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扬文本感染力的向度与路径

2017-03-29顾金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感染力文本情感

顾金光,江苏省大港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托尔斯泰说:“艺术感染性的多少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1)所传达的情感有多大的独特性;(2)这种情感的传达有多么清晰;(3)艺术家的真挚程度,换言之,艺术家自己体验他所传达的感情的力量如何。”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激扬文本的感染力,体验文本传递的独特的内在情感,实现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文本自身存在的感染力是潜藏的,需要挖掘和激扬。所有的文本都是一个情感场的存在,是作家精心构思的艺术品。教师要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力和欣赏力,因为缺少了这一点,语文课的深度就难以体现,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就难以达成。我们必须明晰激扬文本感染力的向度与路径,这就必须基于文本自身的指向和教学本身的路径探微。作为文本自身的指向主要有:文本语言、文本主旨、文本人物、文本细节等。

一、文本的感染力

1.文本语言的感染力。文学语言存在巨大的张力系统。弹性和张力构成了现代语言内部运动的矛盾一体。词、词组自身丰富的歧义性,其间关系上——具有外延意义上的扩张引伸,显示了较强的放射性,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因此文学语言具有多向性、暗示性、生长性,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如果作家直白地告诉悟出的人生道理,说教味太浓,我们会感到索然无味。而当我们透过文学语言进行二度创作,会有创造的快感、悟道的喜悦。《我的四季》是当代作家张洁命运抗争的心声之作,它背后是浓厚的社会文化和时代意识的折射。我们感受着默默耕耘、追寻水源、渴望雨水的女性作家形象与顽强的生命力的同时,更是唤醒了我们每个人强烈的个体意识和对现实的超越,以形象的语言阐释人生的哲理,有共鸣、有启示,更有精神的收获。

而这篇作品的成功恰恰源于作品语言的张力。作者说:她手中的犁是锈蚀的,土地是不毛之地,土地深处的树根石块的羁绊,一阵久旱之后的甘霖却落入他人之田……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作者生活的那个贫瘠而动乱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同时这不正比喻我们生活中种种的艰辛坎坷吗?而这种艰辛坎坷不正是用客观环境的恶劣来反衬作者坚强的心、乐观的精神吗?邻人看见作者手中干瘪的谷粒感叹惋惜,作者却疯狂地大笑,这样的对比更是衬托出作者那颗丰富的心。这些,作者都没有直说,但是我们根据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联想、补充、连缀,填补阅读空白,进行二度创作,感悟人生的哲理,这正是文学语言本身的张力所致。面对艰辛坎坷,作者也想过逃避,也彷徨犹疑,但是作者很快战胜了怯懦、这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作者的心在这样的过程中锤炼成钢,坚韧无比。作者“捧着”那干瘪的谷粒,何等的自我珍惜!作者说“我有一种特别的量具”,其实这是作者心灵的量具。当心灵装满热爱时,人心就是积极的;当心灵装满冷漠时,人心就是冰冷的;当心灵装满仇怨时,人心就是悲凉的;当心灵空空如也时,人心就是寂寞的。人心可以斟酌量具。世界有什么,不在我们的预想之列;心灵装什么,在于你自己。面对收获甚微的干瘪谷粒,作者在量具里装下了爱的欢笑、哭泣的泪水与彻悟的沉淀。从目标的认定、满怀希望的播种、夏日干旱冰雹的煎熬、秋日的微薄收获到冬日自我取暖的淡定,这样人生苦旅如同一杯咖啡,值得慢慢品味。从文章章法看,线索明晰,采用镜头组合的蒙太奇手法,让读者读懂作者,读懂人生。

2.文本人物的感染力。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命運往往是撼人心魄的,作家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往往是立体的复杂的。祥林嫂是鲁迅塑造的一个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很勤快、很顽强,但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屡次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最终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她挣扎、抗争、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拼命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淖中进行挣扎持续反抗的。她逃不出人生悲剧的苦海,最终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向死亡的深渊。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和感染力。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当她的孩子没有了,她精神的支柱也几乎崩塌,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作为读者,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走进祥林嫂的内心世界,感受世态炎凉,感受姓林嫂内心的悲凉与凄苦。作为文本人物、文学形象,我们充分感知人物生存的时代背景和灵魂深处的呼唤,调动我们已有的经验和审美认知,感染力就能充分激扬。

3.文本主旨的感染力。文本主旨是作家极力呈现的主观意图和写作动机,对大千世界的意义探索,对民族人生的深入探索。莫言《过去的年》主旨就是通过对过去的春节过程仪式作了动人的描述,让人身临其境,产生感喟,通过今昔对比,感悟主旨。美食的诱惑在于平时的清苦,难得有过年时的奢侈,作者描述“脸儿冻得通红,鼻尖儿上挂着清鼻涕”端着大碗等施粥的情景,描述“扑棱扑棱下了河”的饺子。神秘的气氛在于祭灶仪式、给祖先上坟供上一把斧头,取其谐音“福”字。院子里已经撒满了干草,大门口放一根棍子,据说是拦门棍,拦住祖宗的骡马不要跑出去。纯洁的童心在于幻想自己出现在施粥大典的队伍里,甚至有做乞丐的冲动,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儿要了小命。苦涩的味道,幸福的畅想,就在字里行间里。时至今日,没有了这一切,年味就淡了,淡化了对年的憧憬。

