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的预习与自学能力
2017-03-29周晶
周晶
【摘 要】新时代的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探寻,必须有探索真理的过硬本领,而对于高中数学这个基础学科,也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即学会学习。掌握重要的学习技能将会终身受益。本文分析了高中数学教师应怎样从培养学生的预习入手,抓好首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学习;预习
时代在变迁,科学在更新;新时代的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探寻,必须有探索真理的过硬本领,而对于高中数学这个基础学科,也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即学会学习。预习是学习的首要环节,高中数学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预习入手,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种重要的能力。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就能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堂上学习得更主动,而教师也能更好地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
1.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标
在每节新课前,教师必须订好预习目标,让学生知道下一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关注哪些知识点,解决什么样的题目,掌握何种数学思维方式,采用何种步骤进行合理有序的预习。让学生从预习中了解知识的轮廓,从预习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1.1读是预习的起步。数学预习刚介入时,必须以教材为本;认识知识点时,必须读课本,就是要求学生至少把新课的内容读两遍,第一遍是泛读,先大致了解课文中要学习的知识点、概念;第二遍是精读,进一步理解知识点。
1.2记是预习的深入。在读的过程中,初读起疑,再读生疑,这时要求学生用笔去记,把重要的知识点划下来,尤其是注意点和易错点要做好记号。
1.3做是预习的关键。做是把课本中的例题认真地做一遍,再和书上的解答比较一下,若与书上解答不同,要反思错在哪里,如果结论正确,还要回头观察知识结构的联结。
1.4寻疑是预习的重点。在预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对知识点不理解,无法应用知识解题等。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不一定要花大气力去解决,发现问题是预习的成功所在,而这些问题就应该在上课的时候等待教师的解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课堂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學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让学生掌握预习的各种形式
数学的预习形式是多样的,它由知识的层次、讲课的类型、授课的要求所决定,不能笼统地说下堂课要学什么,请同学们预习从××页到××页。简单的预习形式容易让学生失去新鲜感,甚至感到厌倦,因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形式上的调整。预习形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2.1提纲型。在讲授新课时,当堂课的知识点学生仅能一知半解,如果没有课前的对应预习,很难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学生预习新的知识点前教师可以对知识点进行罗列整理,为学生列出预习提纲。提纲的问题宜简单明确,语句不可过多,问题也不宜太多。除了简单的知识点提要外,最好还要有思考性的问题,以确保学生对预习工作有进一步的思索。比如学习高中数学教材中《三角函数》这一章内容的第二节课前可以给出学生列出如下预习提纲:
(1)三角函数的六个定义式是什么;(2)x,y,r的实质涵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3)经过给出的一般点的求法和一些特殊点的三角函数值的求法。当回到课堂时教师通过简单地了解检查,对知识点重点梳理,让学生来讨论知识点的理解思路,并对第三题要求学生自己给出完整的答案,在此基础上配上相应习题以强化概念,拓展知识点的外延与内含。学生通过预习对于三角函数的定义已有深入的印象,根据定义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就比较容易了。
2.2以题代点型。当预习给学生学习上带来成就感时,学生对教师的预习提纲就产生了依赖思想,这时教师必须把预习的难度适当提高。教师可以选择新授知识点不多,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不大的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新课的前提下完成少量的练习题。当然对于练习题的难度要控制好,并且对预习的题目要在课上做适当的点评。对于预习的题目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练习题。因为数学教材中每章节后都配有练习题、习题、复习题等一定量的题目,这些题目大多数与书上知识点紧密结合,且难度较低,题型与相应知识点部分的例题类型相同。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能较好的完成这些题目,只有这样学生对所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才有较好的领悟。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进行必要的强调和梳理,给学生增强信心,学生必定能较好完成学习内容。如果有部分学生仍然觉得有困难,教师可对部分知识点进行归纳,组织一些题目,以题目为向导让学习通过解题来巩固已学的知识。
2.3习题课型。在新课结束后,为了进一步巩固书上知识点,教师可以专题形式进行教学。教师认真编写学案,让学生可以事先做教学案中的题目,要求学生互相讨论并思考解题方法,探讨数学思想,拓展思维能力。当学生对题目熟悉之后再进行讲解,不仅可以更快地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解题方法,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加强学生自习、归纳、整理、小结的能力。
3.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预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课堂教学,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有效的预习,指导他们预习方法与效率,并及时了解学生预习的完成质量,然后在课堂上对预习的内容加以巩固和深化。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法了解学生预习的质量,并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可能产生问题的地方进行授课。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在预习时的疑难之处提出来,不仅教师可以为学生解“惑”,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教师对有针对性的题目解法独特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鼓励他们开动脑筋创造新思维,在预习时进一步认真思考再提出问题,再带动全班同学一起思考这个问题,课堂气氛会热烈融洽。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概念,而且能学会数学思维方法。课堂上有目的检查,有针对性的讲解,恰如其分的肯定,使学生感受觉到只有通过预习才能得到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只有通过预习,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有目标地听课,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能给学生一个发展的自由空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