跃。在节奏的把握上,张驰有度。老师通过朗读、示范赏析、学生自主赏析等方式主导着课堂,使整节课动静相宜,听说读写样样得以训练。

课堂教学最终要归于实效的考查。什么是高效课堂?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按这个标准,余老师这节课当之无愧可以称之为高效课堂。首先是有效,学生通过这节课掌握了杜诗的风格特点,明确了诗联赏析的方法,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其次是效率,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三首诗的学习,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多的任务是为高效率。第三是教学影响力,即效益。学生通过这节课,除了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外,还会领悟到同类归纳的学习方法,在以后各科的学习中,会受用无穷。而听课老师,则会有更多的思考与领悟,如必修、选修教材的处理技巧,古诗文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的取舍,课堂结构节奏的处理,教学语言的表达,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等,都能引起老师们长久的思考。

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叫高效课堂,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这样驾驭课堂。什么是名师风范?通过我节课,我们明白了。与其说,余老师用45分钟完成了三首诗的教学,不如说他在一节课里,用三首诗,让学生明确了什么叫“沉郁顿挫”,如何从八个角度进行诗联赏析。有知识的积累,有学法的指导,有当堂的训练,高效课堂当如是。

注:本课例是广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基于高效课堂的课例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批准号:2013YQJK130)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杜诗投影杜甫
有关向量上的投影的概念解读
投影向量问题
登高
找投影
贫困无田杜太守
《投影与视图》单元测试题
清真词之“词中老杜”说
绝句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