4.文本细节的感染力。人体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文学作品则往往是由一系列细节描写而构成。细节的生动性与文本的感染力是成正比的。因为细节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细节可以组成文学的环境。在孙犁《荷花淀》里,水生参军告别时,夫妻话别的一个片段耐人寻味: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女人手被划破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个细节真实感人,因为丈夫突然离家参军的决定给她的震撼太强烈了,而经过水生的介绍后,女人低着头这个细节也很打动人:作为一个妇女,能够有这样一种觉悟,深明大义,作者在人性抒写与民族大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创生感染力

在激扬文本感染的原生力的基础上,要激扬师生的创生力。师生创生力基于文本的原生力,以原生力为基础阐发、浸染、感喟,实现语文课的情感教育。静态的文本仿佛沉睡的火山,需要激情的点燃,静态的文本好似涌动的暗流,需要沉潜其中感受暗流的涌动,所谓静水深流,就是这个道理。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可见为八分之一,可感为八分之七。作品中简约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加以补充,以自己的体验加以铺陈,当作品中的省略成为艺术的留白,就构成艺术上的含蓄美,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经验参与,提升阅读理解力和经验能力。作为教学本身的路径主要有:

1.朗读创生感染力。朗读是必要的感染手段。朗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的情感距离,有助于营造情感场域。曹明轩在文学讲座上常常朗诵自己的作品,他还讲述《朗读者》的故事。这样的朗读入情入境,让人的想象空间得以释放。笔者在教学《声声慢》时候,就反复揣摩,何处重音、何处停顿、何处延宕,当笔者范读时,学生就慢慢地体会到李清照因为晚年丧夫亡国离乱的悲凉愁苦,体会到作者情感的脉络,体会到“黄花飘落”“淡酒寒风”“梧桐滴雨”的凄苦意境。作为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技巧上下功夫,在理解文本情感上下功夫。

2.思考创生感染力。一个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强烈欲望,浸染其中。通过归纳、综合、类比、对比、分析等思维品质的训练,让学生思维视野更为开阔,优化思维结构,提升思维能力,有助于迈入文本深处。教师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教师学会给学生搭台阶、递梯子,驾驭课堂节奏,活跃课堂气氛。教学《化装舞会》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化装舞会的?为什么要这样浓墨重彩?学生立即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深入文本理解。渲染其盛大,与农妇褴褛衣衫、窘迫的处境形成对比,揭示世间不平等的真相。通过日常教学,促进学生思考,最终让学生的思维具有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就这个意义上讲,文本的感染力不仅仅是情感的浸润,更是思维的激荡。

3.表达创生感染力。语文教师必须运用一定的教育教学智慧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表达技能、阅读技能。语言实践活动带有主体性、创造性。笔者将现代散文《空中楼阁》浓缩为诗,激扬文本原有的美感与感染力。

茂林之中,彩云之上,高山之巅,幻梦之屋。

翼然若蝶,翩然若帆。游我清目,骋我心间。

山路蜿蜒,山坡走廊,绿野阡陌,酣然入眠。

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空中楼阁。

举目千里,俯仰天地。心灵之影,福音之泉。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作者不是简单地寄情山水,而是借助意象的经营,能夠运用声、光、色、味、形的物象幻化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对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作出一种美丽而柔弱的抗议!

笔者让学生进行类似的激扬文本美感的变式训练,学生跃跃欲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时课堂接近沸点,达到高潮。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有真情、真趣、真意,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能够确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形成持久的情感内驱力,从而有利于其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互动创生感染力。通过师生互动,唤醒文本,激活文本。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在目标的完成中达到教学高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代表作。默读全文,教师问这三天,海伦要看什么?学生答曰,第一天,看望梅西夫人,约朋友来家,注视婴儿、小狗,观察房里的小东西和书籍,森林散步,看落日。第二天,参观自然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晚上看戏。第三天浏览纽约城,看日常人的生活和世界,晚上看喜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对我们而言,是多么平凡的呀,所以我们熟视无睹。作者对人类生活高度礼赞,对生于斯、长于斯、繁衍于斯的大自然高度礼赞,对人类往昔的历程与现代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和沸腾的生活高度礼赞。由此可见,我们会深深地感受到海伦的内心之美。教师问:海伦,她有一颗怎样的心灵?学生答曰:一颗炽热求索的心,一颗坦诚热情的心,一颗朴素、博爱的心,一颗对生活热恋的心,一颗对知识渴望的心,一颗对人类友爱的心,一颗坚忍不拔的执着心,一颗积极乐观的上进心,一颗追寻人类美和崇高精神的心……由此可见中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受到感染。师生互动,是以文本为基础的,通过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情感脉络,最终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程少堂说:“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庄周梦蝶般的情景: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教师,还是教师变成了学生,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而不是四张皮),就会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优美意境,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教学中的最佳体现。”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在和谐的氛围中,文本的感染力也必然激扬到极致,教学价值必然得到最终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郑绍楠.托尔斯泰论艺术[J].江汉论坛,2012,(4).

[2]江贞.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5,(4).

[3]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4]熊正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案例[J].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11).

猜你喜欢

感染力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Pygmalion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台上
音乐课堂语言的艺术探究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愚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